初读之三十七:“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的辨析
1.该章第一段,从“《易》与天地准”至“是故知鬼神情状”,讲的是“《易》道之广大”;该章第二段,从“与天地相似”至“故能爱”,讲的是“圣人用之如此”。圣人用《易》之效,当是我们解第二段的认识前提。
2.故该段首句“与天地相似,故不违”,译成今文的要点似应是:唯有圣人之仁义,能达到如同天地万物那种和顺的境界(这才称之谓善)。所以说,人们的道德行为目标及其善与不善之判断标准,应效法天地,是不能违背“和顺”,即“太和”二字的。
3.朱熹在注释该段第二句时说:“知周万物者,天也;道济天下者,地也。知且仁,则知而不过矣”。笔者由此开启了解读该段第二句的思路:即立足于天地乾坤的高度,来理解圣人用《易》的智慧和仁义。
4.乾坤是易学范畴,天地则属于哲学范畴,乾坤亦与天地准呵!就《易传》本身而言,是以取义说为主的。乾象征天,其义代表的是刚健通畅的性质,是万物资始生成之父;坤象征地,其义代表的是柔顺载物的性质,是万物资生养育之母。这似应是朱熹注释此句和今人解读此句的理论依据。
5.因此,“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是说圣人用《易》,不仅能通悟天下万物资始生成的智慧,而且能以仁义之道,身体力行,引导天下众生与自然和顺相生、与周边人群谦诚相处。圣人悟智效法于天,施仁则效法于地,正思中行于天地间,致力实现天人地和顺一体之境。所以不会出现什么重大的偏差或过失。
1.该章第一段,从“《易》与天地准”至“是故知鬼神情状”,讲的是“《易》道之广大”;该章第二段,从“与天地相似”至“故能爱”,讲的是“圣人用之如此”。圣人用《易》之效,当是我们解第二段的认识前提。
2.故该段首句“与天地相似,故不违”,译成今文的要点似应是:唯有圣人之仁义,能达到如同天地万物那种和顺的境界(这才称之谓善)。所以说,人们的道德行为目标及其善与不善之判断标准,应效法天地,是不能违背“和顺”,即“太和”二字的。
3.朱熹在注释该段第二句时说:“知周万物者,天也;道济天下者,地也。知且仁,则知而不过矣”。笔者由此开启了解读该段第二句的思路:即立足于天地乾坤的高度,来理解圣人用《易》的智慧和仁义。
4.乾坤是易学范畴,天地则属于哲学范畴,乾坤亦与天地准呵!就《易传》本身而言,是以取义说为主的。乾象征天,其义代表的是刚健通畅的性质,是万物资始生成之父;坤象征地,其义代表的是柔顺载物的性质,是万物资生养育之母。这似应是朱熹注释此句和今人解读此句的理论依据。
5.因此,“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是说圣人用《易》,不仅能通悟天下万物资始生成的智慧,而且能以仁义之道,身体力行,引导天下众生与自然和顺相生、与周边人群谦诚相处。圣人悟智效法于天,施仁则效法于地,正思中行于天地间,致力实现天人地和顺一体之境。所以不会出现什么重大的偏差或过失。
《易经*系辞》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