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宣圣讲义》
履卦为文明之象。教化之成也。有天地而人类生焉。有人民而生息见焉。有生息而秩序着焉。有秩序。而生成安和之德昭焉。化育繁衍之道彰焉。是故履者。定其秩序。而安其生。发扬道德。而和其类者也。其名履。其实体也。其卦有指。其辞有加。而意有专。用有定。为生生之序。人物之大防也。传曰履德之基也。履和而至。履以和行。可见履之为道大矣哉。夫履卦乃小畜之反。上天下泽。一陰五陽。而其对则夬。其匹则谦。其逆则剥。其应则复豫也。盖履上乾下兑。兑以承乾。陽以育陰。因和而成德。因刚而行己。以说言为貌。以不息为道。天尊而下就。陽众而内涵。不似小畜之志于求物。却能鉴于外物。以反于性道。此中和之德。而其成则位育之功。故为人类准衡。世道模楷。而人事一切由之以定其位。依之以安其行。此志之所一。德之所齐。道之所以大也。
履卦卦象。以乾合兑。上为纯陽。下为少陰。兑。少女也。少陰从陽。少女从父。生育之爱。出乎天性。绥和之情。成乎至德。虽五陽一陰。外刚内泽。而能从顺不违。克己自守。故谓之履。言有所处也。动则有行。静则有立。进则有序。退则有位。此人道之所定。而万类之所安也。故曰履。如足践地。而不虞倾陷焉。自来天地生物成物。垂象如日月。成形如山川。动如飞走之属。静如木石之类。运行如岁时寒暑。往复如日月风云。大者至于乾坤。小者等于亳末。莫不有其定序。止其定所。行其定方。环其定轨。则所谓履也。无履则乱。故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并生并存。并化并变。而无失其时。无乖其位者。履之道也。而圣人则焉。设卦以象之。称辞以名之。推其动静云为。以志其安危利害。莫不由履以致之、济之、一之。是谓之体。故履者礼也。礼始于人。履成于天。礼见于物。履寓于道。礼归于一切。履定于自然。故有易即有履。天地定位履也。山泽通气履也。凡各卦之推荡。各爻之往来。无一非履。而以乾兑独揭其义焉。天尊居高。泽小在下。反映于夬。旁通于谦。而与小畜相反相成。此卦象之所由生也。传曰。履者处也。与小畜之称寡相应。寡则难止。处则有定。而畜者求其定。如人之富有。必求其安全也。果富而不安。有而不全。则生又奚乐。成又奚为。履者成乎畜也。由畜而得履。由履而克畜。往复之用。恰如其志。故君子富必有教。富而好礼。欲保其富也。多财而不骄夸。多物而不恣肆。则长享其业。大成其德。而天下归仁。万民咸服。此卦之以兑居下言其下之悦服也。
夫履上乾。乾乃君象也。居高而临下。本刚健以生成万物。比之天帝。为生化主宰。人物所祟仰者也。而其下兑卦。说言以称颂其上。顺柔以和悦其主。如少女之承欢膝下。柔色怡声。以得亲欢。则生者得其育。化者得其和。栽者培之。聚者教之。以怀柔远近。亲睦老幼。此慈孝之德。仁爱之施也。故于人道。为父慈子孝。而寓其意于礼。体始于孝。本于尊敬。行于祭祀。而成于教化。致功于治平。此一卦所包。盖自修齐以达于治平。无不由此推之也。礼有三百三千。而首于孝弟。为返本复始之道也。故祭祀尚焉。敬天事亲。皆报本也。而履卦自小畜变。生而得养。居而得安。行而得所。化育得时。物力得足。莫非天所予者。安得不有报乎。故礼贵往来。崇德报功。不愆于仪。溯原敦本。不忝所生。皆所以行履之道也。故履者。道之所行。德之所成。教之所立。治之所明。由前言之。所以报恩由后言之。所以培本。由内言之为亲亲。由外言之为仁民。而一归于礼。此中庸所谓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尊贤即仁民之意。仁民由普徧言。尊贤由推重言。而尊贤固为仁民也。仁义本同出也。仁以为体。义以为用。礼重用。故言义。易所谓利贞之德也。而适以成其元亨。盖易由用反本。由坤以归于乾。示用之必有所成。而生之必有所育。育而后成其生。是履之卦为乾兑。而其用则取坤艮。故以利贞为德。而彖辞则称其亨也。有国天下者。必求其亨。而不始于贞不可也。故治平必自修齐始。而成人成物。必自成己始也。履者礼也。以诚为本。以敬为基。而仁爱为之干。孝弟为之先。而卒成教与政。民之化于德。行于道。各得其所。以全其生。而共安其序。乐其育。此履之为天下履。无一不足践而躬行之也。有履以处。有礼以安以一。则小畜得其畜。而圣人政教得其成矣。此下悦而上尊。内和而外健。施之四海而同顺。垂之千古而同服。礼之为用。大矣至矣。学者可不重视之乎。
《宏教附注》
履卦最奇。以乾而能俯从兑。以上而能卑以自牧。故为奇。盖中国文明。全在礼治。礼以天子始。无不纳于规矩方圆之中。尊卑皆然。而尊者更自卑以率下。故象取乾刚居上。而随兑以降心也。陽主升。而此独用其降。盖以得民悦服耳。若升而不降。则成亢龙。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将何以自存乎。故圣人制易。陽以陰用。刚以柔行。不许其适。而使之中和。此道之大用。亦儒道之主旨也。观履卦更可证明矣。
又曰、履为人类立身处世之本。及政教治人安民之基。一部礼经全由此出。既中国古代文化。易教治平修齐工夫。莫不始于此卦。故讲时宜详细推绎。以求古圣立卦设辞深心。兴夫易教包盖政教微义。
履卦所得名。以柔履刚。如人之践履也。盖以乾兑合。一陰居中。而能联诸陽。陽以从陰。陰以接陽。比之在上。而能俯就于下。居尊而能抑势自卑。此以名分所为。而克见其德。修养所成。而克行其志。不以富贵骄人。不以贫贱丧志。则不平者能平。不均者能均。阙者补之。乏者益之。多者截之。过者约之。以齐于中而底于和。故名履。言示人有所履也。虽尊荣而不危。卑陋而不辱。屈而得伸。上而可下。以定于其分。而安于所生。以一其纷。整其乱。而使之不乖不悖。不逆不离。以成其道而厚其德。此圣人治平之所取义。而礼乐之所仿兴也。履字上尸下复。尸者。明身所止也。古文与广或厂相通用。皆示为人物所安处之地。而心志骸体之所休息。群类动静之所依栖。而不犯于外患。不逢于时灾。故如屋庐屦屐之类。多取象焉。而履则又为践踏之用。复者返也。行而自归曰复。言人之行远而不忘其本始。往而来归。去而仍返。则不失其宗。不离其原。循环往复。以合于天地之道。故曰复。如复卦七日来复。乃天道也。而人之行。则为复始。克己复礼以至于仁。则修养之事也。人之所以生存者。不离于道。则所履者。以道为本。复始复体皆复道也。小畜所谓复自道也。复字从彳。亦行行之意。易之言人道也有四行。即道神德行是也。传曰显道神德行。明易之所以示其旨。而教人有所遵也。行者一切事物之动定也。而履赅之。由其成言曰德。由其始言曰行。二者。精粗之别也。故复字从行与德之半赅其始终也。人之足所践者。即身所止。步所行者。即心所至。履者。人之所以行止动定也。故统名曰人道。而圣人着之为礼制焉。
夫履以乾合兑。兑为缺。乾则充。故履为补阙之象。而其错为夬。夬亦缺也。夬之上下。恰与履异位。故在夬之不足。在履则足矣。履之反为小畜。小畜之陰爻位在四爻。恰与履异地。小畜之求富。在履则不求矣。盖履为全人之生。足人之需。而不得过其分。其已有者。使长保之。其末得者。使自足之。不贪于外物以安其心。不苟于所求以清其志。是以富贵得之而安和。贫贱得之而乐育。以成其道。益其德。是以为人所履而无歉也。天之生斯人也。恒不能齐。或富或贫。或贵或贱。或夭或寿。或逸或劳。此情也。非人力所能一之。而有履以使之一。则圣人因天道而立人道。以不齐齐之。不足足之。故取象于兑。而调其志于乾。盖以兑之缺为守。以乾之充为用。而自安于不足。以齎其志于光明中正。而无所憾。此履之所以为礼之源。而天下皆定于一也。以履中爻象离。离为后天乾之代位。故有光明之羲。且中爻人爻也。小畜履之变异。皆属之此人爻。皆为人事所移易变化者。故因畜之变而为履。即因人之欲而制礼。礼立而情欲有所止。富贵贫贱皆由礼以定之。富不侮贫。贫不富。贵不狎贱。贱不怨贵。皆得其和。而成大同为治。此礼之大效。亦应乎中正光明者也。大有同人。皆取乾离之象。故大同为治之极则。而其始莫不由礼。即履之所肇也。礼必有节。节以坎合兑。亦同于履。唯履着其大。节明其细。履通于天。故从乾。节限于物。故从坎。而皆本兑之不足与自悦义焉。故贫而乐富而好礼。卑而不屈。尊而自下。皆平治之则。大同之风。此古圣立人道。必假于礼。礼则理矣。有条而不紊谓之理。有条者不齐。而不紊。则齐矣。故礼者齐以不齐。一以不一。足其不足。平其不平。均其不均。而致之中和者也。皆本于履之象焉。
履之为用。本乎小畜之志。而应其变、以济其穷。故为人道必需。世治极则。不可一时无之。盖小畜为求物力之充。财用之裕以遂其人生之欲。供其挥霍之费。辄进取无厌。贪求不足。因利而成害。为物而丧志。因生而趋杀。为情而悖性。此天下之至惨。而人类之巨祸也。故必有以救之。挽回其波流。树立其堤防。使全其生成。而无弃于天。自戕其性。以时率其道。克养其德。明人生之所贵。而不过于物。知世道之所宜。而不害于人。则顺其变以立其规。推其极以期其所至。使生者得其养。有者得其安。乏者得其足。无者得其平。此圣人制利用阜生之道。而一归于礼也。礼以济其穷。而不失其用。故不徒为生。而生自全。不徒为欲而欲自适。明利于义。定志于道。用物以仁。养身以德。则虽阅盗窟而无仇。居匪巢而无损。譬之与虎狼处。不遭其毒。偕鲸鳄游。不撄其怒也。为能以礼自卫。则人不攻。以礼敬人。则物无怨。虽居高不危。居下不辱。时得其所。永保其乐。此礼之以敬为外。以诚为内。自卑而尊人。自反而恕物。故礼者。恭敬之所将。而和平之所本也。兑说而应乾刚也。泽顺而合天健也。内恭外敬。上谦下和。相济其美。共成其德。此履之用。在有分而能和。有等而能一。有位而能自牧。有守而能自信。故道通于天。德丽于物。神昭于一切。而行达乎无穷也。说者谓礼为专制。分为阶级而非笑古人。訾讦圣教者。非愚则狂。盖末明人生本源。天道定序。徒逞己欲以利自私。慕物好以贪自杀而已。恶足以言易哉。夫易之制。正为救弊而存其善。去争而求其和耳。故礼者自制。非制人也。分者自守。非责人也。唯自制。人亦无怼。故能制人唯自守。人亦无侵。故能责人共守。此其效也。非初旨也。后人但知立法明刑。乃以制人责人为旨而忘己之宜制宜守。是正悖易教。非圣人作礼明分之意矣。故治乱异焉。厚薄殊焉。夷考其得失。究孰为之哉。毋亦人事自移易之而变迁之耳。读者于此。务三致意焉。
履:虎尾不咥人亨
孔子《宣圣讲义》
此全卦彖辞也。文意深远。取譬精审。寓义弘阔。骤读之。多不达。必极深研几。迥环穷究。方知立辞原旨。命语精奇。盖易卦彖辞。概括全卦大义。而明其用。履卦大用。已如前述。其辞之取喻。则示用之不易。而功之莫拟也。要知古圣深虑穷思。求所以全人生。安人居。顺乎天。成乎道。而永远和平。化育无尽。乃取象于履。而定为礼教。以礼制情欲。而充其育。保福利。而适于中和。则非为一人一时之谋也。而履之象。为小畜之反。因反以成畜。是圣人因情以制情。因欲以节欲。妙用之至。通于一切。故礼教为人道之本。赅仁义而立其度。合道德而树其规。以之安定斯民。乐育天下。实为不易之道。故礼教成而野性化。仇怨消。争杀止矣此彖辞比之履虎尾焉。虎性难驯。履其尾。而不扼其吭。持其爪。则其仇杀之心。将何以止之乎。而今日不咥人者。是必有道矣。夫人之情欲。奔突肆恣。有甚于虎。虎之恶。以其残暴不仁。人之情欲所役。恒过于虎。为其徒利己而不检。徒逐物而无厌。故杀人以逞。伤人以争。虎虽恶。止于杀伤他类。末仇其种。人则与人仇。是过于虎。以虎喻者。虎轻言之。而世之残暴不仁。人尽知为虎。故取之为譬耳。履虎尾而不遭其咥。是其人必有自全之道。能化其野性。而谅人之行也故亨。言其化而通之也。亨为大为明。以人虽有履尾之行。原无害虎之意。此诚所感。敬所接。忠信所孚。能化所难化。通所不通。故为亨。以己之光明止大也。
就卦象言。上乾下兑。乾刚而兑泽。错对为艮巽。有虎尾之象。乾为健。而兑说之。有履虎尾之象。六爻五陽一陰。三爻为陰以驯陽。柔以履刚。故曰履虎尾。明其险而不危。恶而不凶。在用为俯从。在德为将顺。非等类而能和。非诱胁而能悦。和悦以应。刚健以从。如父抚少女。主惜子民。故尊而卑。上而俯。此以不咥人而亨也。
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户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明指卦用也。其最要者。以亨刚中正。不疚光明数句。为履之所以成德也。说以应乾。而不失其序。如少女虽得爱怜。不恃宠而骄。如人主虽居尊位。不挟贵而暴。尊卑分定。而情能和融。强弱势殊。而志无乖阂。盖有以齐其不齐。一其不一。由相异而调之。本不同而化之。格于无形。感于无声。故不疚于心。而底于光明。亨刚中正。不招怨尤。尊卑强弱。互用谐协。此道之极则。万物所以并生并育也。故圣人鉴之而制礼焉。礼以和为贵。分定则和。分失则乱。礼者能安乱而致和也。遏其贪恣。警其痴顽。化其暴野。养其情性。以复其初。以全其生。此由兑之用以达乾之体也。故履字从复。言下复而上达也。即由履以返成其畜之意。虽抑制入欲。勉克人情。而不犯人。不害物。为其先自制自克也。故人无怨尤。此辞所谓不疚光明也。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办上下。定民志。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卦象之义。由天道以及人道。明礼制之所由起也。夫人道之本于礼制。自有易而始定。溯其起源。则卦象既画。体用已赅。虽无三千三百之条。而履之上天下泽之序。固已昭然。人民心志。因之而定。国家秩序。以之而安。是以礼成治。实为古圣先王不易之旨。盖自伏羲以降。世代日益文明。风化日益醇厚者。礼治之功也。故象辞称君子以实之。谓先王所仿。而后入所循。莫非履之用。此礼之包举人道之全。而其成效。早着于三代之上。唐虞盛世。上下和睦。农轩古风。人民熙攘其所由来。厥在乎礼。礼定而人道以立。礼行而人类以安。礼成而人生以全。此文明之兴。教化之大。治功之隆。莫不由礼。而莫非仿于履也。且履之为礼。乃圣人因象制用。本天以为人宜。固鉴于时之所需。地之所适。生生之所在。而自然推迁之所至者。故上天下泽。天之分也。虽强者不可夺。智者不可移。决不得谓天居下而泽居上也。唯分固定。而情宜和。故辨上下者。即以通上下之情。定民志者。即以达平均之道也。说者知其一。而忘其二。遂疑为专制。为愚民。是诬先王。且不明天道也。末有无礼而能和安者。末有和安而不由礼者。故辨上下者、求其齐。定民志者、求其一。而屈尊就卑。截长补短。正为礼之本旨。盖即履之以兑说而应乾刚。中正不失其位。光明不疚于心。乃能跻天下于太平。纳人类于大同也。故在易履之下为泰。明其效也。
《宗主附注》
履卦以履得名。如人之所履。言而有信也。今人言践约曰履约。即此义也。盖必有信约而循行之也。故为人道之本。论语曰。民无信不立。易之四德。贞以立信。而称干事。言能信。始能任事也。故履者。理也。礼也。在德曰礼。在行曰理。二者一也。理出于道。礼成于忠信。故履卦所象。必以道德为本。而推之以治理一切事物也。不独人类所需。凡天地间事物。莫不有分。分定。即履之所用。越分则忘履。虽凶恶者。分以制之。不为害。若非分。则不可究诘。故情欲足以救人。怨毒足以灭种。非分之所为。足以害无穷。此君子贵有履也。履以制情而平怨。遏欲而解毒。则在乎立分以定其志。本于礼与理。不问其孰强弱也。故一切事物。皆得其平。以遂其生。以保其类。此世界之所以繁荣无尽也。大哉覆乎。克成其畜者。唯此是赖。此所谓相反相成也。
又曰吾国文明。发源自古。易其综册也。凡诸子百家。教学论议。莫不宗之。盖人文仿于天。易之卦爻。亦人亦天。合而观之。为造化具体。分而析之。为人生日用。故以言理。则穷天地幽明。以言事物。则包巨细远近。而立之以极。折之以中。中一不变。以应万象设卦以统御之。分爻以离合之。而莫不归于一陰一陽。以见其体用变化。所谓一正一反是也。正必有反。反必有正。而终同于一。故善恶皆止于道。性情皆成于德。此中和之教所由立也。中则无物可执。而永守不失。和则无物可分。而有条不紊。盖和之用见于礼。中之体建于天。天以仁为体。礼以诚为则。二者合为仁。成为修齐治平。内之为止至善。蟌之为明明德。虽万行千条。而一以贯之。此固历圣相承之教。不问其为道为也。故易之大用。纯在此一正一反而相成。如小畜与履。其明例也。二卦本有正反之异。合之则为人道之全体。利以和义。富以行仁。教则成其富。礼则保其生育。非相悖也。息息相依。一则不全。全则人生苦矣。故正反相济。为易之大用。亦天地一切之大经大法也。读者于此。要细细体会之尔。
圣人观于履卦以制礼。明辨上下以定民志。其义已见前矣。而最宜审察者。则自来儒者所述之治道。与夫人民所习之教学。莫非始于此。终于此。盖大学所述。中庸所论。皆本尧舜一脉之传。为三代制度之准。师弟千载所衍。为人生修习之基。实由履象推演而来。易教规模所定。故在大学首明明德。而终于止至善。中庸首性道教。而终于中和位育。一以贯之即上天下泽履一节象辞之义也。何以言之。上天者。溯其尊。追其本。下泽者。明其用。致其功。而上尊以和。下悦以敬。尊则不渎。和则无怨。悦则诚服。敬则可久。尊和以安。悦敬以大。安则无乱。大则得众。而上安则下怀。下利则上保。君居尊位。而民乐生。民爱其上。而君亲众。此大学明德、亲亲、新民之旨。中庸中和位育之功也。且上天而不亢。下泽而不流。上下以济。和悦以生。如水火既济。天火同人。而化为中孚之象。即大学之止至善。中庸之率性修道也。盖上下者在国为君臣家为父子。教为师弟。序为长幼。一尊一卑。天地定位。一仰一俯。陰陽协谐。于身为首足。为腹心。为神与形。为道与器。故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人之所以修养者。砥砺者。培成而光大者。调剂以中和者。皆此上与下也。得之则生。失之则亡。顺之则化。复之则康。此至道至德之条理也。故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又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凡此诸德。莫非明上下之分。定人道之伦。立修养之方。纳民物之轨。而以孚于上天下泽一节之义也。故上下有位。天泽同德。而后民志可定。人伦可明。至德可成。至道可达。此以有条有理之始。而达于无声无臭之终。可大可久之行。而晋于乃圣乃神之域。岂徒为治平言哉。又宁为尊君专制计者耶。
夫天地之大。品物之庶。以生以聚。以利以安者。得其分而能协和。一其志而无猜忌也。故在一身。求其心肾之济。神形之和。而无偏育。无轻彼重此。而后安生适道。终其天年。此性命之修。必始于养心寡欲。而期于明心见性。故大学言知止。以静定安虑得。分述其工夫。此内行之有定。而后上下不乱也。其在家国。求其父子之亲。君民之睦。远近之相得。贤愚之相助。贫富之共济。忧乐以均。而后无怨无争。以安以和。相聚以类。素行不贪。此家国上下之分定。而达于齐平之道。故大学言知止。则有仁、敬、孝、慈、信、诸德。言明德。则有修、齐、治、平、诸道。皆所以明履之用。而全人天也。进乎大学者。如中庸率天命之性。修本性之道。立性道之教。而与大学诚正章相证。其成也。推中和之德。致位育之功。亦由大学齐平。而进乎至善。即所谓诚明以达于大化者也。故儒教之旨。纯出于上天下泽。而其效。终不外于辨上下。定民志。以民志之定。为一切皆定。上下之分。为一切皆平。平然后安。定然后久。此天地永不敝。日月长光明。而发于有为。止于无为。始于亳末。终于无尽。故礼运有大同大顺之世。即由履以进于泰象也。履为天道。礼为人道。礼立而后天下定。礼成而后世治隆。此儒者言学必由礼。不间为内外。为行藏也。民志之定。正如僧之人定。道之抱一。不纷于心。乃凝于神。岂易言哉。而无知者各窃议之。谓为束缚。为不自由。实未尝闻性命之道。通天人之源。乃徇于情。囿于识。迷恋于物玩。微逐于繁华之徒。又乌足以谈礼教哉。故乱者人情之所使。物欲之所导。而生之贼者。即其所谓生。用之毒者。即其所谓用。曾不悟上天下泽之义。而欲驱人以与禽兽争。其祸滔天。尚忍言哉。故履卦取名。乃明示人所践履。即立足立身之所也。失其所立。生将奚依。如别人之足。而欲其直立。天下无是事也。有志于人道与世治者。必反求诸礼。礼之兴废。人类之存亡。体之隆污。世道之治乱此万古不易者也。唯毋误解礼之功用。而悖履之象与辞义耳。
予更有一言。声明礼教之精义。则礼者与法治全异。法在制人。礼在克己。故礼文虽密。非以防人。乃自防也。礼例虽严。非以责人。乃自责也。不独不专防人责人。且对人之越礼者。恒求其所以恕之。必先自反以尽其己。故礼本于忠恕。忠则尽己。恕则推己。末尝为人谋。而人自服焉。盖即本上天下泽之旨也。上天而不自尊。乃卑以就下。下泽而不自弃。乃悦以亲上。上下和睦。君民同乐。而各安其分。守其位。以长治久安也。故礼记曰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斯言也。足以概醴之用矣。盖体在自遵。而所以立己之身者也。苟无自立之地。是将陵夺他人之位。则大乱必生。故礼以卑己尊人。而必自上作范。以身作则。本践履之义。而因乾之亲兑。比之父之爱女。唯恐其或离怨也唯虑其或畏迫也。相携相近。至性至情。以成其德。达其道。而尊卑之分。出于天然。虽自卑不失其尊。自降不失其位。故能定而有序。和而不犯也。故礼有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乃极言礼之重平等也。无如后人误释此二语。遂遗千古弊害。实则不下者。不以庶人为下而畧之。不上者。不以大夫为尊而减之。必求其平。平则和矣。故上天下泽。以止于太和。此礼之极则也。倘如后人所释。则所谓虽负贩者必有尊也之语。将何解哉。因关经义。特为正之。
《宗主附注》
履上天下泽。说者谓为上下悬隔。位分差殊。即儒家尊君贱民阶级制度定案。此乃未尝明解天与泽之真义。而妄为测度之辞也。履上乾下兑。取象为天泽。天非指帝也。凡后天之乾皆然。特泛指天空之气。故列位西北。与先天之天地定位大异。兑为泽。此字人多末细思。泽水也。坎亦水也。何以异。则后天之泽。为水已成聚。必有灌溉之用。润沛之功。而后可称为泽。必有积厚之势。蒸发之源。而后可称为泽。其实大如海徉。小如湖沼。皆泽也。而必有光泽之照耀。润泽之流衍。以成其生物之德。化物之功。故在先天与艮山对。而为山泽通气。在后天与乾天连。而为天泽合德之象。山泽为对。则成道之妙窍。天泽合流。则成德之周回。故天空之气。即泽之所蒸、而为云为雨。泽中之水。既天之所降、而成聚成流。二者相交孚。而非悬绝也明矣。在人兑为口舌。为言语。为心所悦。负物所脱。其象上缺。似口出言。而呼吸饮食资焉。内通心肾。为神志之所达于外者。其上连头脑。即如履之上接乾天。故为一身之木。而示所倚立。所践履焉。在人情为父女。而老少各异。相爱怜、以天性也。相提携、以至情也。虽有上下之分。而为交孚之用。虽具尊卑之分。而得和感之功。此圣人取以制礼。全本于此义。取其刚而能柔。悦而能端。不狎则敬。不畏则亲。亲敬不失。礼本以立。故礼先于伦常。即大学所谓止仁止敬一节之义。盖有礼则有所止。人伦为人类所共止。此礼教之能定民志。而治天下也。故欲明礼教原义。必先明易履之上天下泽。岂圣人故为之束缚。定之阶级哉。礼者。正求解束缚而除阶级之争者。熟读礼经。必达此旨。
《宏教附注》
此章极。言礼教之用。可见古人制作苦心。惜自秦后。人囿于地位之尊。忘夫大同之义。使礼偏于一尊。而不竟其用。碍于特权。而不揆于和。是行礼者之过。非制礼者之可议也。要知礼在三代以上。一切皆志于平均。尊者自卑。强者自弱。以成其和。而求其相爱相助。非为贵富计也。而贵富赖以保全。放礼教者、人道之本。后人所释礼经。多乖原义。且经纂改不少。故为效仅小康耳。夫子深慨焉。故此卦不厌求详也。
初九素履往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履卦初九爻辞也。言履之本用自此始。在履之用。为有所立。必有本焉以为之基。人之行藏。莫不有本有始。而后立可以固。行可以亨。无本则倾。无始则绝。人生如行道然。不忘所始。不失所本。而后进退如意。行藏自在。此履初九之辞。先明其义也。履在事为礼。礼之本始。即忠信也。忠则尽己。信则诚己。简言之诚也。而不假于外。不凭于物。洁身以固。贞心以毅。此即中庸所谓素位也。素位者无加于富贵。无减于贫贱。不愿于其外。不求于其他。故无可加减。无用假借。此素履之义也。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亦此意也。故绘事后素。素者洁白之本质。光明之始基。无往而不宜。故言忠信。行笃敬。蛮貊之邦行矣。笃敬亦诚也。素之所见也。素位而行。则志不屈。心不纷。物不诱。利不动。则处危亦安。行始亦平。故曰往无咎。盖有忠信之本质。笃敬之始行。则不曰习礼。已精于礼。不曰知止。已有止。不曰善行。已克行。其先已备。礼其末矣。道者不必礼。德者已赅礼。此素履之为至履也。更何咎乎。不与于外。不摇其中。则物格而知至矣。诚则明。明则诚。能定静而安虑。则无物不得。能明着而光大。则无事不达。此素履之无咎。言无咎可与矣。不恶胡善。不害胡利。素履者超乎善恶之途。出乎利害之门。心志常存。形神永一。守中不失。用极不违。而常湛然凝然。尊不为高。卑不为下。贵不为荣。贱不为辱。既无尊卑贲贱之存心。安有高下荣辱之涉于身哉。故素履者、履之志也。礼之本也。蔑以过矣。古圣人礼制之先。而道德之至。人所由也。此本兑之下爻。纯体乾元之德者也。
夫素履无咎者。非徒对外行言。盖本于至诚。发乎至情。乃中和之德也。在中庸首章。及大学诚意章所述各节。均为此行所关。一言以蔽之。诚也。而必始于慎独。戒惧以自警。毋欺以自信。此致诚工夫。故于不睹不闻之时。尤当有克敬克恭之实。上不怍于天神。俯不愧于衾影。以时省察。以立其诚。而后保其天性光明。成其乾元刚健。此素履之行。非易言也。
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其由于戒慎。出于省察。而后忠信永孚。笃敬自若。故曰独行愿也。独行自信。则对物有方。于外无愿。则勉己必笃。故独行自愿。实素履之道也。且愿者。求也。望也。欲也。不愿乎外。即无求无欲之意。所愿在己、故也。此即克己复礼之义。以己所欲者。保其本始。已所求者。返其本始。此道之所以有修也。又愿字古通原。亦通愿。原本始也。愿诚悫也。独行以至于本始。为道之凝。独行以推其诚悫为德之至。亦即忠信之谓也。中和之谓也。盖有行而无待于外。则所志者。成己而已。成己者。必成物。则所志者。明德达道而已。此素履之所贵也不干于物。不犯于人。而能行无所阻。止有所固。非修道有得者不至焉。由礼而超礼之上。行礼而化礼之域。此履初九本用。乃在声色之外也。其始也。其成亦然。其本也。其用亦然。故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礼不文。至乐不闻。而后通乎神明.。达乎天人。此成道之至。原天命之所赋也。故礼者。人道之终始。于素履一节见之。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履九二爻辞也。履者以践履为用。践履必以道。犹人之行必由路也。在初九本潜动之象。孚素履之占。言独行而无愿于外。犹自踱于暗室。而不愧于屋漏也。至九二则已成行矣。出必由户。行必由道。故有履道之象。而依乎乾健不息之道。顺乎乾元中正之行。不偏不倚。无颇无阻。本道以行。因位以立。故有王道荡荡之象。中位自固。前进不迷。进退有常。行止得度。故有王道平平之意。此辞称为坦坦也。坦坦者。至正至大。其舒其徐。纯乎自然。达于至善。心与行一。志与物谐。夷然无疑。怡然无险。气至以适。理当而和。此中和之德也。君子之所怀。圣人之所至也。故坦坦者、无物我之嫌。无虞诈之感。悠然以进。怡悦自得。不独行道然也。立身处世。莫不如是。盖以九二居内卦之中。得正位之地。以陽行陰。以柔承刚。协谐其德。调理其事。能成乾之道。达履之用也。在九二之德。固孚坦坦之道。而内卦之位。适宜贞静之行。故其占为幽人贞吉。幽人僭行野处。洁己自好之士也。含意不昭。深文不衒。道足自充。德足自育。而言能为人法。行能为人则。足以移风易俗。垂教天下后世。足以和近服远。传誉家国者。则古之隐逸贤哲也。故克孚坦坦之占。而无忧患之加也。以其承素位之行。无外物之求。居心坦白。无利欲之动。富贵不婬。贫贱不辱。威武不屈。独往独来。不亏其节。自乐自得。不慊于中。乃称为幽人。而协乎贞吉也。在归妹九二曰利幽人之贞。其义正与此同。皆以兑在下也。皆取少女之贞洁自守。宁静以固。克称幽人之贞。君子之守己。正如女子之守身。外物无干于中。私情不移其正。故亦以幽贞明德。而孚于吉占也。
或谓幽人指女言亦通。盖幽者对明言。以九二居内卦中位。按之女正位乎内例。则称幽人为女固可。不过易象男女。乃代陰陽刚柔言。非必指人也。且男女亦以内外分。果在外卦。亦属男象。家人卦一为巽。一为离。皆女也。而合称家人。即内外之位。以分陰陽刚柔耳。故易辞不曰女人。而曰幽人。可见非专指女也。但幽贞之德。为女子之守。丈夫亦有之。凡贞固之操。洁静之行。皆幽贞也。丈夫修养不可少者。以一身言。自有内外。乾坤四德。亦具内外。由外言之。曰元亨。由内言之。曰利贞。而履卦之用。重在克己复礼。尤属利贞分内事。且下卦兑为少女。其德比之处子。以守贞为第一义。故九二明示幽人贞吉。见其所示之象。为先自慎为谨守体节。以持其中。防闲物欲。以定其内。情欲物好。皆陰类。上有乾刚以镇之。刚健不息之道。以驯服之。故见可欲不乱。不乱则宁。宁则静。静则复性。故要在不乱也。
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履道坦坦。非道路之平已也。必中心之坦然无物。中不自乱。而后天君泰然。而后神志凝一而后无畏无怖。不愧不怍。而后止有所定。行不踰矩。而后视听言动。莫不由礼。而后内成其道。外明其德。此人生彻始彻终学问。亦即履卦之大用也。夫心者易动难安。情者易偏难正。唯能中不自乱。则喜怒哀乐不失其和。行止出处。不睽于道。此所谓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者也。幽贞二字最要。不独此爻为然。全卦之用皆然。以能幽始能明。能利贞。始能元亨。人道自己始。故修养为人生第一事。欲为大丈夫。必先保有处子之节。欲明德于天下。必先砺幽人之贞。此履道坦坦。非易致也。唯其无求于外。故能行于天下而无阻。唯其无好于物。故能成人成物而无尽。此坦坦之道。发于坦坦之心也。佛说心净故众生净。其义亦然。人之欲有礼待我。必先能以礼自待。人之欲克育其生。必先能以道自养其心。故履者成其畜也。不自乱者。成其治也。中者天下之大本。大本既立。何行不宜何止不当哉。此履道之为坦坦也。
《宗主附注》
履卦全卦。皆比于人所践履。既所谓踏足地也。人生于世。必有与立。无立叫无所措其身。故践履人生必知之道。亦即立身行道所凭藉之物。又如人足之有履。用以践地而行路。非限于其立而巳。凡行止坐卧。莫不赖焉。故曰人生之履。或曰履道。犹言人之行然。行者包动静出处。凡有斯身。必有所行。称人之行为曰行。以其必仿于德也。故曰德行。唯履亦然。以其必凭于道也。故曰道履。道履者、天地人物共行之道。而无时或离者也。有道以为履。则行必安。止必固。动必有度。静必有位。故为定一切之本原。范无尽之籓篱也。圣人师之而作礼。礼亦履也。言动视听。出入作息。莫不有礼以范之定之。保之存之。故曰有礼则安。无礼则危。人之求而恶危、情也。而情恒使人危。唯有礼以节之。则安居无虑。有礼以导之。
则通行不危。此礼为人行之本原。而成德达道必由之门径也。易着其义于履。圣人制其交于礼。苟求其精。必熟赞礼经。力能知履之大用。易教之至意也。
《宏教附注》
今所讲发明履道之用。即人道之本。而幽贞二字。即人生立身处世根本工夫。亦中国礼治根本则例。大凡以礼自治者。人无不以礼报之。世道险。非人之罪。己未尽也。果己心不乱。何愁前途之不坦坦哉。故中不自乱一语。一为养心之道。一为养气之道。既孟子所谓不动心也。因此一事。足以回气数。化吉祥。气之所养。天地不违。何况鬼神。故贞吉之占。乃自召之也。内中含有感应之理。与道佛所说相证。可细读之。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孔子《宣圣讲义》
此履六三爻辞也。履五陽一陰。陰爻为贵。则全卦之用。以陰爻为主。即兑卦上爻也。在兑卦以上爻独缺。象人张口。或水决口。皆有所阙陷之意。有阙者当补之。兑补则成乾。今履以兑承乾。比诸纯乾。所差只此一爻。前后皆陽。此位独陰。合众陽以培此一陰。则有补阙之象。且三为陽位。陰以乘陽。柔以加刚。陰贵而少。陽贱而多。多则有盈。盈则不弱。截多益寡。平强济弱。在势为顺。在德为便。顺便之下。因用成宜。则补阙之功。情之所通。理之所许。眇也跛也。人之有阙陷者。天所予以不足。而时地有为培满之道。能视能履。阙者不阙。盈以剂虚。众以益寡。以其情之相爱。意之相怜。故补阙非功也。在履之用。重于补阙之义。为时之不古。人之失道。由履之义。辨民之分。定礼之制。济时之艰。则其效。正如使眇视而跛履也。眇且能视。况有目乎。跛且能履。况有足乎。由此足见履之道大矣。礼之用至矣。然履者。非欲去其阙而已。乃求无阙。非欲勤其补而已。乃期不补。盖因兑以复乾。在此一间。果一蹴几及。何用履为。故履之极也。不以补阙称。而其始也。则不得不尽于补阙之事。有阙则履用以显。克补则履道以成。此圣人设卦制辞之微旨也。
虽然。在履卦全体之用。固期于捕阙。乱者治之。危者安之。病者愈之。劳者慰之。不得所求者予之。不乐所生者抚之。无一夫之不获。无一物之失所。则履之志也。补阙之谓也。而在六三爻。却异于是。盖全卦皆陽。此爻独陰。全卦皆盈。此爻独绌。是全卦为补此爻之阙。而此爻恰属全卦之所谓阙者。既居缺陷之地。当损弱之时。则其占辞。正与卦反。故虽有眇视跛履之文。却不能掩眇跛之阙。虽能履虎尾。却不能免咥人之凶。此与彖辞之不同。及归妹初二爻占之不类也。盖三爻居时地之要。丁运会之艰。侧身以试险巘。举足以涉深陷。有视而不足以明。有履而不足以行。而自负为世希。以加于众。故其凶也宜矣。柔乘刚者。在刚为福。在柔为祸。陰上陽者。在陽为屈。在陰为逆。六三之凶。其地位与爻之失当也。在下者。以骄横称乱。在内者。以肆荡败德。故有武人为于大君之占。言武人不当主众。而上僭于大君也。不当逆命。而擅拟于大君也。今竟行之。是其祸之将大。而败乱之且至也。于字亦作干字。干犯也。犯上作乱之谓也。初则干犯其上。继则篡僭其位。故辞云然。夫武人者。听命者也。观于师卦辞可知。且六三犹居内卦。不得侵九五之位也。今以因时窃势。挟贵傲众。聚国家之师旅。为一人之使令。其祸乱之来。岂独虎之咥人比哉。
在彖辞有曰。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六三爻则曰武人为于大君。其义亦反。可见以刚而用柔者。君德也。以柔而屈刚者。乱臣贼子之僭也。大君之位。非人人能履者。况粗暴之武人乎。六三爻虽贵。以陰少而贵。非真贵也。位既不当。贵为伪也。犹武人为君。非篡则窃。皆伪也。古之立君。合天与人。天予人归。群众悦服。方称为君。非以力夺。以智取者。武人窃据。假力以迫众。因势以私己。犹盗匪之渠魁。安望其治平天下哉。是不得以礼成治。不孚于履之光明。明矣。虽幸据高位。偶僭君号。亦不过如眇之视。跛之履。逆命违道。灾祸必臻。估勇恃能。害殃必甚。故六三之凶。为逆所召。与全卦之以顺成吉者悬殊。而圣人固知后世必有乘时窃国之武人。贪利遗害之国主。既悖履之贞吉。妄希事之幸成。故于爻辞明着其指。示其害。以为天下后世戒。奈何天下后世之人犹忽之。夫六三之象。乃全卦之隙。以此而后见全卦之用也。
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仍本缺陷不全之意。而戒陰柔自傲之行。且以对证彖辞。示一爻之异于全体。所谓志刚者。言以柔求刚。而忘其分。故为非分之干也。六三陰以成陽。则为道。若反以乘陽。则为逆。柔以弼刚。则为治。若反以胁刚。则为乱。盖纵情者。必倾其中。逐物者。必殃其外。有德则礼治以成。悖道则害殃以启。吉凶之辨。在乎克己与否。三爻为人爻之始。人事所重。本乾九三乾惕之训。自无咥人乱位之凶。是在读者明易教之深意。知民志之宜定。察履卦之辞。悉礼制之不可缓耳。虎本暴物。履其尾本险行。而或亨或凶。帝位本尊。履位本光明。而或不疚或干乱。个中分辨。要在细绎全卦之辞、而后得之。
《宗主附注》
履卦与归妹相似。以履为乾兑。归妹为震兑。而巽兑中孚亦近。皆取兑为内卦用也。在履内卦三爻之辞。与归妹几同。尤可见二卦之用虽殊。而有相通处。唯履为乾合兑。兑之上爻。一变即乾。故反履为夬,则差乾一间耳。夬者缺也。快也。决也。由上而下为决。由下而上为快。就本位言为缺。以所缺者此上爻。而自己以复则快达。自己以往则决绝。视其所行如何耳。履则与夬相异。则由乾以孚兑。兑以承乾。虽缺而在中。虽行而不似夬之上下达之远。其气易交。其道易至。其德易成。此名为履。此人之所践。不蹈于卢。不离于疏远。不乖于契合。循序以进。坚守以立。而成其用。大其道。弘其德。致其功。故全卦取第三爻为主位。明刚以柔用。陽以陰成。上下交孚。远近密接。而有分可别。有阶可登。升降自如。中正不乱也。故虽似夬而非夬之例。近归妹而非归妹之全。果用之而达神明。则中孚之道。既由此大以化之。此履之为致中和。在精修之士所宜留意。推之则同人大有之政。泰运之世。皆从此以见意。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莫不基乎履。故传称为德之和也。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履九四爻辞也。在履卦彖辞。已明示履虎尾之义。九四居上卦之始。为乾刚之初。下接六三。陰柔陽刚。两不调协。比于九二。其德益健。其遇多惧。而乾行不息。在于兢兢自慎。朝乾夕惕。以孚陽刚之道。故爻辞亦以履虎尾为喻。而以愬愬之态。终趋于吉。盖本履险不危之义。而成乘刚自全之占也。夫愬愬者。自讯而无愧。内省而不疚之状也。愬者口问于心。行副其诚之谓。凡人有屈抑不伸。冤苦莫白者。则愬之于人或天。必其心中不作。行事无欺。始堪用愬。苟情虚而德不实。志慊而意未诚。则愬者不见听矣。是不孚于愬。今爻辞取愬之义。正以其内至诚。而外明德。虽险不为灾。危不动志。则愬愬之状。以其本洁白之行。循笃实之途。有如人之有所愬然。而中心自平。遇物不慑。言行自信。接人无虞。以刚健不息之乾。而合悦泽有言之兑。介其闲而休休有容。行其位而昭昭不昧。则其德可大。其业可久。以虎尾之履而终吉也。且愬愬者。有不能自已之状。终吉者。有几涉于险之意。以九四处卦中爻。介于上下。陽升陰降。不克自逸。退则涉于险凶。而为六三之占。进则即于贞厉。而孚九五之道。故在爻辞以行为勉。以慎为勖。愬愬不失。则诚可格天。终吉永孚。则德可化险。虽同一虎尾。而履之者或凶或否也。
象曰愬愬终吉志行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九四居位在能笃实。以自进于光明。即彖辞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之意。盖全卦之用。在以兑之悦。成乾之刚。九四始交乾。乃履帝位之初。而愬愬终吉。以能不疚。而渐进光明。故志于行。此行字含二义。一则身进而荣显。以履高位。孚天之道。一则德溥而化行。以成光明。孚天之行。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天行健而不息。皆乾之象也。履以兑之柔。乘乾之刚。刚柔相济。以成大用。乃圣人体天之道。承天之命。为之君师。以治下民。而制礼度。以绳兆姓。此全卦取义。以柔用刚。以陰成陽。虽喻于履虎尾。而不犯其咥人之凶。比之圣人以礼制民。而不干民之怒。以德服众。而能保其尊严。占者得之为澄清宇内。统一天下之象。而其始基。则在九四。以其进于九五近矣。故志行。言不可自止。以失其机也。后人释愬愬为恐惧。仅得其一义。盖愬愬处恐惧之时。有坦然之志。居恐惧之地。有进取之心。乃能休休自得。昭昭自远。不为物蔽。不患情拘。故以九四之刚而启光明之道。本六三之险。而勉上达之功也。
九五夬履贞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履九五爻辞也。九五为全卦最全之用。亦成德达道之地也。夬履者、上达而几及于履也。履之上下、互易为夬。夬距乾差一间。今日夬履。言九五爻之于履。正如夬之于乾。又夬者、快也决也。言至此。已快然自得。决然自任。更无犹疑迟顾之虞。亦无慊焉不足之感。履之用至九五。已达于至善。故曰夬履。唯事之极者易变。满者易倾。快则易矢于骄。决则易失于愎。九五遇刚。又陽位独居。陽则易亢。刚则易缺。故以夬缺之义。而警其持盈保泰之宜有道也。其道维何。曰贞厉。贞以自抑。而就卑谦。厉以自勉。而益卓劲。盖本乾惕之训。而成行健不息之德也。贞则戒惧。不失其守。厉则越。不乖其次。故能永保禄位。克孚明德之称。长享元亨。克达泰平之治。此九五爻之占。乃圣治之成也。
在履卦九五爻。与乾九五亦近似。皆为乘龙履帝位之象。其不同者。乾上下纯刚。履上刚下柔。故德不同。而致用以异。由天道言。刚宜柔用。陽宜陰用。由人事言,尊以卑重。高以下重。在乾上九为亢龙有悔。以其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居危而不能自保。处尊而不能得众。故履九五以得正位。而志在贞厉。以履尊位而自卑。居高地而自下。以得民心。而保国家。此天道人事理之自然。非圣人故为谦虚也。况履志自立。而礼本自谦。和众必以德。成治必以诚。故贞厉之行。为在上位者所必知非独履帝位也。即富贵之人。何求不得。何欲不遂。苟无贞厉德。则为物所役。为情所蔽。必至身毁名裂。以蹈于祸。此贞厉为成全人生之道。亦即成其畜也。故处位正当不易。必有正当之行。而后保其位。履地尊严不易。必有尊严之道。而后保其地。贞厉者、所以保之之道与行也。礼者、所以行夫贞厉者也。唯自贞则不濡其志。自厉则不溺于欲。此履全卦之所以成用也。
象日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既有其位。复有其道与行。谓之正当。谁曰不然。故履之成用在礼治。而礼乐之制。必以其位与德。中庸已释之矣。故位正当一语。所关至重大。非如此不足以语于履。不足以辨上下定民志也。有位有德。而后至焉。此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之谓也。虽有夬履之辞。宝重在贞厉之义。乾之用以坤成故也。夬者、由坤复乾之阶。而上爻一陰。即坤之德所见。履之主用在六三爻。三五同功异用。一陽一陰恰相得。故尤为正当。而处其位者。固不容不自贞厉也。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履上九爻辞。言本爻之德用。亦全卦之终义也。履者天地间一切所履,不唯人物遵循之道。凡天地日月。山河草木。有动有静。有生有化。有分合迁变。有升降往来者。莫不有所履。无履则乱。乱则不复共存共育。故履者道也。道之所行也。如车之有轨。室之有门。皆有定也。出入必由。往复必经。不可踰越。不可造次。亦非有为之限也。非有驱之使然。迫之使就也。故比诸人之履。其动止提携自如。而不得弃之不顾。其用既有定。则其为道也一。其德既同载。则其为功也大。一则通于一切。而无不适。大则包于一切。而无不宜。盖上下同行。生化一致。精粗共聚。久卒齐途。造化之门。真元之府。万一之所汇。形神之所同也。故有始有终。有往有复。而一以纳之于履。上九履之极也。纳之尽也。所赅者众。所指者寡矣。而为轨不二。为门无歧。出入之也。视夫所之。往复之也。视夫所至。故曰视履。言履有定。而行无穷。视所行以决其履。或履而上。则通乎道。或履而下。则达乎器。其履自一。其至万殊。此即履之所以为履。而上九视履之有由来也。卦以兑承乾。上九卦之极也。亦乾之终也。极则无可再进。终则无可再续。而道也极而无极。履也终而无终。盖终极者。生化之端。无终极者道德之载。故天地长寿。神气永存。此所谓考祥也。考者。寿无尽期。祥者。福无尽量。以视所履。而上达者则其所成。同乎行健不息之道。而无终极矣。若所履而不及此者。则终必有始。极必有变。序尽则转。数至则回。物之生者。期尽而化。道之流者。途穷而改。此往者必复。去者必归。无一息之可停。无一物之不变。此循环之数。亦造化之机。寒暑周而岁迁。南北回而地转。其要在于环行不绝。轮回不断。故爻辞之其旋。旋者循环也。轮回也。有期以定之。其期古通用。言至期则旋也。然对考祥言。亦可作指名词。谓其不能长生者。则属于轮回耳。轮回者数也。数有吉凶。视其所履。如履而遵道不失。顺天不违。则纯乎物极之变。数尽之化。亦孚元吉之占。盖依乾陽大生之德。而体乾元永亨之用。故曰元吉。乾元所至。吉利之孚也。
又上九爻。以陽刚之极。居卦位之终。刚极易折。陽极易亢。以中道言之。宜节其太过。制之合度。故有视履其旋之语。视其所宜。而定其履。因其所折。而勉以规炬。则刚能柔用。陽能潜沉。以孚于九五贞厉之门。而戒于六三凶咥之训。则上九极而不害。过而还中。旋亦还也。乃孚祥吉之占。而达视履之道。正如圣人制情以礼。节欲以道。不过乎物。永执厥中。即为止于至善之功。而克顺天全性者也。故考祥者。为全性以全生。元吉者。为顺天以获佑。天理人事相调无间。则成德达道不犯于恶。不干于祸。其视履之义。本诸乾惕之辞。而自戒惧。有若十目所视之严。而遵非礼勿视之旨也欤。故上九一爻。所处位易危而转得吉祥。所凭势太过而反得中正者。实基于乾元之道。而能以乾上九之亢。自行九三乾惕之功也。乾元者陽精之见也。其象光明。故能履帝位而不疚也。诚以乾下接兑。悦泽有容。刚柔得中。不与其前进无止。而求于自反以诚。乐善自修。迪吉自如。而能成履大用。以达乾之元亨也。且上九为全卦之终。居易变之地。反则为小畜。进则为泰。小畜以求养而全生。泰以顺天而获福。皆基于履之自卑自克。无过无骄。故以贞为利。以元为亨。先尽在己。而后及其人。先省于心。而后推之物。人己同成。物我交泰。所谓一诚格天。至善化物,莫不由于心志之贞励也。故放之则为明德。为大同之治。收之则为至善。为天性之功。二者一也。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卦之称元吉者。如坤如泰。如离如大畜。如损益之爻辞。多属二五当位。而履独在上九。故曰在上。盖履之元吉。正以在上爻而得占之。履者足所践也。下也。己善其下。天福其上。昭德不二。凝道以升。止善不违。全生以复。在复初九。以元吉称。正此义也。人能克己复礼者。天必予以福。元吉在上犹云福自天申也。元者乾元。天之气也。凡称元吉。皆天所予之吉。言自然大吉也。无不吉也。大有庆也。天且佑之。其庆之大可知。大者至也。亦通泰。言履上九。进而占泰之庆也。又大有为离合乾。火天大有。为升平之世。光明之象。履之中爻错离。六三恰与上九对应。是体乾而用离,故有光明之称。而兼大有之象。以上九在位者。一人之庆。兆民赖之。故曰大有庆也。所谓庆者、即考祥元吉之指。考祥元吉。非仅一人之福也,总之履之大用。在全人生。定民志。平治天下。故终以大有之庆。言克成其用也。且大有者富之至也。畜之丰也。以履上九。而成小畜之用。其旨尤可深思矣。读者要合全卦爻辞详细观之。方知圣人因易制礼之道。与夫以礼致治之功。无论为大同。为小康。其必由礼。一也。而上九一爻。所志大有。固重在致世大同。然人事如何。则视其德。故有视履之语。而要用则在其旋二字。皆指人事也。数虽包举巨细。而所由则在人。道虽兼赅本末。而所至则在德。此履上九爻辞含义极广也。
《宗主附注》
履卦讲极详。阅时亦久。为欲礼教复兴。而救人民水火也。乱世反正之道。在先定民志。定民志在先辫名分。此履卦本旨。即治道本义。无古今中外之异也。试观历来治乱。即可知民志定否。所关特大。而定民志者。有政令以致之。法律以齐之。其根木则礼教是也。政令法律。定其外而巳。礼敢则定其内。志在内。故履主贞利。以孚于中和。乃王道之大则。圣治之楷模。礼教不兴。政法无用。虽定于一时。而不能久。定于一方。而不能远。为齐其末。忘其本。虽智勇不足以谋其成。不必以前史为监。目前之事亦可质证。物质文明。乃礼教之害。然礼教之成治。又何尝不计物质哉。不过主客异位。本末异用耳。履与小畜、相反相成。二者合而开泰运。其效岂俗人所知。故大同之世。见于礼经。由礼以逢之。正其捷径也。又曰履卦在先天卦位。六十四卦方圆图位。均与乾兑相接。如谦之与坤艮也。履本以乾兑合成。由乾而兑、为化行。由兑而乾、为复始。今履兑在乾下。六爻由初至上。始终之序。正合返本还原之义。此即复始之道。言万物由此以归干初。人道由此以愎于性。故为礼之所仿。克己愎礼之仁也。仁者人也。礼者履也。在德为仁。在修
为道。在化为生。在治为太平。皆一以贯之。观诸履上九爻辞。即可见其旨意。盖人之有生。有始有终。不随化以轮回。则由修以复本。此上下两道。足以包尽之矣。履卦所取。亦即赅此二义。生生有序。成道有阶。一圆贯通。万缘俱至。修之成者。复归于天。而长生久视。
生之化者。结缘于命。而旋转循环。以善为行。则吉祥随时。以性为本。则乾元自在。此天人两尽之遵。形神同乐之途也。故其爻辞曰。视履考祥。其旋元吉。生者不尽。而书者无期。人物之命。胥归于履。岂不大哉。
孔子《宣圣讲义》
文王八卦。世所称为后天卦象者。即今本易经所传。以别于连山归藏。故曰周易。
其八卦方位次序。与伏羲者不同。易传帝出乎震一节。即指明其位次也。其位次之定。亦由于太极图及洛书之象。
合伏羲卦而互阐其用也。盖伏羲之卦。位次依于河图。文王之卦。位次仿于洛书。一体一用。一天一人。其异者正其变化之迹。其变者正其自然之象。初非文王故异之而变之也。
文王之卦。原伏羲所制。八卦及六十四卦。六爻及三百八十四爻。皆无异也。
其所异者。方位次序而已。因方位之异。而见主客之殊。因次序之异。而见生化之别。
无非就天人之间。事物之内。尽其情状。推其始终。以象之于卦。而足为推测之用耳。
故位次之不同。乃卦之自变。文王不过因而演之。以成易耳。他如连山归藏。亦如此例。各以不同而徵其变。以变而成其易而已。
夫易固取变易为旨者。则推异致变。亦伏羲易之所有。而人事变易无穷。一易之象。无以尽之。则虽屡变屡异。
既为易道所包者。自可顺其然。而推衍其新。盖后天之事物日繁。气数日变。而易亦象之。以成后天之卦也。
故卦之方位。非前之地位。次序非前之交代。其各类以殊。道路以别。观文王之制。即可见后天与先天之不同也。夫先天八卦以乾坤居上下。而后天则易以离坎。先天以日月列东西。而后天则易以震兑。而乾坤反在其则。与巽艮同处于隅者、何也。
盖即后天之气数然耳。后天者本生生不息之例。为变化不居之规。不息则位无定方。行无定所。不居则气有消长。数有盈虚。与先天者自异其趣矣。
以先天之气。变为后天事物。则体用自殊。如后天之二气。以水火为主。水火代乾坤大用。为五行之首。为陰陽主器。司万物之生。故坎离二卦为上下正位。示后天生化之本源。
如先天之乾坤也。且先天之气纯。一交而分后天。则相错以行。相和以化。不可划为二也。
如水火为陰陽合体。水以陽合于陰。火以陰藏于陽。其成固非纯。
而水以体陽用陰。故坎属陽而在下。火以体陰用陽。故离属陰而居上。
其行固交错以推演之也。故连归之后。文王又重演之。得文王之易。
而伏羲之卦象更明。以用能昭体。人能合天。其义一贯。其道互证。而其象数
履卦为文明之象。教化之成也。有天地而人类生焉。有人民而生息见焉。有生息而秩序着焉。有秩序。而生成安和之德昭焉。化育繁衍之道彰焉。是故履者。定其秩序。而安其生。发扬道德。而和其类者也。其名履。其实体也。其卦有指。其辞有加。而意有专。用有定。为生生之序。人物之大防也。传曰履德之基也。履和而至。履以和行。可见履之为道大矣哉。夫履卦乃小畜之反。上天下泽。一陰五陽。而其对则夬。其匹则谦。其逆则剥。其应则复豫也。盖履上乾下兑。兑以承乾。陽以育陰。因和而成德。因刚而行己。以说言为貌。以不息为道。天尊而下就。陽众而内涵。不似小畜之志于求物。却能鉴于外物。以反于性道。此中和之德。而其成则位育之功。故为人类准衡。世道模楷。而人事一切由之以定其位。依之以安其行。此志之所一。德之所齐。道之所以大也。
履卦卦象。以乾合兑。上为纯陽。下为少陰。兑。少女也。少陰从陽。少女从父。生育之爱。出乎天性。绥和之情。成乎至德。虽五陽一陰。外刚内泽。而能从顺不违。克己自守。故谓之履。言有所处也。动则有行。静则有立。进则有序。退则有位。此人道之所定。而万类之所安也。故曰履。如足践地。而不虞倾陷焉。自来天地生物成物。垂象如日月。成形如山川。动如飞走之属。静如木石之类。运行如岁时寒暑。往复如日月风云。大者至于乾坤。小者等于亳末。莫不有其定序。止其定所。行其定方。环其定轨。则所谓履也。无履则乱。故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并生并存。并化并变。而无失其时。无乖其位者。履之道也。而圣人则焉。设卦以象之。称辞以名之。推其动静云为。以志其安危利害。莫不由履以致之、济之、一之。是谓之体。故履者礼也。礼始于人。履成于天。礼见于物。履寓于道。礼归于一切。履定于自然。故有易即有履。天地定位履也。山泽通气履也。凡各卦之推荡。各爻之往来。无一非履。而以乾兑独揭其义焉。天尊居高。泽小在下。反映于夬。旁通于谦。而与小畜相反相成。此卦象之所由生也。传曰。履者处也。与小畜之称寡相应。寡则难止。处则有定。而畜者求其定。如人之富有。必求其安全也。果富而不安。有而不全。则生又奚乐。成又奚为。履者成乎畜也。由畜而得履。由履而克畜。往复之用。恰如其志。故君子富必有教。富而好礼。欲保其富也。多财而不骄夸。多物而不恣肆。则长享其业。大成其德。而天下归仁。万民咸服。此卦之以兑居下言其下之悦服也。
夫履上乾。乾乃君象也。居高而临下。本刚健以生成万物。比之天帝。为生化主宰。人物所祟仰者也。而其下兑卦。说言以称颂其上。顺柔以和悦其主。如少女之承欢膝下。柔色怡声。以得亲欢。则生者得其育。化者得其和。栽者培之。聚者教之。以怀柔远近。亲睦老幼。此慈孝之德。仁爱之施也。故于人道。为父慈子孝。而寓其意于礼。体始于孝。本于尊敬。行于祭祀。而成于教化。致功于治平。此一卦所包。盖自修齐以达于治平。无不由此推之也。礼有三百三千。而首于孝弟。为返本复始之道也。故祭祀尚焉。敬天事亲。皆报本也。而履卦自小畜变。生而得养。居而得安。行而得所。化育得时。物力得足。莫非天所予者。安得不有报乎。故礼贵往来。崇德报功。不愆于仪。溯原敦本。不忝所生。皆所以行履之道也。故履者。道之所行。德之所成。教之所立。治之所明。由前言之。所以报恩由后言之。所以培本。由内言之为亲亲。由外言之为仁民。而一归于礼。此中庸所谓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尊贤即仁民之意。仁民由普徧言。尊贤由推重言。而尊贤固为仁民也。仁义本同出也。仁以为体。义以为用。礼重用。故言义。易所谓利贞之德也。而适以成其元亨。盖易由用反本。由坤以归于乾。示用之必有所成。而生之必有所育。育而后成其生。是履之卦为乾兑。而其用则取坤艮。故以利贞为德。而彖辞则称其亨也。有国天下者。必求其亨。而不始于贞不可也。故治平必自修齐始。而成人成物。必自成己始也。履者礼也。以诚为本。以敬为基。而仁爱为之干。孝弟为之先。而卒成教与政。民之化于德。行于道。各得其所。以全其生。而共安其序。乐其育。此履之为天下履。无一不足践而躬行之也。有履以处。有礼以安以一。则小畜得其畜。而圣人政教得其成矣。此下悦而上尊。内和而外健。施之四海而同顺。垂之千古而同服。礼之为用。大矣至矣。学者可不重视之乎。
《宏教附注》
履卦最奇。以乾而能俯从兑。以上而能卑以自牧。故为奇。盖中国文明。全在礼治。礼以天子始。无不纳于规矩方圆之中。尊卑皆然。而尊者更自卑以率下。故象取乾刚居上。而随兑以降心也。陽主升。而此独用其降。盖以得民悦服耳。若升而不降。则成亢龙。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将何以自存乎。故圣人制易。陽以陰用。刚以柔行。不许其适。而使之中和。此道之大用。亦儒道之主旨也。观履卦更可证明矣。
又曰、履为人类立身处世之本。及政教治人安民之基。一部礼经全由此出。既中国古代文化。易教治平修齐工夫。莫不始于此卦。故讲时宜详细推绎。以求古圣立卦设辞深心。兴夫易教包盖政教微义。
履卦所得名。以柔履刚。如人之践履也。盖以乾兑合。一陰居中。而能联诸陽。陽以从陰。陰以接陽。比之在上。而能俯就于下。居尊而能抑势自卑。此以名分所为。而克见其德。修养所成。而克行其志。不以富贵骄人。不以贫贱丧志。则不平者能平。不均者能均。阙者补之。乏者益之。多者截之。过者约之。以齐于中而底于和。故名履。言示人有所履也。虽尊荣而不危。卑陋而不辱。屈而得伸。上而可下。以定于其分。而安于所生。以一其纷。整其乱。而使之不乖不悖。不逆不离。以成其道而厚其德。此圣人治平之所取义。而礼乐之所仿兴也。履字上尸下复。尸者。明身所止也。古文与广或厂相通用。皆示为人物所安处之地。而心志骸体之所休息。群类动静之所依栖。而不犯于外患。不逢于时灾。故如屋庐屦屐之类。多取象焉。而履则又为践踏之用。复者返也。行而自归曰复。言人之行远而不忘其本始。往而来归。去而仍返。则不失其宗。不离其原。循环往复。以合于天地之道。故曰复。如复卦七日来复。乃天道也。而人之行。则为复始。克己复礼以至于仁。则修养之事也。人之所以生存者。不离于道。则所履者。以道为本。复始复体皆复道也。小畜所谓复自道也。复字从彳。亦行行之意。易之言人道也有四行。即道神德行是也。传曰显道神德行。明易之所以示其旨。而教人有所遵也。行者一切事物之动定也。而履赅之。由其成言曰德。由其始言曰行。二者。精粗之别也。故复字从行与德之半赅其始终也。人之足所践者。即身所止。步所行者。即心所至。履者。人之所以行止动定也。故统名曰人道。而圣人着之为礼制焉。
夫履以乾合兑。兑为缺。乾则充。故履为补阙之象。而其错为夬。夬亦缺也。夬之上下。恰与履异位。故在夬之不足。在履则足矣。履之反为小畜。小畜之陰爻位在四爻。恰与履异地。小畜之求富。在履则不求矣。盖履为全人之生。足人之需。而不得过其分。其已有者。使长保之。其末得者。使自足之。不贪于外物以安其心。不苟于所求以清其志。是以富贵得之而安和。贫贱得之而乐育。以成其道。益其德。是以为人所履而无歉也。天之生斯人也。恒不能齐。或富或贫。或贵或贱。或夭或寿。或逸或劳。此情也。非人力所能一之。而有履以使之一。则圣人因天道而立人道。以不齐齐之。不足足之。故取象于兑。而调其志于乾。盖以兑之缺为守。以乾之充为用。而自安于不足。以齎其志于光明中正。而无所憾。此履之所以为礼之源。而天下皆定于一也。以履中爻象离。离为后天乾之代位。故有光明之羲。且中爻人爻也。小畜履之变异。皆属之此人爻。皆为人事所移易变化者。故因畜之变而为履。即因人之欲而制礼。礼立而情欲有所止。富贵贫贱皆由礼以定之。富不侮贫。贫不富。贵不狎贱。贱不怨贵。皆得其和。而成大同为治。此礼之大效。亦应乎中正光明者也。大有同人。皆取乾离之象。故大同为治之极则。而其始莫不由礼。即履之所肇也。礼必有节。节以坎合兑。亦同于履。唯履着其大。节明其细。履通于天。故从乾。节限于物。故从坎。而皆本兑之不足与自悦义焉。故贫而乐富而好礼。卑而不屈。尊而自下。皆平治之则。大同之风。此古圣立人道。必假于礼。礼则理矣。有条而不紊谓之理。有条者不齐。而不紊。则齐矣。故礼者齐以不齐。一以不一。足其不足。平其不平。均其不均。而致之中和者也。皆本于履之象焉。
履之为用。本乎小畜之志。而应其变、以济其穷。故为人道必需。世治极则。不可一时无之。盖小畜为求物力之充。财用之裕以遂其人生之欲。供其挥霍之费。辄进取无厌。贪求不足。因利而成害。为物而丧志。因生而趋杀。为情而悖性。此天下之至惨。而人类之巨祸也。故必有以救之。挽回其波流。树立其堤防。使全其生成。而无弃于天。自戕其性。以时率其道。克养其德。明人生之所贵。而不过于物。知世道之所宜。而不害于人。则顺其变以立其规。推其极以期其所至。使生者得其养。有者得其安。乏者得其足。无者得其平。此圣人制利用阜生之道。而一归于礼也。礼以济其穷。而不失其用。故不徒为生。而生自全。不徒为欲而欲自适。明利于义。定志于道。用物以仁。养身以德。则虽阅盗窟而无仇。居匪巢而无损。譬之与虎狼处。不遭其毒。偕鲸鳄游。不撄其怒也。为能以礼自卫。则人不攻。以礼敬人。则物无怨。虽居高不危。居下不辱。时得其所。永保其乐。此礼之以敬为外。以诚为内。自卑而尊人。自反而恕物。故礼者。恭敬之所将。而和平之所本也。兑说而应乾刚也。泽顺而合天健也。内恭外敬。上谦下和。相济其美。共成其德。此履之用。在有分而能和。有等而能一。有位而能自牧。有守而能自信。故道通于天。德丽于物。神昭于一切。而行达乎无穷也。说者谓礼为专制。分为阶级而非笑古人。訾讦圣教者。非愚则狂。盖末明人生本源。天道定序。徒逞己欲以利自私。慕物好以贪自杀而已。恶足以言易哉。夫易之制。正为救弊而存其善。去争而求其和耳。故礼者自制。非制人也。分者自守。非责人也。唯自制。人亦无怼。故能制人唯自守。人亦无侵。故能责人共守。此其效也。非初旨也。后人但知立法明刑。乃以制人责人为旨而忘己之宜制宜守。是正悖易教。非圣人作礼明分之意矣。故治乱异焉。厚薄殊焉。夷考其得失。究孰为之哉。毋亦人事自移易之而变迁之耳。读者于此。务三致意焉。
履:虎尾不咥人亨
孔子《宣圣讲义》
此全卦彖辞也。文意深远。取譬精审。寓义弘阔。骤读之。多不达。必极深研几。迥环穷究。方知立辞原旨。命语精奇。盖易卦彖辞。概括全卦大义。而明其用。履卦大用。已如前述。其辞之取喻。则示用之不易。而功之莫拟也。要知古圣深虑穷思。求所以全人生。安人居。顺乎天。成乎道。而永远和平。化育无尽。乃取象于履。而定为礼教。以礼制情欲。而充其育。保福利。而适于中和。则非为一人一时之谋也。而履之象。为小畜之反。因反以成畜。是圣人因情以制情。因欲以节欲。妙用之至。通于一切。故礼教为人道之本。赅仁义而立其度。合道德而树其规。以之安定斯民。乐育天下。实为不易之道。故礼教成而野性化。仇怨消。争杀止矣此彖辞比之履虎尾焉。虎性难驯。履其尾。而不扼其吭。持其爪。则其仇杀之心。将何以止之乎。而今日不咥人者。是必有道矣。夫人之情欲。奔突肆恣。有甚于虎。虎之恶。以其残暴不仁。人之情欲所役。恒过于虎。为其徒利己而不检。徒逐物而无厌。故杀人以逞。伤人以争。虎虽恶。止于杀伤他类。末仇其种。人则与人仇。是过于虎。以虎喻者。虎轻言之。而世之残暴不仁。人尽知为虎。故取之为譬耳。履虎尾而不遭其咥。是其人必有自全之道。能化其野性。而谅人之行也故亨。言其化而通之也。亨为大为明。以人虽有履尾之行。原无害虎之意。此诚所感。敬所接。忠信所孚。能化所难化。通所不通。故为亨。以己之光明止大也。
就卦象言。上乾下兑。乾刚而兑泽。错对为艮巽。有虎尾之象。乾为健。而兑说之。有履虎尾之象。六爻五陽一陰。三爻为陰以驯陽。柔以履刚。故曰履虎尾。明其险而不危。恶而不凶。在用为俯从。在德为将顺。非等类而能和。非诱胁而能悦。和悦以应。刚健以从。如父抚少女。主惜子民。故尊而卑。上而俯。此以不咥人而亨也。
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户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明指卦用也。其最要者。以亨刚中正。不疚光明数句。为履之所以成德也。说以应乾。而不失其序。如少女虽得爱怜。不恃宠而骄。如人主虽居尊位。不挟贵而暴。尊卑分定。而情能和融。强弱势殊。而志无乖阂。盖有以齐其不齐。一其不一。由相异而调之。本不同而化之。格于无形。感于无声。故不疚于心。而底于光明。亨刚中正。不招怨尤。尊卑强弱。互用谐协。此道之极则。万物所以并生并育也。故圣人鉴之而制礼焉。礼以和为贵。分定则和。分失则乱。礼者能安乱而致和也。遏其贪恣。警其痴顽。化其暴野。养其情性。以复其初。以全其生。此由兑之用以达乾之体也。故履字从复。言下复而上达也。即由履以返成其畜之意。虽抑制入欲。勉克人情。而不犯人。不害物。为其先自制自克也。故人无怨尤。此辞所谓不疚光明也。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办上下。定民志。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卦象之义。由天道以及人道。明礼制之所由起也。夫人道之本于礼制。自有易而始定。溯其起源。则卦象既画。体用已赅。虽无三千三百之条。而履之上天下泽之序。固已昭然。人民心志。因之而定。国家秩序。以之而安。是以礼成治。实为古圣先王不易之旨。盖自伏羲以降。世代日益文明。风化日益醇厚者。礼治之功也。故象辞称君子以实之。谓先王所仿。而后入所循。莫非履之用。此礼之包举人道之全。而其成效。早着于三代之上。唐虞盛世。上下和睦。农轩古风。人民熙攘其所由来。厥在乎礼。礼定而人道以立。礼行而人类以安。礼成而人生以全。此文明之兴。教化之大。治功之隆。莫不由礼。而莫非仿于履也。且履之为礼。乃圣人因象制用。本天以为人宜。固鉴于时之所需。地之所适。生生之所在。而自然推迁之所至者。故上天下泽。天之分也。虽强者不可夺。智者不可移。决不得谓天居下而泽居上也。唯分固定。而情宜和。故辨上下者。即以通上下之情。定民志者。即以达平均之道也。说者知其一。而忘其二。遂疑为专制。为愚民。是诬先王。且不明天道也。末有无礼而能和安者。末有和安而不由礼者。故辨上下者、求其齐。定民志者、求其一。而屈尊就卑。截长补短。正为礼之本旨。盖即履之以兑说而应乾刚。中正不失其位。光明不疚于心。乃能跻天下于太平。纳人类于大同也。故在易履之下为泰。明其效也。
《宗主附注》
履卦以履得名。如人之所履。言而有信也。今人言践约曰履约。即此义也。盖必有信约而循行之也。故为人道之本。论语曰。民无信不立。易之四德。贞以立信。而称干事。言能信。始能任事也。故履者。理也。礼也。在德曰礼。在行曰理。二者一也。理出于道。礼成于忠信。故履卦所象。必以道德为本。而推之以治理一切事物也。不独人类所需。凡天地间事物。莫不有分。分定。即履之所用。越分则忘履。虽凶恶者。分以制之。不为害。若非分。则不可究诘。故情欲足以救人。怨毒足以灭种。非分之所为。足以害无穷。此君子贵有履也。履以制情而平怨。遏欲而解毒。则在乎立分以定其志。本于礼与理。不问其孰强弱也。故一切事物。皆得其平。以遂其生。以保其类。此世界之所以繁荣无尽也。大哉覆乎。克成其畜者。唯此是赖。此所谓相反相成也。
又曰吾国文明。发源自古。易其综册也。凡诸子百家。教学论议。莫不宗之。盖人文仿于天。易之卦爻。亦人亦天。合而观之。为造化具体。分而析之。为人生日用。故以言理。则穷天地幽明。以言事物。则包巨细远近。而立之以极。折之以中。中一不变。以应万象设卦以统御之。分爻以离合之。而莫不归于一陰一陽。以见其体用变化。所谓一正一反是也。正必有反。反必有正。而终同于一。故善恶皆止于道。性情皆成于德。此中和之教所由立也。中则无物可执。而永守不失。和则无物可分。而有条不紊。盖和之用见于礼。中之体建于天。天以仁为体。礼以诚为则。二者合为仁。成为修齐治平。内之为止至善。蟌之为明明德。虽万行千条。而一以贯之。此固历圣相承之教。不问其为道为也。故易之大用。纯在此一正一反而相成。如小畜与履。其明例也。二卦本有正反之异。合之则为人道之全体。利以和义。富以行仁。教则成其富。礼则保其生育。非相悖也。息息相依。一则不全。全则人生苦矣。故正反相济。为易之大用。亦天地一切之大经大法也。读者于此。要细细体会之尔。
圣人观于履卦以制礼。明辨上下以定民志。其义已见前矣。而最宜审察者。则自来儒者所述之治道。与夫人民所习之教学。莫非始于此。终于此。盖大学所述。中庸所论。皆本尧舜一脉之传。为三代制度之准。师弟千载所衍。为人生修习之基。实由履象推演而来。易教规模所定。故在大学首明明德。而终于止至善。中庸首性道教。而终于中和位育。一以贯之即上天下泽履一节象辞之义也。何以言之。上天者。溯其尊。追其本。下泽者。明其用。致其功。而上尊以和。下悦以敬。尊则不渎。和则无怨。悦则诚服。敬则可久。尊和以安。悦敬以大。安则无乱。大则得众。而上安则下怀。下利则上保。君居尊位。而民乐生。民爱其上。而君亲众。此大学明德、亲亲、新民之旨。中庸中和位育之功也。且上天而不亢。下泽而不流。上下以济。和悦以生。如水火既济。天火同人。而化为中孚之象。即大学之止至善。中庸之率性修道也。盖上下者在国为君臣家为父子。教为师弟。序为长幼。一尊一卑。天地定位。一仰一俯。陰陽协谐。于身为首足。为腹心。为神与形。为道与器。故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人之所以修养者。砥砺者。培成而光大者。调剂以中和者。皆此上与下也。得之则生。失之则亡。顺之则化。复之则康。此至道至德之条理也。故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又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凡此诸德。莫非明上下之分。定人道之伦。立修养之方。纳民物之轨。而以孚于上天下泽一节之义也。故上下有位。天泽同德。而后民志可定。人伦可明。至德可成。至道可达。此以有条有理之始。而达于无声无臭之终。可大可久之行。而晋于乃圣乃神之域。岂徒为治平言哉。又宁为尊君专制计者耶。
夫天地之大。品物之庶。以生以聚。以利以安者。得其分而能协和。一其志而无猜忌也。故在一身。求其心肾之济。神形之和。而无偏育。无轻彼重此。而后安生适道。终其天年。此性命之修。必始于养心寡欲。而期于明心见性。故大学言知止。以静定安虑得。分述其工夫。此内行之有定。而后上下不乱也。其在家国。求其父子之亲。君民之睦。远近之相得。贤愚之相助。贫富之共济。忧乐以均。而后无怨无争。以安以和。相聚以类。素行不贪。此家国上下之分定。而达于齐平之道。故大学言知止。则有仁、敬、孝、慈、信、诸德。言明德。则有修、齐、治、平、诸道。皆所以明履之用。而全人天也。进乎大学者。如中庸率天命之性。修本性之道。立性道之教。而与大学诚正章相证。其成也。推中和之德。致位育之功。亦由大学齐平。而进乎至善。即所谓诚明以达于大化者也。故儒教之旨。纯出于上天下泽。而其效。终不外于辨上下。定民志。以民志之定。为一切皆定。上下之分。为一切皆平。平然后安。定然后久。此天地永不敝。日月长光明。而发于有为。止于无为。始于亳末。终于无尽。故礼运有大同大顺之世。即由履以进于泰象也。履为天道。礼为人道。礼立而后天下定。礼成而后世治隆。此儒者言学必由礼。不间为内外。为行藏也。民志之定。正如僧之人定。道之抱一。不纷于心。乃凝于神。岂易言哉。而无知者各窃议之。谓为束缚。为不自由。实未尝闻性命之道。通天人之源。乃徇于情。囿于识。迷恋于物玩。微逐于繁华之徒。又乌足以谈礼教哉。故乱者人情之所使。物欲之所导。而生之贼者。即其所谓生。用之毒者。即其所谓用。曾不悟上天下泽之义。而欲驱人以与禽兽争。其祸滔天。尚忍言哉。故履卦取名。乃明示人所践履。即立足立身之所也。失其所立。生将奚依。如别人之足。而欲其直立。天下无是事也。有志于人道与世治者。必反求诸礼。礼之兴废。人类之存亡。体之隆污。世道之治乱此万古不易者也。唯毋误解礼之功用。而悖履之象与辞义耳。
予更有一言。声明礼教之精义。则礼者与法治全异。法在制人。礼在克己。故礼文虽密。非以防人。乃自防也。礼例虽严。非以责人。乃自责也。不独不专防人责人。且对人之越礼者。恒求其所以恕之。必先自反以尽其己。故礼本于忠恕。忠则尽己。恕则推己。末尝为人谋。而人自服焉。盖即本上天下泽之旨也。上天而不自尊。乃卑以就下。下泽而不自弃。乃悦以亲上。上下和睦。君民同乐。而各安其分。守其位。以长治久安也。故礼记曰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斯言也。足以概醴之用矣。盖体在自遵。而所以立己之身者也。苟无自立之地。是将陵夺他人之位。则大乱必生。故礼以卑己尊人。而必自上作范。以身作则。本践履之义。而因乾之亲兑。比之父之爱女。唯恐其或离怨也唯虑其或畏迫也。相携相近。至性至情。以成其德。达其道。而尊卑之分。出于天然。虽自卑不失其尊。自降不失其位。故能定而有序。和而不犯也。故礼有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乃极言礼之重平等也。无如后人误释此二语。遂遗千古弊害。实则不下者。不以庶人为下而畧之。不上者。不以大夫为尊而减之。必求其平。平则和矣。故上天下泽。以止于太和。此礼之极则也。倘如后人所释。则所谓虽负贩者必有尊也之语。将何解哉。因关经义。特为正之。
《宗主附注》
履上天下泽。说者谓为上下悬隔。位分差殊。即儒家尊君贱民阶级制度定案。此乃未尝明解天与泽之真义。而妄为测度之辞也。履上乾下兑。取象为天泽。天非指帝也。凡后天之乾皆然。特泛指天空之气。故列位西北。与先天之天地定位大异。兑为泽。此字人多末细思。泽水也。坎亦水也。何以异。则后天之泽。为水已成聚。必有灌溉之用。润沛之功。而后可称为泽。必有积厚之势。蒸发之源。而后可称为泽。其实大如海徉。小如湖沼。皆泽也。而必有光泽之照耀。润泽之流衍。以成其生物之德。化物之功。故在先天与艮山对。而为山泽通气。在后天与乾天连。而为天泽合德之象。山泽为对。则成道之妙窍。天泽合流。则成德之周回。故天空之气。即泽之所蒸、而为云为雨。泽中之水。既天之所降、而成聚成流。二者相交孚。而非悬绝也明矣。在人兑为口舌。为言语。为心所悦。负物所脱。其象上缺。似口出言。而呼吸饮食资焉。内通心肾。为神志之所达于外者。其上连头脑。即如履之上接乾天。故为一身之木。而示所倚立。所践履焉。在人情为父女。而老少各异。相爱怜、以天性也。相提携、以至情也。虽有上下之分。而为交孚之用。虽具尊卑之分。而得和感之功。此圣人取以制礼。全本于此义。取其刚而能柔。悦而能端。不狎则敬。不畏则亲。亲敬不失。礼本以立。故礼先于伦常。即大学所谓止仁止敬一节之义。盖有礼则有所止。人伦为人类所共止。此礼教之能定民志。而治天下也。故欲明礼教原义。必先明易履之上天下泽。岂圣人故为之束缚。定之阶级哉。礼者。正求解束缚而除阶级之争者。熟读礼经。必达此旨。
《宏教附注》
此章极。言礼教之用。可见古人制作苦心。惜自秦后。人囿于地位之尊。忘夫大同之义。使礼偏于一尊。而不竟其用。碍于特权。而不揆于和。是行礼者之过。非制礼者之可议也。要知礼在三代以上。一切皆志于平均。尊者自卑。强者自弱。以成其和。而求其相爱相助。非为贵富计也。而贵富赖以保全。放礼教者、人道之本。后人所释礼经。多乖原义。且经纂改不少。故为效仅小康耳。夫子深慨焉。故此卦不厌求详也。
初九素履往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履卦初九爻辞也。言履之本用自此始。在履之用。为有所立。必有本焉以为之基。人之行藏。莫不有本有始。而后立可以固。行可以亨。无本则倾。无始则绝。人生如行道然。不忘所始。不失所本。而后进退如意。行藏自在。此履初九之辞。先明其义也。履在事为礼。礼之本始。即忠信也。忠则尽己。信则诚己。简言之诚也。而不假于外。不凭于物。洁身以固。贞心以毅。此即中庸所谓素位也。素位者无加于富贵。无减于贫贱。不愿于其外。不求于其他。故无可加减。无用假借。此素履之义也。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亦此意也。故绘事后素。素者洁白之本质。光明之始基。无往而不宜。故言忠信。行笃敬。蛮貊之邦行矣。笃敬亦诚也。素之所见也。素位而行。则志不屈。心不纷。物不诱。利不动。则处危亦安。行始亦平。故曰往无咎。盖有忠信之本质。笃敬之始行。则不曰习礼。已精于礼。不曰知止。已有止。不曰善行。已克行。其先已备。礼其末矣。道者不必礼。德者已赅礼。此素履之为至履也。更何咎乎。不与于外。不摇其中。则物格而知至矣。诚则明。明则诚。能定静而安虑。则无物不得。能明着而光大。则无事不达。此素履之无咎。言无咎可与矣。不恶胡善。不害胡利。素履者超乎善恶之途。出乎利害之门。心志常存。形神永一。守中不失。用极不违。而常湛然凝然。尊不为高。卑不为下。贵不为荣。贱不为辱。既无尊卑贲贱之存心。安有高下荣辱之涉于身哉。故素履者、履之志也。礼之本也。蔑以过矣。古圣人礼制之先。而道德之至。人所由也。此本兑之下爻。纯体乾元之德者也。
夫素履无咎者。非徒对外行言。盖本于至诚。发乎至情。乃中和之德也。在中庸首章。及大学诚意章所述各节。均为此行所关。一言以蔽之。诚也。而必始于慎独。戒惧以自警。毋欺以自信。此致诚工夫。故于不睹不闻之时。尤当有克敬克恭之实。上不怍于天神。俯不愧于衾影。以时省察。以立其诚。而后保其天性光明。成其乾元刚健。此素履之行。非易言也。
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其由于戒慎。出于省察。而后忠信永孚。笃敬自若。故曰独行愿也。独行自信。则对物有方。于外无愿。则勉己必笃。故独行自愿。实素履之道也。且愿者。求也。望也。欲也。不愿乎外。即无求无欲之意。所愿在己、故也。此即克己复礼之义。以己所欲者。保其本始。已所求者。返其本始。此道之所以有修也。又愿字古通原。亦通愿。原本始也。愿诚悫也。独行以至于本始。为道之凝。独行以推其诚悫为德之至。亦即忠信之谓也。中和之谓也。盖有行而无待于外。则所志者。成己而已。成己者。必成物。则所志者。明德达道而已。此素履之所贵也不干于物。不犯于人。而能行无所阻。止有所固。非修道有得者不至焉。由礼而超礼之上。行礼而化礼之域。此履初九本用。乃在声色之外也。其始也。其成亦然。其本也。其用亦然。故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礼不文。至乐不闻。而后通乎神明.。达乎天人。此成道之至。原天命之所赋也。故礼者。人道之终始。于素履一节见之。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履九二爻辞也。履者以践履为用。践履必以道。犹人之行必由路也。在初九本潜动之象。孚素履之占。言独行而无愿于外。犹自踱于暗室。而不愧于屋漏也。至九二则已成行矣。出必由户。行必由道。故有履道之象。而依乎乾健不息之道。顺乎乾元中正之行。不偏不倚。无颇无阻。本道以行。因位以立。故有王道荡荡之象。中位自固。前进不迷。进退有常。行止得度。故有王道平平之意。此辞称为坦坦也。坦坦者。至正至大。其舒其徐。纯乎自然。达于至善。心与行一。志与物谐。夷然无疑。怡然无险。气至以适。理当而和。此中和之德也。君子之所怀。圣人之所至也。故坦坦者、无物我之嫌。无虞诈之感。悠然以进。怡悦自得。不独行道然也。立身处世。莫不如是。盖以九二居内卦之中。得正位之地。以陽行陰。以柔承刚。协谐其德。调理其事。能成乾之道。达履之用也。在九二之德。固孚坦坦之道。而内卦之位。适宜贞静之行。故其占为幽人贞吉。幽人僭行野处。洁己自好之士也。含意不昭。深文不衒。道足自充。德足自育。而言能为人法。行能为人则。足以移风易俗。垂教天下后世。足以和近服远。传誉家国者。则古之隐逸贤哲也。故克孚坦坦之占。而无忧患之加也。以其承素位之行。无外物之求。居心坦白。无利欲之动。富贵不婬。贫贱不辱。威武不屈。独往独来。不亏其节。自乐自得。不慊于中。乃称为幽人。而协乎贞吉也。在归妹九二曰利幽人之贞。其义正与此同。皆以兑在下也。皆取少女之贞洁自守。宁静以固。克称幽人之贞。君子之守己。正如女子之守身。外物无干于中。私情不移其正。故亦以幽贞明德。而孚于吉占也。
或谓幽人指女言亦通。盖幽者对明言。以九二居内卦中位。按之女正位乎内例。则称幽人为女固可。不过易象男女。乃代陰陽刚柔言。非必指人也。且男女亦以内外分。果在外卦。亦属男象。家人卦一为巽。一为离。皆女也。而合称家人。即内外之位。以分陰陽刚柔耳。故易辞不曰女人。而曰幽人。可见非专指女也。但幽贞之德。为女子之守。丈夫亦有之。凡贞固之操。洁静之行。皆幽贞也。丈夫修养不可少者。以一身言。自有内外。乾坤四德。亦具内外。由外言之。曰元亨。由内言之。曰利贞。而履卦之用。重在克己复礼。尤属利贞分内事。且下卦兑为少女。其德比之处子。以守贞为第一义。故九二明示幽人贞吉。见其所示之象。为先自慎为谨守体节。以持其中。防闲物欲。以定其内。情欲物好。皆陰类。上有乾刚以镇之。刚健不息之道。以驯服之。故见可欲不乱。不乱则宁。宁则静。静则复性。故要在不乱也。
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履道坦坦。非道路之平已也。必中心之坦然无物。中不自乱。而后天君泰然。而后神志凝一而后无畏无怖。不愧不怍。而后止有所定。行不踰矩。而后视听言动。莫不由礼。而后内成其道。外明其德。此人生彻始彻终学问。亦即履卦之大用也。夫心者易动难安。情者易偏难正。唯能中不自乱。则喜怒哀乐不失其和。行止出处。不睽于道。此所谓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者也。幽贞二字最要。不独此爻为然。全卦之用皆然。以能幽始能明。能利贞。始能元亨。人道自己始。故修养为人生第一事。欲为大丈夫。必先保有处子之节。欲明德于天下。必先砺幽人之贞。此履道坦坦。非易致也。唯其无求于外。故能行于天下而无阻。唯其无好于物。故能成人成物而无尽。此坦坦之道。发于坦坦之心也。佛说心净故众生净。其义亦然。人之欲有礼待我。必先能以礼自待。人之欲克育其生。必先能以道自养其心。故履者成其畜也。不自乱者。成其治也。中者天下之大本。大本既立。何行不宜何止不当哉。此履道之为坦坦也。
《宗主附注》
履卦全卦。皆比于人所践履。既所谓踏足地也。人生于世。必有与立。无立叫无所措其身。故践履人生必知之道。亦即立身行道所凭藉之物。又如人足之有履。用以践地而行路。非限于其立而巳。凡行止坐卧。莫不赖焉。故曰人生之履。或曰履道。犹言人之行然。行者包动静出处。凡有斯身。必有所行。称人之行为曰行。以其必仿于德也。故曰德行。唯履亦然。以其必凭于道也。故曰道履。道履者、天地人物共行之道。而无时或离者也。有道以为履。则行必安。止必固。动必有度。静必有位。故为定一切之本原。范无尽之籓篱也。圣人师之而作礼。礼亦履也。言动视听。出入作息。莫不有礼以范之定之。保之存之。故曰有礼则安。无礼则危。人之求而恶危、情也。而情恒使人危。唯有礼以节之。则安居无虑。有礼以导之。
则通行不危。此礼为人行之本原。而成德达道必由之门径也。易着其义于履。圣人制其交于礼。苟求其精。必熟赞礼经。力能知履之大用。易教之至意也。
《宏教附注》
今所讲发明履道之用。即人道之本。而幽贞二字。即人生立身处世根本工夫。亦中国礼治根本则例。大凡以礼自治者。人无不以礼报之。世道险。非人之罪。己未尽也。果己心不乱。何愁前途之不坦坦哉。故中不自乱一语。一为养心之道。一为养气之道。既孟子所谓不动心也。因此一事。足以回气数。化吉祥。气之所养。天地不违。何况鬼神。故贞吉之占。乃自召之也。内中含有感应之理。与道佛所说相证。可细读之。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孔子《宣圣讲义》
此履六三爻辞也。履五陽一陰。陰爻为贵。则全卦之用。以陰爻为主。即兑卦上爻也。在兑卦以上爻独缺。象人张口。或水决口。皆有所阙陷之意。有阙者当补之。兑补则成乾。今履以兑承乾。比诸纯乾。所差只此一爻。前后皆陽。此位独陰。合众陽以培此一陰。则有补阙之象。且三为陽位。陰以乘陽。柔以加刚。陰贵而少。陽贱而多。多则有盈。盈则不弱。截多益寡。平强济弱。在势为顺。在德为便。顺便之下。因用成宜。则补阙之功。情之所通。理之所许。眇也跛也。人之有阙陷者。天所予以不足。而时地有为培满之道。能视能履。阙者不阙。盈以剂虚。众以益寡。以其情之相爱。意之相怜。故补阙非功也。在履之用。重于补阙之义。为时之不古。人之失道。由履之义。辨民之分。定礼之制。济时之艰。则其效。正如使眇视而跛履也。眇且能视。况有目乎。跛且能履。况有足乎。由此足见履之道大矣。礼之用至矣。然履者。非欲去其阙而已。乃求无阙。非欲勤其补而已。乃期不补。盖因兑以复乾。在此一间。果一蹴几及。何用履为。故履之极也。不以补阙称。而其始也。则不得不尽于补阙之事。有阙则履用以显。克补则履道以成。此圣人设卦制辞之微旨也。
虽然。在履卦全体之用。固期于捕阙。乱者治之。危者安之。病者愈之。劳者慰之。不得所求者予之。不乐所生者抚之。无一夫之不获。无一物之失所。则履之志也。补阙之谓也。而在六三爻。却异于是。盖全卦皆陽。此爻独陰。全卦皆盈。此爻独绌。是全卦为补此爻之阙。而此爻恰属全卦之所谓阙者。既居缺陷之地。当损弱之时。则其占辞。正与卦反。故虽有眇视跛履之文。却不能掩眇跛之阙。虽能履虎尾。却不能免咥人之凶。此与彖辞之不同。及归妹初二爻占之不类也。盖三爻居时地之要。丁运会之艰。侧身以试险巘。举足以涉深陷。有视而不足以明。有履而不足以行。而自负为世希。以加于众。故其凶也宜矣。柔乘刚者。在刚为福。在柔为祸。陰上陽者。在陽为屈。在陰为逆。六三之凶。其地位与爻之失当也。在下者。以骄横称乱。在内者。以肆荡败德。故有武人为于大君之占。言武人不当主众。而上僭于大君也。不当逆命。而擅拟于大君也。今竟行之。是其祸之将大。而败乱之且至也。于字亦作干字。干犯也。犯上作乱之谓也。初则干犯其上。继则篡僭其位。故辞云然。夫武人者。听命者也。观于师卦辞可知。且六三犹居内卦。不得侵九五之位也。今以因时窃势。挟贵傲众。聚国家之师旅。为一人之使令。其祸乱之来。岂独虎之咥人比哉。
在彖辞有曰。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六三爻则曰武人为于大君。其义亦反。可见以刚而用柔者。君德也。以柔而屈刚者。乱臣贼子之僭也。大君之位。非人人能履者。况粗暴之武人乎。六三爻虽贵。以陰少而贵。非真贵也。位既不当。贵为伪也。犹武人为君。非篡则窃。皆伪也。古之立君。合天与人。天予人归。群众悦服。方称为君。非以力夺。以智取者。武人窃据。假力以迫众。因势以私己。犹盗匪之渠魁。安望其治平天下哉。是不得以礼成治。不孚于履之光明。明矣。虽幸据高位。偶僭君号。亦不过如眇之视。跛之履。逆命违道。灾祸必臻。估勇恃能。害殃必甚。故六三之凶。为逆所召。与全卦之以顺成吉者悬殊。而圣人固知后世必有乘时窃国之武人。贪利遗害之国主。既悖履之贞吉。妄希事之幸成。故于爻辞明着其指。示其害。以为天下后世戒。奈何天下后世之人犹忽之。夫六三之象。乃全卦之隙。以此而后见全卦之用也。
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仍本缺陷不全之意。而戒陰柔自傲之行。且以对证彖辞。示一爻之异于全体。所谓志刚者。言以柔求刚。而忘其分。故为非分之干也。六三陰以成陽。则为道。若反以乘陽。则为逆。柔以弼刚。则为治。若反以胁刚。则为乱。盖纵情者。必倾其中。逐物者。必殃其外。有德则礼治以成。悖道则害殃以启。吉凶之辨。在乎克己与否。三爻为人爻之始。人事所重。本乾九三乾惕之训。自无咥人乱位之凶。是在读者明易教之深意。知民志之宜定。察履卦之辞。悉礼制之不可缓耳。虎本暴物。履其尾本险行。而或亨或凶。帝位本尊。履位本光明。而或不疚或干乱。个中分辨。要在细绎全卦之辞、而后得之。
《宗主附注》
履卦与归妹相似。以履为乾兑。归妹为震兑。而巽兑中孚亦近。皆取兑为内卦用也。在履内卦三爻之辞。与归妹几同。尤可见二卦之用虽殊。而有相通处。唯履为乾合兑。兑之上爻。一变即乾。故反履为夬,则差乾一间耳。夬者缺也。快也。决也。由上而下为决。由下而上为快。就本位言为缺。以所缺者此上爻。而自己以复则快达。自己以往则决绝。视其所行如何耳。履则与夬相异。则由乾以孚兑。兑以承乾。虽缺而在中。虽行而不似夬之上下达之远。其气易交。其道易至。其德易成。此名为履。此人之所践。不蹈于卢。不离于疏远。不乖于契合。循序以进。坚守以立。而成其用。大其道。弘其德。致其功。故全卦取第三爻为主位。明刚以柔用。陽以陰成。上下交孚。远近密接。而有分可别。有阶可登。升降自如。中正不乱也。故虽似夬而非夬之例。近归妹而非归妹之全。果用之而达神明。则中孚之道。既由此大以化之。此履之为致中和。在精修之士所宜留意。推之则同人大有之政。泰运之世。皆从此以见意。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莫不基乎履。故传称为德之和也。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履九四爻辞也。在履卦彖辞。已明示履虎尾之义。九四居上卦之始。为乾刚之初。下接六三。陰柔陽刚。两不调协。比于九二。其德益健。其遇多惧。而乾行不息。在于兢兢自慎。朝乾夕惕。以孚陽刚之道。故爻辞亦以履虎尾为喻。而以愬愬之态。终趋于吉。盖本履险不危之义。而成乘刚自全之占也。夫愬愬者。自讯而无愧。内省而不疚之状也。愬者口问于心。行副其诚之谓。凡人有屈抑不伸。冤苦莫白者。则愬之于人或天。必其心中不作。行事无欺。始堪用愬。苟情虚而德不实。志慊而意未诚。则愬者不见听矣。是不孚于愬。今爻辞取愬之义。正以其内至诚。而外明德。虽险不为灾。危不动志。则愬愬之状。以其本洁白之行。循笃实之途。有如人之有所愬然。而中心自平。遇物不慑。言行自信。接人无虞。以刚健不息之乾。而合悦泽有言之兑。介其闲而休休有容。行其位而昭昭不昧。则其德可大。其业可久。以虎尾之履而终吉也。且愬愬者。有不能自已之状。终吉者。有几涉于险之意。以九四处卦中爻。介于上下。陽升陰降。不克自逸。退则涉于险凶。而为六三之占。进则即于贞厉。而孚九五之道。故在爻辞以行为勉。以慎为勖。愬愬不失。则诚可格天。终吉永孚。则德可化险。虽同一虎尾。而履之者或凶或否也。
象曰愬愬终吉志行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九四居位在能笃实。以自进于光明。即彖辞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之意。盖全卦之用。在以兑之悦。成乾之刚。九四始交乾。乃履帝位之初。而愬愬终吉。以能不疚。而渐进光明。故志于行。此行字含二义。一则身进而荣显。以履高位。孚天之道。一则德溥而化行。以成光明。孚天之行。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天行健而不息。皆乾之象也。履以兑之柔。乘乾之刚。刚柔相济。以成大用。乃圣人体天之道。承天之命。为之君师。以治下民。而制礼度。以绳兆姓。此全卦取义。以柔用刚。以陰成陽。虽喻于履虎尾。而不犯其咥人之凶。比之圣人以礼制民。而不干民之怒。以德服众。而能保其尊严。占者得之为澄清宇内。统一天下之象。而其始基。则在九四。以其进于九五近矣。故志行。言不可自止。以失其机也。后人释愬愬为恐惧。仅得其一义。盖愬愬处恐惧之时。有坦然之志。居恐惧之地。有进取之心。乃能休休自得。昭昭自远。不为物蔽。不患情拘。故以九四之刚而启光明之道。本六三之险。而勉上达之功也。
九五夬履贞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履九五爻辞也。九五为全卦最全之用。亦成德达道之地也。夬履者、上达而几及于履也。履之上下、互易为夬。夬距乾差一间。今日夬履。言九五爻之于履。正如夬之于乾。又夬者、快也决也。言至此。已快然自得。决然自任。更无犹疑迟顾之虞。亦无慊焉不足之感。履之用至九五。已达于至善。故曰夬履。唯事之极者易变。满者易倾。快则易矢于骄。决则易失于愎。九五遇刚。又陽位独居。陽则易亢。刚则易缺。故以夬缺之义。而警其持盈保泰之宜有道也。其道维何。曰贞厉。贞以自抑。而就卑谦。厉以自勉。而益卓劲。盖本乾惕之训。而成行健不息之德也。贞则戒惧。不失其守。厉则越。不乖其次。故能永保禄位。克孚明德之称。长享元亨。克达泰平之治。此九五爻之占。乃圣治之成也。
在履卦九五爻。与乾九五亦近似。皆为乘龙履帝位之象。其不同者。乾上下纯刚。履上刚下柔。故德不同。而致用以异。由天道言。刚宜柔用。陽宜陰用。由人事言,尊以卑重。高以下重。在乾上九为亢龙有悔。以其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居危而不能自保。处尊而不能得众。故履九五以得正位。而志在贞厉。以履尊位而自卑。居高地而自下。以得民心。而保国家。此天道人事理之自然。非圣人故为谦虚也。况履志自立。而礼本自谦。和众必以德。成治必以诚。故贞厉之行。为在上位者所必知非独履帝位也。即富贵之人。何求不得。何欲不遂。苟无贞厉德。则为物所役。为情所蔽。必至身毁名裂。以蹈于祸。此贞厉为成全人生之道。亦即成其畜也。故处位正当不易。必有正当之行。而后保其位。履地尊严不易。必有尊严之道。而后保其地。贞厉者、所以保之之道与行也。礼者、所以行夫贞厉者也。唯自贞则不濡其志。自厉则不溺于欲。此履全卦之所以成用也。
象日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既有其位。复有其道与行。谓之正当。谁曰不然。故履之成用在礼治。而礼乐之制。必以其位与德。中庸已释之矣。故位正当一语。所关至重大。非如此不足以语于履。不足以辨上下定民志也。有位有德。而后至焉。此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之谓也。虽有夬履之辞。宝重在贞厉之义。乾之用以坤成故也。夬者、由坤复乾之阶。而上爻一陰。即坤之德所见。履之主用在六三爻。三五同功异用。一陽一陰恰相得。故尤为正当。而处其位者。固不容不自贞厉也。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履上九爻辞。言本爻之德用。亦全卦之终义也。履者天地间一切所履,不唯人物遵循之道。凡天地日月。山河草木。有动有静。有生有化。有分合迁变。有升降往来者。莫不有所履。无履则乱。乱则不复共存共育。故履者道也。道之所行也。如车之有轨。室之有门。皆有定也。出入必由。往复必经。不可踰越。不可造次。亦非有为之限也。非有驱之使然。迫之使就也。故比诸人之履。其动止提携自如。而不得弃之不顾。其用既有定。则其为道也一。其德既同载。则其为功也大。一则通于一切。而无不适。大则包于一切。而无不宜。盖上下同行。生化一致。精粗共聚。久卒齐途。造化之门。真元之府。万一之所汇。形神之所同也。故有始有终。有往有复。而一以纳之于履。上九履之极也。纳之尽也。所赅者众。所指者寡矣。而为轨不二。为门无歧。出入之也。视夫所之。往复之也。视夫所至。故曰视履。言履有定。而行无穷。视所行以决其履。或履而上。则通乎道。或履而下。则达乎器。其履自一。其至万殊。此即履之所以为履。而上九视履之有由来也。卦以兑承乾。上九卦之极也。亦乾之终也。极则无可再进。终则无可再续。而道也极而无极。履也终而无终。盖终极者。生化之端。无终极者道德之载。故天地长寿。神气永存。此所谓考祥也。考者。寿无尽期。祥者。福无尽量。以视所履。而上达者则其所成。同乎行健不息之道。而无终极矣。若所履而不及此者。则终必有始。极必有变。序尽则转。数至则回。物之生者。期尽而化。道之流者。途穷而改。此往者必复。去者必归。无一息之可停。无一物之不变。此循环之数。亦造化之机。寒暑周而岁迁。南北回而地转。其要在于环行不绝。轮回不断。故爻辞之其旋。旋者循环也。轮回也。有期以定之。其期古通用。言至期则旋也。然对考祥言。亦可作指名词。谓其不能长生者。则属于轮回耳。轮回者数也。数有吉凶。视其所履。如履而遵道不失。顺天不违。则纯乎物极之变。数尽之化。亦孚元吉之占。盖依乾陽大生之德。而体乾元永亨之用。故曰元吉。乾元所至。吉利之孚也。
又上九爻。以陽刚之极。居卦位之终。刚极易折。陽极易亢。以中道言之。宜节其太过。制之合度。故有视履其旋之语。视其所宜。而定其履。因其所折。而勉以规炬。则刚能柔用。陽能潜沉。以孚于九五贞厉之门。而戒于六三凶咥之训。则上九极而不害。过而还中。旋亦还也。乃孚祥吉之占。而达视履之道。正如圣人制情以礼。节欲以道。不过乎物。永执厥中。即为止于至善之功。而克顺天全性者也。故考祥者。为全性以全生。元吉者。为顺天以获佑。天理人事相调无间。则成德达道不犯于恶。不干于祸。其视履之义。本诸乾惕之辞。而自戒惧。有若十目所视之严。而遵非礼勿视之旨也欤。故上九一爻。所处位易危而转得吉祥。所凭势太过而反得中正者。实基于乾元之道。而能以乾上九之亢。自行九三乾惕之功也。乾元者陽精之见也。其象光明。故能履帝位而不疚也。诚以乾下接兑。悦泽有容。刚柔得中。不与其前进无止。而求于自反以诚。乐善自修。迪吉自如。而能成履大用。以达乾之元亨也。且上九为全卦之终。居易变之地。反则为小畜。进则为泰。小畜以求养而全生。泰以顺天而获福。皆基于履之自卑自克。无过无骄。故以贞为利。以元为亨。先尽在己。而后及其人。先省于心。而后推之物。人己同成。物我交泰。所谓一诚格天。至善化物,莫不由于心志之贞励也。故放之则为明德。为大同之治。收之则为至善。为天性之功。二者一也。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卦之称元吉者。如坤如泰。如离如大畜。如损益之爻辞。多属二五当位。而履独在上九。故曰在上。盖履之元吉。正以在上爻而得占之。履者足所践也。下也。己善其下。天福其上。昭德不二。凝道以升。止善不违。全生以复。在复初九。以元吉称。正此义也。人能克己复礼者。天必予以福。元吉在上犹云福自天申也。元者乾元。天之气也。凡称元吉。皆天所予之吉。言自然大吉也。无不吉也。大有庆也。天且佑之。其庆之大可知。大者至也。亦通泰。言履上九。进而占泰之庆也。又大有为离合乾。火天大有。为升平之世。光明之象。履之中爻错离。六三恰与上九对应。是体乾而用离,故有光明之称。而兼大有之象。以上九在位者。一人之庆。兆民赖之。故曰大有庆也。所谓庆者、即考祥元吉之指。考祥元吉。非仅一人之福也,总之履之大用。在全人生。定民志。平治天下。故终以大有之庆。言克成其用也。且大有者富之至也。畜之丰也。以履上九。而成小畜之用。其旨尤可深思矣。读者要合全卦爻辞详细观之。方知圣人因易制礼之道。与夫以礼致治之功。无论为大同。为小康。其必由礼。一也。而上九一爻。所志大有。固重在致世大同。然人事如何。则视其德。故有视履之语。而要用则在其旋二字。皆指人事也。数虽包举巨细。而所由则在人。道虽兼赅本末。而所至则在德。此履上九爻辞含义极广也。
《宗主附注》
履卦讲极详。阅时亦久。为欲礼教复兴。而救人民水火也。乱世反正之道。在先定民志。定民志在先辫名分。此履卦本旨。即治道本义。无古今中外之异也。试观历来治乱。即可知民志定否。所关特大。而定民志者。有政令以致之。法律以齐之。其根木则礼教是也。政令法律。定其外而巳。礼敢则定其内。志在内。故履主贞利。以孚于中和。乃王道之大则。圣治之楷模。礼教不兴。政法无用。虽定于一时。而不能久。定于一方。而不能远。为齐其末。忘其本。虽智勇不足以谋其成。不必以前史为监。目前之事亦可质证。物质文明。乃礼教之害。然礼教之成治。又何尝不计物质哉。不过主客异位。本末异用耳。履与小畜、相反相成。二者合而开泰运。其效岂俗人所知。故大同之世。见于礼经。由礼以逢之。正其捷径也。又曰履卦在先天卦位。六十四卦方圆图位。均与乾兑相接。如谦之与坤艮也。履本以乾兑合成。由乾而兑、为化行。由兑而乾、为复始。今履兑在乾下。六爻由初至上。始终之序。正合返本还原之义。此即复始之道。言万物由此以归干初。人道由此以愎于性。故为礼之所仿。克己愎礼之仁也。仁者人也。礼者履也。在德为仁。在修
为道。在化为生。在治为太平。皆一以贯之。观诸履上九爻辞。即可见其旨意。盖人之有生。有始有终。不随化以轮回。则由修以复本。此上下两道。足以包尽之矣。履卦所取。亦即赅此二义。生生有序。成道有阶。一圆贯通。万缘俱至。修之成者。复归于天。而长生久视。
生之化者。结缘于命。而旋转循环。以善为行。则吉祥随时。以性为本。则乾元自在。此天人两尽之遵。形神同乐之途也。故其爻辞曰。视履考祥。其旋元吉。生者不尽。而书者无期。人物之命。胥归于履。岂不大哉。
孔子《宣圣讲义》
文王八卦。世所称为后天卦象者。即今本易经所传。以别于连山归藏。故曰周易。
其八卦方位次序。与伏羲者不同。易传帝出乎震一节。即指明其位次也。其位次之定。亦由于太极图及洛书之象。
合伏羲卦而互阐其用也。盖伏羲之卦。位次依于河图。文王之卦。位次仿于洛书。一体一用。一天一人。其异者正其变化之迹。其变者正其自然之象。初非文王故异之而变之也。
文王之卦。原伏羲所制。八卦及六十四卦。六爻及三百八十四爻。皆无异也。
其所异者。方位次序而已。因方位之异。而见主客之殊。因次序之异。而见生化之别。
无非就天人之间。事物之内。尽其情状。推其始终。以象之于卦。而足为推测之用耳。
故位次之不同。乃卦之自变。文王不过因而演之。以成易耳。他如连山归藏。亦如此例。各以不同而徵其变。以变而成其易而已。
夫易固取变易为旨者。则推异致变。亦伏羲易之所有。而人事变易无穷。一易之象。无以尽之。则虽屡变屡异。
既为易道所包者。自可顺其然。而推衍其新。盖后天之事物日繁。气数日变。而易亦象之。以成后天之卦也。
故卦之方位。非前之地位。次序非前之交代。其各类以殊。道路以别。观文王之制。即可见后天与先天之不同也。夫先天八卦以乾坤居上下。而后天则易以离坎。先天以日月列东西。而后天则易以震兑。而乾坤反在其则。与巽艮同处于隅者、何也。
盖即后天之气数然耳。后天者本生生不息之例。为变化不居之规。不息则位无定方。行无定所。不居则气有消长。数有盈虚。与先天者自异其趣矣。
以先天之气。变为后天事物。则体用自殊。如后天之二气。以水火为主。水火代乾坤大用。为五行之首。为陰陽主器。司万物之生。故坎离二卦为上下正位。示后天生化之本源。
如先天之乾坤也。且先天之气纯。一交而分后天。则相错以行。相和以化。不可划为二也。
如水火为陰陽合体。水以陽合于陰。火以陰藏于陽。其成固非纯。
而水以体陽用陰。故坎属陽而在下。火以体陰用陽。故离属陰而居上。
其行固交错以推演之也。故连归之后。文王又重演之。得文王之易。
而伏羲之卦象更明。以用能昭体。人能合天。其义一贯。其道互证。而其象数
下一篇:《易经证释》第21章 泰卦
上一篇:《易经证释》第19章 小畜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