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易经证释》

《易经证释》第56章 鼎卦

时间:2019-07-24 17:00   点击:8681   标签:
孔子《宣圣讲义》

鼎上离下巽。巽为木。木火同功。曰鼎。一则本钻木取火。供民熟食之义。一则明以薪资火。为鼎烹饪之象。故卦取巽离之合。上离火而下巽木。巽又为风。木者。生火之原。风者。助燃之物。故巽在离下。示为烹饪之本也。鼎者器名。而卦义重在其用。亦如井卦取养民之用为义。鼎之用亦为生养之需。人自有火以后。未有不资于烹饪以为食。即未有不赖于鼎镬以为生。纵夷蛮之民。尚有不熟食者。不足以为法。故鼎养。亦民生不可离者。鼎之为物。金也。其成用。则水火与木。其所藉。则土也。是一物备五行之德。而水火主其要焉。故卦本乎离。与井之本乎坎水者。恰相对。其下皆巽。巽则水可以升。火可以伏。一升一伏。既济之象。生成之功。天地尚依此升伏。以成化育之用。而况人乎。故井之用。以水养民。鼎之用。以火养民。而皆赖风木以运之。化之。推而致之。光而大之。故两卦皆巽在下。而坎离分主其上也。离与巽合。则为火而非日。巽与离接。则为木者多。为风者少。然火固非风不燃也。象虽木火。用兼风气。故称名曰火风鼎。不曰木火。为木易见。风难知也。巽于物。为风或木。于用。为顺或入。此鼎卦亦包有风顺于火。木入于火之意。实则互成其用而已。顺入毋多辨焉。辞以明揭其顺入之义。如井之巽乎水而上水是也。木有质。火无质。在未燃前木也。既燃则为火。既烬则木火同灰。故火者木所生。亦五行生生之例也。鼎取木之入火。而生火。以成火之用。故巽在下。明所自也。传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鼎以木火生化而熟物。如天之化育。万物同新。非鼎能新之。以变其原有而易为新生之象。如天之春。变化其枯朽者。而更生之。繁荣之。以成新气象。冬寒之后。叶脱草萎。春风一吹。花荣枝茂。前之凋敝者。忽欣欣然自盛。前之枯槁者。忽郁郁焉自繁。此非天地新之而何。鼎之新物。亦犹是也。就其成用。亦有从新之义。则鼎用金属物。取其坚也。如革之名革。取其韧也。坚韧则能化变他物。而己不损。水火者。生化之主。木者初生之物。因三者之合。乃使旧者为新。不良者为良。不用者有用。此与革义相应也。不过革重在变去其故。而鼎则重在变生其新。此本末始终之事也。

鼎革往来。皆四陽两陰爻卦。而革六二九五。恰乎乾坤正位。鼎则九二六五。反乾坤之正。却同地天交泰之象。乾下于坤。则巽于柔。内陽外陰。天道下逮。如春夏之时。天地交道。万物繁庶。故名鼎。鼎盛也。隆也。重也。崇高之谓也。鼎古通顶。顶。头顶也。亦高贵尊重之意。古人以鼎烹饪。后世视为神器。亦尊崇之也。鼎字象形。而鼎鼐主和羹之责。故称宰相调和鼎鼐。虽本书和羹之言。实亦取其在神器之侧。司傅保之职。宜中和之道。赞位育之功。盖本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者。可见鼎鼐之用。足配天地生成之德。贤圣化育之功。岂徒烹饪熟食养民已哉。然同一养也。养其口腹。与养其身心。养其身家。与养其国天下后世。是在善推其用而已。圣王养己。必先养民。养民必先养贤。上则烹以享上帝祖先。下则烹以享侯国臣庶。皆资于鼎。是则鼎之功用。不可量也。夏禹铸九鼎。以昭示天下。天下遂归夏。而世传之。汤武革命迁鼎建国。以开基业。天下服之。皆视鼎之所在。为社稷之保。宗庙之尊。得之者。君临四海。失之者。放逐诛(诸?)夷。以鼎能养民也。民之所归。天之所予。故革卦以汤武革命顺天应人。鼎因随民心所移而移。偕民心之定而定。是得鼎者。得其民。失鼎者。失其民。鼎之所关岂轻易耶。盖鼎为养民之本。民得其养。莫不来归。民失其养。莫不携贰。民之所视。天亦视之。民之所听。天亦听之。凡民之顺逆。必以国之贤者为依归。故养民者先养贤。汤武得贤且得民。桀纣失民亦失贤。故失贤者。鼎不得保存矣。重器一失。社稷同隳。贤愚皆离。宗庙不享。此鼎之动定。系乎存亡兴替。岂徒一器之得失已哉。故周易以鼎次革。其意义实深远矣。

《宗主附注》

鼎取新。为物数之更新。与革相往来。革去故。而鼎用新。成继续变易之象。穷则变。变则新。此天道也。如一岁由冬而春。时序迭谢。岁月以更。则旧者有续。而穷者不穷矣。鼎为器。乃人生必需之器。自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始有烹饪之术。而鼎遂为人生要器。以烹饪必藉鼎也。故鼎与井。皆养生之物。实民生之本。民未有不汲于井者。亦未有不烹于鼎者。故鼎为家人主器。传称鼎之后为震。家之主器。必以长子。民生虽赖鼎以烹饪。而主持之者长男。如俗称长房。为代父治家之人。在天道则属东方木。而令为春。春为一岁之首。故鼎新之象。必见于震。犹万物之生。必依于春。此鼎虽与革往来。而实与震相连系也。鼎之初。不过烹饪之用。其后则为祭祀之供。推而成社稷重器。自禹铸九鼎。列于庙堂。于是有天下者。视若神器。宗庙所在。社稷所依。皆以鼎昭其象。故国有变。则鼎不保。兴王建都。名曰定鼎。革命迁都。称曰迁鼎。可见鼎之重要。又不止一家主器已也。嗣后鼎属宗庙之器。社稷之尊。于是非神地不设鼎。非庙廷不得置鼎。非革变易君。不得问鼎之大小轻重。斯鼎为国之所有。帝王所保存。非复如前家中烹饪之器矣。主器之长子。乃变而为出帝之震。同一长男。在前不过一家之长房。今则已成天下之主。故鼎之所用。亦随时而有异焉。然神器之鼎。本出于烹饪之制。用虽渐大。而源不可忘。是易鼎卦。仍以烹饪为先。后世烹饪。固田鼎代以釜锅之属。虽非鼎之名。仍本鼎之用。则以易卦火风合为鼎。巽与离互成其用。巽木离火。仍取义于钻木取火之始。而纳薪熟食。亦不外木火同功之意。此鼎卦大用。必以养民为先也。至于茶鼎香鼎。及一切有名鼎者。用或有殊。其本源于烹饪则一。故鼎为民生主器。亦如井不可一日无者。细读易辞自明。

鼎。元吉。亨。

孔子《宣圣讲义》

此鼎卦彖辞也。鼎上离下巽。中藏乾象。故彖辞赅乾四德之半。四德乾首元亨。坤首利贞。鼎用本离代乾。故称元亨。而以离六二。黄离元吉。故曰元吉。亨。且兼巽之德也。鼎六五。即离六二。二五正位相匹。而鼎内九二。外六五。刚柔互易。本泰地天交之象。故同泰称吉亨。合离泰之辞言。可见鼎实兼二卦之用。由离言。应称元吉。由泰言。应称吉亨。由乾坤交错而首乾言。应称元亨。合数者之德。乃曰元吉亨。吉字非衍文也。虽释彖辞但称元亨。省去吉字。非谓彖辞有误。乃揭示鼎之大用。在合乎乾。且以文句之便。称亨已足包吉也。以巽柔在下。上行成六五正位。乃法于坤。离柔在中。而其下反以刚居二爻为应。是本乾道也。本坤者降而升之。本乾者上而下之。因此协于交泰。同于既济。先天乾坤。后天离坎。水火既济。为生化之原。地天交泰。为生成之始。故鼎者。生化之所资也。以木生火。而熟物为民食。因火化物而成象。以养人民。以亨神祖。其功不在天地生成之下。天地生之。不宜于养。鼎烹而熟之。方通于生。岂非鼎养之功。纯本乾大生之德乎。故卦中有乾。且居下正位。如乾九二见龙在田。德施普及之象。德自下积。施自上成。故德施之昭。乃大人功行之基础。而鼎效之。鼎虽一物。其用足多。上而祀天。下而生民。中养贤能。报酬功德。以成亨礼。其为用岂小哉。故德称元吉亨。而亨字兼烹与享三义。以其通于一切。而率天下以成礼。所谓嘉会是也。以其着熟食之功。成养贤报功之典。所谓燕飨大餔。养老诸礼是也。皆有资于鼎。可见彖辞元吉亨之占。实由其用可以明之矣。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烹饪也。圣人烹以享上帝。而大烹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而明鼎卦之用也。鼎象也。言以卦象形。巽两陽一陰。初六如鼎足。二至四如鼎腹。六五如耳。上九如盖。是鼎之象。而刚在中。如火在鼎内以熟物。巽顺也。入也。以木巽火。即以木入火。使之燃烧。而上有物。则非徒烧也。是为烹饪之象。盖以木生火。非尽为烹饪者。而既象鼎。则必为烹饪无疑。故名鼎。明其用在于烹饪而已。烹饪者。熟物以食。为养生之资。物不熟不能食。食亦不能养人。是烹饪之旨。在养民。而鼎之用。亦为养人。以人方知熟食之利。其他生物不知之。亦不能之。是所谓养生者。养吾人类。然非止人之自养。必追溯所生之本。天生之。亲育之。则以自养者。亦必以报其生育恩勤。而养神祖。则祭享尚矣。祭祀有尊卑之序。则非尽人能享天地者。惟圣人则烹以享上帝。圣人称在位者。天子是也。在上位代其下民。致其祭享。故享上帝。天子之礼也。然非徒享上帝已也。必推及人类之所仰望而利赖者。以广其自养。养民之心。则必先养天下圣贤。圣贤非限于生民。先民有德于民。有功于世者。亦皆享之。则必大烹以昭其养。养犹享也。以敬礼言曰享。以生育言曰养。如孝亲亦养也。以事存言曰养。以事亡言曰享。孝子不死其亲。则事亡亦养也。故圣王因鼎之烹饪。既以享上帝。复以养圣贤。圣贤为民所尊依。圣贤得养。民亦必得养。盖养民简易。养圣贤则尊严。虽不及养民。实则鼎养不得外夫民也。故享字与亨同。以其通诸天下无不亨也。无不亨。则无不烹。无不享。无不养。圣人率之。天下从之。圣人启之。天下縻之。此鼎之重亨与养。而必自天子至于庶人也。故鼎之制。始于日用。终于祭享。初为民生之具。继为宗庙之尊。则以其用由小而大。由近而远。由微而崇也。故鼎之为器。神器也。着于庙堂。行于威仪。止于庄严。而不可视为寻常之物。则以关于享祀。与养贤者大矣。以卦巽在内。离在外。故曰巽而耳目聪明。谓内巽而外聪明。则以离文明之象。光大之行。因鼎之敬天而尊贤。敦仁而重义。教孝而尽礼。既承上帝之佑。复得圣贤之辅。则书所谓明四目。达四聪者也。在上位而得民之情。养其体而不忘天地之享。万民之养。则鼎之功业盛矣哉。柔指初六。进于六五。得全卦中正之位。而与下九二之刚相应。体夫地天交泰之道。是以占元亨。谓其备乾生之德。而全离明之功也。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孔子《宣圣讲义》

此鼎卦象辞也。鼎上离火下巽风木。成木上有火之象。以火在上。不似他处延烧燎原。则虽有能燃之木在下。而非任火之自焚。是必有范之者。故取鼎为象。言鼎则凡一切能熟物之具。如炉灶锅镬之类。皆包括之。名异而用同。则不妨视为鼎。故以木在下。火不延烧者。名曰鼎。明其火自木出。而不越于物外也。若及其上下。木在火之上。则必延烧无制。而有如野火燎原之势。故风火家人。即取其焚烧不可响迩。喻人之情欲不可遏止。设失其正。祸不旋踵。炎炎之不灭。玉石同焚。此贵乎自戢也。戢火之道。必约其势。戢欲之道。必约其情。鼎虽有所范。以防其延烧不已。而仍必依自戢之义。以限制其焚燎之情。则在乎巽之自持。换言之。在自约束其薪。少少与之。使火在鼎中。而不焚外物。使用仅熟物。而不毁其鼎。此贵乎巽也。巽则克顺其道。可以进退其行。虽入而能出。虽柔而御刚。故巽者不滞于物。恒约其情。知止则止。知行则行。进退无专。出入以衡。故鼎以巽役火。生之而能制之。长之而能弱之。如见火之盛。则抽薪。欲火之强。则进薪。是火之得中。皆巽之所为也。故君子观鼎。而得正位凝命之道焉。

正位者。鼎卦上下九二六五。原为乾坤交易之象。乾以九二。孚德施普及之义。坤以六五。孚黄裳元吉之义。皆正位也。君子法之。亦正其位。内则以九二昭其德。外则以六五砥其行。推之国天下。上有所保。下有所归。则皆不失其位。而鼎养之道见焉。凝命者。鼎以上火下木。木以生火。火以烹炼。平时日用。则熟食之功。修道砺行。则锻炼之用。合坎离既济之妙。成地天交泰之功。推之于国天下。上承天命。下保民命。天与人归。大命乃定。既缘革故顺应之义。自达鼎新正凝之行。此凝正之道。为君子修己安人之本也。且正位凝命。由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来。鼎中有乾。而用合于坤。所谓各正性命者。即鼎之正位凝命也。乾首元亨。本乎天者亲上。坤者利贞。本乎地者亲下。万物莫不依乾坤以有生。则莫不秉天地以立命。生有其位。惟正则中。身有其命。惟凝以和。正也。凝也。中和之德也。中庸所谓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此凝命。即凝道。而正位。即明德。位以德正。命以道凝。此发于乾。成于坤。生于天。归于地。乾知大始。则位先正。坤主大终。则命自凝。坤之初六。履霜坚冰至。释曰陰始凝也。此已明凝命之道。原秉于坤。安贞之德。乃有其终。终以不终。生乃长生。位正则不失其守。命凝则永贞其身。此乾坤合德。于交泰平陂往复中见之。于鼎新正位凝命中成之。古之圣王。以道成身。以德成人。故位永保。而命惟新。修己以明性。则天命不二。昭德以养民。则尊位不失。不二即凝。不失即正。此君子有国天下。长保不渝。永守不易。鼎为宗庙重器。社稷尊依。人民瞻仰。世世子孙。永保弗替。果鼎之所为哉。圣人自正自凝而已。故革命则鼎迁。失位则鼎去。鼎以革而后定。命以新而后明。位以尊而后严。此汤武之业。传之数百年无改也。

《宗主附注》

鼎象辞正位凝命。夫子已释其义。而此四字。实为道功要诀。自来修道者。由此悟出炼精化气之妙谛。求长生者。皆以此为焚修最要工夫。所谓炉鼎提炼。龙虎升降。坎离交媾。铅汞飞伏之术。不外既济与鼎二卦。而既济为用。鼎为体。则以鼎能正位凝命。集众归一。由妄还贞。必自立鼎以安心。炼精以凝命。清心以正性。明性以成道。此合精气神三者为一。而返于太虚也。三者原出于一。还原之法。必依鼎之正位凝命。亦即乾之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故正位者中也。凝命者和也。中和之至。复归于一。即太极也。故鼎在身中。为太极之象。合水火之用。以炼之提之。去其渣滓。存其光华。是取新也。新以易故。则常新不敝。生以换死。则长生不老。故鼎能夺造化之功。可为安身立命之具。水火既济。初着其用。木火相烹。乃见其成。故取巽离而不用坎。巽者入也。深入五中。而提其精。送入鼎中。以炼其体。进则光华自生。退则渣滓皆去。此巽入离为焚炼之象也。命受于天。而立于我。我不能凝。则随气化自散失。故巽在坎上反为涣。散失也。不得火之焚炼。则陈不去。新不生。日陈日腐。全为渣滓。更何精光。故凡人由老而死。以不能自凝命也。不能凝命者。不知正位也。人之主位心也。卦为离。鼎以离在主位。故有正位之用。此修者立鼎必依心。心火与少陽之火相济。乃成烹炼之具。少陽者木也。原藏肝中而出于肾。丹田热力。即命门真火。提炼取精。则命门自固。精光永存。此即凝命工夫。另有专讲。此不过释其大概而已。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鼎初六爻辞也。初六为巽下爻。亦巽主爻。以陽初变陰也。在下之柔。故象鼎之颠趾。初爻犹足。故曰趾。陰道虚。故曰颠。为不能平稳立也。初与四应。四为刚。与二接。二亦刚。得刚为应。则柔不害。以情乐近刚。而利与出否。否塞也。不通也。天地否初爻亦陰。鼎初六与同。故有否塞之象。以得刚之提挈。故能出于否。而与否巽。且反否以类于泰。故曰利出。利于行也。行之利在能亨通。若否塞。则不利。初爻在下。原不用陰之始凝。更难通。独以刚之接近。反启其上进之思。相与交孚。遂成其利出之志。鼎之用固不在趾。况已颠者。其不良于用可知。然得上接纯乾。内外强固。则颠亦能立。如泰之陂既平也。泰主刚柔互交。在人为男女合好。以其在下。故为得妾。而非得妻。为位不当也。陽大而陰小。男强而女弱。故得妾且以得子。以其下。应有得字。古文省略。连上得字。言得妾更因妾得子耳。妾贱而子贵。是陰以陽重。柔以刚用。则妾之随其子以见爱于夫。见重于家。在下不辱。虽微犹显。虽贱犹贵。是以无咎。言出身微贱。必有咎。而得随尊贵则免。喻初六虽不用。而得刚以引挈之。鼎趾虽颠。而得其上以安定尊贵之。此所以占利出否也。人起自卑下。而功业有成。物生于微弱。而成用重要者。皆鼎初六之象也。盖鼎之用。在能熟物。趾颠者可补可柱。不妨于其用。故以功德足免于愆尤。成就足掩其缺陷。此出否之义。在得其上之心。亦以近九二主位。得其爱宠。故以妾称。而得子。为其功德所着也。鼎重生养。则育子亦生生之道所重。是与鼎用不违。况得子以续主之宗祧。宗庙之享不断。社稷之主有人。则传所谓主器莫若长子者欤。巽震往来相对。故以巽主爻而称得子。明刚柔交孚之功也。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鼎颠趾。而犹利于用。以初爻在下。原不用之地。虽趾颠。而用不悖。仍有熟物之功。故曰未悖。鼎用在中。而初在下。卦爻自下进。至二为刚。是以不悖于行。趾足也。人足利于行。鼎足利于立。鼎则不宜于立。然非折也。颠犹短也。似人之跛。跛者可履。则行之志犹未悖。短者可续。则立之用犹未悖。是在用鼎者。知其颠而善为支柱之。则仍不乖鼎之功用。悖犹乖也。利出否。重在柔乐近刚。陰喜从陽。陰贱陽贵。初六得从九二。以出于否。是从贵也。即得妾以得子。亦从贵之义。若二爻亦柔。则无出否之占。亦无从贵之道。否以坤重柔在下。巽则两刚一柔。故能出否。柔随刚贵。妾随主尊。皆鼎初爻之用。在下不用。用必取于进行。得二之提携。果九二与之协。互为和好。则不用者反见其用。是颠趾不害于身。如人之跛。不碍于生也。鼎重器。而重在中爻。变化之司。功用之主。皆二至五所为。初犹未能逮焉。然若非九二之刚。则初六之柔。洵不良于用矣。故释文以从贵。明初六之利。在得九二之提携耳。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鼎九二爻辞也。九二内中位。而刚加柔。乾履坤位。虚者以实。故曰鼎有实。卦象九二。如鼎之底。已有物在中。原虚而今实也。以陰爻虚。今易陽。成有实之象。有实则已昭鼎之用矣。是否有成。视其所为。如熟食者。置物鼎中。则鼎实矣。若果能熟否。则视烹饪者之加薪。增火之力。而毋过不及。以孚中行之道。二为中位。故行宜中。失中则悖于道。故虚者实之。实者虚之。不过不偏。方善其事。九二刚也。所应六五柔也。内外相匹。嘉偶曰配。怨偶曰仇。今刚柔互失其位。是非配而为仇。故曰我仇。六五以柔主外。其德不称。有位而无势。有名而无权。如人有身而不健。有生而多病。故曰有疾。疾病也。不必果病。凡不健全。失其强力。或多忧患。不得遂其养。或多损耗。不克保其康宁。皆疾也。其疾包嫉妬之义。有所嫉妬。有所怨怼。亦疾也。而非我友。乃我仇。则有疾。不为我害。以其不克就我也。即就近也。近则有侮胁之意。不我近。则于我何尤。是以占吉。谓免受仇之害也。盖九二刚而柔。尊而下。其德其巽。其瞻甚明。其志自强。其行以文。乾九二利见大人。德施普及之象。故外应六五。不能相侮。虽在我上。而力不足。虽居尊位。而德不昭。是其疾也。不能如他卦之长我而相陵逼也。刚强而能自卑。中正而能自下。则戒慎之志。恐惧之行。足以御外侮。而远侵害。保本位。而毋患于仇讐。此九二之吉。以得时地之宜也。六五虽主全卦之正位。而以柔爻如懦弱之敌。妇女之君。虽不我协。亦不我克也。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二当鼎之中。为贮存物品之底。既有实。是已贮物为不虚。不虚者宜持重。礼曰执虚如执盈。况已盈之器。则执之者。宜如何慎之。故释曰。慎所之也。鼎原重器。有实则愈重要。少有未慎。不独所实之物将覆。即所持之鼎亦倾。是败之也。九二中位。主器之人。故对有实之鼎。宜戒慎恐惧。以抱持之。齎送之。或致于祭享。或成其嘉会。皆关乎礼仪之尊严。情意之诚挚。不得轻忽略易。以失于礼。而招愆尤。虽重在鼎。实重在成礼也。鼎之用。由礼以尊。鼎之功。由敬乃达。故慎于所之。不问何时何地也。之犹往也。至也。言致其物。以由其礼。成其孝享。明其诚。显其敬爱。非为惜夫物。亦非惜夫鼎。投鼠者尚忌其器。况当典礼之际。而有倾覆之愆。损伤之祸。其不克着其敬。致其诚。已可知矣。故九二以慎而保其鼎实。九四则以折足而覆其公餗。九二为吉。九四则凶。此由卦爻之德。二多誉。四多惧。二为得中。豫知所慎。四不当位。遂愆于仪也。推而言之。有用则有行。行之利害。在能慎与否为判。知其实而重视之。为其尊而谨持之。则克成其利。而免于害矣。九二在内。亦下也。六五在外。亦上也。两相匹敌。故称我仇。外柔内刚。乃有疾之象。以其不如我之强也。虽位在我上。而德在我下。是以不能逼近以胁我。而非我之咎。亦不得为我咎。故曰终无尤也。言我仇之疾。不得陵我。是彼自贻伊戚。不得尤我。一也。彼既以疾。不为我害。我也不负其咎。又于我何尤。二也。故曰终无。言永不以为我咎。我亦永无咎也。以九二本刚而自下。履柔而能伸。持重而慎。行虑以周。纵六五为仇。不得有所陵胁也。即以六五言。虽位尊而势较大。却以内省多疚。行险侥幸。而仲介重刚。上有一陽。陰柔中困。如物腐而虫自生。则何以挟其势以胁我。凭其位以迫我哉。此九二占吉。谓以中位善自保全。而逢敌之弱。更无忧惑也。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鼎九三爻辞也。九三为中爻。与九四同为人爻。而重刚不协。原为巽之终。亦乾之九三。在鼎卦。乾爻在中。九三又其中爻。以刚乘刚。极则变。故以鼎之下言。为耳。而变柔。则成离之中爻。上卦原为离。变以合四五反为坎。离明而坎陷。其行不通。故曰塞。与初六之否相同。而微异。初六以陰为下卦之始。故同否。而得九二以出之。故出否。九三以下卦之终。中爻之始。变成坎之初。则为陷下之象。而无以出。故曰塞。塞与蹇类。以由中变为塞。亦本九二之实来。实在中也。重刚不协。革变不通。以其往来卦为革。亦乾在中。乾惕之时。革变之际。行动阻塞。功用艰难。亦如屯。屯者物之初生。鼎者物之中塞。皆不克快其生机。畅其发达。而阻于中道。滞于所往。其不亨可知。不亨者。亦不享。鼎中实而不得食。为不能成其烹也。雉膏者。离坎之象。雉为野禽。宜于熟食。今犹膏不化。是未熟也。又膏者脂也。脂油腻滞。亦塞也。在鼎中为塞。若食之亦滞于腹。故不食。不可食也。雉羽毛甚美。而肉非肥甘。其膏不化。尤非养生之品。爻辞取喻烹之不熟。为乖鼎养之道。实之不宜。为戾鼎新之旨。鼎之用在推陈出新。治生为熟。使不食者可食。不养身者能养人耳。九三处多凶之地。当极变之时。遂乖乎全体之用。而烹不享。则不克亨也。鼎以亨称。九三以革而反于亨。是以有不食之占。在人为不食。在祭为不享。推之于行为不亨。皆缘于革与塞耳。但以天道消息盈虚。与时偕行。九三乾之中。天道所显。离坎交至。日水薰蒸。而上为云。下为雨。故有方雨之象。雨降则生化立见。通塞互易。膏者为泽。乾者为润。则不食者食。不亨者亨。以云雨蔽于空。而日月亏其明。以生化着于物。而人事失其智。此所谓亏也。亏犹虚也。盈者虚之。日月之盈。逢雨而亏。人事之利。逢时而亏。谓蚀也。食蚀同义。以天道之变。而人事不得执其权。故以亏而悔。悔者自悔。又兼通悔言。由雨而悔其明。如以食而亏其光也。离为光明。变坎则失其明。亏其光。亦九三重刚之极。反为陰暗也。以其原刚。有自强不息之道。则变而不失其常。改而仍复于初。此重在悔。悔则终吉。刚悔以为柔。乾悔以同坤。秉坤大终之用。故吉。言鼎由中塞。而能自虚以复初。达其亨养。此所以占终吉也。

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三重刚为火太盛。遂成耳革之象。鼎金属。火盛克金。至毁其耳。鼎耳之革。遂戾烹饪之用。亦失鼎养之义。故爻辞称塞。称雉膏不食。皆明烹饪不得其道。以悖鼎中功用也。与初六未悖相反。未悖者。未戾鼎之用。未悖烹饪之义。如九三之革。则变其所为。是失其义矣。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孔子《宣圣讲义》

此鼎九四爻辞也。九四已属外卦。为离之始。与九三同属中爻。内外重刚。不得调协。刚甚则折。四爻在上。合全卦言。为鼎之上中部。而应于初六为柔。是折者非九四之鼎。乃初六之足。故曰鼎折足。初六亦曰鼎颠趾。以得九四之应。九二之提携。故颠而不仆。且利出否。以未悖鼎之用也。九四则异是。下失其本。而连于重刚。成上重下轻。中坚本桡之象。如大过之初上皆柔。为栋桡。以本末皆弱也。鼎则因初六之柔。为本之弱。本如人足。亦鼎之足。人足弱。则不良于立。鼎足折。则不良于用。鼎者。所以熟物。不能安固。则必倾覆。鼎倾则所盛之物亦覆。以己居上卦。则所盛者。非寻常日用饮食。故曰覆公餗。公指爵位。包公众言。如祭享之粢肴。燕会之馔品。凡为公设者。或王侯所命置备者。皆公餗。尊则享于上帝。祀于祖庙。隆则宴其嘉宾。酬其功绩。非关日用之食。则皆公餗之类。为鼎大用所在。而竟以折足覆之。其乖戾何如。以餗之覆。重鼎之咎。以鼎之折足。败公之典礼。九四居辅弼之位。而不善其事。乃招其愆尤。则所失者大矣。故曰其形渥凶。渥者优也。厚也。厚甚之意。又沾濡之辞。其形渥凶。言其状甚凶也。有以渥字为句。则鼎之覆餗。汤羹沾地。肴馔满席。形状狼藉。实于非礼之愆。又渥与沃通。沃者。汤火灼伤之象。方言有称汤灼为沃者。如水溃为浸也。鼎折足于重用之际。突成覆餗之情。其损伤亦可知。外形固淋漓沾染。内状亦狼狈颠连。则所以占为凶也。鼎至九四。原当大用之地。不宜有意外之虞。今竟以供职者疏忽。有责者颟顸。而遽失事。岂非凶乎。则所谓形渥者。不外状其情之孔亟。势之至艰。顷刻之间。见其变动而已。盖九四近六五。为离之初。与二同功异位。处多惧之地。有失中之尤。而以刚事柔。不免跋扈慢怠之行。乾九四或跃于渊。由上而下。乃免于咎。鼎九四不能慎于事先。遂遭折足之害。亦不善持满之过也。

象曰。覆公餗。信如何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四在上近君位。为君所信任之臣。而不能善其事。如鼎之覆其餗。是不胜鼎之任也。则所信者何哉。鼎犹人也。况鼎之用。为人之责。人而不胜其任。则鼎不能达其用。是鼎与人不足信。则将何以辞其咎戾哉。故爻占凶。鼎主调食为养。大臣辅相其主。亦以调和上下。燮理陰陽为职。此宰辅有调鼎之喻。非徒为烹饪。成其祭享燕会之礼已也。然祭享燕会。亦关夫养。报本酬庸。皆赖鼎之致其诚。达其用。收其功。此鼎之为道。主者所尊崇也。今九四过刚。不克尽弼相之力。且有慢忽之心。不能达调燮之情。且多悖逆之行。是则负主之所信矣。其罪宁可逭乎。故释文特以信之不逮。明九四有乖其职守。而见凶祸之为自招。以警世之有责任。而不尽其心力者。信者德目之一。合于四德之贞。有信则有守。有守则有功。故曰贞固足以干事。不信不守。不贞不固。将何以善其事哉。鼎器也。而以不贞失信。乃败其事。推之于人。可有戾于贞信。而不逢其凶祸者乎。故贞与亨对。内贞则外亨。鼎称元亨。而行成于贞利。观六五爻辞。即明其旨矣。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孔子《宣圣讲义》

此鼎六五爻辞也。六五外卦中爻。全卦正位。即离中爻。离卦黄离元吉。本坤之黄裳元吉来。以柔爻自坤出也。坤土色黄。后天土居中央。故称黄。鼎六五以柔在上。当鼎之上口。柔爻偶。分于两侧。故名耳。与九三之耳。位有上下之别。九三以刚而革变。六五以柔。而成黄耳。金铉之象。因三五异位。六五得中而位尊也。尊则贵。有黄金之耳。则有黄金之铉。状其贵重也。居中驭下。得位乘时。自然尊贵。徒以柔爻。与下九二相应。而成互易之象。则九二以坤易乾。而六五以乾易坤。坤首利贞。故六五亦先利贞。彖称元吉亨。而五爻主位。反称利贞者。以坤善承乾。利贞之德。正以成元亨之道也。夫六五正位。柔加于刚。安贞之吉。为天下倡。厚载之功。乃应乎天行。黄耳而金铉。用耀其光。离丽而自主。乃显其文明。而绚采以辉皇。此鼎六五之象。如垂拱而平章。文德既布。大用斯章。静顺以行。乃利及无疆。本大终之义。克贞固以绥四方。故利贞之吉。乃与元亨相应。六五之中。乃与九二同正。中正之不失。刚柔互为其政。鼎之为取新。乃逢时以新其天命矣。故六五在九二视之。为仇而有疾。在本爻。则守贞而成其利。有尊严之位。有华贵之饰。非九三所能望。亦非九四所能抑。盖得中而虚。虚以为实。实实虚虚。以契天行之盈虚消息。既具利贞之德。自孚全卦元亨之吉矣。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五居中正之位。有文明之德。如鼎之黄耳金铉。文采在外。光明在中。柔加于刚。虚以为实。柔主正位。秉坤贞之德。是虚中之象。而以离代乾之位。当全卦之主。覃敷文德。以大施于天下。是由虚而实之也。盖虚者器也。实者容也。鼎以中虚。方能容物。人以中虚。方能养民。则实者用之着。德之昭也。离为文明。明德之本。五为乾位。刚健之才。内刚而外柔。中虚而行实。至诚至道。德乃日新。惟利惟贞。道乃元亨。故有大畜刚健笃实光辉之象。实实虚虚。体用以全。中以为道。实以成德。昭德不囘。大业日奕。此文王之德。在下而尽其臣节。履位而昭其明德。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德以不显。天下咸服。中无所执。则成其虚灵。此不识不知。玄德之极也。惠有所加。则被于四海。此顺帝之则。行必践实也。在鼎之为用。亦以中而不倾。虚而不倚。遂纳物而不满。熟食而不夸。此即中以为实者。宜乎有黄耳金铉之庄严尊贵焉。虚以剂盈。中以致正。则实而不满。高而不危。故六五以柔而长于众。以贞而成其亨也。天玄地黄。玄虚黄实。鼎耳固非大用所在。而鼎必赖耳以庄严之。明显之。虽柔而尊。维顺而善承。虽无成而代有终。虽不自以为功。而天下莫与争功。此鼎之大用告成。而以黄耳金铉。昭其威仪。显其明德。乾体而坤用。乃合成其四德。内刚而外柔。乃善法乎道则。上自卑而下克恭。乃同生成而共发越。重者以为轻根。尊者以为下则。烹饪之致夫祭享。及燕会养贤之所式。民生得其安和。物力得以繁息。此鼎新之功。鼎养之职。其道维何。只在于中以为实耳。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孔子《宣圣讲义》

此鼎上九爻辞也。上九为终位。其用当穷变之际。而鼎反是。则以鼎上卦为离。文德昭垂。终而非终。穷而非穷。文德永敷。光华永中。如日月中天。万古照明而不息。如列宿之炳乎太空。四时辉耀以无极。故鼎之用。亦以上爻而占大吉。如鼎上有盖。足以其功用而永益。是以六五金铉。得坤土之色。上九玉铉。秉离明之德。金玉皆实。而质坚若一。惟在中与上略殊。明刚与柔之有别。玉者洁白而晶明。铉者在外而称其饰。中金外玉。尊贵文明。光华绚烂。庄严精英。以离之变为坎。乃赅体用。而不失其平均。出入升降。一陽一陰。上则位崇。九则德健。本乾之亢龙。乃协坤永贞无厌。此亦极则必变之徵。而克助成鼎养也。鼎用虽在熟物。而无盖则亦不达其志。物在烹饪之时。必利用之以善其事。有如焚香于鼎。宜有蔽障以蓄其势。有如其他器皿。宜合底与盖以备其制。此上九之玉铉。乃占大吉无不利也。刚以柔明。柔以刚沉。六五上九。互相加乘。陽位陰履。柔位刚承。一合一辟。乃着用于乾坤。有升有降。乃致功于生成。故上九与六五。位相近而用且过之。以终极之地。乃克全鼎元亨之期。利贞之德。实足以发夫乾元。终则有始。斯往复而不息焉。既曰大吉。乃孚彖之元吉。既曰无不利。乃同六五之利贞。以全卦包乾。而主位属坤。本鼎以为养。乃推陈而出新。受革变之数。互成其化育之勋。此吉利之兆。不在中位。而属上九。中位虽交天地。上位足协水火。此交泰之用。以至既济。明全易之数。有首有尾也。大哉鼎乎。非顺天时。不能知之矣。

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上九为离之终爻。而终则有始。合初六与六五成坎卦。离坎往来。水火既济。一刚一柔。互为节制。故曰刚柔节也。又上九六五。刚柔易位。亦成节度。且节者。如竹之节。介两段间曰节。如岁时之节。气候之节。皆居中成一节之意。故凡在中。而前后相等。自成节度者。皆可称节。与际字相近。当其交接处曰际。居其中间曰节。意义无多殊也。凡易中称刚柔节也。或刚柔际也。皆缘坎卦。如蒙九二。坎之中爻。曰刚柔节也。如坎卦六四。则曰刚柔际也。如解卦初六。则曰刚柔之际。是皆以坎卦故。而凡在陽爻。即坎之中爻。则曰节。若在柔爻。即坎之初或四爻。则曰际。是略有别。大抵皆由坎陽在陰中。而其对为离。则陰在陽中。互成交济。故有此称。鼎上九虽离。以互合初六。反成坎。上属卦中陽爻。故亦与蒙九二同称。明其在上爻。为刚柔交互。在一卦。亦刚柔交替。如竹节也。鼎之六五上九相交。正与初六九二相接。一刚一柔。两者匀匹。而独上九称节者。则以变坎耳。铉称金玉。非必以金玉为之。不过状其尊严华贵。而玉铉在上者。言非上爻之可贵。乃以刚柔得中之可贵。故以玉美之。若他卦穷极之地。更何贵哉。此明玉铉之辞。实由上九刚柔适度。而后占大吉无不利。所谓得中道也。六五之中。以位言。上九之中。以变言。微有不同。而刚爻究胜。故六五但称利贞。而无大吉之语。是可见鼎用。重在变。变则新。故曰鼎取新也。而其变。又重在中和。不过亦无不及。方孚中和。故曰刚柔节也。学者识之。

《易经证释》

八字精批八字合婚流年2024姻缘分析

不知命的人,总是身不由已,升势起运的方法就在你的八字命盘里。

婚前担心婚运不佳,婚后一直家运不旺,八字婚书,既能合婚,亦可调运。

2024甲辰龙年,九火运来临,精准详批运势机遇,助你收获爱情、事业高升、财富暴涨:

你的正缘是谁?何时出现?没有人知道。唯有八字会提示你上等婚缘的出现。

未婚 已婚
大家都爱看
顶踩排行榜

热门测算

姓名配对测终生运八字事业运八字合婚八字算命2022生肖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