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卦。震上震下。
孔子《宣圣讲义》
震为八卦之一。六子之长。以陰初生陽。故为长男。伏羲方位与巽对。文王方位与兑对。先后天殊也。巽以陽初生陰。名长女。而兑则为少女。若在后天。震主东方木。兑主西方金。则以洛书。九宫方位为序。非如先天。本河图天地生成数。陰陽互生。五行始成之序也。故以卦言。取先天。则与巽为主宾。在后天。则与兑为匹配。此震之用。亦如艮巽兑。有先后天之别也。周易为后天之象。故从震兑相对成用者多。而其往来却非兑。而为艮。则以卦爻震艮原一卦。惟倒易其上下耳。反震即艮。反艮即震。如往为震。则来为艮。故周易之序。震艮相继。传曰震起也。艮止也。一起一止。犹一始一终。亦即一往一返。一去一归之意。故卦始于震。终于艮。震之始。非如乾之大始。乃后天之始。即时与方之首也。艮之终。非如坤之大终。乃后天之终。即时与方之终。然震始而艮终者。气数也。若以位言。则仍应为震与兑。兑为陰道之穷。故雷泽归妹为女之终。是自震始至兑终之一例。盖震一陽两陰。陽在初。兑则两陽一陰。陰在上。一升一降。其行全反。恰成始终之象。如行道者。自甲地始。至乙地终。往来异向。则为穷变之时。又如日行由北而南者。亦由南而北。有其极也。合之一日。朝为日出。则震也。夕为日入。则兑也。回圈不已。终而复始。自有其度。此震兑间。为一始一终。而非必始终也。犹一岁始于春。终于冬。非果终也。冬后有春。况兑象为秋。属西方金。而非北方水。故所谓终者。乃行之至。犹极也。震艮亦然。震为木。艮为土。盖先后天。震位与艮同属东北。故艮有终。始兼赅之称。以艮坤二八易位。原可代坤永终。而后天恰居震先天之位。且与震连接。自可协震之始。此艮终始之道。合先后天者也。震一陽始于下。当时之春。象木之荣。主甲乙东方之地。帝出之方。此所以称为始也。或谓之首焉。以六爻言。则上下相同。初四皆陽。二三与五上皆陰。成两陽四陰之卦。与艮恰相反。即颠倒也。故所谓起与止者。皆指陽言。陽道升。自下而上为起。至上已穷为止。止者不可再升也。如欲行。惟反降耳。此震艮自相始终。恰成往来。亦象数自然如是。以义言。震动也。作也。又惊也。字从雨。乃云之省。下为辰。虽谐声。亦会意。以震为雷。如雷之动。亦包众形。则陽气泄于太空。行于云中。其象如古囘字。故名雷。即震也。震乃雷之用。雷见必震。雷鸣必动。不独气之动。凡物皆随之动。此所以能动作万物。而皆升起也。
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孔子《宣圣讲义》
此震卦彖辞也。震以得乾之始。故具四德之亨。亨者通也。通于一切。无不亨也。而其功用。在华茂万物。生长而育成之。如时之春。万物皆生。万物皆茂。荣华畅达。庄严美丽。无不雍容华贵。是谓之亨。故比予人之礼仪。嘉会宴享。从容中度。和乐有节。则全其生。育其性。发其情。昭其德。以孚于天道。此亨也。而震得之。震者动也。动则易躁。然以时动。则皆中节。所谓和也。和则为亨。以其本乾元之始而亨也。震自下发。则其气勃郁。其行突兀。其起也。如物之挺生。其进也。如马之奔至。是以有震之名。以其象雷之行也。雷电行于空中。倏忽飘疾。不可捉摸。气为之也。故其动也。令有虩虩之感。言畏惧之心。自然应也。而虩虩兼有迅疾威猛之状。如虎之伺隙而动。相机而攫。毫无疑猜。以其疾也。故曰震来虩虩。来字明其行之所自。若不震。不知其来。而来也。则觉其震。此人物咸随其震。而虩虩也。以震之猛。则当有其威。而由震之动。却又成其仁。是仁而勇者。仁者其德。勇者其行。以勇言。则皆生虩虩之心。以仁言。则又有笑言哑哑之态。为久蛰者思启。被囚者思释。震动之力。无不欣欣焉以向荣。駸駸焉以条达。此则笑言哑哑之象也。花开如笑如解语。物之生育亦如之。哑哑者。微笑貌。以中心悦怿。而自含笑也。则震之用。能拔幽发潜。振微立懦。使各得遂其生。乐其性。适其情。成其德也。此所以占亨之由来。但震雷之气。因地城而有迟速。由远近而别升沉。故震惊者。百里为度。言所闻止于百里。乃人之耳聪有限。非雷之威鸣不达。则虽见电光。而不闻其声。目所触者耳不至。则心知其远。而不生虩虩之惊。此所以徒喜其动。不畏其威。可见天道好生。雷霆之威不过。雨露之泽有余。以时而来。则畏者。转为敬。惊者。反为安。故虽震惊。不丧匕鬯。以其无所损也。震为长男。主器之人。匕鬯不失。则保全其器。此鼎卦之用。承受其业。以成其德。则匕鬯不伤。鼎食无害。且人生贵在有养。如万物之于雨露。物得雨露。则生育华茂。则不丧匕鬯。亦天之德。恩威并至者也。
《宗主附注》
震为四隅卦之首。乾坤六子之长。故称长男。在时为春。一岁之初。在方为东。四方之始。五行为木。群生之长。后天以震。率领群伦。有如人间帝王。传曰帝出乎震。此指太乙。主天地生化者。佛家谓之帝释。即后天天界之尊。出者。言自此出行也。按九宫方位。徧历各宫。归还中央。而其始出必在震地。即东方也。甲乙属木。生陽之地。陽自地生。一陽初生曰震。以其由坤三陰。变为两陰一陽。而陽始于下。陽主升。自下始动。如物之生。自根实初芽。生机之初见也。陽自地下萌动勃起。以出于地面。如天地间春日。陽气外泄。鸣于太空。谓之雷震。故名震。言如惊蛰后之雷。轰然一声。万物同振。故震者振也。振作之也。鼓动之也。由静而动。由息而起。皆震也。一陽之德。越乎一切。本乾健之道。以自强而不息。不息则起。如人之眠后起也。起则不复静矣。故震者有为也。帝由震行。历于九宫。物由震动。茂于四时。人由震起。作其德业。数由震始。成其消息。故震在卦为后天之长。同日之出。当陽之兴。主岁之春。率万物而同生。成此在鼎新之余。而必以震继其道也。革故鼎新。是已变也。鼎峙震起。则又变焉。以静不可久。久则反为动也。鼎者重器。器必有主。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周易之序。以震继鼎。言鼎有所归。必归于世之所尊。天下之主。家庭之长。皆主器者。静以御动。则鼎自新。作以承息。则震随起。此动静作息。相继而不止。周(廴囘)而无穷也。虽鼎与革往来。震与艮往来。若不相涉。实则鼎革四陽二陰。一变而成震艮二陽四陰。怡相对待。自成回圈。观其爻象。即可知之。
震艮往来。实即一卦颠倒而成两卦。震倒即艮。震陽在下。艮陽在上。以中互言。震互水山蹇。是动之难。而艮互雷水解。则止之怠。动自下上。其难可知。艮自上下。其怠易见。然震中有艮。艮中有震。则两卦之用原相赅。可见动者宜知止。止者宜知动。此固盈虚相倚。利害相伏。天之道也。陽生而陰退。陽长而陰消。震以陽得时。故在下而能升。少而能胜。初起而强。此震为生化之长。春之象也。而以动为义。动则多变。吉凶悔吝。皆由动生。此震曰震栗。言多危惧也。物之初生。恒自奋发。本陽气之动也。故震有奋发之义。以其势不可遏止。故与艮正反。在先天震与巽对。巽为入。亦与震起反。震强而巽懦。震刚而巽柔。故震为长男。陽之长。巽为长女。陰之长。其情性悬殊。则其为用大异。而象物则皆为木。以后天同方相近也。木亦有刚柔之别焉。故在天象。震为雷。巽为风。已不同矣。雷行迅疾而勃起。风行舒卷而续及。是在天已巽其用。卦之象物。因爻之得时与否。陽者上升本于下。陰者下降源于上。卦皆自初爻始。此先天之义。以其变明所自也。故震为刚初动。巽为柔初成。八宫卦相对举。如艮与兑也。惟周易则以震艮往复。巽兑往来。是与先天之序有殊耳。
彖曰。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不丧匕鬯。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以震彖辞称震亨。虽威加于众。而恩亦至焉。物由震以苏生。天假震以化育。此所以为亨也。震来虩虩。笑言哑哑。为全卦最要之义。即指由恐惧而生恭敬之心。以自警。因遂其生。乐其道。而有欣荣之志。以体天和。而各厚其德也。故此二句。凡三见焉。至初爻释文。始述其义。释彖但本彖辞序列而已。震惊百里。亦承上二句来。震惊之义略别。震者惧。惊者动。其情有轻重。故称百里。明有远迩之分。远则惊。而动作以自振起。迩则震。而恐惧以自戒饬。故曰惊远而惧迩也。如雷电发于云中。远则惟惊。近则必震。盖声威可畏。不似光耀之和平。而电者气也。近则气盛。远则气衰。故闻其轰烈之鸣。则觉天威之咫尺。虽狂夫愚妇。莫不恐惧战栗不胜。以其近也。若但见其电。未闻其雷。光华闪然。一瞥即逝。则见之者。不过忽生惊讶之念。而非畏惧莫安之情。以其远也。故震与惊。动与惧。由百里判之。百里内者近。百里外则远矣。且言百里。亦包有其威严甚壮。虽百里亦届之意。可见天威时布。天视式昭。天心时敏。天听式聪。聪明正直。神德至矣。人胡不惊。物胡不震。雷鸣则雨降。电发则陽宜。此仁德之施。生化之普及。必以春夏之时致之。此震之用。天道也。时宜也。而人物咸被其恩。而畏其威矣。不丧匕鬯者。言震惊之际。而中心不摇。恐惧之余。而神志若一。则不以骤然之震。而失所持。不因茫然之时。而损其器。故比之祭祀重典。嘉会大礼。虽偶尔有所惊触。仍不伤于祭器或食品。则可见其从容有度。庄敬自强。心存敬畏之思。志无纷歧之念。行守矩矱之节。形犹磐石之安。则惊而不昏。惧而不惑。动而不乱。震而不欹。且愈以自庄。常有其度。非能养之有素。习之有方者。不可得也。故平日执虚如盈。视轻若重。无时不守礼。无行不循法。则可以任大而致远。负重而行艰。谨严于颠沛之间。端正于造次之地。则俨然众之主宰。神所凭依。万目斯瞻。四海具望。此虽不君临天下。子抚人民。亦足以代摄朝仪。主持祭典。是以不丧匕鬯。即可以守宗庙社稷。为祭主也。祭主者。君也。震本帝出之象。而非九五之尊。故曰出。言自震以出也。又出对守言。意谓如君之出。太子留守。君王有行。世子监国之例。故用出字。实包数义。而原文亦有脱耳。就不丧匕鬯释之。则以震本长子。主祭最宜。既主重器之鼎。即可继承宗庙社稷之守。是虽未履尊位。已有其德。未果为君。已堪其任。故曰出。言彼出则可为人主。不然。匕鬯细物。而非重器。何以能知其可守社稷。主祭祀。则以匕鬯虽微。而关于祭享之用。小微犹慎。更可见其大事不渝。且匕者具也。鬯者物也。皆为烹鼎之需。鼎者重器。物具有失。则贻鼎鼐之羞。匕鬯不全。则戾烹调之义。是不丧匕鬯。正以见其能主重器矣。比之井卦。羸其瓶。失其繘。有乖井养者。正相对照。井以不堪大任。而废其事。震以能谨小节。而致其功。则虽非乾。而可代乾。以主宗庙社稷矣。鼎以折足而覆公餗。震以保全匕鬯而主祭事。亦自相反。惟震因恐而自慎。由动而自强。慎则有乾惕之心。强则孚行健之道。此所以称其可守宗庙而主祭事。传曰主器莫如长子。即以震能继鼎。而竟其养民之道。新民之功。故释彖文。特明述其用甚大。非徒震惊也。而祭主享宴。恰本亨字来。亨即享。亦即烹字。乾嘉会足以合礼。亨之用也。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孔子《宣圣讲义》
此震卦象辞也。震六爻卦。上震下震。如离坎然。故在原卦两陰一陽。合成四陰两陽。而上下相应。初与四皆陽。二与五。三与上。皆陰。则陽自下始。至四爻后。相接而起。遂如波浪。一起一落。落而后起。与坎卦象正同。坎下卦九二。上卦九五。两陽相应。仲介两陰。亦如水波之前后相接。中间自落。如片段然。故坎卦象曰水洊至。而震卦象曰洊雷。原卦震为雷。雷之行于云中。亦犹波之行于水面。雷者陽气。而云则陰。波者动浪。而水本静。静生动。则波成。陽出陰。则雷震。此雷之行。如水波之相接。自成推衍之势。起落之情。故曰洊。洊又重也。再也。前已见。而后复见也。或谓之叠。一片一片相压而不断也。雷以电名。雷之发也。有光有声。光行若龙蛇之飞逝。而声度于空中。则以气有强弱。去有厚薄。道有远近。或有崇山峻峰之隔绝。或以巨风疾雨之搅阻。则闻者若断若续。时宏时细。遂如水波。自成低昂之象。扬抑之形。此一起一落。非果起落。而人以为起落耳。但卦象由两陽爻。重叠接续。乃称为洊。洊则非一度也。如雷之鸣。时相轰响。巨细不一。亦洊也。以其鸣。决非一响即止者。纵耳不闻。目犹见其光。则己远矣。因其重叠接续。故卦亦以上下两震象之。此所以称洊雷震。言震上震下。与他卦由两不同卦合成者有殊。如离曰明两作离。艮曰兼山艮。巽曰随风巽。兑曰丽泽兑。皆揭示上下同卦之意。而坎之水洊至习坎。则尤与震类。正以雷行与水行最似也。震以洊至。则威严愈壮。如发爆然。连珠不绝。势最惊人。以其声之震也。可见天之怒威。人以雷比天之怒。谓其蓄之久。而发之骤。郁之甚。而宜之疾。则犹人之愤怒。而宜其威。忿恨而吐其郁。自有可畏之情。当惧之势。故由雷之叠鸣。君子遂有恐惧之心。而增修省之念。此人道之震。亦与天相应者也。畏威而自戒慎。知怒而自反省。君子成德之士。实以此为其道焉。有过则惧罚。有罪则畏诛。行恶则有疚于心。念妄则多馁其气。此常人之情。而君子则否。为其不待罚而自改其过。不犯诛而已逭于罪。无恶行则心自坦舒。而少内疚。少妄念则气自充沛。而不中馁。故曰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一夕之患。为其克时时恐惧修省也。
恐惧者。如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以天之威。神之德。时自警惕。而饬其行。敬其事。止于至善。则喜怒哀乐不害于性。中和位育。永契于天。盖本乾九三朝乾夕惕之道也。修省者。克己复礼。反身而诚。即大学诚正修身之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修身践言。内省不疚。则无过不及。惟中惟一。以同于天道。亦本乾自强不息之教也。故因闻雷而惊畏。而悔改者。常人之行。因读震卦象。而恐惧。而修省者。君子之行。此则坤履霜而知坚冰之至。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之谓也。智周于万物而不遗。行合于天地而无过。则不待象之着。而明其必然。不因机之熟。而预为之备。故君子绰绰然有余裕矣。夫震天道也。而人道则重在戒惧反省。不畏其已宣之威。而怀其未至之刑。不贪其已昭之泽。而育其未明之德。是以洊雷震。而先恐惧修省。人道既尽。天道不违。则顺以致之。皆位育之功。大以化之。即中和之德。此则乾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者也。利贞之行。即自恐惧修省始。性命之正。太和之保。亦自恐惧修省成。而必以变化徵之。为雷震者。天之变也。易之震卦。鼎革之变也。变则可以徵矣。常人但知其常。不察其变。故不知恐惧修省。以天也何与于人。惟欣荣于春和。而忘夫秋冬之残酷。虽幸生于暖日。而忽于蛰藏之枯寂。皆昧于震。不明变化之数。不解性命之正。遂无以保合太和。成其利贞。斯不克以人顺天。以德达道。故象辞特揭恐惧修省以为诚焉。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震初九爻辞也。初九在下。为刚爻。原乾潜龙勿用之地。而在震。则属主爻。以震陽出于陰。初九一陽。恰所自出之位。坤初化乾。一索得男。如母初育子。其子之所秉承者。大父之气。即乾之初。故震以初九为主。犹坎以九二为主也。然主爻乃卦用之始。卦德之原。而非卦位之正。正位仍在九五也。陰卦以巽为初得陰。其主位亦在初爻。故名长女。与震先天相对。在后天则震艮往来。震兑对反。此其巽也。震初九既为全卦主爻。大用所寄。故爻辞与彖大同。彖所称全体之用。实于初爻见之。震来虩虩二语。一卦中凡四见。而彖辞着其纲。爻辞述其目。而释彖文与释爻象文。则不过申其意义而已。原本以爻释文。错于彖释文中。乃成重出之讹。后人遂有所疑。不知初九之辞。多一后字。乃与彖异。彖概一卦始终。故无先后之别。爻为一卦之始。故加后字。明其有先后之分也。初九之象。诚如震全卦之象。以刚动于下。初为其主。其余二爻皆柔。合之上卦。则初四相同。皆为动作之始。亦即陽之初振也。故震来虩虩。仍抱怨惧不宁之情。如闻雷鸣而惊也。惟恐惧之后。又感雨泽之沛施。震惊之余。且喜陽和之普及。是初虽虩虩。而后则笑言也。后字称初爻以后。或指震惊之后。非同时者。同时且惧且乐。是狂惑也。故用后字。明为先恐后喜。如同人之先号咷而后笑也。哑哑。言笑不已。心中欣悦可知。心悦而诚服。则恩不灭其威。义不灭其仁。仁义备至。恩威并施。此天地生成之德。化育之功。故占吉。言其孚天行也。
象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初爻在下。地卑而时未至。原当勿用之爻。而以震志于升腾。秉陽刚之德。作飞越之思。自易干躁妄之咎。而以占吉者。实由初爻能本震惊之义。存恐惧之心。戒其躁妄。抑其刚愎。而不特免咎。且获吉占。所以谓之恐致福也。福祸相对。恐惧足以致福。即言骄狂足以招祸。圣贤君子。莫不谨其言。慎其行。象曰恐惧修省。明震动之际。最宜戒慎之时。设涉于躁妄。而恃其刚强。偶存骄矜。而挟其盛气。是将以贾祸耳。奚望于成震之大用哉。故德益昭。则心益下。力益振。则情益卑。以志于平。方免于过。乾行健。以自强不息。而必先有朝乾夕惕若厉之思。况初九在下位。而非盛时者乎。故以震动而生虩虩之心。因震惊而发恐惧之念。始克招致福利。不干于咎戾也。笑言哑哑。正由恐致福来。故爻辞有后字。不独以时有先后。行亦有前后也。前进而后退。不争先。谓之后。本其欲进之志。发于必进之时。而能自警惕以让人。是后也。后虽非志士所许。而宜后。则后为得。震惊之际。危惧之情。战兢自持。从容中道。庶能无过。而有法度。故其后也。有威可象。有仪可法。是虚己下人。卑以自牧者。犹乾九四之跃渊。与初九之下也相应。乾之道。震所则也。故震九四称坠泥。亦即乾跃渊之意。而初九之后。亦即乾下也之行。高者贵自下。前行贵知后。即尊者自抑。进者知退。以震艮往来。反震即艮。震起艮止。故用相应。震动易干急进之嫌。艮止则防颠仆之辱。此后有则。犹师艮知止之意。故孚吉占。本爻主动起之始。而人道未起思止。未动思静。为防其过。而悖中和。故曰后有则。即其后可以为法也。因恐致福。以后有则。皆戒于躁妄。笃于戒惧之道。震以刚出柔。其气陵厉无前。其志刚强不折。故君子以恐惧御其刚强。以退后却其陵厉。此人道之微。非哲人知几者不能及之。故有威可畏。则人不敢行于恶。有善可法。则人不忍徇其私。震者时动。而位先自下。前行而义先自后。故以其德。乃成其用。此虽先虩虩。而其后则哑哑。先戒惧。而其终则获福利。君子无求福之念。自利之行。而其成则致福有利。以其克如象辞恐惧修省也。所谓反身而诚。克己复礼之道。于平日固要。于震动之际。尤为所重。则以动起之时。最贵得防闲之道。吉凶悔吝生于动。动而不慎。何能免于凶祸哉。柔以御刚。退以为进。斯孚于道。斯可为利。学者识之。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孔子《宣圣讲义》
此震六二爻辞也。六二内卦正位。与六五应。而属坤主位。秉安贞之德。善顺承之行。而震为坤得乾陽刚之志。发于柔静之位。故有震动之情。而生危厉之戒。厉即乾九三若厉之义。以危害之势。而怀磨砺之心。作勉励之想。自可免于咎戾也。六二之来厉。不独承乾之诫。且有戒惧之情。则以震惊先生恐惧。而必戒慎也。又自六二至六五。中互水山蹇。与艮卦中互雷水解者。恰相反。故艮以知止而解难。震以进取而多蹇。六二为蹇之始。故辞称来厉。言六二之震。已非初九之徒虩虩也。初九虩虩。因恐致福。刚之道也。六二来厉。因危遇蹇。险之灾也。故曰亿丧贝。亿犹论语亿则屡中。及不亿不信。亿字一义。俗或作臆。古本与意字通用。心意中所亿度也。犹忖度之意。测于未至。拟于未来。曰亿。以六二初逢蹇难。豫度所至。必有所失。丧即失也。丧与得反。丧贝与损益卦十朋之龟。其得失相对。以损益有得失。而以得者言。震六二则徒虞其失。故以丧贝称。贝古之币。即今之财宝银钱货币之属。为贵重之品。有利用之功。而忽虞其丧。可见其危厉非虚言也。然震有恐惧之心。当戒慎之际。则虽虞其失。非果失也。即失亦犹有复得之望。则以恐致福。虽暂失终无害。故曰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谓以柔乘刚。以卑履高。由下而上达。而失者终得之。勿逐七日得者。明其克本震动飞扬之用。发奋振作之行。不以畏而怯。不以恐而馁。则初虚者终必实。暂失者仍可得也。既可得。则勿逐。言不必追求也。得失不足念。追求徒自扰。且以柔乘刚之时。屈为伸之道。要在得中行也。二本中位。而介于初四两刚之间。虽互蹇。而其往来为解。是往之蹇。来则解矣。去之难。复则得矣。七日者。复之数。地雷复所谓七日来复。天之道也。数皆七日为期。失者复得。去者复返。亦以七日。此六二之占。虽初危而后安。虽先难而后获。初则恐惧。以多忧虑。终则安贞。以免咎戾。故爻辞称其跻于九陵。明其由幽暗而升于高明。自俶扰以达于康坦。皆本刚德以坚其心。依柔行以固其守。即以利贞成其元亨之道。不外于坤顺承乾志而已。
象曰。震来厉。乘刚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二柔爻柔位。而下为初九。刚爻刚位。其应六五亦柔。而下有九四亦刚。皆以柔在刚上。故成乘刚之象。乘刚则易涉于险。如履冰。如临渊。其危可知。故爻称震来厉。明其行之未平。履之未安。故有亿丧贝之占。忧虞之感。不能自已。皆由其乘刚来。又刚与柔未能协。中位所贵。在得中和。今二五皆柔。是无所协。而凭于初四之刚。乃不得中和之道。其危虑实多。不过以六二本坤之道。安贞之德。顺承之心。虽乘刚而无自大之思。虽履危而有修省之道。终以恐致福。因危转安。有守则利于行。能顺则免于咎。故能高明柔克。卒有跻于九陵之占。而所丧者。勿逐。七日复得。贝非动物。而曰勿逐。则以逐字作追逐讲。言毋寻究也。亿于事先。而得之有期。则所丧。非意外之失。故毋庸寻究也。盖震本振作之用。有勇进之思。怀恐惧之情。明反省之义。是能知难而不害其进。有阻而不碍其升。故因其危。转足勖其上达之志。虞其失。转可戒其幸得之贪。是则柔胜之道。使上下致于中和。威严之施。跻卑暗底于明远。仍是震一陽出坤之初志也。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孔子《宣圣讲义》
此震六三爻辞也。六三下卦之终。中爻之始。而以三画卦言。即震终爻。与上应。皆为震行至极之位。震者气也。气行有始终。起为其始。止为其终。气至终极。不复进。必再起而后再进。此六画卦之震。应为两起两落。如水波之前后相接。故象曰洊雷。而六三当其初落之地。其气就衰。其行已缓。其威渐减。其力亦微。故虽震动。而其势苏苏然。不若前之密接而骤发。突兀而轰隆也。故曰苏苏。言如苏菜之疏落也。又苏者醒也。生也。如物之生。如人之醒。其情懒懒然。其像依依然。不甚坚拔之意。苏者菜类。亦入药。草本而独生。非如荆楚之为灌木也。长不过数尺。而气味芬芳。食之令人清醒。故名苏。亦治暑病。或风寒湿之疾。均取其疏散宜通。祛逐邪气。舒畅脉络。使人爽然清快。六三之象亦如之。震动而不甚猛。震惊而犹舒徐。苏苏落落。似断似续。休休整整。若列若乱。是气已弱。迹已混。而其功用。在能清醒人而振作之。条畅之。不威而和。不疾而趋。行乎太虚。神德自昭。此则有异于虩虩者矣。盖震之极。则变为巽。雷之末。则易为风。风行草上。则苏苏然如偃。雷雨之行。必挟以风。风雨润物。亦苏苏然若刷。故苏字包有苏生之义。又兼酥字之用。轻畅滑润之谓也。以震且行而无过。故占无眚。眚过也。在行曰过。在德曰眚。故成灾曰眚。以其过也。天雷无妄。亦以其过否别眚之有无。与震之行相证。皆以雷震为言。雷震之过。则为震灾。如地震亦为灾。皆气之甚始有之。若气已平。虽震无眚。在天为不成灾。在人为无失德。是六三之用。虽不当位。以其介于中间。与九四刚柔相协。虽类于未济。而就六三言。则反得其调协也。故占无眚。
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三居中爻之始。而柔履刚。与九四成背道之象。遂如未济。陽反在上。刚反远柔。示相离携。而难调协。故震而见苏苏之情。是其位之不相当也。相当犹相宜。即合适也。匹配也。俗称婚姻匹配曰门当户对。此不当二字。犹不匹配之意。以六三九四。虽一刚一柔。若相匹敌。而内柔外刚。陽升陰降。互失其位。乃成不当之势。震本刚德。进而阻于柔。其气已衰。则苏苏不复振拔。非震之咎。位之失也。位以地域所限。行而不达。止而不守。乃乖中和之用。而戾协济之情。此不当与各卦指非正位者微殊。六三原非正位也。而中爻之正。必依既济九三六四。方孚匹配之义。而得时地之宜。今震六三九四。反易其位。皆不相当。故九四称未光。亦与六三同有惋惜之意。以柔履刚为不当。是不克守也。以刚加柔为未光。是不克进也。守既不能。进又不可。徘徊中道。四顾何之。惝恍半途。孑身奚托。则有震起之志。而乏直上之谋。秉振作之心。而少安全之策。是人道已失。为天道之所忌也。天道忌盈。盈则易满。满则易骄。骄则易颠。颠则易坠。故六三之无眚。循至九四。遂为坠泥。求高反降。求进反却。则戾震起之义。而反就于艮止之为得矣。以中互蹇卦。六三九四六五为坎险之地。而九四正在陷中。自六二六三至九四。则为艮卦。知难则止。庶免于不当之咎。见险则惕。庶无陷坠泥之灾。善用震者。应先识之。
九四。震坠泥。
孔子《宣圣讲义》
此震九四爻辞也。原文误队为遂。古字队坠通用。队即坠也。而讹作遂。以阜旁讹为辵。古亦作坠。凡从辵之字。本多作阜。从阜之字。亦多作土。皆取地土之义。如从邑部者。亦多通作阜或土旁。以阝左与阝右原近似。而邑阜又皆土也。九四为外卦之始。以刚履柔。与六三同属中爻。中互当艮之上。坎之中。是一高一卑。一崇一陷之地。故爻辞称震坠泥。言自震动以上。而又坠落及泥也。九四本乾九四所出。乾曰或跃在渊。亦从高下跃。由上下坠之象。而纯乾皆刚。其升近天。其坠及渊。皆上下至极。如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一升一降。一飞一潜。上下往来。回圈终始。升降高卑。周流无已。以乾为天。而天水一色。河图始生水也。故升则天。降则渊。气行自至。数极自复。震出于坤。化于乾。亦与乾同用。而介于两陰。故与乾九四微异。乾曰渊。震曰泥。渊则至深。泥仅及水。则与需之需于泥沙相类。以介于陰陽之际。在于水陆之间。非水而近水。属陆而非陆。以含有水湿之陆地。必水泽之滨。洼下之地。恰孚于坎陷之义也。艮山之穷。穷则变而下坠。坎水之中。中则陷于泥沙。故曰坠泥。以震自下上。至九四。忽坠就洼下之泥。则刚加柔。升反降矣。刚行志上。而柔位不能顺之。前进有险。而中道突被所陷。则以九四居六三六五间也。两陰一陽。陷而难出。虽与初九应。而仍踯躅泥中。称泥者。正以其泥阻不易拔脱。濡滞不能急起也。震起而遇坎陷。乃有此辞。则迅奋之气。留于污泥之中。振作之心。阻于洼湿之域。是行之不利也。其变于艮而知止。则非前之崇高。其类未济而相峙。则莫竟其进取。此九四之用。非震之本志也。而陽刚初发。情性难驯。苟戾戒惧之怀。即有坠落之害。此爻辞不及吉凶。但着其象。俾占者知其不可强进而思退;不能遽行而先止。则庶免坠泥之患。卒成振拔之功耳。
象曰。震坠泥。未光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未光。指前途暗淡。不见光明之意。坎离相反。离为光明。震而用坎。是陷于泥潦之中。卑洼之内。自无光明之德。而震性躁急。泥性濡滞。两者相违。既无光明。亦难光大。虽九四本乾健自强不息。而坎险以间之。刚而不能自柔。则反为柔所苦。此未光者。时位使然。与六三之不当。又有甚焉。故六三无眚。而九四则吉凶莫卜。以柔道胜者。虽不利。犹可免害。以刚道过者。苟失利。则祸随之。故坠泥。亦有遂陷之意。言由此遂为泥所陷。不得出也。辞由象成。震九四乃坎之中爻。故险阻艰难。如入陷阱。不易拔脱。释为未光。犹惜其勇进之志。而慨其多难之遇耳。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
孔子《宣圣讲义》
此震六五爻辞也。六五居上卦中位。亦全卦正位。而为柔履刚。有乖于九五之德。以震之用。本于陽刚升进之义。今遇陰柔。则成退止之象。是以爻辞称其往来。犹进退也。行止也。震本前往。而六五柔道。反为来。与蹇卦之称往来同义。以中互至五爻为极。则前之往者。今为来矣。往为向前。来则退后。而以爻用言。以震动往者。则其来为危厉。厉即乾卦九三之厉。为危害兼励与砺之义。因危知惧。由惧而自励自砺。则孚于乾惕之道。而免于害。故六五以震往来厉。(原稿此处脱落一页)
象曰。震往来厉。危行也。其事在中。大无丧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五之震。与六二类似。六二下卦中爻。六五则上卦中爻。若以三画原卦言。六五即六二。固无异也。而合成六画卦。则六五有殊于六二。此象称洊雷。言如雷之叠鸣。前后既分。盛衰自别。故二五爻各不同。六二亿丧贝。六五则亿无丧。是其明证。亿出于心。二五中位。如人心意。而下上有应。则犹心肾也。智虑所发。志气所生。皆心肾所司。中互坎肾也。为心之源。知识之本。精神之舍。故有所感觉。必因于心。心之所测。是谓之亿。而六五之称厉者。心所谓危。非果危也。以震往者。动于躁疾。则危害至焉。故曰来厉。言其为因果也。如无往之躁疾。则免于来之危害。此得丧由所行卜之。故释文曰危行也。言行危而在意中。设不戒慎恐惧。必受其害。非六五之咎。乃行之未安。动作之未审。遂有厉焉。然以得正位。易就于中道。则仍有所作为。此爻辞称有事也。而不偏不激。不过亦无不及。则孚于中和。保其中正之德。此所以终无所失。释文以其事在中。大无丧也。明所作为永在中行之内。不干意外之危。故克无丧。中字包一切。凡不过不私。从容中道。无偏无颇。致夫中和者。皆在中也。由德着之。德以位明。行以德显。既在中位。自昭中德。故曰大无丧。大者赞美之辞。如大哉之意。古称事物至极者为大。即太也。极也。如春秋传之例。言其无以复加。而为万行所法也。以德中而位正。则其无丧。岂非至大者乎。盖六五既以危行称。而其后乃无所丧。其行之至善可知。作为之至宜可见。此无丧之占。诚可贵矣。洵难能矣。以六五刚位而柔行。震起而艮止。兼戒惧之念。怀振作之心。而永执厥中。不戾其正。克如其分。不出其位。此圣智之所为。故较六二之丧而复得者为优。震本勇往直前。而心则惊远惧迩。气原振动勃起。而行则绵密舒徐。乘时以致功。守位以明德。顺天以达道。体柔以无过。故健顺适于中道。进退依于事宜。六五主持之。乃有此危行而无丧之占辞也。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孔子《宣圣讲义》
此震上六爻辞也。震至六五。大用已极。若至上六则穷。穷则变。上六与六三同。皆震之终。而六画卦则上六为大终。以全卦之尽也。由震动言。气行且尽。功亦渐尽。故六三曰苏苏。上六曰索索。索索犹苏苏。而又甚焉。谓气势索然。以尽又如绳索。逶迤拖曳。本强末弱。终则委地。不复振作。故曰索索。兼有萧索之意。萧萧索索。皆萧条寂莫。离乱闲散之象。有如秋冬霜雪既降。草木萎谢。万物衰败。景况凋残。则生气索然。动机凝滞。陽之消也。震以陽动。而上六为重陰。刚拼于柔。衰以代盛。繁华消歇。零落萧疏。则索索焉。不可复振。而震者气之进。力之伸。雷电之威。震惊百里。而气有时竭。力有时羸。气竭则不复张。力羸则下(疑为不字)可续。故索索者。震之尽也。有声不闻。有光不见。声近而光远。闻短而视长。其本已不充。所被者亦不足。则虽有光。亦不过如流星。如熠燿。如渔火。如微灯。一闪即亡。偶明又灭。则纵有视。亦惟矍矍而已。矍字上两目。下为只。目虽双而用则半。示其为半明半灭之象。又矍矍惊视貌。如火泽睽目睛不正。视物不清。则有见如无。暂覩忽隐。非明显之物。当匆遽之间。偶有所瞩。而矍矍然如睽之视。多幻变之象。戾乎正见。不办其真妄矣。以声之将竭。则索索焉而震。以光之将灭。则矍矍焉而视。皆本爻象之用。明震之不复进矣。不震不进。则不利于行。故占征凶。以其戾于动起之道。强为进取之图。则其凶可知。物穷则变。数极则改。震起之变则为艮止。振作之改。则为休息。此征凶悖夫时地之宜。违于天人之道耳。然始有终。本有末。强弱虽异。体用不殊。故虽穷而犹震。虽凶而仍作。则所震者。非其本身。而属诸邻。此则以远近异方。我之远。不若邻之近。此之穷。不若彼之续。则震固未自已。而惟于其邻受之。躬之与邻。亦犹主与宾。主之利。或即宾之害。邻之震惊。或反为躬之安和。斯则时位为之。以卦言。则六三当之。六三之无眚。亦以眚在上六也。而以震兑后天卦位言。则邻者指兑。震东兑西。震木兑金。相匹敌也。故比诸邻。又艮兑相对。震反为艮。亦取兑之用。是震之邻。即兑也。而先天则属巽。巽为长女。如姊娣。且同属木。异刚柔。震主躁进。巽则顺其行以进退。是亦犹邻也。因震在邻。故占无咎。而刚反近柔。男以下女。无论为巽为兑。皆有婚媾之缘。而周易主后天。仍取兑卦。故曰有言。以兑主口舌也。且自六二反接初九成艮。艮兑为匹。故曰婚媾有言。盖如泽山咸也。
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虽凶无咎。畏邻戒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上六震之尽。气已竭。用已穷。则中无所得。而有索索之情。索又求也。搜求曰索。以视之无见。听之无闻。搜索其中。而无得也。中字兼指中爻。以上六六三两柔相应。柔道空虚而不实。故曰未得。又以上六穷极。不得中行。亦曰中未得。换言之。即未得中也。六五为得中。故无丧。上六未得中。故征凶。以易偏激。而忘戒惧也。然上六重柔。本非震之大用所重。震用在初九九四也。其他四爻皆柔。皆不足当震之用。而二五得中。尚足以成震之道。故六二丧贝复得。六五无丧。以位正而行中道也。若六三上六。则失中。柔而失中。何震之为。而上六尤甚。以其穷极也。然柔道之偏。不似刚道之过。故虽凶。而免于咎。为其鉴于邻之震恐。而自戒惧耳。邻当其震。我慎其守。邻占其凶。我免其咎。故曰畏邻戒也。畏与戒应。因畏而戒。乃不受其眚。一则因畏在邻。而自戒备。一则畏邻之累。而豫戒备。皆免咎之道。震本于陽。上六陰爻。故不直受其震。而失中行。则仍易受其累。则以洊雷如波之相及也。果知其将及。而先戒慎。防其波及。而早戒备。自无凶咎之患。故索索矍矍。为警人知戒惧也。彖所谓惊远惧迩。远即指邻。迩即指其躬。此百里震威。感受有别。而善于戒惧者。即笃于恐惧修省之君子。故畏威不必及身。怀德不必以远。天无私。道不偏。则有闻固自惊。有见亦自省。不得以其震未及躬而忽之也。
《宗主附注》
艮震往来。皆四陰两陽爻卦。而非匹对。以先天震长男。艮少男。皆陽卦也。若就八卦方位言。则先天震对巽。即长男对长女。合之成恒与益。恒为夫妇之本。人伦之始。尤足明乾坤交合之用。后天则震对兑。即长男对少女。亦如震巽。以陰对陽。而上下易位。故周易以震兑分主东西方位。合之则成归妹与随。而归妹为男遣嫁女。兄遣送妹。为姊弟分离。婚姻初结。本乎天地合德。生化位育之功。而为人事之要。人生之源。亦如咸恒之为人道本始也。不过咸恒示先天之匹偶。为男女夫妇之所谐。而归妹则示婚媾之相联。亲戚骨肉之好合。又在咸恒之次也。传称归妹女之终也。明女子必有所归。归于夫。则终其身。而不二姓。女子从一而终。为贞德之所着。故归妹虽为男送女。实即女归男。言由兄之嫁妹。成为归之从夫。是夫妇之伦。必在兄弟之次。兄弟同出。以天性之合。夫妇异姓。以情义之谐。此人伦有所别也。然恒明夫妻之道。归妹明夫妇之情。皆以震主持之。震巽合则为恒。震兑合则为归妹。而震一也。其地位不一。恒之震。夫也。归妹之震。兄也。皆男先女。而其待女之谊有殊。故易下经以恒始。八宫以归妹终。终始皆人伦之本。男女分合之缘。皆关于婚姻之事。不问为嫁或娶也。不问为遣女或纳妻也。皆必以震主之。明长子代父。为家之督。姓之尊。族之宗也。故震之上六。特以婚媾有言。明其用焉。婚媾者男女婚配遇合也。以震先天对巽。后天对兑。皆男与女合。皆婚媾之事。而必本于交互相调协也。故曰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明所系在外。如婚媾必合异姓也。邻与族异。近者曰邻。亲者曰族。故同出者为族。异姓者为邻。以其虽不同姓。而居相比近也。近则易谐。疏而近者。婚姻之所肇也。诗曰。洽比其邻。婚姻孔云。与上六辞一义。婚姻有言。即婚姻孔云。云言也。而以兼兑之用。又包言说之情。谓有言。犹有所讹议。有所辨别。则兑为口舌之司。尚口乃穷。今已处穷位。而尚口说。能无争议哉。故释曰畏邻戒也。言非只畏邻之震而戒备。实兼有人言可畏微意。以比邻之口。是非之言。最为可畏。较雷震之惊惧或且遇之。恐于震者。为畏天命。戒于邻者。为畏人言。皆自警惕。自戒慎。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之训。此仍遵象辞君子恐惧修省之义来。前后始终。无不以人道合天道。敬天命。畏天威。而期于言寡尤。行寡悔。此本乾惕之诫。更引申之。明震原出于乾耳。
《易经证释》
孔子《宣圣讲义》
震为八卦之一。六子之长。以陰初生陽。故为长男。伏羲方位与巽对。文王方位与兑对。先后天殊也。巽以陽初生陰。名长女。而兑则为少女。若在后天。震主东方木。兑主西方金。则以洛书。九宫方位为序。非如先天。本河图天地生成数。陰陽互生。五行始成之序也。故以卦言。取先天。则与巽为主宾。在后天。则与兑为匹配。此震之用。亦如艮巽兑。有先后天之别也。周易为后天之象。故从震兑相对成用者多。而其往来却非兑。而为艮。则以卦爻震艮原一卦。惟倒易其上下耳。反震即艮。反艮即震。如往为震。则来为艮。故周易之序。震艮相继。传曰震起也。艮止也。一起一止。犹一始一终。亦即一往一返。一去一归之意。故卦始于震。终于艮。震之始。非如乾之大始。乃后天之始。即时与方之首也。艮之终。非如坤之大终。乃后天之终。即时与方之终。然震始而艮终者。气数也。若以位言。则仍应为震与兑。兑为陰道之穷。故雷泽归妹为女之终。是自震始至兑终之一例。盖震一陽两陰。陽在初。兑则两陽一陰。陰在上。一升一降。其行全反。恰成始终之象。如行道者。自甲地始。至乙地终。往来异向。则为穷变之时。又如日行由北而南者。亦由南而北。有其极也。合之一日。朝为日出。则震也。夕为日入。则兑也。回圈不已。终而复始。自有其度。此震兑间。为一始一终。而非必始终也。犹一岁始于春。终于冬。非果终也。冬后有春。况兑象为秋。属西方金。而非北方水。故所谓终者。乃行之至。犹极也。震艮亦然。震为木。艮为土。盖先后天。震位与艮同属东北。故艮有终。始兼赅之称。以艮坤二八易位。原可代坤永终。而后天恰居震先天之位。且与震连接。自可协震之始。此艮终始之道。合先后天者也。震一陽始于下。当时之春。象木之荣。主甲乙东方之地。帝出之方。此所以称为始也。或谓之首焉。以六爻言。则上下相同。初四皆陽。二三与五上皆陰。成两陽四陰之卦。与艮恰相反。即颠倒也。故所谓起与止者。皆指陽言。陽道升。自下而上为起。至上已穷为止。止者不可再升也。如欲行。惟反降耳。此震艮自相始终。恰成往来。亦象数自然如是。以义言。震动也。作也。又惊也。字从雨。乃云之省。下为辰。虽谐声。亦会意。以震为雷。如雷之动。亦包众形。则陽气泄于太空。行于云中。其象如古囘字。故名雷。即震也。震乃雷之用。雷见必震。雷鸣必动。不独气之动。凡物皆随之动。此所以能动作万物。而皆升起也。
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孔子《宣圣讲义》
此震卦彖辞也。震以得乾之始。故具四德之亨。亨者通也。通于一切。无不亨也。而其功用。在华茂万物。生长而育成之。如时之春。万物皆生。万物皆茂。荣华畅达。庄严美丽。无不雍容华贵。是谓之亨。故比予人之礼仪。嘉会宴享。从容中度。和乐有节。则全其生。育其性。发其情。昭其德。以孚于天道。此亨也。而震得之。震者动也。动则易躁。然以时动。则皆中节。所谓和也。和则为亨。以其本乾元之始而亨也。震自下发。则其气勃郁。其行突兀。其起也。如物之挺生。其进也。如马之奔至。是以有震之名。以其象雷之行也。雷电行于空中。倏忽飘疾。不可捉摸。气为之也。故其动也。令有虩虩之感。言畏惧之心。自然应也。而虩虩兼有迅疾威猛之状。如虎之伺隙而动。相机而攫。毫无疑猜。以其疾也。故曰震来虩虩。来字明其行之所自。若不震。不知其来。而来也。则觉其震。此人物咸随其震。而虩虩也。以震之猛。则当有其威。而由震之动。却又成其仁。是仁而勇者。仁者其德。勇者其行。以勇言。则皆生虩虩之心。以仁言。则又有笑言哑哑之态。为久蛰者思启。被囚者思释。震动之力。无不欣欣焉以向荣。駸駸焉以条达。此则笑言哑哑之象也。花开如笑如解语。物之生育亦如之。哑哑者。微笑貌。以中心悦怿。而自含笑也。则震之用。能拔幽发潜。振微立懦。使各得遂其生。乐其性。适其情。成其德也。此所以占亨之由来。但震雷之气。因地城而有迟速。由远近而别升沉。故震惊者。百里为度。言所闻止于百里。乃人之耳聪有限。非雷之威鸣不达。则虽见电光。而不闻其声。目所触者耳不至。则心知其远。而不生虩虩之惊。此所以徒喜其动。不畏其威。可见天道好生。雷霆之威不过。雨露之泽有余。以时而来。则畏者。转为敬。惊者。反为安。故虽震惊。不丧匕鬯。以其无所损也。震为长男。主器之人。匕鬯不失。则保全其器。此鼎卦之用。承受其业。以成其德。则匕鬯不伤。鼎食无害。且人生贵在有养。如万物之于雨露。物得雨露。则生育华茂。则不丧匕鬯。亦天之德。恩威并至者也。
《宗主附注》
震为四隅卦之首。乾坤六子之长。故称长男。在时为春。一岁之初。在方为东。四方之始。五行为木。群生之长。后天以震。率领群伦。有如人间帝王。传曰帝出乎震。此指太乙。主天地生化者。佛家谓之帝释。即后天天界之尊。出者。言自此出行也。按九宫方位。徧历各宫。归还中央。而其始出必在震地。即东方也。甲乙属木。生陽之地。陽自地生。一陽初生曰震。以其由坤三陰。变为两陰一陽。而陽始于下。陽主升。自下始动。如物之生。自根实初芽。生机之初见也。陽自地下萌动勃起。以出于地面。如天地间春日。陽气外泄。鸣于太空。谓之雷震。故名震。言如惊蛰后之雷。轰然一声。万物同振。故震者振也。振作之也。鼓动之也。由静而动。由息而起。皆震也。一陽之德。越乎一切。本乾健之道。以自强而不息。不息则起。如人之眠后起也。起则不复静矣。故震者有为也。帝由震行。历于九宫。物由震动。茂于四时。人由震起。作其德业。数由震始。成其消息。故震在卦为后天之长。同日之出。当陽之兴。主岁之春。率万物而同生。成此在鼎新之余。而必以震继其道也。革故鼎新。是已变也。鼎峙震起。则又变焉。以静不可久。久则反为动也。鼎者重器。器必有主。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周易之序。以震继鼎。言鼎有所归。必归于世之所尊。天下之主。家庭之长。皆主器者。静以御动。则鼎自新。作以承息。则震随起。此动静作息。相继而不止。周(廴囘)而无穷也。虽鼎与革往来。震与艮往来。若不相涉。实则鼎革四陽二陰。一变而成震艮二陽四陰。怡相对待。自成回圈。观其爻象。即可知之。
震艮往来。实即一卦颠倒而成两卦。震倒即艮。震陽在下。艮陽在上。以中互言。震互水山蹇。是动之难。而艮互雷水解。则止之怠。动自下上。其难可知。艮自上下。其怠易见。然震中有艮。艮中有震。则两卦之用原相赅。可见动者宜知止。止者宜知动。此固盈虚相倚。利害相伏。天之道也。陽生而陰退。陽长而陰消。震以陽得时。故在下而能升。少而能胜。初起而强。此震为生化之长。春之象也。而以动为义。动则多变。吉凶悔吝。皆由动生。此震曰震栗。言多危惧也。物之初生。恒自奋发。本陽气之动也。故震有奋发之义。以其势不可遏止。故与艮正反。在先天震与巽对。巽为入。亦与震起反。震强而巽懦。震刚而巽柔。故震为长男。陽之长。巽为长女。陰之长。其情性悬殊。则其为用大异。而象物则皆为木。以后天同方相近也。木亦有刚柔之别焉。故在天象。震为雷。巽为风。已不同矣。雷行迅疾而勃起。风行舒卷而续及。是在天已巽其用。卦之象物。因爻之得时与否。陽者上升本于下。陰者下降源于上。卦皆自初爻始。此先天之义。以其变明所自也。故震为刚初动。巽为柔初成。八宫卦相对举。如艮与兑也。惟周易则以震艮往复。巽兑往来。是与先天之序有殊耳。
彖曰。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不丧匕鬯。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以震彖辞称震亨。虽威加于众。而恩亦至焉。物由震以苏生。天假震以化育。此所以为亨也。震来虩虩。笑言哑哑。为全卦最要之义。即指由恐惧而生恭敬之心。以自警。因遂其生。乐其道。而有欣荣之志。以体天和。而各厚其德也。故此二句。凡三见焉。至初爻释文。始述其义。释彖但本彖辞序列而已。震惊百里。亦承上二句来。震惊之义略别。震者惧。惊者动。其情有轻重。故称百里。明有远迩之分。远则惊。而动作以自振起。迩则震。而恐惧以自戒饬。故曰惊远而惧迩也。如雷电发于云中。远则惟惊。近则必震。盖声威可畏。不似光耀之和平。而电者气也。近则气盛。远则气衰。故闻其轰烈之鸣。则觉天威之咫尺。虽狂夫愚妇。莫不恐惧战栗不胜。以其近也。若但见其电。未闻其雷。光华闪然。一瞥即逝。则见之者。不过忽生惊讶之念。而非畏惧莫安之情。以其远也。故震与惊。动与惧。由百里判之。百里内者近。百里外则远矣。且言百里。亦包有其威严甚壮。虽百里亦届之意。可见天威时布。天视式昭。天心时敏。天听式聪。聪明正直。神德至矣。人胡不惊。物胡不震。雷鸣则雨降。电发则陽宜。此仁德之施。生化之普及。必以春夏之时致之。此震之用。天道也。时宜也。而人物咸被其恩。而畏其威矣。不丧匕鬯者。言震惊之际。而中心不摇。恐惧之余。而神志若一。则不以骤然之震。而失所持。不因茫然之时。而损其器。故比之祭祀重典。嘉会大礼。虽偶尔有所惊触。仍不伤于祭器或食品。则可见其从容有度。庄敬自强。心存敬畏之思。志无纷歧之念。行守矩矱之节。形犹磐石之安。则惊而不昏。惧而不惑。动而不乱。震而不欹。且愈以自庄。常有其度。非能养之有素。习之有方者。不可得也。故平日执虚如盈。视轻若重。无时不守礼。无行不循法。则可以任大而致远。负重而行艰。谨严于颠沛之间。端正于造次之地。则俨然众之主宰。神所凭依。万目斯瞻。四海具望。此虽不君临天下。子抚人民。亦足以代摄朝仪。主持祭典。是以不丧匕鬯。即可以守宗庙社稷。为祭主也。祭主者。君也。震本帝出之象。而非九五之尊。故曰出。言自震以出也。又出对守言。意谓如君之出。太子留守。君王有行。世子监国之例。故用出字。实包数义。而原文亦有脱耳。就不丧匕鬯释之。则以震本长子。主祭最宜。既主重器之鼎。即可继承宗庙社稷之守。是虽未履尊位。已有其德。未果为君。已堪其任。故曰出。言彼出则可为人主。不然。匕鬯细物。而非重器。何以能知其可守社稷。主祭祀。则以匕鬯虽微。而关于祭享之用。小微犹慎。更可见其大事不渝。且匕者具也。鬯者物也。皆为烹鼎之需。鼎者重器。物具有失。则贻鼎鼐之羞。匕鬯不全。则戾烹调之义。是不丧匕鬯。正以见其能主重器矣。比之井卦。羸其瓶。失其繘。有乖井养者。正相对照。井以不堪大任。而废其事。震以能谨小节。而致其功。则虽非乾。而可代乾。以主宗庙社稷矣。鼎以折足而覆公餗。震以保全匕鬯而主祭事。亦自相反。惟震因恐而自慎。由动而自强。慎则有乾惕之心。强则孚行健之道。此所以称其可守宗庙而主祭事。传曰主器莫如长子。即以震能继鼎。而竟其养民之道。新民之功。故释彖文。特明述其用甚大。非徒震惊也。而祭主享宴。恰本亨字来。亨即享。亦即烹字。乾嘉会足以合礼。亨之用也。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孔子《宣圣讲义》
此震卦象辞也。震六爻卦。上震下震。如离坎然。故在原卦两陰一陽。合成四陰两陽。而上下相应。初与四皆陽。二与五。三与上。皆陰。则陽自下始。至四爻后。相接而起。遂如波浪。一起一落。落而后起。与坎卦象正同。坎下卦九二。上卦九五。两陽相应。仲介两陰。亦如水波之前后相接。中间自落。如片段然。故坎卦象曰水洊至。而震卦象曰洊雷。原卦震为雷。雷之行于云中。亦犹波之行于水面。雷者陽气。而云则陰。波者动浪。而水本静。静生动。则波成。陽出陰。则雷震。此雷之行。如水波之相接。自成推衍之势。起落之情。故曰洊。洊又重也。再也。前已见。而后复见也。或谓之叠。一片一片相压而不断也。雷以电名。雷之发也。有光有声。光行若龙蛇之飞逝。而声度于空中。则以气有强弱。去有厚薄。道有远近。或有崇山峻峰之隔绝。或以巨风疾雨之搅阻。则闻者若断若续。时宏时细。遂如水波。自成低昂之象。扬抑之形。此一起一落。非果起落。而人以为起落耳。但卦象由两陽爻。重叠接续。乃称为洊。洊则非一度也。如雷之鸣。时相轰响。巨细不一。亦洊也。以其鸣。决非一响即止者。纵耳不闻。目犹见其光。则己远矣。因其重叠接续。故卦亦以上下两震象之。此所以称洊雷震。言震上震下。与他卦由两不同卦合成者有殊。如离曰明两作离。艮曰兼山艮。巽曰随风巽。兑曰丽泽兑。皆揭示上下同卦之意。而坎之水洊至习坎。则尤与震类。正以雷行与水行最似也。震以洊至。则威严愈壮。如发爆然。连珠不绝。势最惊人。以其声之震也。可见天之怒威。人以雷比天之怒。谓其蓄之久。而发之骤。郁之甚。而宜之疾。则犹人之愤怒。而宜其威。忿恨而吐其郁。自有可畏之情。当惧之势。故由雷之叠鸣。君子遂有恐惧之心。而增修省之念。此人道之震。亦与天相应者也。畏威而自戒慎。知怒而自反省。君子成德之士。实以此为其道焉。有过则惧罚。有罪则畏诛。行恶则有疚于心。念妄则多馁其气。此常人之情。而君子则否。为其不待罚而自改其过。不犯诛而已逭于罪。无恶行则心自坦舒。而少内疚。少妄念则气自充沛。而不中馁。故曰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一夕之患。为其克时时恐惧修省也。
恐惧者。如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以天之威。神之德。时自警惕。而饬其行。敬其事。止于至善。则喜怒哀乐不害于性。中和位育。永契于天。盖本乾九三朝乾夕惕之道也。修省者。克己复礼。反身而诚。即大学诚正修身之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修身践言。内省不疚。则无过不及。惟中惟一。以同于天道。亦本乾自强不息之教也。故因闻雷而惊畏。而悔改者。常人之行。因读震卦象。而恐惧。而修省者。君子之行。此则坤履霜而知坚冰之至。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之谓也。智周于万物而不遗。行合于天地而无过。则不待象之着。而明其必然。不因机之熟。而预为之备。故君子绰绰然有余裕矣。夫震天道也。而人道则重在戒惧反省。不畏其已宣之威。而怀其未至之刑。不贪其已昭之泽。而育其未明之德。是以洊雷震。而先恐惧修省。人道既尽。天道不违。则顺以致之。皆位育之功。大以化之。即中和之德。此则乾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者也。利贞之行。即自恐惧修省始。性命之正。太和之保。亦自恐惧修省成。而必以变化徵之。为雷震者。天之变也。易之震卦。鼎革之变也。变则可以徵矣。常人但知其常。不察其变。故不知恐惧修省。以天也何与于人。惟欣荣于春和。而忘夫秋冬之残酷。虽幸生于暖日。而忽于蛰藏之枯寂。皆昧于震。不明变化之数。不解性命之正。遂无以保合太和。成其利贞。斯不克以人顺天。以德达道。故象辞特揭恐惧修省以为诚焉。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震初九爻辞也。初九在下。为刚爻。原乾潜龙勿用之地。而在震。则属主爻。以震陽出于陰。初九一陽。恰所自出之位。坤初化乾。一索得男。如母初育子。其子之所秉承者。大父之气。即乾之初。故震以初九为主。犹坎以九二为主也。然主爻乃卦用之始。卦德之原。而非卦位之正。正位仍在九五也。陰卦以巽为初得陰。其主位亦在初爻。故名长女。与震先天相对。在后天则震艮往来。震兑对反。此其巽也。震初九既为全卦主爻。大用所寄。故爻辞与彖大同。彖所称全体之用。实于初爻见之。震来虩虩二语。一卦中凡四见。而彖辞着其纲。爻辞述其目。而释彖文与释爻象文。则不过申其意义而已。原本以爻释文。错于彖释文中。乃成重出之讹。后人遂有所疑。不知初九之辞。多一后字。乃与彖异。彖概一卦始终。故无先后之别。爻为一卦之始。故加后字。明其有先后之分也。初九之象。诚如震全卦之象。以刚动于下。初为其主。其余二爻皆柔。合之上卦。则初四相同。皆为动作之始。亦即陽之初振也。故震来虩虩。仍抱怨惧不宁之情。如闻雷鸣而惊也。惟恐惧之后。又感雨泽之沛施。震惊之余。且喜陽和之普及。是初虽虩虩。而后则笑言也。后字称初爻以后。或指震惊之后。非同时者。同时且惧且乐。是狂惑也。故用后字。明为先恐后喜。如同人之先号咷而后笑也。哑哑。言笑不已。心中欣悦可知。心悦而诚服。则恩不灭其威。义不灭其仁。仁义备至。恩威并施。此天地生成之德。化育之功。故占吉。言其孚天行也。
象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初爻在下。地卑而时未至。原当勿用之爻。而以震志于升腾。秉陽刚之德。作飞越之思。自易干躁妄之咎。而以占吉者。实由初爻能本震惊之义。存恐惧之心。戒其躁妄。抑其刚愎。而不特免咎。且获吉占。所以谓之恐致福也。福祸相对。恐惧足以致福。即言骄狂足以招祸。圣贤君子。莫不谨其言。慎其行。象曰恐惧修省。明震动之际。最宜戒慎之时。设涉于躁妄。而恃其刚强。偶存骄矜。而挟其盛气。是将以贾祸耳。奚望于成震之大用哉。故德益昭。则心益下。力益振。则情益卑。以志于平。方免于过。乾行健。以自强不息。而必先有朝乾夕惕若厉之思。况初九在下位。而非盛时者乎。故以震动而生虩虩之心。因震惊而发恐惧之念。始克招致福利。不干于咎戾也。笑言哑哑。正由恐致福来。故爻辞有后字。不独以时有先后。行亦有前后也。前进而后退。不争先。谓之后。本其欲进之志。发于必进之时。而能自警惕以让人。是后也。后虽非志士所许。而宜后。则后为得。震惊之际。危惧之情。战兢自持。从容中道。庶能无过。而有法度。故其后也。有威可象。有仪可法。是虚己下人。卑以自牧者。犹乾九四之跃渊。与初九之下也相应。乾之道。震所则也。故震九四称坠泥。亦即乾跃渊之意。而初九之后。亦即乾下也之行。高者贵自下。前行贵知后。即尊者自抑。进者知退。以震艮往来。反震即艮。震起艮止。故用相应。震动易干急进之嫌。艮止则防颠仆之辱。此后有则。犹师艮知止之意。故孚吉占。本爻主动起之始。而人道未起思止。未动思静。为防其过。而悖中和。故曰后有则。即其后可以为法也。因恐致福。以后有则。皆戒于躁妄。笃于戒惧之道。震以刚出柔。其气陵厉无前。其志刚强不折。故君子以恐惧御其刚强。以退后却其陵厉。此人道之微。非哲人知几者不能及之。故有威可畏。则人不敢行于恶。有善可法。则人不忍徇其私。震者时动。而位先自下。前行而义先自后。故以其德。乃成其用。此虽先虩虩。而其后则哑哑。先戒惧。而其终则获福利。君子无求福之念。自利之行。而其成则致福有利。以其克如象辞恐惧修省也。所谓反身而诚。克己复礼之道。于平日固要。于震动之际。尤为所重。则以动起之时。最贵得防闲之道。吉凶悔吝生于动。动而不慎。何能免于凶祸哉。柔以御刚。退以为进。斯孚于道。斯可为利。学者识之。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孔子《宣圣讲义》
此震六二爻辞也。六二内卦正位。与六五应。而属坤主位。秉安贞之德。善顺承之行。而震为坤得乾陽刚之志。发于柔静之位。故有震动之情。而生危厉之戒。厉即乾九三若厉之义。以危害之势。而怀磨砺之心。作勉励之想。自可免于咎戾也。六二之来厉。不独承乾之诫。且有戒惧之情。则以震惊先生恐惧。而必戒慎也。又自六二至六五。中互水山蹇。与艮卦中互雷水解者。恰相反。故艮以知止而解难。震以进取而多蹇。六二为蹇之始。故辞称来厉。言六二之震。已非初九之徒虩虩也。初九虩虩。因恐致福。刚之道也。六二来厉。因危遇蹇。险之灾也。故曰亿丧贝。亿犹论语亿则屡中。及不亿不信。亿字一义。俗或作臆。古本与意字通用。心意中所亿度也。犹忖度之意。测于未至。拟于未来。曰亿。以六二初逢蹇难。豫度所至。必有所失。丧即失也。丧与得反。丧贝与损益卦十朋之龟。其得失相对。以损益有得失。而以得者言。震六二则徒虞其失。故以丧贝称。贝古之币。即今之财宝银钱货币之属。为贵重之品。有利用之功。而忽虞其丧。可见其危厉非虚言也。然震有恐惧之心。当戒慎之际。则虽虞其失。非果失也。即失亦犹有复得之望。则以恐致福。虽暂失终无害。故曰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谓以柔乘刚。以卑履高。由下而上达。而失者终得之。勿逐七日得者。明其克本震动飞扬之用。发奋振作之行。不以畏而怯。不以恐而馁。则初虚者终必实。暂失者仍可得也。既可得。则勿逐。言不必追求也。得失不足念。追求徒自扰。且以柔乘刚之时。屈为伸之道。要在得中行也。二本中位。而介于初四两刚之间。虽互蹇。而其往来为解。是往之蹇。来则解矣。去之难。复则得矣。七日者。复之数。地雷复所谓七日来复。天之道也。数皆七日为期。失者复得。去者复返。亦以七日。此六二之占。虽初危而后安。虽先难而后获。初则恐惧。以多忧虑。终则安贞。以免咎戾。故爻辞称其跻于九陵。明其由幽暗而升于高明。自俶扰以达于康坦。皆本刚德以坚其心。依柔行以固其守。即以利贞成其元亨之道。不外于坤顺承乾志而已。
象曰。震来厉。乘刚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二柔爻柔位。而下为初九。刚爻刚位。其应六五亦柔。而下有九四亦刚。皆以柔在刚上。故成乘刚之象。乘刚则易涉于险。如履冰。如临渊。其危可知。故爻称震来厉。明其行之未平。履之未安。故有亿丧贝之占。忧虞之感。不能自已。皆由其乘刚来。又刚与柔未能协。中位所贵。在得中和。今二五皆柔。是无所协。而凭于初四之刚。乃不得中和之道。其危虑实多。不过以六二本坤之道。安贞之德。顺承之心。虽乘刚而无自大之思。虽履危而有修省之道。终以恐致福。因危转安。有守则利于行。能顺则免于咎。故能高明柔克。卒有跻于九陵之占。而所丧者。勿逐。七日复得。贝非动物。而曰勿逐。则以逐字作追逐讲。言毋寻究也。亿于事先。而得之有期。则所丧。非意外之失。故毋庸寻究也。盖震本振作之用。有勇进之思。怀恐惧之情。明反省之义。是能知难而不害其进。有阻而不碍其升。故因其危。转足勖其上达之志。虞其失。转可戒其幸得之贪。是则柔胜之道。使上下致于中和。威严之施。跻卑暗底于明远。仍是震一陽出坤之初志也。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孔子《宣圣讲义》
此震六三爻辞也。六三下卦之终。中爻之始。而以三画卦言。即震终爻。与上应。皆为震行至极之位。震者气也。气行有始终。起为其始。止为其终。气至终极。不复进。必再起而后再进。此六画卦之震。应为两起两落。如水波之前后相接。故象曰洊雷。而六三当其初落之地。其气就衰。其行已缓。其威渐减。其力亦微。故虽震动。而其势苏苏然。不若前之密接而骤发。突兀而轰隆也。故曰苏苏。言如苏菜之疏落也。又苏者醒也。生也。如物之生。如人之醒。其情懒懒然。其像依依然。不甚坚拔之意。苏者菜类。亦入药。草本而独生。非如荆楚之为灌木也。长不过数尺。而气味芬芳。食之令人清醒。故名苏。亦治暑病。或风寒湿之疾。均取其疏散宜通。祛逐邪气。舒畅脉络。使人爽然清快。六三之象亦如之。震动而不甚猛。震惊而犹舒徐。苏苏落落。似断似续。休休整整。若列若乱。是气已弱。迹已混。而其功用。在能清醒人而振作之。条畅之。不威而和。不疾而趋。行乎太虚。神德自昭。此则有异于虩虩者矣。盖震之极。则变为巽。雷之末。则易为风。风行草上。则苏苏然如偃。雷雨之行。必挟以风。风雨润物。亦苏苏然若刷。故苏字包有苏生之义。又兼酥字之用。轻畅滑润之谓也。以震且行而无过。故占无眚。眚过也。在行曰过。在德曰眚。故成灾曰眚。以其过也。天雷无妄。亦以其过否别眚之有无。与震之行相证。皆以雷震为言。雷震之过。则为震灾。如地震亦为灾。皆气之甚始有之。若气已平。虽震无眚。在天为不成灾。在人为无失德。是六三之用。虽不当位。以其介于中间。与九四刚柔相协。虽类于未济。而就六三言。则反得其调协也。故占无眚。
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三居中爻之始。而柔履刚。与九四成背道之象。遂如未济。陽反在上。刚反远柔。示相离携。而难调协。故震而见苏苏之情。是其位之不相当也。相当犹相宜。即合适也。匹配也。俗称婚姻匹配曰门当户对。此不当二字。犹不匹配之意。以六三九四。虽一刚一柔。若相匹敌。而内柔外刚。陽升陰降。互失其位。乃成不当之势。震本刚德。进而阻于柔。其气已衰。则苏苏不复振拔。非震之咎。位之失也。位以地域所限。行而不达。止而不守。乃乖中和之用。而戾协济之情。此不当与各卦指非正位者微殊。六三原非正位也。而中爻之正。必依既济九三六四。方孚匹配之义。而得时地之宜。今震六三九四。反易其位。皆不相当。故九四称未光。亦与六三同有惋惜之意。以柔履刚为不当。是不克守也。以刚加柔为未光。是不克进也。守既不能。进又不可。徘徊中道。四顾何之。惝恍半途。孑身奚托。则有震起之志。而乏直上之谋。秉振作之心。而少安全之策。是人道已失。为天道之所忌也。天道忌盈。盈则易满。满则易骄。骄则易颠。颠则易坠。故六三之无眚。循至九四。遂为坠泥。求高反降。求进反却。则戾震起之义。而反就于艮止之为得矣。以中互蹇卦。六三九四六五为坎险之地。而九四正在陷中。自六二六三至九四。则为艮卦。知难则止。庶免于不当之咎。见险则惕。庶无陷坠泥之灾。善用震者。应先识之。
九四。震坠泥。
孔子《宣圣讲义》
此震九四爻辞也。原文误队为遂。古字队坠通用。队即坠也。而讹作遂。以阜旁讹为辵。古亦作坠。凡从辵之字。本多作阜。从阜之字。亦多作土。皆取地土之义。如从邑部者。亦多通作阜或土旁。以阝左与阝右原近似。而邑阜又皆土也。九四为外卦之始。以刚履柔。与六三同属中爻。中互当艮之上。坎之中。是一高一卑。一崇一陷之地。故爻辞称震坠泥。言自震动以上。而又坠落及泥也。九四本乾九四所出。乾曰或跃在渊。亦从高下跃。由上下坠之象。而纯乾皆刚。其升近天。其坠及渊。皆上下至极。如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一升一降。一飞一潜。上下往来。回圈终始。升降高卑。周流无已。以乾为天。而天水一色。河图始生水也。故升则天。降则渊。气行自至。数极自复。震出于坤。化于乾。亦与乾同用。而介于两陰。故与乾九四微异。乾曰渊。震曰泥。渊则至深。泥仅及水。则与需之需于泥沙相类。以介于陰陽之际。在于水陆之间。非水而近水。属陆而非陆。以含有水湿之陆地。必水泽之滨。洼下之地。恰孚于坎陷之义也。艮山之穷。穷则变而下坠。坎水之中。中则陷于泥沙。故曰坠泥。以震自下上。至九四。忽坠就洼下之泥。则刚加柔。升反降矣。刚行志上。而柔位不能顺之。前进有险。而中道突被所陷。则以九四居六三六五间也。两陰一陽。陷而难出。虽与初九应。而仍踯躅泥中。称泥者。正以其泥阻不易拔脱。濡滞不能急起也。震起而遇坎陷。乃有此辞。则迅奋之气。留于污泥之中。振作之心。阻于洼湿之域。是行之不利也。其变于艮而知止。则非前之崇高。其类未济而相峙。则莫竟其进取。此九四之用。非震之本志也。而陽刚初发。情性难驯。苟戾戒惧之怀。即有坠落之害。此爻辞不及吉凶。但着其象。俾占者知其不可强进而思退;不能遽行而先止。则庶免坠泥之患。卒成振拔之功耳。
象曰。震坠泥。未光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未光。指前途暗淡。不见光明之意。坎离相反。离为光明。震而用坎。是陷于泥潦之中。卑洼之内。自无光明之德。而震性躁急。泥性濡滞。两者相违。既无光明。亦难光大。虽九四本乾健自强不息。而坎险以间之。刚而不能自柔。则反为柔所苦。此未光者。时位使然。与六三之不当。又有甚焉。故六三无眚。而九四则吉凶莫卜。以柔道胜者。虽不利。犹可免害。以刚道过者。苟失利。则祸随之。故坠泥。亦有遂陷之意。言由此遂为泥所陷。不得出也。辞由象成。震九四乃坎之中爻。故险阻艰难。如入陷阱。不易拔脱。释为未光。犹惜其勇进之志。而慨其多难之遇耳。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
孔子《宣圣讲义》
此震六五爻辞也。六五居上卦中位。亦全卦正位。而为柔履刚。有乖于九五之德。以震之用。本于陽刚升进之义。今遇陰柔。则成退止之象。是以爻辞称其往来。犹进退也。行止也。震本前往。而六五柔道。反为来。与蹇卦之称往来同义。以中互至五爻为极。则前之往者。今为来矣。往为向前。来则退后。而以爻用言。以震动往者。则其来为危厉。厉即乾卦九三之厉。为危害兼励与砺之义。因危知惧。由惧而自励自砺。则孚于乾惕之道。而免于害。故六五以震往来厉。(原稿此处脱落一页)
象曰。震往来厉。危行也。其事在中。大无丧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五之震。与六二类似。六二下卦中爻。六五则上卦中爻。若以三画原卦言。六五即六二。固无异也。而合成六画卦。则六五有殊于六二。此象称洊雷。言如雷之叠鸣。前后既分。盛衰自别。故二五爻各不同。六二亿丧贝。六五则亿无丧。是其明证。亿出于心。二五中位。如人心意。而下上有应。则犹心肾也。智虑所发。志气所生。皆心肾所司。中互坎肾也。为心之源。知识之本。精神之舍。故有所感觉。必因于心。心之所测。是谓之亿。而六五之称厉者。心所谓危。非果危也。以震往者。动于躁疾。则危害至焉。故曰来厉。言其为因果也。如无往之躁疾。则免于来之危害。此得丧由所行卜之。故释文曰危行也。言行危而在意中。设不戒慎恐惧。必受其害。非六五之咎。乃行之未安。动作之未审。遂有厉焉。然以得正位。易就于中道。则仍有所作为。此爻辞称有事也。而不偏不激。不过亦无不及。则孚于中和。保其中正之德。此所以终无所失。释文以其事在中。大无丧也。明所作为永在中行之内。不干意外之危。故克无丧。中字包一切。凡不过不私。从容中道。无偏无颇。致夫中和者。皆在中也。由德着之。德以位明。行以德显。既在中位。自昭中德。故曰大无丧。大者赞美之辞。如大哉之意。古称事物至极者为大。即太也。极也。如春秋传之例。言其无以复加。而为万行所法也。以德中而位正。则其无丧。岂非至大者乎。盖六五既以危行称。而其后乃无所丧。其行之至善可知。作为之至宜可见。此无丧之占。诚可贵矣。洵难能矣。以六五刚位而柔行。震起而艮止。兼戒惧之念。怀振作之心。而永执厥中。不戾其正。克如其分。不出其位。此圣智之所为。故较六二之丧而复得者为优。震本勇往直前。而心则惊远惧迩。气原振动勃起。而行则绵密舒徐。乘时以致功。守位以明德。顺天以达道。体柔以无过。故健顺适于中道。进退依于事宜。六五主持之。乃有此危行而无丧之占辞也。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孔子《宣圣讲义》
此震上六爻辞也。震至六五。大用已极。若至上六则穷。穷则变。上六与六三同。皆震之终。而六画卦则上六为大终。以全卦之尽也。由震动言。气行且尽。功亦渐尽。故六三曰苏苏。上六曰索索。索索犹苏苏。而又甚焉。谓气势索然。以尽又如绳索。逶迤拖曳。本强末弱。终则委地。不复振作。故曰索索。兼有萧索之意。萧萧索索。皆萧条寂莫。离乱闲散之象。有如秋冬霜雪既降。草木萎谢。万物衰败。景况凋残。则生气索然。动机凝滞。陽之消也。震以陽动。而上六为重陰。刚拼于柔。衰以代盛。繁华消歇。零落萧疏。则索索焉。不可复振。而震者气之进。力之伸。雷电之威。震惊百里。而气有时竭。力有时羸。气竭则不复张。力羸则下(疑为不字)可续。故索索者。震之尽也。有声不闻。有光不见。声近而光远。闻短而视长。其本已不充。所被者亦不足。则虽有光。亦不过如流星。如熠燿。如渔火。如微灯。一闪即亡。偶明又灭。则纵有视。亦惟矍矍而已。矍字上两目。下为只。目虽双而用则半。示其为半明半灭之象。又矍矍惊视貌。如火泽睽目睛不正。视物不清。则有见如无。暂覩忽隐。非明显之物。当匆遽之间。偶有所瞩。而矍矍然如睽之视。多幻变之象。戾乎正见。不办其真妄矣。以声之将竭。则索索焉而震。以光之将灭。则矍矍焉而视。皆本爻象之用。明震之不复进矣。不震不进。则不利于行。故占征凶。以其戾于动起之道。强为进取之图。则其凶可知。物穷则变。数极则改。震起之变则为艮止。振作之改。则为休息。此征凶悖夫时地之宜。违于天人之道耳。然始有终。本有末。强弱虽异。体用不殊。故虽穷而犹震。虽凶而仍作。则所震者。非其本身。而属诸邻。此则以远近异方。我之远。不若邻之近。此之穷。不若彼之续。则震固未自已。而惟于其邻受之。躬之与邻。亦犹主与宾。主之利。或即宾之害。邻之震惊。或反为躬之安和。斯则时位为之。以卦言。则六三当之。六三之无眚。亦以眚在上六也。而以震兑后天卦位言。则邻者指兑。震东兑西。震木兑金。相匹敌也。故比诸邻。又艮兑相对。震反为艮。亦取兑之用。是震之邻。即兑也。而先天则属巽。巽为长女。如姊娣。且同属木。异刚柔。震主躁进。巽则顺其行以进退。是亦犹邻也。因震在邻。故占无咎。而刚反近柔。男以下女。无论为巽为兑。皆有婚媾之缘。而周易主后天。仍取兑卦。故曰有言。以兑主口舌也。且自六二反接初九成艮。艮兑为匹。故曰婚媾有言。盖如泽山咸也。
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虽凶无咎。畏邻戒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上六震之尽。气已竭。用已穷。则中无所得。而有索索之情。索又求也。搜求曰索。以视之无见。听之无闻。搜索其中。而无得也。中字兼指中爻。以上六六三两柔相应。柔道空虚而不实。故曰未得。又以上六穷极。不得中行。亦曰中未得。换言之。即未得中也。六五为得中。故无丧。上六未得中。故征凶。以易偏激。而忘戒惧也。然上六重柔。本非震之大用所重。震用在初九九四也。其他四爻皆柔。皆不足当震之用。而二五得中。尚足以成震之道。故六二丧贝复得。六五无丧。以位正而行中道也。若六三上六。则失中。柔而失中。何震之为。而上六尤甚。以其穷极也。然柔道之偏。不似刚道之过。故虽凶。而免于咎。为其鉴于邻之震恐。而自戒惧耳。邻当其震。我慎其守。邻占其凶。我免其咎。故曰畏邻戒也。畏与戒应。因畏而戒。乃不受其眚。一则因畏在邻。而自戒备。一则畏邻之累。而豫戒备。皆免咎之道。震本于陽。上六陰爻。故不直受其震。而失中行。则仍易受其累。则以洊雷如波之相及也。果知其将及。而先戒慎。防其波及。而早戒备。自无凶咎之患。故索索矍矍。为警人知戒惧也。彖所谓惊远惧迩。远即指邻。迩即指其躬。此百里震威。感受有别。而善于戒惧者。即笃于恐惧修省之君子。故畏威不必及身。怀德不必以远。天无私。道不偏。则有闻固自惊。有见亦自省。不得以其震未及躬而忽之也。
《宗主附注》
艮震往来。皆四陰两陽爻卦。而非匹对。以先天震长男。艮少男。皆陽卦也。若就八卦方位言。则先天震对巽。即长男对长女。合之成恒与益。恒为夫妇之本。人伦之始。尤足明乾坤交合之用。后天则震对兑。即长男对少女。亦如震巽。以陰对陽。而上下易位。故周易以震兑分主东西方位。合之则成归妹与随。而归妹为男遣嫁女。兄遣送妹。为姊弟分离。婚姻初结。本乎天地合德。生化位育之功。而为人事之要。人生之源。亦如咸恒之为人道本始也。不过咸恒示先天之匹偶。为男女夫妇之所谐。而归妹则示婚媾之相联。亲戚骨肉之好合。又在咸恒之次也。传称归妹女之终也。明女子必有所归。归于夫。则终其身。而不二姓。女子从一而终。为贞德之所着。故归妹虽为男送女。实即女归男。言由兄之嫁妹。成为归之从夫。是夫妇之伦。必在兄弟之次。兄弟同出。以天性之合。夫妇异姓。以情义之谐。此人伦有所别也。然恒明夫妻之道。归妹明夫妇之情。皆以震主持之。震巽合则为恒。震兑合则为归妹。而震一也。其地位不一。恒之震。夫也。归妹之震。兄也。皆男先女。而其待女之谊有殊。故易下经以恒始。八宫以归妹终。终始皆人伦之本。男女分合之缘。皆关于婚姻之事。不问为嫁或娶也。不问为遣女或纳妻也。皆必以震主之。明长子代父。为家之督。姓之尊。族之宗也。故震之上六。特以婚媾有言。明其用焉。婚媾者男女婚配遇合也。以震先天对巽。后天对兑。皆男与女合。皆婚媾之事。而必本于交互相调协也。故曰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明所系在外。如婚媾必合异姓也。邻与族异。近者曰邻。亲者曰族。故同出者为族。异姓者为邻。以其虽不同姓。而居相比近也。近则易谐。疏而近者。婚姻之所肇也。诗曰。洽比其邻。婚姻孔云。与上六辞一义。婚姻有言。即婚姻孔云。云言也。而以兼兑之用。又包言说之情。谓有言。犹有所讹议。有所辨别。则兑为口舌之司。尚口乃穷。今已处穷位。而尚口说。能无争议哉。故释曰畏邻戒也。言非只畏邻之震而戒备。实兼有人言可畏微意。以比邻之口。是非之言。最为可畏。较雷震之惊惧或且遇之。恐于震者。为畏天命。戒于邻者。为畏人言。皆自警惕。自戒慎。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之训。此仍遵象辞君子恐惧修省之义来。前后始终。无不以人道合天道。敬天命。畏天威。而期于言寡尤。行寡悔。此本乾惕之诫。更引申之。明震原出于乾耳。
《易经证释》
下一篇:《易经证释》第58章 艮卦
上一篇:《易经证释》第56章 鼎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