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过。兑上巽下。
孔子《宣圣讲义》
大过上兑下巽。四陽二陰。初上皆陰。中四爻为陽。恰与颐反对。而与中孚为颠倒卦。中孚上巽下兑。陽反在外。陰居中爻。以刚包柔。与颐为类。大过则与小过相似。小过上震下艮。为颐颠倒卦。四陰二陰。陰反在外。故名过。以陰内陽外。刚包柔为正。反此则非正。非正则失中。失中则过。过犹不及。凡不得中行。皆过也。而有大小之别。小过陰居外。而陽在中爻。以陽少而贵。且陽以少而避居内。其理尚顺。其过尚小。故为小过。小过犹不及也。以陽不及陰而难与抗。势所迫也。若大过则不然。四陽在中。陽原得时。其类已聚。其力方强。而使受陰之束缚。甘干外侮。故曰大过。大过犹太过也。言陰侮陽太甚也。以人道言。陽犹性也。陰犹情也。性原无亏。而受情累。陷于嗜欲。不能刚断。以保其中和。此其为过。固已甚矣。夫小民无知。蠢蠢而生。营营而行。口腹是谋。玩好是欣。贪目前之佚乐。忘本来之生成。是谓之蒙。蒙非过也。若夫君子大人。明生之源。守身之真。知格致之道。习存养之行。固已充其天性。保其灵明。而忽图侥幸之业。企偏颇之功。自安于折辱。以见侮于他人。是谓之蔽。蔽则过矣。诚以天地之道。无时不中。圣智之行。无事不通。可行可止。能污能隆。唯吾道之所在。养吾生安荣。厚吾德之所被。裕吾业以高崇。不以己之得失。而昧乎性命之正。不以物之好恶。而悖乎道德之公。此免过之有道也。而永执其中庸。故易以大过继颐。实勖人蚤善其养也。养而有得。则天地生化。吾主宰之。况其下者乎。养之未臧。则性命德业。身暴弃之。况其细者乎。故传曰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谓失其养。必动辄得咎。自不免于大过矣。而人之恒情。易与为恶。偶一未慎。罪尤集焉。圣人欲人之先求无过。苟不幸而有过。则求有以改之。乃示人以大过。此卦名之微意也。
大过以陽多陰少。陽被陰包。内刚外柔。中强表弱。以卦象言。初下二爻。居始终之位。而皆柔弱闇昧。是本末与中间不调。虽有中坚。无由施展。而以陽屈于陰。强而不用。刚反似柔。顺而自逆。其行固利。其所至难合。乃与中孚相反。而见陽之有过。过而失当。是所为难成。过而自抑。是所守难久。故传曰大过颠也。颠有二义。一为颠覆。以本末俱弱。中节独强。无所凭托。无所施布。则势有倾覆之虑。一为颠倒。以大过与中孚反。陽内陰外。倒行逆施。亦同颐之颠拂。而自逆其志趣。乃称为颠。然易例陽为贵。大过之颠。实由陽之过。为其多而无本。集而无用。本用皆与理数相迕。故谓之颠。如人患颠狂之疾。虽有精力。不足以成事。虽有才智。不足以运思。其貌固伟岸若勇夫。其行反旁皇似懦者。是以名为颠耳。且大过上兑下巽。二者皆柔。巽顺而兑说。合之则上希流泽。下荡风气。行而难止。集而易散。以泽有决口。而泄于外。风多飞扬。而委于内。由卦情言。兑为水泽。巽乃风木。水当润木。以在下为宜。今反而居上。乃成浸没之象。此所以与中孚异也。以爻情言。陽乐就陰。女乐近男。二卦各二陽一陰。陽奇反多。陰偶反少。两情难协。内外相妬。此与颐恰相反。而失其养正之道也。既乖于中和之义。复失其养正之方。其行有不颠连。其至有不颠沛者乎。则大过之颠。虽由过中违道所致。实亦卦爻象之所为也。夫颐已明其用。在陰能从陽。而陽亦能涵陰。交相为养。不失其道。今大过乃与之反。陽困于中。陰束于表。本末不力。情志以离。是其不及颐已多。而与人道亦有乖异。盖全卦中间四爻皆陽。刚柔不协。首尾虽陰。而势难合。此大过之名。纯责在刚柔之不相济也。然卦虽以过称。而用却有利。则由时地之合。与体用之宜。本来道用以陰用陽。内刚外柔。适孚大则。故大过虽过。非终不可用也。且有亨利之占。为四陽在中。得乾之行健。乃备中二德。唯以本末弱。失元贞之用。此观卦爻亦可知者。
大过之名。以与小过同类。而皆失其中和。乃曰过。谓过于中行也。雷风相薄。山川通气。在伏羲八卦方位。四卦居四隅。恰相对相比。即艮与震在北。兑与巽在南。北陰也。亲于地。故艮震分列坤左右。南陽也。亲于天。故兑巽分居乾东西。此四隅守位。各据一方。不相连也。而文王八卦方位则异是。坎离既代乾坤。兑震乃分左右。艮与震近而在北。巽与离邻而居南。而又相夹乎震。以与乾坤对。故四卦乃变为二正二隅。此后天之情。有别于先天者也。由先天言。四隅对立。无所谓过。由后天言。变其守方。或近或远。或正或邪。所交不同。乃有过称。过者本其情性。而不得其正。依其体用。而不得其中。斯为过矣。盖陰陽相争。刚柔相荡。一乖于和。乃成其过。如雷山小过。震下交艮也。泽风大过。兑遥接震也。皆以震为之用。谓震志于动。动必以和。和则得中。今小过动而不和。以艮止不承其动也。虽动无功。而犹得震之强于外。故曰小过。即不及之意。若大过。以兑交巽。先失其正。又不得震之应。而变为巽。二陰相荡。乃成大过。谓过甚也。以重陰侮陽。不得中和耳。若反是则变矣。反小过则为颐。以艮止与震动相应。而就于正。此颐之以养正称也。反大过则为中孚。以巽行于上。兑悦于下。两德相协。而克得其正。此中孚以中和为用也。故四卦之合也。视乎得正与否。为过与中和之辨。颐得震之正位在下。中孚得巽之正位在上。乃合于道。以下为本体。上为德用。本体不正。德用以乖。大小过之称。实由本体之失正耳。故在先天无所谓过。而过之成。必因后天。此大小过之名。不独关于爻位陰陽之颠倒。刚柔之错落矣。夫大过上兑下巽。泽流而散。上下违行。有类于讼。讼以天水相违而成讼。大过以泽风相失而成过。皆悖乎常情。失其正守。乃致之。天水之违。由于刚险不投。泽风之失。由于顺悦过当。其弊皆在于偏。偏则不正。不正则不安。不安则倾。倾则倒。此传称为颠也。不有其本。奚免于颠。下失其正位。则上之德用不足言。而大过中孚之异。即在此本固与否之辨。非谓爻位之异。足以为过已也。
大过之颠。不独因中孚之反。颐之错而来。实以陰爻在外。包束陽刚。其行相背。陽伏于中。则内难自守。陰包于表。则物恒自肆。乃性情不得其正之象。在颐卦上四爻。皆取颠拂为用。其所行以逆而得正。则以陽在表也。大过之颠。是强陽以从陰。故颐为养正。而大过则过矣。小过因陽之弱。其失也小。大过因陽之盛。其失也大。大小指陽。陽多为大。得势亦为大。如颐之称大是其例。而大过由陽之失宜。用之不当。究系乎天数。以天道无常。二气流薄。互为消长。大过陽虽盛于中。不得宣于表。虽集于内。不得固于初。终乃自干于过失。正如日月之食。不得保其光明。然为人所见。为世所覩。比之君子之过。非一误到底。苟自省而不惮改。则过仍可返于善。所谓改者。反其上下。而还于中孚。是在明情性之殊。别体用之异。而励其行耳。则大过颠也一语。不独示天道之差忒。且将以勖人事之改悔也。改者革旧之谓。悔者返贞之谓。革旧则晋于道。返贞则正于性。性道之不忒。则德业由之而大。是大过将由颠而达于大功也欤。故大过之名。圣人所以示天道。而颠也之义。圣人所以勖人道。颠即逆也。易道逆数也。逆数则顺乎道。逆天则顺乎人。此颠字宜重视之也。颠虽反经。而用之当。反灾为祥。易人以天。修持之诀。首重逆行。亦此意也。盖顺而致之者。天数之正。反而还之者。天数之奇。人生而有情。因欲而多嗜。此即顺以致之者。人修而明性。因性而归真。此即反而还之者。天无常而有常。以穷则变。变则复也。人亦法之。当其中孚。则顺以致之。当其大过。则反以还之。此人道与天道之用有异也。君子明其故。遂与时偕行。而不为时所弃。承天共谐。而不为天所妨。故能独行中道。永保太和。以尽其情性。而达于德业。观于大过。即可知其所先务矣。或以大过干时之过。不良于行。是拘于天。囿于时。不克自立者也。大过岂无用哉。天之有过。旋自覆焉。人之有过。速自悔焉。唯君子恒因过以成其德。小人之过。则未能也。不独不克反过为中。或更因中而循至于过。为小人之反中庸也。君子中庸。故反大过。小人反中庸。故始终于过。是因过之反否。而可辨乎君子小人之行。大过之用亦大矣哉。此大过之占有亨利之德。系指君子言也。君子善用大过之颠。而审于中孚之得时。颐之养正。乃能反过以成其德。以达其亨利之行。读者当于此细思之。
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过彖辞。明全卦之用也。大过初上两爻皆陰。二三四五爻皆陽。陽道实。陰道虚。实者坚固。虚者柔弱。始末不充。如栋梁之材。而本末纤脆。徒隆其中段。故曰栋桡。桡曲也。弯也。委曲不能自直。弯屈不能自伸。则为桡。以其不盈也。凡物不盈。或曰朒。或曰桡。皆不充不足之辞。大过中隆。正如栋梁在屋之脊。肩诸椽瓦。以支承全屋。而初上皆弱。正如栋之首尾纤薄。不克称其用。使栋自曲。使屋脊自弯。故比之栋桡。且桡者有所累也。如搅扰之意。栋原大材。而受本末纤削之累。致不任其职。是本末为中段之累。而中段遭本末之搅扰。不克自持。乃曰桡。又桡者对隆与直言。又对正与干言。隆则高。而桡则卑。直则立。而桡则倚。正则庄。而桡则偏邪。干则固。而桡则窳敝。是栋之桡。乃变才为不才。良为不良。用为不用。全为不全。则栋桡云者。有惜于栋。而见卦之所以名大过也。盖若易其初上之陰。变以本末之刚。则大过为乾。而成行健之德。备大始大生之道。更何至称为过哉。今以过称。足见其异夫乾健。失其陽刚。而困于陰柔。苦于屈辱。足为中四陽之惜。而可知桡之非宜矣。然所谓桡者。非全卦之谓。乃本末之指。其中四陽。固联而成用。隆而不屈。坚而不溃。此中坚之象。实有可凭之资。而内固之情。犹有可用之利。盖兑巽虽柔弱。而合则陽爻多于陰。苟善用之。仍可体乾行健之德。推坤行地之功。故曰利有攸往。就兑巽卦言。兑为说泽。巽为顺风。泽沛风行。其势至易。且中集刚爻。无羼于陰。内互乾卦。外互震艮。内健而外能动能止。则其利于行也。理数使然。此利有攸往。明道之用。刚以柔行。上善若水。君子之德如风。风与水偕。其行至快。乃占为亨。亨者陽刚之德所见也。如日之夏。万物繁茂。气之所合。志之所达。情之所孚。物之所得。时之所宜。固无不亨。亨且利矣。本乾之德。而孚于中正。以中四陽仍乾也。虽利属攸往。而亨徧一切。可见大过之用。有可为也。虽本末不称。遭其屈辱。而中坚独着。仍可济也。此君子因过成德之所由也。
彖曰。大过。大者过也。栋桡。本末弱也。刚过而中。巽而说。行利有攸往。乃亨。大过之时大矣哉。
孔子《宣圣讲义》
此释彖辞之义。及大过之用也。大过以陽之过为象。陽大陰小。故曰大者过也。陽四爻联居卦中。本乾之德。应为无过。而以初上二陰朿于外。陽不得布。自伏于中。遂成过。过犹失也。又以陽多于陰。不得平均。亦过也。又以陽奇陰偶。今反倍于陰。与颐相反。亦过也。是大过之名。责在陽之过失。过失者。不得中行也。太过不及也。大过犹太过。言陽见侮于陰。刚而不自强。坚而不自决。是自受其过。而陰反包围之。玩弄之。背于天道。乖于气数。是已甚也。故大过由陽言。谓之过失。由陰言。谓之过甚。陽不自尊。是失之懦。陰不自下。是失之虐。陰虚陽实。陽尊陰卑。以陽听于陰。强从于弱。大屈于小。中位徇于两端。乃成大过。而易教重责陽。故曰大者过也。若就人事言。大即强盛之意。主宾异视。主之强盛。应宽恕待人。人之强盛。应谦和待人。是二者之用不同也。大过以陽为主。陰为宾。陽众而不能强。陰小而不能弱。交相陵逼。是皆过也。而道重自返。故仍责陽之失。而见过之由来不在外也。栋桡以初上陰爻。不与中称。初为本。上为末。故曰本末弱。言大过仅中四爻强耳。中四爻皆陽。有过于陰。而受其过。故曰刚过。陽在卦中。又得上下中位。中爻中位皆刚。故曰刚过而中。即刚过多。而在中之意。此中字有要义。以卦重中位。人重中爻。有其中。而后可推之外。诚于中。而后可施于四体。是大过因陽得中。而占亨利。君子以之而自守不辱。遯世无闷。独立无惧也。中者道体。天下之大本。不失中。则虽过亦无害。以能中。即可免于过。是因大过。足反于中孚也。大过中孚。不过一颠倒耳。颠倒之后。大过即中孚。是则传称大过颠也一语。乃勖人自返。以充其中。而复于中孚耳。故全卦大用。包在刚过而中四字。而君子因之自立。以终免于过矣。卦合兑巽。故曰巽而说。巽顺而风善变。说言而泽善流。故曰行利有攸往。以二卦本德。实便于行也。有守者始能行。大过得中能守。乃利于行。因行而后亨。以道在传布推行也。故曰乃亨。乃字根诸上三语来。以大过利于行而成其亨也。盖本乾之行健。以推于四方。则本末虽弱。中足以提携之。促进之。衍化之。使返于中孚也。是大过虽失中道。而因陽在中。仍能复于中行。此重在人之善应天时也。故总结曰大过之时大矣哉。以大过者由时而成。而返于中孚。亦必因时而改易。时者天道。知时应时。则在人事。大过之时。以人为先。人爻皆陽。斯能本行健之德。而与时偕行。以中四爻上下皆互乾也。此时字与乾卦辞时字相应。时固属天。君子明时。故能应天。以达其德。以成其道。故能藏而行。屈而伸。穷而通。不中而至于中也。
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
孔子《宣圣讲义》
此释大过卦象。并指明人道之所宜也。大过之用。以过而仍归于正。不在过。而在能因过成德。象辞明揭此旨。以见人道之因时制宜。因变反正。因过而复于中和。实有其方也。大过上兑下巽。水在木上。而陰涵陽。如泽之浸没木也。灭犹没也。已见前释噬嗑卦辞。亦明其合之难也。所谓合者必先和。和先中。不中不和。则何能合。噬嗑以刚柔失位。而上下两陽不相协。故初上爻辞皆有灭其身体之喻。大过亦陰包乎陽。上下两陰。不得相应。而成泽水灭木之象。其称灭同。其所以灭者有别。而灭者没也。不必作覆灭讲。如湮没之类。皆灭也。谓蒙蔽之。束缚之。拘囚之。圧抑之。皆不得出入自如。行止自在。乃称为灭。如水之没物。水面不见其形。虽未必即败朽损坏。以致于亡或化。而其用不得复彰。其才已同废置。故谓之灭。言如灭人之国。虽不尽戕其人民。而人民已厌厌无生气。如灭人之家。虽不必尽戮其仆隶。而仆隶已懵懵无所归。是灭之之祸。有不可胜言者也。大过兑上于巽。泽没其木。本相生之属。成相灭之果。实为二气失其平均。而不克合也。斯名大过。谓过失非小。而陽不能胜陰。生不能胜杀。其过乃出于天数。有非人所能免。唯君子则知其先几。察其时宜。则因天道之过。而自求返于中和。故独立不惧。遯世无闷。盖知其不可强合。则宁独立无所畏惧。知其不能见用。则宁遯世无所闷愤。此君子因时成德。顺天行道之大则也。夫大过陽为陰包。中为外迫。虽众而无所用武。虽集而无处展足。拘拘群丑之内。厄厄时地之非。既不能强去其外侮。复不得懦以听之天命。则唯有守贞不二。潜形以臧。故独立不惧。以中可守也。遯世无闷。以时不宜也。君子出必以正。行必以时。志在中和。德先诚正。道首格致。一以贯之。不达于性情而已。故因大过而能自返于中孚。自养于颐。不畏泽之灭木。而终培木成材。不忧陰之侮陽。而终保陽不损。不虑世来迫我。而远遯以避其争。不惧人来胁我。而独立以全其本。此君子之行。固无不宜。彖辞所谓大过之时大矣哉。以君子之行证之。即可见其时用之大。有非他卦所及矣。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过初六爻辞也。白茅已见泰否二卦。乃古人重敬且常用之物。取其洁白。而适时生成。又得之甚易。凡祭祀宾客。交际馈送。皆用之以承物。或包束之。诗所谓白茅纯束之类。不独此也。人之交往。多本情志之投洽。不必男女间。即朋友亲族。亦因相得有合。而后往来繁密。白茅取其柔润洁净。以象人之坦白和易。至于祭祀。更藉以表诚敬向慕之意。故用之承祭品。而泰否二卦。因天地之分合。有象于陰陽之离合。刚柔之配对。故爻辞以拔茅为喻。茅春生秋拔。与时相应。大过因时制宜。亦取白茅之用。为巽之一柔。能与二刚互交。而成分合之用。对待之需也。陰以承陽。亦包束之象。大过陽在中。故曰藉用白茅。言一陰在下。如白茅之为垫也。而巽为柔木。又象茅草。既有所用。则莫如白茅之易得。且洁净柔和也。藉者有承垫之意。亦有凭藉之意。谓初六在下。本非大用。不过为承垫或凭藉之备。易道重陽。而陽必以陰调和之。初六白茅。正以启九二之杨稊也。一柔承二刚。其德为过。而非初六之咎。为陽自过。陰不任其责。且有白茅承藉之功。故占无咎。盖易例以用之者为主。被用者为宾。白茅之用在二三爻。其承藉之功。不因二三爻之过而有所减。是以仍占无咎。足见役物而有过。物不任其咎。使人而有过。人不任其咎。君子返求诸己。不得以物之害而绝物。以人之非而责人。故重在格物。物格知至。始明物我之情。而得中和之道。则大过之过不在物。而在用物者。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物。乃能成其仁人孝子。若过而用之。将何以称仁孝哉。初六大过之始。而辞以白茅为喻。明过之不属于物也。大过承颐养之后。易为物欲所诱。故初六以之自儆。欲人明过之所属。而速自反省耳。
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白茅柔木。初六下爻。故曰柔在下。明物之与时地应也。初六本巽下爻。一陰初变。易乾为坤。柔能胜刚。而见其巽顺之德。乃取白茅之喻。而柔在下也句。含颇深义。谓二刚在中。其下为柔。即彖辞所谓本弱也。本弱则干不能独强。柔在下则中二刚不得自固。乃成为过。此就下卦言。已见其过。矧合上卦。而上亦弱。共配成栋桡之象者乎。此大过之由来。全在上下之柔。而中刚不能纠正之。顺以成其过。唯君子乃反以改之。因过而终反于中孚。所谓反者。陽反在上下。而陰反在中也。故中孚为中和之道。以本末皆固。颐卦亦然。颐之变为小过。正见其本末内外之刚柔异耳。是柔在下。虽初爻之象。即全卦之情。不过就初六一爻言。则无咎耳。柔以在下。更何咎哉。
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过九二爻辞也。大过以陰陽不得其平。故为过。陰陽之属于人。以男女为最明。男女之合。乃为夫妇。巽兑二卦。一长女。一少女。合为大过。则分一陰一陽。内卦为女。外卦为男。而以二五二爻为主位。在九二以内卦正位。有类于男之娶女。是变巽为老夫。而得兑之少女为妻也。在九五恰与之反。外卦正位。男乃主之。故九五为老妇得少男为夫。是变兑为少男。而以配巽之老妇也。一老一少。互为配偶。正由于不得其平。而后强合之耳。以大过陽多。而不得展布。陰胜而不能保守。互求其合。而不相当。虽得所配。实非其偶。妻者齐也。齐而不齐。是强合也。夫者扶也。扶而不扶。是乱交也。老夫少妻。为乖于内。老妇少夫。为婬于外。皆失也。而卦爻乃因过以成用。故取之以为喻。不必有其事也。九二宜柔。而以刚胜。陽加于陰。故老夫得其女妻。为过在陽。而陰不能引之以正。虽得其位。不免于过。巽木在下。柔而得中。故为杨。杨性柔而树高。宜于水泽之傍。以本弱。则为枯杨。为无本之木。不能久荣也。而以遇陽来乘陰。又得正位。陽主生。故有生稊之象。稊犹枝节也。本干已枯。而枝节重生。言大过九二虽失初爻之本根。而得二三之生枝。故曰枯杨生稊。而老夫女妻。亦如杨之生稊。老干新枝。以续其生息之用。是因过而成德。因时而致功之意。故占无不利。谓九二所合虽非偶。所用虽非常。而以时地之宜。乃成权变之道。以体乾大生之德。则虽枯于前。而复荣于今。以本巽柔顺之情。则虽失其偶。而仍合于女。是因过以相就。而竟获其利矣。无不利者。甚称九二之能用中。而盖其前愆。勉其晚节。如枯杨既有稊矣。则生机不息。老夫既有妻矣。则嗣续不绝。其所为利固大。推之于他用。亦无不宜。此由九二以陽得中。而能协于陰。虽若有过。仍不失其合。虽若灭于泽。仍有续生枝节之功。是过而能复于中和之意也。
象曰。老夫女妻。过以相与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以九二因过而有合。因时而复兴。与枯杨重生枝。老夫重娶妇相类。其能至此者。因九二得正位。且逢刚德。刚健中正。乃乾之德。陰不能违。而勉与合。合则有功。此无不利。全在陰之能合陽也。故曰过以相与。谓虽过而以情相与。终不失其利。夫过而能相与有合尚为利。不过者其利可胜言哉。二五两爻之能生有合。皆由于中正之位。时地之宜。刚健之德。权变之道。读者审于此义。足以因时应变。无往不利矣。
九三。栋桡。凶。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过九三爻辞也。大过九三居内卦之终。而重刚不得正位。以陽居中爻。原如栋木。而下与初应。失本根之辅。如栋之桡。与彖辞同。九三九四皆在中爻。皆以刚而有栋梁之象。则两爻不同。九四为栋隆。九三为栋桡。则以九三属下卦。九四属上卦。下为巽。初爻弱。故成栋桡之象。上为兑。上爻弱。有异于下卦。且与之反。故九三为桡。九四反为隆。隆与桡相对。一刚一柔。一盈一绌。而吉凶亦随之异。然全卦之象。以初上之柔。成本末俱弱之象。而有栋桡之称。今九三亦云栋桡。是九三之用。即全卦之用。而彖辞之义。即九三爻辞之义也。不过爻异于卦。全卦虽称栋桡。实由初上二爻之柔弱。而爻辞之栋桡。不在初爻。却在中坚之九三。是读易者不易明解处。盖初爻不成栋。无所谓桡。二爻得正位。亦无桡象。唯三爻重刚不正。又居中爻。下无所本。乃孚栋桡之称。桡者曲也。重刚者反为柔。且三五同功异位。三原多凶。在乾九三。以纯刚而不免于乾惕若厉之戒。可见九三之地不易居。时不易为。各卦皆然。而大过尤甚。以大过本因刚过。而九三为全卦最刚之爻。九三皆刚。且赅太少二陽。类九三者唯九五。而五为正位。为中数。虽重刚而得中正之德。故不常见其过。此九三之过。非他爻所比类者也。大过吉凶。以过为辨。过而不反。则凶。知过而复于中正。则吉。九三之凶。因其过也。栋桡固凶。即不桡亦少吉。人道主中和。不中刚偏。不和则乱。九三失中和之道。故多凶。况以本弱。而成栋桡之象乎。爻辞虽简。明其用之不宜。时之不当。只一语。即足尽之。而九三之栋桡。因此亦与彖辞异。彖包全卦。故吉凶互见。而用尚广。九三限于一爻。故只言其凶。而可见其用之非时矣。
象曰。栋桡之凶。不可以有辅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三虽在中爻。而属巽之终。刚见于终。亦与乾上九相似。乾上九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有悔。大过九三不及乾已多。而无辅则同。盖下卦以初为基。九三不与初六应。而中间九二。是重刚不得与陰协。居上不得与下合。故成无辅之象。辅字即协助之意。不得合。将谁助。九二以得位而有合。九三则失之。陰陽既不齐。且无所合。孤立无友。孑居无偶。是九三之象。而占凶也。然释文不曰无辅。而曰不可以有辅。其用意宛折。实以九三之过在本身也。虽栋桡由于初爻之弱。而无辅则非初爻之不可与合。以初为陰。陰乐近陽。初与九二。固已强合。而为老夫女妻之偶。至九三重刚。初不易近。陰不得就。乃为不可有辅之情。非真无辅也。大过之成。以刚过也。过则难齐。不齐则难合。九二尚可强合。九三已拒人千里。虽强之不可。是无辅者。以不可有也。不可有者。九三徇过。既不可辅。亦不当辅。如傅虎以翼。其伤更多。此不可二字。实含深意。言其势不可辅。其情亦不可以有辅。唯有任其孤孑而已。又九三互乾之中爻。有独立无亲之象。犹君称寡人。以其不易敌体相配合也。九二九五。尚得不齐之偶。九三九四。则无可偶。九四尚有上位之应。九三则无可应。故九三之凶。实以不可有辅而来。亦即全卦象辞所称。以独立遯世为宜。不当强求合于外。期辅于上下。而自遭其凶。为栋既桡。则宜顺其曲以图全。不可违于时以召侮。此善用九三者。仍有安全之道在也。过之所成。必由己之未察。苟知其过。终可复于中和。由九三以进于九四。凶者变为吉。桡者变为隆。无辅者变为有辅。是不合已变而合矣。为兑之悦泽。能返乎乾。而非如巽之出乎乾也。一进一退。可见陰陽消息之机。亦可占行止吉凶之道。苟就八卦方位观之。则可得其究竟。而爻辞之由来。正在此卦爻方位中。细绎之。足明圣人设辞之精。及推测天道。因应时变。皆于此可以了然指掌矣。
九四。栋隆。吉。有他吝。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过九四爻辞也。大过全卦以栋桡为喻。明其本末皆弱也。而至九四。反称栋隆。此义人多未明。若谓九四在中。则中四爻皆陽。若谓九四系中爻。在上下卦之交。则九三亦应为隆。而九三则仍称栋桡。独九四乃变桡为隆。是可知隆字非关陽在中也。全卦皆以桡称。九四不得独隆。况九四与二三五。四爻连接皆陽。始有栋之象。而桡字特指初上两爻之陰。是隆与桡。不因陽言。亦非以九四一陽而称隆也。盖辞之以隆称者。实由九四为上卦之始。与九三分界。顺而推之。九三为内卦之终。即巽之末。九四为外卦之始。即兑之初。以序言之。爻之始。以变言之。即六爻之始。变其内外。反其上下。是大过易为中孚。而卦象亦异。辞因乃殊。中爻反为下。初爻反为中。故栋桡反为隆。而凶反为吉。此凡六爻卦皆有之变例。唯大过为最明。则以巽兑之卦。陰陽爻分明。而大过与中孚。实由此一转移耳。九三为桡。是大过之本用。九四为隆。则中孚之客用。九三为凶。是大过之正占。九四为吉。则中孚之协占。君子有过。贵能速改。过改则复于中和。大过变则还于中孚。此易教示人改过之微义。而辞特表出之。以见过之不可怙也。夫九四固大过中爻。而因善改。乃获孚于吉。可见天道予人自新之机。固不限于数。所贵人能早觉耳。栋犹是也。以反而就下。本末既实。桡转而隆。岂非善抛成见。改过不吝者乎。唯君子能之。小人或未逮也。故爻辞既断其吉。复继之有他吝一语。盖恒人之情。多文其过。而不自责。甚者怙恶不悛。更益其过。求其不吝改悔。鲜矣。是有他吝者。圣人深虑之词。而亦以大过卦。固难免于过。虽在九四。已有自新之机。犹恐囿于习惯。沾于情欲。困于物好。蔽于僻近。从流下而忘返。逐污溷而不拔。是以有他吝之占。谓其聪明易塞。行止靡固。则顺于兑泽之浸润。而随诸巽风之飘流。则终于过。而不克复于中孚。故曰有他吝。他指物。心之官主思。不思则蔽于物。耳目手足。五官百体。皆物也。物交物。焉有不自蔽者哉。因其蔽而陷于吝。是将弃其中孚之吉。而仍困于大过之凶。则虽有隆吉之占。亦无解于桡凶之厄。所谓吝者。人自吝之。而不改过。天亦吝之。而不予以福矣。君子知吉凶祸福。虽降自天。实召诸人。故恒自反责己。改过不吝。吉人天相。此之谓也。
象曰。隆栋之吉。不桡乎下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栋桡而变栋隆。义已见前。不桡乎下一语。人亦多不解。九三栋桡。释文称为不可以有辅。以下卦初爻为陰。不与陽辅。为陽自升。不肯下而接于陰。陰乃自降。升降皆驰。故曰不可有辅。而九四反以陽居下。为兑初爻。陽本上升。今自下而与众亲。恰与九三相反。是不有辅变为多助。高以就下。陽以就陰。下既实矣。本乃固矣。故曰不桡乎下。此乃益卦损上益下之义。亦与乾九四或跃在渊之象相类。盖爻位为陰者降。一升一降。相与协济。乃成平均。平则不倾。均则不偏。是称栋隆而占吉。虽全卦下虚。而称不桡乎下。桡对隆言。栋隆在上而下亦不桡。乃有此占。然不桡者。非卦之不桡。乃爻之用使不桡耳。谓九四原属上卦。今反变为初爻。是初之爻。因九四用变而反隆。正如在上位者。因民困穷。而善济之。因下空乏。而善给之。其下既充。其本以固。是不桡者。实由九四之善用致之也。故释文称之为不桡乎下。意若曰不使其下之桡耳。盖九四既协栋隆之吉占。是已由其善实其下。而后得隆吉也。若九二九三。徒自充实。而不顾其下之虚弱。则仍为栋桡。而不得以隆称。既有栋隆之称。实因九四之变中孚。易上以下。此中奥妙。有关治平之功。天子不独富。官府不独肥。高者下之。盈者绌之。以剂于平。斯为上治。故九四之吉。乃变大过为中孚之用。虽卦未变。爻用变也。虽全卦不免栋桡之咎。而九四独得栋隆之称。可见君子之治。贵能以人济天之穷也。桡犹弱也。不桡乎下。则不弱其下之意。以九四不弱之也。苟合全卦观之。则此一爻之变易。实关乎人道之大者。改过迁善。以复中和。莫不由此一爻之用。而身心修养之道。亦在其中。读者但合中孚卦象参看。即可明其妙用矣。自来解释此爻。多以隆桡二字。前后不符。勉强附会。实乖原意。而易旨重在明人道。人事足以顺应天时。在内在外。其用不同。居上居下。其行不一。苟细绎九四爻辞之义。则可知君子济时达变之道矣。
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过九五爻辞也。九五居上卦中位。与九二对。唯九二以巽在内。得兑少女为配。有类于老夫少妻。九五以兑在外。得巽为配。有类于老妇少夫。盖二卦分言之皆为女。合则变为一男一女。在外陽主之。故为士夫。在内陰主之。故为老妇。实则一老一少而已。巽为长女。兑为少女。皆非男子。而爻辞分别陰陽。九二陰位。陽来乘之。故比于老夫。而兑原少女。九五陽爻陽位。陰来接之。故比于士夫。而巽反为老妇。此义已详九二爻。枯者因其衰老。陽至此正盛。故陰称老。与九二以陰盛而称老夫。其义相对。陰陽一夫妇也。老少一盛衰也。地之所在。时亦随之。因陰老衰之时。乃成老妇少夫之象。生华者。陰衰喜得陽也。与稊微别。生稊以陽衰老。得陰济之。稊在下。如根旁新芽。比陰之生育。华则在枝头。如枝之开花。比陽之发扬。其本则皆衰老。故皆曰枯杨。且杨为柔木。取巽之象。巽在下。如木之根干。兑在上。如木之芽花。一旧一新。生虽同地。而所以生不同也。一老一少。居虽同处。而所以生存亦不同也。故在九二。陽得陰而无不利。以老夫少妻。虽不齐。究无害。而在九五。陰得陽则不同。老妇士夫。既不齐。且非偶。是不可也。徒以陽尚稚。不与抗。乃免于咎。而亦无所称道。故曰无咎无誉。夫老女士夫。女狎少男。由女言之为丑。由男言之为辱。丑且辱焉。复何誉哉。纵不召讪笑。亦非可夸赞于人者。是不徒无誉可求。恐反以滋非议。则无誉二字。明其不恤人言。而未遑顾其名誉矣。推而言之。不齐之偶。不平之合。不适于道之行。不孚于理之事。皆有耻辱之来。而召侮慢之至。苟已幸而免于咎戾。更求称誉。其可得乎。无咎无誉。不过以九五得位当时。人莫加以罪责而已。岂终止无咎无誉哉。在位而有苟且之行。居尊而有猥亵之举。名正而不正。有分而不安于分。是皆大过九五之类。乘时所宜。可免于祸。一旦失势。必逢其灾。故爻辞以枯杨之华为喻。明其荣不久。而辱且至。暂免于咎。而终有过。大过诸爻皆有过。以得时位者可暂利。否则凶。唯有知过速改。反其所为。则底于中道。此九四之独以栋隆而占吉也。
象曰。枯杨生华。何可久也。老妇士夫。亦可丑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五虽在正位。已临上六。进至上六。则时易事迁。而气数且变。是九五乘时当位。为暂非久。故以枯杨之华。喻不能久有其荣。又如老妇虽得士夫。不能久居于室。皆因大过系时用之宜。失时则不可为。彖辞称大过之时大矣哉。足见全卦大用在一时字。小人得志。莫非时之所为。因过成用。莫非时之所致。九五以正位而得合。惜其不久。正如枯杨之花。终必萎败。故释文叹其不可久留。又以杨花轻而易散。虽荣盛一时。不几日即飘扬靡定。可藉以明大过九五之时用虽盛。亦无几时耳。老妇士夫。颠倒陰陽。易其常道。又非老夫女妻可比。盖以陰从陽者顺。以陽听陰者逆。逆则不道。名不正言不顺之谓也。故爻辞称其无誉。而释文明言其可丑。诗云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谓关猥邪之行。不足以对人言耳。老妇士夫。岂诚不得已而为之者欤。陰老则杀。女老则闭。天道以陽生。以陰杀。人道以壮育。以衰败。老夫尚不宜于生育。况老妇乎。男女居室。第一要义为生子以嗣续祖先耳。老妇士夫。既非生育之谋。实同婬乱之行。此释文称为可丑。固寓惩戒之意。亦由其背天道。奸人伦。有乖夫易教之旨耳。易教大则。以一陰一陽之谓道一语开其端。所谓一者。不独数量。亦分量也。老少多寡皆不平。不平则不可合。虽强合之。终害于道。故易卦以陰陽平均为吉。如泰既济是也。人生所宜。道行所始。德业所立。莫不以此为基。苟乖此例。则为逆生。大过之过。亦即在此逆字。故传曰大过颠也。颐颠而为大过。大过反正而成中孚。斯易教一贯之深义也。读者识之。
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过上六爻辞也。上六居全卦之终。当兑之上爻。位高而地尽。用竭而时穷。乃大过之竟。将反而变为下也。大过全卦。以崇高之象。有栋梁之喻。而因初上二爻之陰。乃成桡弱之势。上六既属柔弱之地。又遭穷尽之时。虽在位。其用反沉沦于下。为全卦兑居上。兑为泽。泽水也。性就下。则上位无可进。不得不随流而下。故有过涉灭顶之象。其位虽高。其势则降。其名虽进。其实则沈。其居虽隆。其行则污。其称虽亢。其志则卑。此虽在上爻。而有涉水灭顶之占也。且易数穷则变。大过已过。一穷必变而为不及。故在上变而沈于下。在高变而灭其首。亦即由大过变而投于坎险之意。坎继大过。卑以承高。潜以继飞。由上而入于水。由空而坠于渊。此因其过之极。乃不得不变为沉陷也。兑泽以水为用。所居愈高。下流愈急。所壅愈厚。溃防愈甚。为其不可高而厚也。而竟高之厚之。是过之咎。过之反即不及。故高者反沈。厚者反灭。因其志于行。其势不可遏止也。唯君子预防其弊。故先独立不惧。遯世无闷。即为求免于上六过涉灭顶之凶而已。身已临水。则势必涉。泽已决防。则势必流。涉水而遇急流。处穷而逢剧变。则其遭灭顶之凶。固有所必至。而大过实尸其咎。谓不过则不至此。今上六之灭顶。为其过也。故称过涉。过涉亦有二义。一则因过而涉。谓初自处于过。至水不得不涉。因已无他途可行。实逼处此。不能自已。犹项羽之欲渡乌江也。一则因涉而过。谓可无涉而慢涉之。未察水之浅深。流之缓急。轻身试险。乃陷于沈没之厄。如孺子之游大浸也。是皆谓之过涉。或过于先。或过于后。其过虽不同。而其为过则一。是皆不免灭顶之凶。求其不凶。唯有先期无过。世之涉者众矣。苟自无过。何罹于凶。上六之凶。由于过涉。以己之过。虽凶无咎。谓其无可咎也。不得咎水之阻其行。亦不得咎时之迫其渡。更不得咎天或人为之灾祸也。故曰无咎。言唯自任其咎。无他责也。在九四爻有他吝。则犹可诿于物之吝。上六之咎。无可诿矣。故称无咎。
象曰。过涉之凶。不可咎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大过上六为全卦之终。即卦用之极。大过以亨而利于行。至上六利反为害。亨反成塞。而行者有过涉灭顶之凶。此理数必至者也。过涉虽因兑泽之水。有阻于行。实由大过之过。有累于后。以陽爻四位在卦中。独首末为陰。陽不与陰调。刚不与柔协。至上六而龃龉之情益甚。抵触之行益昭。为陰在上。不克约束诸陽。而水在高。不克涵濡下巽。上下相厄。风水两违。颇有类于天水违行之讼。盖讼乾在坎上。陰与陽背驰。而大过兑在巽上。刚与柔分立。当陽爻得位之际。尚可维系偕行。至于上六。陽已无权。陰独在位。进则无地。唯有逐水下流。是将由大过变于坎陷之象。故有过涉灭顶之凶。以陽志升。陰志沈。中爻诸陽欲升。而上爻一陰独沈。是陽至此。不得不涉。涉则不免于沈没。乃爻位之进退。二气之消长。推移摩荡。乃成过涉灭顶之凶。此爻辞取以为喻。虽不必涉水。亦不限于涉水。徒以两不相济。界域分明。欲罢不能。以涉而灭顶。明其不可用也。在此卦爻。正如内外交疏。上下相讼。不肯同济。势与俱沈之象。则以其有过也。陽之过。在先不能善用。而甘于萎弱诡随。以失其刚健中正之德。陰之过。在今不能善守。而务为漂流放荡。以失其悦泽涵容之功。是不济而强涉。所以谓之过涉也。过涉之凶。既由二者之过。而皆发于本身。则其终遭灭顶之害。是虽有咎。而不可咎。谓其咎在大过全卦。非上六一爻之咎。故曰无咎。言既不可进。追其未来。又不能退。罪其已往。来往皆不可咎。亦只曰无咎已耳。兑卦之用。原在上爻。而大过藉之为用。始成其过。则上六之咎。大过固早已甘之。欲咎唯自咎。而自咎则固不得称大过。无咎云者。实以大过之用本无可咎也。君子明知其故。乃先求其无过。苟有过矣。则咎亦何为。此象辞重在独立不惧。遯世无闷。期其终始不过。则不独无咎可言。亦无灭顶之凶可忧矣。综合全卦。均以过而为用。独九四一爻。因自反而能孚于中孚。以转桡为隆。化凶为吉。而仍有他吝之辞。可见无过之匪易矣。无过必先格物。格物致知。始免于过。语曰仁人不过于物。孝子不过于物。仁人孝子。能格物致知。此所以无过。此所以常保其中和。易教大义。重在反大过以成中孚。吾所谓五十学易。可以无大过者。正谓此也。
《宗主疏述》
大过之用。与中孚反。与颐对。而皆为独立卦。似乾坤坎离。不合他卦为一体。故大过小过颐中孚四卦。独往独来。其用无穷。虽大小过为过。不及颐中孚之得中。却自有其适时之宜。因变之道。就卦序言。颐后继以大过。而下篇中孚之后。继以小过。皆先得中。而后为过。文王寓有儆人示戒之意。凡事得中则已。再进必成过。天地之大。尚不可过。况于人乎。极暑祁寒。适可而止。甚则必变。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此过之不能免。以数所至。逾限自失中矣。人之一生。有穷达。有忧乐。知其所宜。则行止皆孚中道。不知而妄为之。则行有过。止亦有过。为其非时地之合。乖理数之例。进退不以其道。则何为而不过哉。故颐贵养正。养正则可无过。然人情难抑。物欲易干。不觉不知。遂犯于过。此颐之后。仍不免于大过也欤。
大过全卦六爻。半凶半吉。自四爻而上多为吉占。盖本兑卦之用。得巽为之辅也。大过之过。原由兑在上。而巽在下。若反之。则成中孚。故大过下卦以巽为主。则多凶。及至上卦。以兑为主。巽反在上。是变而协于中孚之象。故多吉。凡卦六爻。皆成圆体。虽本卦兑在上。今推其始末。则四爻即变初爻。而三爻以下。反倒为上卦。如顺序数之。四为初。则初又成四。是大过变而成中孚。因其主不同。则其用亦异。此卦与爻吉凶之占。往往不同也。不然。同一卦。何在下则凶。在上则吉哉。要知非在上之吉。乃在上能自反而就下耳。君子卑以自牧。在上位者。贵能下人。谦虚有容。则德日大。和易近物。则道益弘。此不独易(看不清。30右起9)为然。凡百行止。皆宜以之为法也。故在九三则曰不可有辅。明其不善得人也。在九四则曰不桡乎下。明其能自卑抑也。桡者隆之反。已桡则宜隆。已隆则宜桡。九三以桡而不克隆。乃凶。九四以隆而能自桡。乃吉。此凶与吉之判。即在善自调剂与否。君子尊则不亢。卑则不屈。以底于平。故能免凶而迪吉。大过之吉凶。实关人生处世之道。读者勿轻易看过。
大过九五与九二。象同而上下异。九二下为陰。上接众陽。九五上为柔。下连众刚。其行不同。故主宾相易。九二以陰为主。故有老夫少妻之喻。九五以陽为主。故有老妇士夫之称。而皆不齐。虽配非偶。老夫少妻。陽之过也。老妇士夫。陰之乖也。既称夫妇。可知非初昏也。既有配合。可知非外遇也。以不齐而强之合。实违人伦之正。以失节而谋其后。更非守贞之人。是以过相交。乃大过之尤者。故爻辞取以为喻。未必实有其事也。唯二五两爻。居内外之中。得卦位之正。有中正之分。而失中正之德。称中正之名。而昧中正之义。此所以肇乱之道也。君子造端夫妇。王道始于人伦。今先乖其成规。毁其旧纪。将何以善其后哉。故大过取譬于此。非独陰陽不均之象。实关纲常不整之时。风尚既差。教化乃废。世运之败。不仅一人休戚已也。此圣人命名大过而寓有讽刺之意也。吾尝推大过小过之称名。莫不由于卦中陰陽之失当。以陽包陰者正。以陰束陽者乖。大小过皆以陽屈伏于陰。而陰反肆荡于外。天地之序以乱。刚柔之用以淆。是以称为过也。苟纠正其失。悔改其行。一转易间。即孚正道。故小过反而为颐。则养正之义。大过反而为中孚。则中和之功。君子顺应天时。砥砺人事。必察夫顺逆之道。而审其从违之途。方足以济天之穷。达时之变。不得一味因循苟且。谓为尊时率天者也。圣人不究其往。但追其来。名之曰过。正反以望人之善改。改则无过。改过不吝。则奚吝哉。九四爻辞所谓有他吝者。实责其自己之不吝耳。
大过下即坎卦。坎以险称。因过而后遇险。险由不平。因过而后失其平均。故大过之后继以坎。可见天道之好还矣。过则不能公平。而自履于险。坎则因其陷下。而逢迎其过。物之升愈高。其降愈下。履之凭愈崇。其倾愈危。此气之盈虚。敷之进退。以不平平之。不齐齐之而已。大过因失于过。则其继之者。必失于不足。过则如堆土为山。超越乎平地。其势隆甚。故有栋隆之喻。坎则如掘土为阱。深陷于地下。其势险甚。故有险阻之喻。实则一高一下。一起一伏而已。而天道乃见其至平之理焉。不有高者。无以见其下。不有伏者。无以形其起。固一数之所成。一理之所致。而人乃因之有穷达顺逆之感。天数未尝有容心也。为高者此土。为下者亦此土。为起者此物。为伏者亦此物。君子恶其不平。乃先求其平。不自高。则可无下。不自起。则可无伏。不先自过。则何至履坎险哉。而人情恒不遑恤其后。当其过也。弥足快意。而不知险陷之随至也。易以数示人。而必申之以教。故象辞曰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为欲其自保于平安。而不复涉险陷也。反大过则为中孚。中和之行。更何坎险之虞哉。此文王序卦微意。惜后人多未省耳。
《易经证释》
孔子《宣圣讲义》
大过上兑下巽。四陽二陰。初上皆陰。中四爻为陽。恰与颐反对。而与中孚为颠倒卦。中孚上巽下兑。陽反在外。陰居中爻。以刚包柔。与颐为类。大过则与小过相似。小过上震下艮。为颐颠倒卦。四陰二陰。陰反在外。故名过。以陰内陽外。刚包柔为正。反此则非正。非正则失中。失中则过。过犹不及。凡不得中行。皆过也。而有大小之别。小过陰居外。而陽在中爻。以陽少而贵。且陽以少而避居内。其理尚顺。其过尚小。故为小过。小过犹不及也。以陽不及陰而难与抗。势所迫也。若大过则不然。四陽在中。陽原得时。其类已聚。其力方强。而使受陰之束缚。甘干外侮。故曰大过。大过犹太过也。言陰侮陽太甚也。以人道言。陽犹性也。陰犹情也。性原无亏。而受情累。陷于嗜欲。不能刚断。以保其中和。此其为过。固已甚矣。夫小民无知。蠢蠢而生。营营而行。口腹是谋。玩好是欣。贪目前之佚乐。忘本来之生成。是谓之蒙。蒙非过也。若夫君子大人。明生之源。守身之真。知格致之道。习存养之行。固已充其天性。保其灵明。而忽图侥幸之业。企偏颇之功。自安于折辱。以见侮于他人。是谓之蔽。蔽则过矣。诚以天地之道。无时不中。圣智之行。无事不通。可行可止。能污能隆。唯吾道之所在。养吾生安荣。厚吾德之所被。裕吾业以高崇。不以己之得失。而昧乎性命之正。不以物之好恶。而悖乎道德之公。此免过之有道也。而永执其中庸。故易以大过继颐。实勖人蚤善其养也。养而有得。则天地生化。吾主宰之。况其下者乎。养之未臧。则性命德业。身暴弃之。况其细者乎。故传曰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谓失其养。必动辄得咎。自不免于大过矣。而人之恒情。易与为恶。偶一未慎。罪尤集焉。圣人欲人之先求无过。苟不幸而有过。则求有以改之。乃示人以大过。此卦名之微意也。
大过以陽多陰少。陽被陰包。内刚外柔。中强表弱。以卦象言。初下二爻。居始终之位。而皆柔弱闇昧。是本末与中间不调。虽有中坚。无由施展。而以陽屈于陰。强而不用。刚反似柔。顺而自逆。其行固利。其所至难合。乃与中孚相反。而见陽之有过。过而失当。是所为难成。过而自抑。是所守难久。故传曰大过颠也。颠有二义。一为颠覆。以本末俱弱。中节独强。无所凭托。无所施布。则势有倾覆之虑。一为颠倒。以大过与中孚反。陽内陰外。倒行逆施。亦同颐之颠拂。而自逆其志趣。乃称为颠。然易例陽为贵。大过之颠。实由陽之过。为其多而无本。集而无用。本用皆与理数相迕。故谓之颠。如人患颠狂之疾。虽有精力。不足以成事。虽有才智。不足以运思。其貌固伟岸若勇夫。其行反旁皇似懦者。是以名为颠耳。且大过上兑下巽。二者皆柔。巽顺而兑说。合之则上希流泽。下荡风气。行而难止。集而易散。以泽有决口。而泄于外。风多飞扬。而委于内。由卦情言。兑为水泽。巽乃风木。水当润木。以在下为宜。今反而居上。乃成浸没之象。此所以与中孚异也。以爻情言。陽乐就陰。女乐近男。二卦各二陽一陰。陽奇反多。陰偶反少。两情难协。内外相妬。此与颐恰相反。而失其养正之道也。既乖于中和之义。复失其养正之方。其行有不颠连。其至有不颠沛者乎。则大过之颠。虽由过中违道所致。实亦卦爻象之所为也。夫颐已明其用。在陰能从陽。而陽亦能涵陰。交相为养。不失其道。今大过乃与之反。陽困于中。陰束于表。本末不力。情志以离。是其不及颐已多。而与人道亦有乖异。盖全卦中间四爻皆陽。刚柔不协。首尾虽陰。而势难合。此大过之名。纯责在刚柔之不相济也。然卦虽以过称。而用却有利。则由时地之合。与体用之宜。本来道用以陰用陽。内刚外柔。适孚大则。故大过虽过。非终不可用也。且有亨利之占。为四陽在中。得乾之行健。乃备中二德。唯以本末弱。失元贞之用。此观卦爻亦可知者。
大过之名。以与小过同类。而皆失其中和。乃曰过。谓过于中行也。雷风相薄。山川通气。在伏羲八卦方位。四卦居四隅。恰相对相比。即艮与震在北。兑与巽在南。北陰也。亲于地。故艮震分列坤左右。南陽也。亲于天。故兑巽分居乾东西。此四隅守位。各据一方。不相连也。而文王八卦方位则异是。坎离既代乾坤。兑震乃分左右。艮与震近而在北。巽与离邻而居南。而又相夹乎震。以与乾坤对。故四卦乃变为二正二隅。此后天之情。有别于先天者也。由先天言。四隅对立。无所谓过。由后天言。变其守方。或近或远。或正或邪。所交不同。乃有过称。过者本其情性。而不得其正。依其体用。而不得其中。斯为过矣。盖陰陽相争。刚柔相荡。一乖于和。乃成其过。如雷山小过。震下交艮也。泽风大过。兑遥接震也。皆以震为之用。谓震志于动。动必以和。和则得中。今小过动而不和。以艮止不承其动也。虽动无功。而犹得震之强于外。故曰小过。即不及之意。若大过。以兑交巽。先失其正。又不得震之应。而变为巽。二陰相荡。乃成大过。谓过甚也。以重陰侮陽。不得中和耳。若反是则变矣。反小过则为颐。以艮止与震动相应。而就于正。此颐之以养正称也。反大过则为中孚。以巽行于上。兑悦于下。两德相协。而克得其正。此中孚以中和为用也。故四卦之合也。视乎得正与否。为过与中和之辨。颐得震之正位在下。中孚得巽之正位在上。乃合于道。以下为本体。上为德用。本体不正。德用以乖。大小过之称。实由本体之失正耳。故在先天无所谓过。而过之成。必因后天。此大小过之名。不独关于爻位陰陽之颠倒。刚柔之错落矣。夫大过上兑下巽。泽流而散。上下违行。有类于讼。讼以天水相违而成讼。大过以泽风相失而成过。皆悖乎常情。失其正守。乃致之。天水之违。由于刚险不投。泽风之失。由于顺悦过当。其弊皆在于偏。偏则不正。不正则不安。不安则倾。倾则倒。此传称为颠也。不有其本。奚免于颠。下失其正位。则上之德用不足言。而大过中孚之异。即在此本固与否之辨。非谓爻位之异。足以为过已也。
大过之颠。不独因中孚之反。颐之错而来。实以陰爻在外。包束陽刚。其行相背。陽伏于中。则内难自守。陰包于表。则物恒自肆。乃性情不得其正之象。在颐卦上四爻。皆取颠拂为用。其所行以逆而得正。则以陽在表也。大过之颠。是强陽以从陰。故颐为养正。而大过则过矣。小过因陽之弱。其失也小。大过因陽之盛。其失也大。大小指陽。陽多为大。得势亦为大。如颐之称大是其例。而大过由陽之失宜。用之不当。究系乎天数。以天道无常。二气流薄。互为消长。大过陽虽盛于中。不得宣于表。虽集于内。不得固于初。终乃自干于过失。正如日月之食。不得保其光明。然为人所见。为世所覩。比之君子之过。非一误到底。苟自省而不惮改。则过仍可返于善。所谓改者。反其上下。而还于中孚。是在明情性之殊。别体用之异。而励其行耳。则大过颠也一语。不独示天道之差忒。且将以勖人事之改悔也。改者革旧之谓。悔者返贞之谓。革旧则晋于道。返贞则正于性。性道之不忒。则德业由之而大。是大过将由颠而达于大功也欤。故大过之名。圣人所以示天道。而颠也之义。圣人所以勖人道。颠即逆也。易道逆数也。逆数则顺乎道。逆天则顺乎人。此颠字宜重视之也。颠虽反经。而用之当。反灾为祥。易人以天。修持之诀。首重逆行。亦此意也。盖顺而致之者。天数之正。反而还之者。天数之奇。人生而有情。因欲而多嗜。此即顺以致之者。人修而明性。因性而归真。此即反而还之者。天无常而有常。以穷则变。变则复也。人亦法之。当其中孚。则顺以致之。当其大过。则反以还之。此人道与天道之用有异也。君子明其故。遂与时偕行。而不为时所弃。承天共谐。而不为天所妨。故能独行中道。永保太和。以尽其情性。而达于德业。观于大过。即可知其所先务矣。或以大过干时之过。不良于行。是拘于天。囿于时。不克自立者也。大过岂无用哉。天之有过。旋自覆焉。人之有过。速自悔焉。唯君子恒因过以成其德。小人之过。则未能也。不独不克反过为中。或更因中而循至于过。为小人之反中庸也。君子中庸。故反大过。小人反中庸。故始终于过。是因过之反否。而可辨乎君子小人之行。大过之用亦大矣哉。此大过之占有亨利之德。系指君子言也。君子善用大过之颠。而审于中孚之得时。颐之养正。乃能反过以成其德。以达其亨利之行。读者当于此细思之。
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过彖辞。明全卦之用也。大过初上两爻皆陰。二三四五爻皆陽。陽道实。陰道虚。实者坚固。虚者柔弱。始末不充。如栋梁之材。而本末纤脆。徒隆其中段。故曰栋桡。桡曲也。弯也。委曲不能自直。弯屈不能自伸。则为桡。以其不盈也。凡物不盈。或曰朒。或曰桡。皆不充不足之辞。大过中隆。正如栋梁在屋之脊。肩诸椽瓦。以支承全屋。而初上皆弱。正如栋之首尾纤薄。不克称其用。使栋自曲。使屋脊自弯。故比之栋桡。且桡者有所累也。如搅扰之意。栋原大材。而受本末纤削之累。致不任其职。是本末为中段之累。而中段遭本末之搅扰。不克自持。乃曰桡。又桡者对隆与直言。又对正与干言。隆则高。而桡则卑。直则立。而桡则倚。正则庄。而桡则偏邪。干则固。而桡则窳敝。是栋之桡。乃变才为不才。良为不良。用为不用。全为不全。则栋桡云者。有惜于栋。而见卦之所以名大过也。盖若易其初上之陰。变以本末之刚。则大过为乾。而成行健之德。备大始大生之道。更何至称为过哉。今以过称。足见其异夫乾健。失其陽刚。而困于陰柔。苦于屈辱。足为中四陽之惜。而可知桡之非宜矣。然所谓桡者。非全卦之谓。乃本末之指。其中四陽。固联而成用。隆而不屈。坚而不溃。此中坚之象。实有可凭之资。而内固之情。犹有可用之利。盖兑巽虽柔弱。而合则陽爻多于陰。苟善用之。仍可体乾行健之德。推坤行地之功。故曰利有攸往。就兑巽卦言。兑为说泽。巽为顺风。泽沛风行。其势至易。且中集刚爻。无羼于陰。内互乾卦。外互震艮。内健而外能动能止。则其利于行也。理数使然。此利有攸往。明道之用。刚以柔行。上善若水。君子之德如风。风与水偕。其行至快。乃占为亨。亨者陽刚之德所见也。如日之夏。万物繁茂。气之所合。志之所达。情之所孚。物之所得。时之所宜。固无不亨。亨且利矣。本乾之德。而孚于中正。以中四陽仍乾也。虽利属攸往。而亨徧一切。可见大过之用。有可为也。虽本末不称。遭其屈辱。而中坚独着。仍可济也。此君子因过成德之所由也。
彖曰。大过。大者过也。栋桡。本末弱也。刚过而中。巽而说。行利有攸往。乃亨。大过之时大矣哉。
孔子《宣圣讲义》
此释彖辞之义。及大过之用也。大过以陽之过为象。陽大陰小。故曰大者过也。陽四爻联居卦中。本乾之德。应为无过。而以初上二陰朿于外。陽不得布。自伏于中。遂成过。过犹失也。又以陽多于陰。不得平均。亦过也。又以陽奇陰偶。今反倍于陰。与颐相反。亦过也。是大过之名。责在陽之过失。过失者。不得中行也。太过不及也。大过犹太过。言陽见侮于陰。刚而不自强。坚而不自决。是自受其过。而陰反包围之。玩弄之。背于天道。乖于气数。是已甚也。故大过由陽言。谓之过失。由陰言。谓之过甚。陽不自尊。是失之懦。陰不自下。是失之虐。陰虚陽实。陽尊陰卑。以陽听于陰。强从于弱。大屈于小。中位徇于两端。乃成大过。而易教重责陽。故曰大者过也。若就人事言。大即强盛之意。主宾异视。主之强盛。应宽恕待人。人之强盛。应谦和待人。是二者之用不同也。大过以陽为主。陰为宾。陽众而不能强。陰小而不能弱。交相陵逼。是皆过也。而道重自返。故仍责陽之失。而见过之由来不在外也。栋桡以初上陰爻。不与中称。初为本。上为末。故曰本末弱。言大过仅中四爻强耳。中四爻皆陽。有过于陰。而受其过。故曰刚过。陽在卦中。又得上下中位。中爻中位皆刚。故曰刚过而中。即刚过多。而在中之意。此中字有要义。以卦重中位。人重中爻。有其中。而后可推之外。诚于中。而后可施于四体。是大过因陽得中。而占亨利。君子以之而自守不辱。遯世无闷。独立无惧也。中者道体。天下之大本。不失中。则虽过亦无害。以能中。即可免于过。是因大过。足反于中孚也。大过中孚。不过一颠倒耳。颠倒之后。大过即中孚。是则传称大过颠也一语。乃勖人自返。以充其中。而复于中孚耳。故全卦大用。包在刚过而中四字。而君子因之自立。以终免于过矣。卦合兑巽。故曰巽而说。巽顺而风善变。说言而泽善流。故曰行利有攸往。以二卦本德。实便于行也。有守者始能行。大过得中能守。乃利于行。因行而后亨。以道在传布推行也。故曰乃亨。乃字根诸上三语来。以大过利于行而成其亨也。盖本乾之行健。以推于四方。则本末虽弱。中足以提携之。促进之。衍化之。使返于中孚也。是大过虽失中道。而因陽在中。仍能复于中行。此重在人之善应天时也。故总结曰大过之时大矣哉。以大过者由时而成。而返于中孚。亦必因时而改易。时者天道。知时应时。则在人事。大过之时。以人为先。人爻皆陽。斯能本行健之德。而与时偕行。以中四爻上下皆互乾也。此时字与乾卦辞时字相应。时固属天。君子明时。故能应天。以达其德。以成其道。故能藏而行。屈而伸。穷而通。不中而至于中也。
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
孔子《宣圣讲义》
此释大过卦象。并指明人道之所宜也。大过之用。以过而仍归于正。不在过。而在能因过成德。象辞明揭此旨。以见人道之因时制宜。因变反正。因过而复于中和。实有其方也。大过上兑下巽。水在木上。而陰涵陽。如泽之浸没木也。灭犹没也。已见前释噬嗑卦辞。亦明其合之难也。所谓合者必先和。和先中。不中不和。则何能合。噬嗑以刚柔失位。而上下两陽不相协。故初上爻辞皆有灭其身体之喻。大过亦陰包乎陽。上下两陰。不得相应。而成泽水灭木之象。其称灭同。其所以灭者有别。而灭者没也。不必作覆灭讲。如湮没之类。皆灭也。谓蒙蔽之。束缚之。拘囚之。圧抑之。皆不得出入自如。行止自在。乃称为灭。如水之没物。水面不见其形。虽未必即败朽损坏。以致于亡或化。而其用不得复彰。其才已同废置。故谓之灭。言如灭人之国。虽不尽戕其人民。而人民已厌厌无生气。如灭人之家。虽不必尽戮其仆隶。而仆隶已懵懵无所归。是灭之之祸。有不可胜言者也。大过兑上于巽。泽没其木。本相生之属。成相灭之果。实为二气失其平均。而不克合也。斯名大过。谓过失非小。而陽不能胜陰。生不能胜杀。其过乃出于天数。有非人所能免。唯君子则知其先几。察其时宜。则因天道之过。而自求返于中和。故独立不惧。遯世无闷。盖知其不可强合。则宁独立无所畏惧。知其不能见用。则宁遯世无所闷愤。此君子因时成德。顺天行道之大则也。夫大过陽为陰包。中为外迫。虽众而无所用武。虽集而无处展足。拘拘群丑之内。厄厄时地之非。既不能强去其外侮。复不得懦以听之天命。则唯有守贞不二。潜形以臧。故独立不惧。以中可守也。遯世无闷。以时不宜也。君子出必以正。行必以时。志在中和。德先诚正。道首格致。一以贯之。不达于性情而已。故因大过而能自返于中孚。自养于颐。不畏泽之灭木。而终培木成材。不忧陰之侮陽。而终保陽不损。不虑世来迫我。而远遯以避其争。不惧人来胁我。而独立以全其本。此君子之行。固无不宜。彖辞所谓大过之时大矣哉。以君子之行证之。即可见其时用之大。有非他卦所及矣。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过初六爻辞也。白茅已见泰否二卦。乃古人重敬且常用之物。取其洁白。而适时生成。又得之甚易。凡祭祀宾客。交际馈送。皆用之以承物。或包束之。诗所谓白茅纯束之类。不独此也。人之交往。多本情志之投洽。不必男女间。即朋友亲族。亦因相得有合。而后往来繁密。白茅取其柔润洁净。以象人之坦白和易。至于祭祀。更藉以表诚敬向慕之意。故用之承祭品。而泰否二卦。因天地之分合。有象于陰陽之离合。刚柔之配对。故爻辞以拔茅为喻。茅春生秋拔。与时相应。大过因时制宜。亦取白茅之用。为巽之一柔。能与二刚互交。而成分合之用。对待之需也。陰以承陽。亦包束之象。大过陽在中。故曰藉用白茅。言一陰在下。如白茅之为垫也。而巽为柔木。又象茅草。既有所用。则莫如白茅之易得。且洁净柔和也。藉者有承垫之意。亦有凭藉之意。谓初六在下。本非大用。不过为承垫或凭藉之备。易道重陽。而陽必以陰调和之。初六白茅。正以启九二之杨稊也。一柔承二刚。其德为过。而非初六之咎。为陽自过。陰不任其责。且有白茅承藉之功。故占无咎。盖易例以用之者为主。被用者为宾。白茅之用在二三爻。其承藉之功。不因二三爻之过而有所减。是以仍占无咎。足见役物而有过。物不任其咎。使人而有过。人不任其咎。君子返求诸己。不得以物之害而绝物。以人之非而责人。故重在格物。物格知至。始明物我之情。而得中和之道。则大过之过不在物。而在用物者。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物。乃能成其仁人孝子。若过而用之。将何以称仁孝哉。初六大过之始。而辞以白茅为喻。明过之不属于物也。大过承颐养之后。易为物欲所诱。故初六以之自儆。欲人明过之所属。而速自反省耳。
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白茅柔木。初六下爻。故曰柔在下。明物之与时地应也。初六本巽下爻。一陰初变。易乾为坤。柔能胜刚。而见其巽顺之德。乃取白茅之喻。而柔在下也句。含颇深义。谓二刚在中。其下为柔。即彖辞所谓本弱也。本弱则干不能独强。柔在下则中二刚不得自固。乃成为过。此就下卦言。已见其过。矧合上卦。而上亦弱。共配成栋桡之象者乎。此大过之由来。全在上下之柔。而中刚不能纠正之。顺以成其过。唯君子乃反以改之。因过而终反于中孚。所谓反者。陽反在上下。而陰反在中也。故中孚为中和之道。以本末皆固。颐卦亦然。颐之变为小过。正见其本末内外之刚柔异耳。是柔在下。虽初爻之象。即全卦之情。不过就初六一爻言。则无咎耳。柔以在下。更何咎哉。
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过九二爻辞也。大过以陰陽不得其平。故为过。陰陽之属于人。以男女为最明。男女之合。乃为夫妇。巽兑二卦。一长女。一少女。合为大过。则分一陰一陽。内卦为女。外卦为男。而以二五二爻为主位。在九二以内卦正位。有类于男之娶女。是变巽为老夫。而得兑之少女为妻也。在九五恰与之反。外卦正位。男乃主之。故九五为老妇得少男为夫。是变兑为少男。而以配巽之老妇也。一老一少。互为配偶。正由于不得其平。而后强合之耳。以大过陽多。而不得展布。陰胜而不能保守。互求其合。而不相当。虽得所配。实非其偶。妻者齐也。齐而不齐。是强合也。夫者扶也。扶而不扶。是乱交也。老夫少妻。为乖于内。老妇少夫。为婬于外。皆失也。而卦爻乃因过以成用。故取之以为喻。不必有其事也。九二宜柔。而以刚胜。陽加于陰。故老夫得其女妻。为过在陽。而陰不能引之以正。虽得其位。不免于过。巽木在下。柔而得中。故为杨。杨性柔而树高。宜于水泽之傍。以本弱。则为枯杨。为无本之木。不能久荣也。而以遇陽来乘陰。又得正位。陽主生。故有生稊之象。稊犹枝节也。本干已枯。而枝节重生。言大过九二虽失初爻之本根。而得二三之生枝。故曰枯杨生稊。而老夫女妻。亦如杨之生稊。老干新枝。以续其生息之用。是因过而成德。因时而致功之意。故占无不利。谓九二所合虽非偶。所用虽非常。而以时地之宜。乃成权变之道。以体乾大生之德。则虽枯于前。而复荣于今。以本巽柔顺之情。则虽失其偶。而仍合于女。是因过以相就。而竟获其利矣。无不利者。甚称九二之能用中。而盖其前愆。勉其晚节。如枯杨既有稊矣。则生机不息。老夫既有妻矣。则嗣续不绝。其所为利固大。推之于他用。亦无不宜。此由九二以陽得中。而能协于陰。虽若有过。仍不失其合。虽若灭于泽。仍有续生枝节之功。是过而能复于中和之意也。
象曰。老夫女妻。过以相与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以九二因过而有合。因时而复兴。与枯杨重生枝。老夫重娶妇相类。其能至此者。因九二得正位。且逢刚德。刚健中正。乃乾之德。陰不能违。而勉与合。合则有功。此无不利。全在陰之能合陽也。故曰过以相与。谓虽过而以情相与。终不失其利。夫过而能相与有合尚为利。不过者其利可胜言哉。二五两爻之能生有合。皆由于中正之位。时地之宜。刚健之德。权变之道。读者审于此义。足以因时应变。无往不利矣。
九三。栋桡。凶。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过九三爻辞也。大过九三居内卦之终。而重刚不得正位。以陽居中爻。原如栋木。而下与初应。失本根之辅。如栋之桡。与彖辞同。九三九四皆在中爻。皆以刚而有栋梁之象。则两爻不同。九四为栋隆。九三为栋桡。则以九三属下卦。九四属上卦。下为巽。初爻弱。故成栋桡之象。上为兑。上爻弱。有异于下卦。且与之反。故九三为桡。九四反为隆。隆与桡相对。一刚一柔。一盈一绌。而吉凶亦随之异。然全卦之象。以初上之柔。成本末俱弱之象。而有栋桡之称。今九三亦云栋桡。是九三之用。即全卦之用。而彖辞之义。即九三爻辞之义也。不过爻异于卦。全卦虽称栋桡。实由初上二爻之柔弱。而爻辞之栋桡。不在初爻。却在中坚之九三。是读易者不易明解处。盖初爻不成栋。无所谓桡。二爻得正位。亦无桡象。唯三爻重刚不正。又居中爻。下无所本。乃孚栋桡之称。桡者曲也。重刚者反为柔。且三五同功异位。三原多凶。在乾九三。以纯刚而不免于乾惕若厉之戒。可见九三之地不易居。时不易为。各卦皆然。而大过尤甚。以大过本因刚过。而九三为全卦最刚之爻。九三皆刚。且赅太少二陽。类九三者唯九五。而五为正位。为中数。虽重刚而得中正之德。故不常见其过。此九三之过。非他爻所比类者也。大过吉凶。以过为辨。过而不反。则凶。知过而复于中正。则吉。九三之凶。因其过也。栋桡固凶。即不桡亦少吉。人道主中和。不中刚偏。不和则乱。九三失中和之道。故多凶。况以本弱。而成栋桡之象乎。爻辞虽简。明其用之不宜。时之不当。只一语。即足尽之。而九三之栋桡。因此亦与彖辞异。彖包全卦。故吉凶互见。而用尚广。九三限于一爻。故只言其凶。而可见其用之非时矣。
象曰。栋桡之凶。不可以有辅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三虽在中爻。而属巽之终。刚见于终。亦与乾上九相似。乾上九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有悔。大过九三不及乾已多。而无辅则同。盖下卦以初为基。九三不与初六应。而中间九二。是重刚不得与陰协。居上不得与下合。故成无辅之象。辅字即协助之意。不得合。将谁助。九二以得位而有合。九三则失之。陰陽既不齐。且无所合。孤立无友。孑居无偶。是九三之象。而占凶也。然释文不曰无辅。而曰不可以有辅。其用意宛折。实以九三之过在本身也。虽栋桡由于初爻之弱。而无辅则非初爻之不可与合。以初为陰。陰乐近陽。初与九二。固已强合。而为老夫女妻之偶。至九三重刚。初不易近。陰不得就。乃为不可有辅之情。非真无辅也。大过之成。以刚过也。过则难齐。不齐则难合。九二尚可强合。九三已拒人千里。虽强之不可。是无辅者。以不可有也。不可有者。九三徇过。既不可辅。亦不当辅。如傅虎以翼。其伤更多。此不可二字。实含深意。言其势不可辅。其情亦不可以有辅。唯有任其孤孑而已。又九三互乾之中爻。有独立无亲之象。犹君称寡人。以其不易敌体相配合也。九二九五。尚得不齐之偶。九三九四。则无可偶。九四尚有上位之应。九三则无可应。故九三之凶。实以不可有辅而来。亦即全卦象辞所称。以独立遯世为宜。不当强求合于外。期辅于上下。而自遭其凶。为栋既桡。则宜顺其曲以图全。不可违于时以召侮。此善用九三者。仍有安全之道在也。过之所成。必由己之未察。苟知其过。终可复于中和。由九三以进于九四。凶者变为吉。桡者变为隆。无辅者变为有辅。是不合已变而合矣。为兑之悦泽。能返乎乾。而非如巽之出乎乾也。一进一退。可见陰陽消息之机。亦可占行止吉凶之道。苟就八卦方位观之。则可得其究竟。而爻辞之由来。正在此卦爻方位中。细绎之。足明圣人设辞之精。及推测天道。因应时变。皆于此可以了然指掌矣。
九四。栋隆。吉。有他吝。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过九四爻辞也。大过全卦以栋桡为喻。明其本末皆弱也。而至九四。反称栋隆。此义人多未明。若谓九四在中。则中四爻皆陽。若谓九四系中爻。在上下卦之交。则九三亦应为隆。而九三则仍称栋桡。独九四乃变桡为隆。是可知隆字非关陽在中也。全卦皆以桡称。九四不得独隆。况九四与二三五。四爻连接皆陽。始有栋之象。而桡字特指初上两爻之陰。是隆与桡。不因陽言。亦非以九四一陽而称隆也。盖辞之以隆称者。实由九四为上卦之始。与九三分界。顺而推之。九三为内卦之终。即巽之末。九四为外卦之始。即兑之初。以序言之。爻之始。以变言之。即六爻之始。变其内外。反其上下。是大过易为中孚。而卦象亦异。辞因乃殊。中爻反为下。初爻反为中。故栋桡反为隆。而凶反为吉。此凡六爻卦皆有之变例。唯大过为最明。则以巽兑之卦。陰陽爻分明。而大过与中孚。实由此一转移耳。九三为桡。是大过之本用。九四为隆。则中孚之客用。九三为凶。是大过之正占。九四为吉。则中孚之协占。君子有过。贵能速改。过改则复于中和。大过变则还于中孚。此易教示人改过之微义。而辞特表出之。以见过之不可怙也。夫九四固大过中爻。而因善改。乃获孚于吉。可见天道予人自新之机。固不限于数。所贵人能早觉耳。栋犹是也。以反而就下。本末既实。桡转而隆。岂非善抛成见。改过不吝者乎。唯君子能之。小人或未逮也。故爻辞既断其吉。复继之有他吝一语。盖恒人之情。多文其过。而不自责。甚者怙恶不悛。更益其过。求其不吝改悔。鲜矣。是有他吝者。圣人深虑之词。而亦以大过卦。固难免于过。虽在九四。已有自新之机。犹恐囿于习惯。沾于情欲。困于物好。蔽于僻近。从流下而忘返。逐污溷而不拔。是以有他吝之占。谓其聪明易塞。行止靡固。则顺于兑泽之浸润。而随诸巽风之飘流。则终于过。而不克复于中孚。故曰有他吝。他指物。心之官主思。不思则蔽于物。耳目手足。五官百体。皆物也。物交物。焉有不自蔽者哉。因其蔽而陷于吝。是将弃其中孚之吉。而仍困于大过之凶。则虽有隆吉之占。亦无解于桡凶之厄。所谓吝者。人自吝之。而不改过。天亦吝之。而不予以福矣。君子知吉凶祸福。虽降自天。实召诸人。故恒自反责己。改过不吝。吉人天相。此之谓也。
象曰。隆栋之吉。不桡乎下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栋桡而变栋隆。义已见前。不桡乎下一语。人亦多不解。九三栋桡。释文称为不可以有辅。以下卦初爻为陰。不与陽辅。为陽自升。不肯下而接于陰。陰乃自降。升降皆驰。故曰不可有辅。而九四反以陽居下。为兑初爻。陽本上升。今自下而与众亲。恰与九三相反。是不有辅变为多助。高以就下。陽以就陰。下既实矣。本乃固矣。故曰不桡乎下。此乃益卦损上益下之义。亦与乾九四或跃在渊之象相类。盖爻位为陰者降。一升一降。相与协济。乃成平均。平则不倾。均则不偏。是称栋隆而占吉。虽全卦下虚。而称不桡乎下。桡对隆言。栋隆在上而下亦不桡。乃有此占。然不桡者。非卦之不桡。乃爻之用使不桡耳。谓九四原属上卦。今反变为初爻。是初之爻。因九四用变而反隆。正如在上位者。因民困穷。而善济之。因下空乏。而善给之。其下既充。其本以固。是不桡者。实由九四之善用致之也。故释文称之为不桡乎下。意若曰不使其下之桡耳。盖九四既协栋隆之吉占。是已由其善实其下。而后得隆吉也。若九二九三。徒自充实。而不顾其下之虚弱。则仍为栋桡。而不得以隆称。既有栋隆之称。实因九四之变中孚。易上以下。此中奥妙。有关治平之功。天子不独富。官府不独肥。高者下之。盈者绌之。以剂于平。斯为上治。故九四之吉。乃变大过为中孚之用。虽卦未变。爻用变也。虽全卦不免栋桡之咎。而九四独得栋隆之称。可见君子之治。贵能以人济天之穷也。桡犹弱也。不桡乎下。则不弱其下之意。以九四不弱之也。苟合全卦观之。则此一爻之变易。实关乎人道之大者。改过迁善。以复中和。莫不由此一爻之用。而身心修养之道。亦在其中。读者但合中孚卦象参看。即可明其妙用矣。自来解释此爻。多以隆桡二字。前后不符。勉强附会。实乖原意。而易旨重在明人道。人事足以顺应天时。在内在外。其用不同。居上居下。其行不一。苟细绎九四爻辞之义。则可知君子济时达变之道矣。
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过九五爻辞也。九五居上卦中位。与九二对。唯九二以巽在内。得兑少女为配。有类于老夫少妻。九五以兑在外。得巽为配。有类于老妇少夫。盖二卦分言之皆为女。合则变为一男一女。在外陽主之。故为士夫。在内陰主之。故为老妇。实则一老一少而已。巽为长女。兑为少女。皆非男子。而爻辞分别陰陽。九二陰位。陽来乘之。故比于老夫。而兑原少女。九五陽爻陽位。陰来接之。故比于士夫。而巽反为老妇。此义已详九二爻。枯者因其衰老。陽至此正盛。故陰称老。与九二以陰盛而称老夫。其义相对。陰陽一夫妇也。老少一盛衰也。地之所在。时亦随之。因陰老衰之时。乃成老妇少夫之象。生华者。陰衰喜得陽也。与稊微别。生稊以陽衰老。得陰济之。稊在下。如根旁新芽。比陰之生育。华则在枝头。如枝之开花。比陽之发扬。其本则皆衰老。故皆曰枯杨。且杨为柔木。取巽之象。巽在下。如木之根干。兑在上。如木之芽花。一旧一新。生虽同地。而所以生不同也。一老一少。居虽同处。而所以生存亦不同也。故在九二。陽得陰而无不利。以老夫少妻。虽不齐。究无害。而在九五。陰得陽则不同。老妇士夫。既不齐。且非偶。是不可也。徒以陽尚稚。不与抗。乃免于咎。而亦无所称道。故曰无咎无誉。夫老女士夫。女狎少男。由女言之为丑。由男言之为辱。丑且辱焉。复何誉哉。纵不召讪笑。亦非可夸赞于人者。是不徒无誉可求。恐反以滋非议。则无誉二字。明其不恤人言。而未遑顾其名誉矣。推而言之。不齐之偶。不平之合。不适于道之行。不孚于理之事。皆有耻辱之来。而召侮慢之至。苟已幸而免于咎戾。更求称誉。其可得乎。无咎无誉。不过以九五得位当时。人莫加以罪责而已。岂终止无咎无誉哉。在位而有苟且之行。居尊而有猥亵之举。名正而不正。有分而不安于分。是皆大过九五之类。乘时所宜。可免于祸。一旦失势。必逢其灾。故爻辞以枯杨之华为喻。明其荣不久。而辱且至。暂免于咎。而终有过。大过诸爻皆有过。以得时位者可暂利。否则凶。唯有知过速改。反其所为。则底于中道。此九四之独以栋隆而占吉也。
象曰。枯杨生华。何可久也。老妇士夫。亦可丑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五虽在正位。已临上六。进至上六。则时易事迁。而气数且变。是九五乘时当位。为暂非久。故以枯杨之华。喻不能久有其荣。又如老妇虽得士夫。不能久居于室。皆因大过系时用之宜。失时则不可为。彖辞称大过之时大矣哉。足见全卦大用在一时字。小人得志。莫非时之所为。因过成用。莫非时之所致。九五以正位而得合。惜其不久。正如枯杨之花。终必萎败。故释文叹其不可久留。又以杨花轻而易散。虽荣盛一时。不几日即飘扬靡定。可藉以明大过九五之时用虽盛。亦无几时耳。老妇士夫。颠倒陰陽。易其常道。又非老夫女妻可比。盖以陰从陽者顺。以陽听陰者逆。逆则不道。名不正言不顺之谓也。故爻辞称其无誉。而释文明言其可丑。诗云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谓关猥邪之行。不足以对人言耳。老妇士夫。岂诚不得已而为之者欤。陰老则杀。女老则闭。天道以陽生。以陰杀。人道以壮育。以衰败。老夫尚不宜于生育。况老妇乎。男女居室。第一要义为生子以嗣续祖先耳。老妇士夫。既非生育之谋。实同婬乱之行。此释文称为可丑。固寓惩戒之意。亦由其背天道。奸人伦。有乖夫易教之旨耳。易教大则。以一陰一陽之谓道一语开其端。所谓一者。不独数量。亦分量也。老少多寡皆不平。不平则不可合。虽强合之。终害于道。故易卦以陰陽平均为吉。如泰既济是也。人生所宜。道行所始。德业所立。莫不以此为基。苟乖此例。则为逆生。大过之过。亦即在此逆字。故传曰大过颠也。颐颠而为大过。大过反正而成中孚。斯易教一贯之深义也。读者识之。
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过上六爻辞也。上六居全卦之终。当兑之上爻。位高而地尽。用竭而时穷。乃大过之竟。将反而变为下也。大过全卦。以崇高之象。有栋梁之喻。而因初上二爻之陰。乃成桡弱之势。上六既属柔弱之地。又遭穷尽之时。虽在位。其用反沉沦于下。为全卦兑居上。兑为泽。泽水也。性就下。则上位无可进。不得不随流而下。故有过涉灭顶之象。其位虽高。其势则降。其名虽进。其实则沈。其居虽隆。其行则污。其称虽亢。其志则卑。此虽在上爻。而有涉水灭顶之占也。且易数穷则变。大过已过。一穷必变而为不及。故在上变而沈于下。在高变而灭其首。亦即由大过变而投于坎险之意。坎继大过。卑以承高。潜以继飞。由上而入于水。由空而坠于渊。此因其过之极。乃不得不变为沉陷也。兑泽以水为用。所居愈高。下流愈急。所壅愈厚。溃防愈甚。为其不可高而厚也。而竟高之厚之。是过之咎。过之反即不及。故高者反沈。厚者反灭。因其志于行。其势不可遏止也。唯君子预防其弊。故先独立不惧。遯世无闷。即为求免于上六过涉灭顶之凶而已。身已临水。则势必涉。泽已决防。则势必流。涉水而遇急流。处穷而逢剧变。则其遭灭顶之凶。固有所必至。而大过实尸其咎。谓不过则不至此。今上六之灭顶。为其过也。故称过涉。过涉亦有二义。一则因过而涉。谓初自处于过。至水不得不涉。因已无他途可行。实逼处此。不能自已。犹项羽之欲渡乌江也。一则因涉而过。谓可无涉而慢涉之。未察水之浅深。流之缓急。轻身试险。乃陷于沈没之厄。如孺子之游大浸也。是皆谓之过涉。或过于先。或过于后。其过虽不同。而其为过则一。是皆不免灭顶之凶。求其不凶。唯有先期无过。世之涉者众矣。苟自无过。何罹于凶。上六之凶。由于过涉。以己之过。虽凶无咎。谓其无可咎也。不得咎水之阻其行。亦不得咎时之迫其渡。更不得咎天或人为之灾祸也。故曰无咎。言唯自任其咎。无他责也。在九四爻有他吝。则犹可诿于物之吝。上六之咎。无可诿矣。故称无咎。
象曰。过涉之凶。不可咎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大过上六为全卦之终。即卦用之极。大过以亨而利于行。至上六利反为害。亨反成塞。而行者有过涉灭顶之凶。此理数必至者也。过涉虽因兑泽之水。有阻于行。实由大过之过。有累于后。以陽爻四位在卦中。独首末为陰。陽不与陰调。刚不与柔协。至上六而龃龉之情益甚。抵触之行益昭。为陰在上。不克约束诸陽。而水在高。不克涵濡下巽。上下相厄。风水两违。颇有类于天水违行之讼。盖讼乾在坎上。陰与陽背驰。而大过兑在巽上。刚与柔分立。当陽爻得位之际。尚可维系偕行。至于上六。陽已无权。陰独在位。进则无地。唯有逐水下流。是将由大过变于坎陷之象。故有过涉灭顶之凶。以陽志升。陰志沈。中爻诸陽欲升。而上爻一陰独沈。是陽至此。不得不涉。涉则不免于沈没。乃爻位之进退。二气之消长。推移摩荡。乃成过涉灭顶之凶。此爻辞取以为喻。虽不必涉水。亦不限于涉水。徒以两不相济。界域分明。欲罢不能。以涉而灭顶。明其不可用也。在此卦爻。正如内外交疏。上下相讼。不肯同济。势与俱沈之象。则以其有过也。陽之过。在先不能善用。而甘于萎弱诡随。以失其刚健中正之德。陰之过。在今不能善守。而务为漂流放荡。以失其悦泽涵容之功。是不济而强涉。所以谓之过涉也。过涉之凶。既由二者之过。而皆发于本身。则其终遭灭顶之害。是虽有咎。而不可咎。谓其咎在大过全卦。非上六一爻之咎。故曰无咎。言既不可进。追其未来。又不能退。罪其已往。来往皆不可咎。亦只曰无咎已耳。兑卦之用。原在上爻。而大过藉之为用。始成其过。则上六之咎。大过固早已甘之。欲咎唯自咎。而自咎则固不得称大过。无咎云者。实以大过之用本无可咎也。君子明知其故。乃先求其无过。苟有过矣。则咎亦何为。此象辞重在独立不惧。遯世无闷。期其终始不过。则不独无咎可言。亦无灭顶之凶可忧矣。综合全卦。均以过而为用。独九四一爻。因自反而能孚于中孚。以转桡为隆。化凶为吉。而仍有他吝之辞。可见无过之匪易矣。无过必先格物。格物致知。始免于过。语曰仁人不过于物。孝子不过于物。仁人孝子。能格物致知。此所以无过。此所以常保其中和。易教大义。重在反大过以成中孚。吾所谓五十学易。可以无大过者。正谓此也。
《宗主疏述》
大过之用。与中孚反。与颐对。而皆为独立卦。似乾坤坎离。不合他卦为一体。故大过小过颐中孚四卦。独往独来。其用无穷。虽大小过为过。不及颐中孚之得中。却自有其适时之宜。因变之道。就卦序言。颐后继以大过。而下篇中孚之后。继以小过。皆先得中。而后为过。文王寓有儆人示戒之意。凡事得中则已。再进必成过。天地之大。尚不可过。况于人乎。极暑祁寒。适可而止。甚则必变。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此过之不能免。以数所至。逾限自失中矣。人之一生。有穷达。有忧乐。知其所宜。则行止皆孚中道。不知而妄为之。则行有过。止亦有过。为其非时地之合。乖理数之例。进退不以其道。则何为而不过哉。故颐贵养正。养正则可无过。然人情难抑。物欲易干。不觉不知。遂犯于过。此颐之后。仍不免于大过也欤。
大过全卦六爻。半凶半吉。自四爻而上多为吉占。盖本兑卦之用。得巽为之辅也。大过之过。原由兑在上。而巽在下。若反之。则成中孚。故大过下卦以巽为主。则多凶。及至上卦。以兑为主。巽反在上。是变而协于中孚之象。故多吉。凡卦六爻。皆成圆体。虽本卦兑在上。今推其始末。则四爻即变初爻。而三爻以下。反倒为上卦。如顺序数之。四为初。则初又成四。是大过变而成中孚。因其主不同。则其用亦异。此卦与爻吉凶之占。往往不同也。不然。同一卦。何在下则凶。在上则吉哉。要知非在上之吉。乃在上能自反而就下耳。君子卑以自牧。在上位者。贵能下人。谦虚有容。则德日大。和易近物。则道益弘。此不独易(看不清。30右起9)为然。凡百行止。皆宜以之为法也。故在九三则曰不可有辅。明其不善得人也。在九四则曰不桡乎下。明其能自卑抑也。桡者隆之反。已桡则宜隆。已隆则宜桡。九三以桡而不克隆。乃凶。九四以隆而能自桡。乃吉。此凶与吉之判。即在善自调剂与否。君子尊则不亢。卑则不屈。以底于平。故能免凶而迪吉。大过之吉凶。实关人生处世之道。读者勿轻易看过。
大过九五与九二。象同而上下异。九二下为陰。上接众陽。九五上为柔。下连众刚。其行不同。故主宾相易。九二以陰为主。故有老夫少妻之喻。九五以陽为主。故有老妇士夫之称。而皆不齐。虽配非偶。老夫少妻。陽之过也。老妇士夫。陰之乖也。既称夫妇。可知非初昏也。既有配合。可知非外遇也。以不齐而强之合。实违人伦之正。以失节而谋其后。更非守贞之人。是以过相交。乃大过之尤者。故爻辞取以为喻。未必实有其事也。唯二五两爻。居内外之中。得卦位之正。有中正之分。而失中正之德。称中正之名。而昧中正之义。此所以肇乱之道也。君子造端夫妇。王道始于人伦。今先乖其成规。毁其旧纪。将何以善其后哉。故大过取譬于此。非独陰陽不均之象。实关纲常不整之时。风尚既差。教化乃废。世运之败。不仅一人休戚已也。此圣人命名大过而寓有讽刺之意也。吾尝推大过小过之称名。莫不由于卦中陰陽之失当。以陽包陰者正。以陰束陽者乖。大小过皆以陽屈伏于陰。而陰反肆荡于外。天地之序以乱。刚柔之用以淆。是以称为过也。苟纠正其失。悔改其行。一转易间。即孚正道。故小过反而为颐。则养正之义。大过反而为中孚。则中和之功。君子顺应天时。砥砺人事。必察夫顺逆之道。而审其从违之途。方足以济天之穷。达时之变。不得一味因循苟且。谓为尊时率天者也。圣人不究其往。但追其来。名之曰过。正反以望人之善改。改则无过。改过不吝。则奚吝哉。九四爻辞所谓有他吝者。实责其自己之不吝耳。
大过下即坎卦。坎以险称。因过而后遇险。险由不平。因过而后失其平均。故大过之后继以坎。可见天道之好还矣。过则不能公平。而自履于险。坎则因其陷下。而逢迎其过。物之升愈高。其降愈下。履之凭愈崇。其倾愈危。此气之盈虚。敷之进退。以不平平之。不齐齐之而已。大过因失于过。则其继之者。必失于不足。过则如堆土为山。超越乎平地。其势隆甚。故有栋隆之喻。坎则如掘土为阱。深陷于地下。其势险甚。故有险阻之喻。实则一高一下。一起一伏而已。而天道乃见其至平之理焉。不有高者。无以见其下。不有伏者。无以形其起。固一数之所成。一理之所致。而人乃因之有穷达顺逆之感。天数未尝有容心也。为高者此土。为下者亦此土。为起者此物。为伏者亦此物。君子恶其不平。乃先求其平。不自高。则可无下。不自起。则可无伏。不先自过。则何至履坎险哉。而人情恒不遑恤其后。当其过也。弥足快意。而不知险陷之随至也。易以数示人。而必申之以教。故象辞曰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为欲其自保于平安。而不复涉险陷也。反大过则为中孚。中和之行。更何坎险之虞哉。此文王序卦微意。惜后人多未省耳。
《易经证释》
下一篇:《易经证释》第39章 坎卦
上一篇:《易经证释》第37章 颐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