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宣圣讲义》
大有与同人为往来卦。同人之反即大有。然大有与同人虽反。究异他卦以反而吉凶互异也。大有同人反而相成。非泰否可比。可视为前后卦。亦可名为因果卦。盖同人之终。为大有之始。循环相继。不相反。故在同人为亲。在大有为众。亲之于众。犹近与远。昨与今也。时地之殊耳。按卦象言。上离下乾。一陰五陽。而陰爻居上。是与同人反也。以陰贵而陽从之。是与同人类也。同人陰在内。故主于外行而进于内。大有陰在上。故主于下始而归于上。物所归也。一陰独尊。俯携群陽。众物备具以待用。众材咸集以备采。故曰大有。其与同人相成者。同人始终在外而未达。至大有乃成其用。见其功。是大有即同人之应也。上离为明。下乾为健。离以丽物。物乃丽之乾以生物。物乃生焉。生者成之。丽者纳之。如春种而秋获之。前植而后收之。故比于年丰。资于物富。丰富即大有也。大有年即丰年。以物众多也。物慨一切言。凡所以收获而利用者、皆物也。在事为功。在材为用。在花为实。在产为育。故名大有。有者育也。大育则无不育矣。乾主大生。先天之父。离主明成。后天之主。一先一后。两尽其德。此生成之本。发育之原也。离出于坤。而代乎乾。为后天之宰。凡物所资生长者。故象曰。如天地间无曰。则无生无长。不问何物。举赖曰之光热。而生长育成。曰不照者、无生物。曰不足者、生物枯萎。此人人所知也。春夏之时。温热之地。物盛生繁。冬秋之时。寒冷之地。物凋生绝。故曰之功用。以中天为着。大有曰在天上。象春夏之曰。温热之区。则其物之富。材之丰。可以见矣。故大有不言物。而知物之繁。不言生。而知生之盛。此由卦象可得其义也。同人曰在天下。犹冬与夜。所以怀育温润以待春与昼。是其先事培植之时。而大有则属勃兴奋发。以迄于成熟之象也。故曰同人大有。犹因果也。先后也。
就爻象言。下卦全陽。上唯五爻为陰。五为正位。陰居之。以柔临刚。以陰主陽。是六五一爻。为全卦主位。陽来辅从。如众服主。而陰柔本下降。陽上升与陰相接。刚柔相得。无往不通。故主成而得亨用也。盖陽爻本乾九。陰爻本坤六。九六相孚。不失其正。则共成大用。以亨利天下。如同人陰在下。则处境多逆。末能大用。故不及利物。而止于同人。大有则升降均宜。进退无碍。上下相协。远近咸从。故有亨通利物之功。说着谓大有以陽从陰。以柔伏刚。似为末顺。是不明先后天体用之异也。先天乾为父。离为女。女宜从父为正。后天离为主。乾为从。则从宜随主为当。乾在后天地居西北隅。而离乃进于正位。大有离恰得其正。乾顺适其宜。故在先天为生。后天为成。先天为种。后天为获。故乾为金。为秋气。为西方之令。比于一岁之秋。而为万物成熟之象。若犹执先天之位以言易。是不明文王之心也。故离以中女而代父居尊。恰明后天交互之用陰陽配合。刚柔调济。而后生化以见。功用以明。是大有大用。全在离卦之六五一爻。离以光明。如火照物。火在天上。如曰中天。曰虽有光热。非燥物使之枯也。乃温物使之育也。曰临乾金。金能生水。水以滋润。而物得其养。金主收成。而物得其时。故一陰主五陽。明万物同遂其生成。而收获富有也。自来爻象于物为陰。以物质不似气之轻清也。而大有则以陽象物。谓其明也。成用也。熟也。有财则有用。有物则有养。将以养天下而利万物。是物之用。即生之原。物亦气也。故比于乾金。乾主大生。金为坚成。乃世闲最神妙最仁慈者。佛称西方为佛土。为极乐世界。以乾金之体用固然也。万物因是以生以成。以长以归。归真于乾。而成用于坤。此神形之两类。即天地也。地返于天为归。天降于地为生此人物来去之原也。故大有以乾象物。象其归也。以陽指物。指其成也。成则返于气。归则通于神。故火在天上曰大有。此有字。言其真实不虚也。唯无生有。唯有还无。人物生死之途也唯明道者知之。故一陰在上。比之既济。修成之象也物生自成。人修乃成。其成一也。物成曰用。人成曰道。道用一也。故大有不独指丰收也。
大有卦象已如前所释。其卦辞以大有名者。言天地万物之生成。而具其才用也。天地生物。自无入有。唯无故名有。言初末尝有也。既有矣。将何属之。则名之曰物。物乃有所属也。物之有属。如业之有主。国之有君。家之有长。故有者非泛有也。乃明有之所有地也。犹天之有曰月。地之有山河。冬之有寒。夏之有暑。宇宙之有生成造化。凡有名者皆有也。不必有形之物。而人之浅见者。执形为有。是忘其一。存其一耳。天地皆有也。太极既名。两仪初判。有已着矣。其前者谓之无。真无者。无形无象且无名。故为至无。今之言无者乃乏耳。非无也。无乃无可省识。或谓之空。空亦非无。空者对实言。乃不实。非无也。故无为一切无。天地尚无。况其他乎。而自无一动。动则变。变则有。故有自无出。如人情也。喜怒哀乐出于心。而为有。以有喜怒哀乐之名也。若无则心亦先。何况于情。故无之入有。以变动生成。而后有主以主物。而后物有其形。有其名。有其象。有其用。有其变化。此皆有也。而非大有。太极之化。两仪之成。四象之分。八卦之名。由少人多。由寡入众有矣。少有矣。多有矣。富有矣。而至于大有。夫岂一时之绩。一地之功乎。盖必经过蕃生厚殖。广覆深载。而后物皆生化。才皆成育。而后名曰大有。传曰:曰新之谓盛德富有之谓大业盛德大业至矣哉。积之匪易。得之乃艰。植之末弘。收之乃仅。是富有大业乃明其生成之不易。而收获之非偶然也。故曰至矣。天地覆载之功也。人物生成之道也。陰陽推荡之用也。而后大有着焉。故大有者。至富有也。物之至也。用之大也。故曰大有。时地之宜也。
大有:元亨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有彖辞也。四字表示明显。以大有之德用、本于乾也。乾之德元亨利贞。而先元亨。乾下离上为大有。离之用随乾而着。离以光明通天德。乾以刚健运离曰。如曰之行天。无物不照。无生不成。故曰元亨。明其通利万物。使之自然生育成达也。同人以利贞为德。大有以元亨为德。合之为乾之全德。以同人发于己。起于细。故利贞。大有达于成。至于远。故元亨。二者相须以用。其象往来。其道主宾。其功先后。其果初终。而大有者。同人所有也。同人者。大有之主也。故譬之农耕。先种后获之谓也。然大有为一切有。无偏无争。故为无贫。而非必富也。盖贫对富言。富于天下则为均。均则无贫。有贫有富。犹末富也。故不曰富而曰有。以有者皆有也。凡有名者、皆物。而同人类者、皆其主也。故大有以无贫为旨。而不曰富。富于彼者贫于此。富于我者贫于人。皆独有也。而非大有。独有虽富。不足称也。必天下无贫。始为大有。是即均也。均业则安。均用则乐。均平者大同之世。大有同人。乃大同之运会也。人不私其财。物不私其力。天下同用同给。而无私积。均安均乐。而无私争。是曰至富。是为大有。故名大有。而德体天而元亨。元者自然。亨者自通。言自然亨通。无不足也。无一物不得其所。无一人不遂其生。乃如天之覆也。曰之照也。无处不至。无方不被。是元亨之真用也。大有因其富于天下。用于一切。利于无尽。达于无穷。故曰大有元亨。亨者享也。烹也。古一字而含数义。有亨即有烹。有烹即有可享。故主于尽物之利。极物之用。欲明大有元亨之详义。当从礼运大同一节中推求之。此大同所出也。大同必先有同人之道。而后成大有之用。二者失一。无由大同。故合之为乾元。为泰。为既济。分之为同人。为大有。为大小畜。以众陽统于一陰。既贵且乐。群而不妒。孚而自得。故曰大同。必基于共生。必先于共亲。必达于共存。故大有以物利而供同人者也。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而明示全卦之大用也。大有以六五一爻、居外卦之中。得全卦之正。而下与九二相应。一陰一陽。一内一外。以陽从陰。以柔领刚。而左右相翕。上下相同。与同人相似,而其体用相反相成。故曰大有。夫大之称以乾。德如天也。最大莫过于天。大有始于乾。以为基业。故名大。有之号以离。物之丽也。最能利物而成养之。莫过于日与火。大有上合离。文明光耀。运行天下。生物成用。乘时阜财。以与乾合。故名大有。乾施其生而离养之。乾布其始而离成之。乾立其本。而离张其枝叶。乾固其基。而离发展其功用。本末相倚。先后相亲。刚柔相谐。父子相协。取离丽之义。推乾健之道。犹草木之生育。而又培护之。山川之安徐。而又绚烂之。以底于大成。以明其大用。则大有之取义也。乾德刚健。宜乎生建。陽之动也。离德文明。宜乎育成。陰之荣也。内动而外荣之。下动而上荣之。如春夏之华。及秋之实。无不成熟。无不繁美。无不丰盈。无不具备。此物之所由孳息蕃殖也。故曰大有。离象火与日。乾象天。合而言之。象岁时。刚柔相济。内外交孚。象四时之应天。温凉寒燠之得其序。故曰应天时行。盖天之德。依时而见。时之令。依日而行。大有既载天德。又循曰光。周行无已。以生长万物。以化育一切。以达于成。故曰元亨。言其顺也。天日之功也。凡天地之物。莫不如是生。如是成也。不假他力。故曰顺。元者顺之至也。亨者通也。顺而推之。无不适宜也。如春之生。夏之长。秋之收。冬之藏。其序至顺。时使然也。末有反于此也。固皆天之道也。日之功也。而万有以为利焉。故元亨者、无不亨也。古字皆有深意。如元无二字。实由一字变出。在先为无。上中断则成元。以元出于无。本来之象。即无一动成元。而一变二。遂成天。如元亨之元。其初为无。至无动生有。始名元。元即最初之气。亦即有之始也故凡最始者名元后人或名玄玄亦无之化境唯玄乃虚唯虚乃无唯元乃天。唯天乃大。无生元。元生天。天成大。大有者、无所生。天所化。元所运也。大化为火火化为人皆此一气嬗化而来。道书名气曰炁。乃无火。言当无生有时。一气所动。乃陽也。非如后世之火。至有火时。已合陰同化。故火从二点。象陰也。然最初之陽亦火也。不名火。名元陽。故曰炁。今大有以离火在天上为象。所用虽后天之火。所本实先天之陽。盖曰之光热。与火究别也。以其与天同出。则曰同人。与天同用。则曰大有。因天为元气之本营。亦元气最大之结合处。故得吸运离曰而不坠散。若非天非先天之火。必坠散矣。故离火虽在后天。而实能代乾元以行天道。先天为乾坤。后天即离坎。以离坎秉乾坤二元也。视为水火可。视为天地亦可。盖乾之用在离。坤之用在坎。以体言为四。以用言止二。水火陰陽。即二气之所代行者。而同人大有。尤见其运用之妙。天火同气。而曰行于天空。凡曰之功用。皆天之功用。如风雨、雷电、雾露、明暗寒燠、温凉。莫非天道。亦莫非曰之德也。故大有因天曰之合德。而生成万有。有指一切有名言。则凡天地间者。皆由此生成。由此以昭其用。着其才。则凡善恶优劣利害。莫不由此以辨之析之。以全天道。天道虽大。生杀二字可以括之。而皆假于曰。春生秋杀。热生寒杀。此大较也。故成用者。不尽在生而在杀。不在生之无杀。而在生杀之得其时。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天道之常也。而在如其才用以为生杀耳。善者扬之。恶者遏之。利者推之。害者止之。乃天道也。去莠所以安良。袪邪所以全正。故利物者。必辨物。培物者。必审物。天道以生杀成物之用。人道以赏罚全人之生。此天下不易之则也。
《宗主附注》
大有以有名、而不曰富者。明物之属公也。富以人言。有以物言。实则有即富。物多不可胜用、非富而何。然富以天下。不专于私人。故曰大有。既无处无不富有也。一国之境皆丰收。曰大有年。或南稻。或北麦。或旱粱。或水种。莫不丰收。方名大有。若有一歉。非大有也。故大有为同人之富。富字从同田。同人之田也。同人言凡人类也。非指何人何地之民。人类皆得以其力。收其财物。即大有。故大有为太平之世。必基于生产之富也。田指一切土地。无论山水寒煖。地面土中。一切产物。皆富之源。皆可名田。皆人类所凭以生以养者也。故曰同田为富。同人以田产大有而致富也。故礼运大同。必及于财货与物力之分取。以尽地利。地利尽。天时宜。而后人以安居。世以治平。无论何人治国。必先此道也。人之群处。为求生之全。而避害之至。故同人人之于大有。性情之所应也。唯能同人。始能大有。唯有大有。始养同人。此天地生物。为人类之养也。岂为一二人之富哉。故大有本乾德。如天之无不不覆也。推离用。如日之无不显照也。人之应之、亦当如是。彖曰、应天时行。是以元亨。大哉此言。世人知之者盖鲜矣。
又曰、大有卦有字音与酉同。系八月之令。同人人字与寅近。系正月之卦。正月春生。万物正启发之时。八月秋收。万物值成熟之会。凡收获皆在秋季、麦之熟在四月。亦名麦秋。以秋主收也。故酉月为有。言万物皆丰盈成熟。而天下富有也。在卦象、火在天上。七月流火。其时物正将熟。至八月则收成矣。农夫一年辛劳。唯望秋收。以慰其所欲。有者足也。足其欲也。古人生活简朴。得食则足。故八月秋收。天下同富。无论贵贱。莫不欣然自足。盖古者计民受田。耕以得食。苟非荒年。则家家皆有收获。皆有富足之象。此大有必以天年为准也。天年丰歉。多关政令。仁人在位。水旱以时。虫害不生。史书大有年以纪之。明其德被民生。功参化育也。故大有系于天。而致于人。人事不齐。天道乃变。荒歉之岁。必国无贤君。故民贫。咎在政治。而非岁之罪。物之有。乃常也。不收。变也。圣王之世。岁无不丰。人无不富。末有民贫而国治者。故治国必先民生。傅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此易以同人大有二卦。喻治世之则。而推其极、则为大同之运。大同岂有他哉。亦唯人人安乐富足而已。故读易必先求圣人命名之旨。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孔子《宣圣讲义》
此释大有卦象之用。体天道而立人则也。天指吉言。命指凶言。善指利言。恶指害言。顺者推之使广。休者止之使退。扬者举之使高。遏者抑之使下。皆本天之生杀予夺也。此即阜物利用之大道。而为大有生成之大则。人者天之所委以行道者也。能本天之行。以成物之才用。斯为君子。故大有不藉人力。而唯以人顺天功。书曰:天功人其代之。此之谓也。天所生者生之。杀者杀之。予者予之。夺者夺之即代天也。即大有之人道也。
《宏教附注》
此节含义至深微。昔人注释。均末能透发其蕴。不知大有乃世治最高之则。大同之道。其所述多关治道。而文王又不便直说。委曲立辞。实为儒家明治要义。所谓人治本乎天治。尧舜性之也、皆在此卦所演述。以五陽尊一陰。陽化同陰。乃性命之间。有无之际。上通玄微。下覆万物。以大平等。大公道。树立人生准则。而解决一切纠纷。以安治天下。保全人类。其取象至妙。三代以下无知之者。故夫子特为阐发之。
初九:无交害,罪咎,艰则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有初九爻辞。明初爻之用。及其吉凶也。大有初九。乃乾之初爻。而其上卦为离。初爻之地。居潜龙之位为勿用之时。上应离之九四。离本附丽之义。而其名为离。皆取交互之用。初九既主勿用。是不可交也。故曰无交。乾以刚往。离以柔来。既成相交。则宜以诚相接。今爻以无交为用。是所值有害也。害而曰交。言妄交也。不宜交而交之。其害必至。故无交者免害。而交者遂害矣。匪咎者。无交害。自非咎也。交而被害。其咎奚辞。然咎在自己。果处之艰贞。不图进取。则无咎矣。故曰艰则无咎。又按卦爻之情言。刚喜交柔。下喜交上。内喜交外。大有初爻、居喜交之地。自易涉轻交之嫌。是其有咎在意中。唯能回省乾之潜龙勿用之训。重察乾惕之义。而防九四之跃渊。以艰贞自持。以交害为戒。则免于咎。盖大有本欲交。而初九又受离之内附。最易成阿比之咎。阿则为奸。比则为匪。皆忘身徇欲之害也。君子所必慎焉。故艰贞自励。乃免咎之道。或曰无交害匪为一句。以害于身之匪也。即比附之小人。离急于求容。而自外来比。初九在内应之。则成引匪自附之象。爻辞戒之。故曰无交害匪。以有咎也。或曰害古通曷。义即何也。言无交何非咎戾。果交而末审。则咎戾不能幸免。故无交二字。乃圣人垂戒之辞。此二解义均通。大抵以初九居勿用之地。有潜退之思。履刚险之途。唯艰贞之尚也。故无交者。明其自洁不比于物也。害匪咎者。明其易干咎戾也。艰则无咎。语意最显。艰言自知艰难。不轻率妄动。而守贞弗失也。大有卦原与比对。交害匪三字。皆取比与师义。比之匪人以轻交也。大有以物之盈。易动于欲。或因外诱而失其内贞。或因势迫而违其守节。皆咎戾自召也。故以艰免咎。乃君子处物之要道。
又按九四爻辞匪其彭匪字、正与此匪字对。亦含有盗匪之义。盖慢藏诲盗。玩物丧志。徇财失节。好货亡身。乃情欲之害。凡人所易犯者。大有以物丰而用足。恒易引起争夺之谍。材良而获多。恒至沦于败覆之祸。故初九无交害匪四字。实寓警惕之训诫也。害指物言。匪指人言。皆祸也。皆以有而生之祸也。匹夫怀璧。贪夫殉财。罪及其身。咎将谁任。故大有不难致。而处大有之难也。知其难。则免焉。夫害之于我。以物聚也。匪之加我。以欲役也。而咎戾似非在我。却由我可免也。故仁人不专富。智士不贪多。今初九以乾交离之末可也。正如人之于其财物。尚末接触。虽将来集。而不宣直取之。虽欲附从。而必须慎择焉。此艰之谓也。若以时之末至。而进求之。位之非宜。而过谋之。是贪也欲也。害匪相偕。不期至而至。不亦危乎。是无交害。明其交则有害也。交犹受也纳也。财物害匪。皆自外来故也。初九内之至也。外来者无受纳之。则咎亦无矣。
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害字已括一切祸乱咎戾言。无交接其害。乃初九中正之道。然常人恒易犯之。贪其利而忽其害。徇其欲而忘其咎。是以易辞特垂戒焉。首句明揭大有者。正见害之所由至也。若非大有。害亦不生。而处之者。则贵在无交。即艰也。艰犹乾惕之义。以艰得之乃无害。如农工辛勤所得。自无祸殃。不劳而擭。非有而取。皆违艰之义。即不免于咎矣。辞以示教。因爻象而垂戒。乃圣人之深心。亦君子之正道也。大凡大有卦。本物之富有。为用之丰盈。乃人生最亨乐之时。而祸害亦滋伏焉。故各爻多曰咎害。言无咎者正有咎也。以富易骄。以货易婬。以物引欲。以亨乐忘性。即不为盗匪觊觎。亦足以毁道败德。故君子于此必慎之又慎也。公之则安治。私之则害。远之则亨乐。近之则咎也。此以后各爻之义大略也。读者宜细昧之。
《宗主附注》
大有初九爻辞。无交害句,昔人释之。谓初九爻位在下。不得与上交。遂受无交之害。以卦爻象言。此未当也。盖卦名大有。而上为离。离本附丽之义。其意最亲近。初九主升。九四相应。正易相协。非无交也。而大有以物之丰富。为众所乐从。亦非难于交友者。释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特揭出大有卦名。即为使人知富有之交易滥。而祸患之来无穷也。苟以无交为害。则下文不当曰艰则无咎。艰者指交之难。谓宜慎交而守艰贞。勿悦人逢迎。而滥与附和也。财之所聚。人亦趋之。利之所在。众必焉。大有初九。居富以行于世。因财以接于外、恒易为小人觊觎。而多方趋奉。巧言令色。引诱为非。设一未慎。身陷为匪。先受其害。故圣人因象示警。立辞明教。使人知滥交之害。不如无交。逐物之祸。不如弃物。不以有而忘艰苦。不以富而失贞洁。则虽居大有之地。行丰裕之时。仍保其本来。悠悠自得。人无妬其富,匪弗生其心、则祸害不侵咎。斯免矣。此无交害句。实指不交其为吾害者。如盗匪小人之类也。且害字包举一切为害者言。或人或物。或友或仇。或损其身家。或毁其名节。凡足以为害者。皆是也。皆宜远之避之。毋与交近耳。诚以物欲易召其害。财富易伤其德。而人情忽焉。恒自履于险而不悟。故申之日
艰则无咎。盖处初九之际。本可特立独行之时。善于附丽之离。尚远而末即近。果能素位而行。自免流污之合。曰无交。明其本无可交也。非仅毋交而巳,夫子分句释之。最符爻辞原义。读者当细审之。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有九二爻辞。言本爻之用、与其吉凶也。九二居内卦之中。值富有之时。本乾之周覆。得离之推进。故有车载之象。乾主生物而利天下。既有其载。自有所往。因物以利人。因利以成用。利用既时。攸往咸宜。故无咎也。夫九二居正位。主内藏。犹人掌仓库之主。司出纳之官。财物既盈。利用孔亟。则所纳者出之。积者散之。物之利。为人之用。我之有。济人之无。此全依乾德周流。动变不居。天道普覆。生生不已之义。而克成大有之用者也。物之为物。厚人之生。济人之急。成人之用。广人之德。天所畀也。财货之于天下也。不私于一人。功用之及于众也。不止于一时。居中御外。挥之役之。使无留滞。转之运之。使得平均。天道之所宜。人道之所仰也。故有物必有财。有财必有用。主政者物之司命。地无弃货。田无弃材。仓无弃粮。库无弃币。凡为人所需者。即人之利也。人之不足。我则补之。人之有余。我则取之。调其虚盈。剂其通滞。一归于均。而天下无贫。此大有之政也。而九二司其守。掌其职故大车以载。运轮之事也。有攸往。调剂之事也。皆在位之责也。无咎二字。亦如初九。以能聚能散。善出善纳。乃免咎耳。天之丰物。不独富也。物之成用。不独利也。利之厚生。不独享也。人皆有生。皆有所需。皆待于物。则物之所集者。众情之所慕。财之所归者。众望之所依。富之所在者。众志之所怀。为恩为怨。为友为仇。皆此介之。故君子主物而不私。尽利而不擅。致富而不专。理财而不侈。成用而不费。为恐其负咎也。私则害至。擅则妬生。专则恶归。侈则行毁。费则信隳。皆咎之所由集也。故君子戒之以天下之物。利天下之人。成天下之用。然后咎戾免、而功业大。信誉成、而道德过人矣。此大有之大义。九二爻辞之微旨也。
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也。积同集。聚也物集中而富有也。藏于府库者。谓之积也。言收获之物藏于中也。然藏者将以用也。积者、将以散也。大车以载。明其来去之道。而能用能散也。故曰不败。久藏必腐。久积必溃。是败也。大有之富。在能不败。是积之不厌多。藏之不厌深也。盖始终成,物之用。供民之需。而不自私也。物之藏于家者曰私。藏于国者曰富。藏于地者曰弃。藏于民者曰利。视其所藏耳。圣人不讳居积。而恶私藏。不强取与。而求平均。虽大车以载。民无一其富也。利及于众。虽取之至精不为贪。用及于公。虽积之至盈不为贿。故富以天下。财成一切。此小畜之所以贵有蓄也。天之生物。无论巨细。皆有其用。能遂其用者。圣人之治也。若贪多而不公于民。贿入而不推于众。是虽藏之至密。犹无异弃于地。积之至盈。犹无异贫无所有。徒丧物之用。而悖天地生物之心。是败之也。物败由人。用得其宜。为物之功。用失其宜。为物之败。故物以用为利。失物之用。反利为害。此九二爻辞。规规于积中不败一语。见利之成败在人也。而大有之义。亦视此为辨。独富如桀纣。虽积财如山。积物成阜。非有也。终不免弃掷。是徒败之也。故大有必人人皆有。必凡物皆得尽其用。此大同之旨也。货不藏于己。力不藏于身。物尽其利。民得其生。此诚大有之世。唯尧舜之治至焉。故大有必本于天下为公。苟有一私。是非大有。苟有一夫之贫。是非富也。苟有一物之败。是非积也。此圣人均财之大则也。大抵古人制度。以公产均财为极则。而不以贫富妬争为法。必使天下无贫民。不欲天下有富者。必使物力皆得其用。不使田有旷土。人有闲夫。故井田之制。以田分授于民。而税收之制。取民不过十一。君不私货。库不私财。民无独利。物无废用。天下乃长治久安。观大有爻辞之义。当可得其成治之要道矣。
九三: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有九三爻辞。指九三爻之用。明其利害也。大有九三处下卦之末。为中爻之始。紧接上卦。介乾离之际。乃内外之枢。中为人爻。合九四为用。亦居内外之间。象交际之事。在下卦乾为先天主位。上卦离为后天主位。而皆迭为宾主。先天离当旁位。后天乾居隅坐。是分列主从。而合先后天言之。又同居尊位。则在卦象。有比于天子之于群公。天王之与侯国。虽有君臣之分。却如宾主之交。九三以人事为本。故比之宴享重典。公言其来宾之象。享言其赐宴之情。而取喻于赏有勋劳。嘉其成绩。非平曰宴会可比。古制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为告成也。必其境内安和。田土丰禳。物产饶益。人民乐育。上孚天时之令。下徵草木之祥。民生无虞。国用不匮。于是信无怠其职。无废其事。可以告成于天王。而以慰其心焉。故按时入朝。为受命后最重之典。天子乃因而劳之。为人民答其勤勉之意。并召百官而告之。以为他国劝。此宴享之体。非为酬酢也。实考成之举。果不及者。享不与焉。其有过失者。责之罚之。是凡受享者。必其国之治。民之安。而时和年丰。物用有余。百官供命。不违于王制者也。故天子享之。享其大有也。小人弗克者。小人自私其国土。自利其物产。不恤人民。不和于内外。上悖天时。而荒歉自至。下拂民志。而叛贰时闻。则天子怒之。必获诛谴。尚安得享。曰弗克、言不得受享也。此不以一人之富有为贵。而重在能利民也。故名之曰公。公、爵也。以其能公其国。公其物。公其利与用也。唯公乃能称公。乃得锡享。唯君子乃公。唯公乃大乃有。乃孚大有之义。皆小人所弗能也。故九三爻辞。举享于天子之典。明大有中正之义。以见大有必基于政治。必由于君子能治其国者。必得享于天子。为天下所同赞美者也。虽富有胜人。而民物不康。非大有也。虽禄位过人。而政教不逮。不足以致大有。故享不妄与。朝必有告。职不妄授。赏必有功。此古时王者之制也。
古亨享二字一也。而享亦含亨义。以亨为物之成。享为物之用。亨为功之通。享为功之果。在乾坤元亨之德。亨以合礼为嘉会。即指宴享。盖古人宴享。必有所庆。或因功之成。或因物之获。或因劳之至。或因货之积。故积德积功。与积物同。物之成热。与事功之成果同。其取义皆在亨也。唯亨能通利一切。乾坤之大。在能通利天下万物。故称为亨。王者因物之亨。而及人之功。因民之亨。而及上之功。故有赏功之享也。旧有仍释为亨者。究末明享之与亨。一字二义。假借者也。或有谓公非指人。乃指大众。意义亦通。公即大众所服之人。以得大众拥戴。故曰公。公用用字亦包二义。以公因功而得享。一也。公众所用之物。以备天子之享。一也。盖公之得享。在平曰。因物之成、而叙其功。是享由功来。即物之利用也。在宴会。因物之备而着其礼。是享由礼出。亦物之利用也。皆不外乎物。不离乎用。故曰公用。明大有之重在用也。重在善用也。唯至公者、为最善用物。虽多不为糜费。虽少不为弃置。以其本于道。孚于理。宜于事。洽于情。得物之真用。而克全其利也。故小人弗克。不独为不能得享。且以其不能成物之用。全物之利。是害物也。害物者大有之害。与初爻意义相应。初爻以无交害为大有之害。因物之不得其用。为物之害。成人之害。此爻以小人不得成物之用。为人之害。及物之害。正相对。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见小人之害。不但为人之祸。而物亦被其灾。小人以贪为能。以欲为功。以多藏为富。以滥费为利。是其害于人民者已明。而由物之废与费。更为其利用之害。亦可见矣。其终也。因罪受谴。因货贾祸。则又自受其害矣。故释文申明其义。意谓唯君子乃免害耳。此爻尚有最要一义。在文字外。向无人解及之。兹述其大晷如下。
夫天之生物为人用。乃以奖有德。劝有功也。勤者得之。善者享之。仁义者利之用之。非可以私干也。故名曰天禄。凡衣食曰用一切之供给。无一非禄。无一非生前所定。不得多或少也。故凡用物者必惜物。有之必成其用。无之必安其分。王者制爵禄。仿于此义。非德不予。非功不锡。此本天道栽培倾覆之例。不得任意增减之也。九三爻引天子宴享之制。明人与物至中至正之道。人之于物。物之于人。恰有相宜。不过乎中。不失其节乃为大有之真象。亦即大同之大则也。故贫富不相悬殊。出纳不相乖舛。生息相及。利用相衡。一如天之命人。王之命爵。亳无贪纵之念。干求之愆。则世道自平。人类自康。此治平真谛所在。而大学言治平。必纳于明德。必始于格物者。正此义也。故礼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物欲明何以为过即由失大有之道其详见大小过。兹言大有。第求不过而已。此小人之害。害在过耳。不过何害。故克字与克己克欲克念之克一义。小人之过。以弗克也。此义宜细审焉。
九四:罪其彭。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有九四爻辞。指明本爻之用也。九四在上卦之始。居中爻之位。为离卦之初。接下卦之乾。而与六五近。与九二应。一陰一陽。夹辅其旁。身为陽乘陰陰者聚物而不流陽者载物而易动。陰陽交翕。或弛或张。上下交通。或盈或绌。此大有九四之象。匪其彭者以物聚而不满盆而不张相孚以交相得以合是大有之善于居积。正如九二之积中不败也。然九二之象由内生。其自处之善也。九四之象由外至。其应时之当也。物之聚者恒易满。财之盈者恒易张。满则害生。张则盗至。皆由于贪与侈之蔽也。彭者满也。张也。太过之象也。义与彭亨同。亦即谚所谓膨胀之意。以大有至此。物集益众。财敛益多。争趋附之势。如囊之纳。有不胜。器之盛。有将溢。而陽动以周流。陰静以收受。两象俱备。遂成其彭之势。而幸主物者。得其道。适其宜。虽聚之已丰。而纳之不使满。虽来之已盈而盛之不使张。以度其量。而制其节。以迎其入。而去其过。以止其至。而应其时宜。以御其用。而孚其人事。故曰匪其彭。言虽有彭之虑。而竟不至于彭。是主之者有方也。以九四居陰陽之中。兼刚柔之用。故能左右调协。取舍自如。中而不偏。正而无过。此爻辞明其为无咎也。无咎亦如上各爻、最易有咎。以处之得当乃免咎耳。
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辨皙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能具辨物之明。皙物之用。而得其中道也。辨以知物之情。皙以善用之途。明则物无遁情。用无悖道。各得其所。则多而无害。敛而非贪。藏而有为。役之不失其时。制之不违于理。则自免咎戾。此明之大用也。离为光明。九四为离初爻。故有能明之象。又或谓匪其彭。匪指小人。与初爻之匪同义。盖言财物丰盈。盗贼觊觎也。彭犹旁也。匪在旁窥伺。欲以掠其财。夺其物也。而无咎者。以防之有道。而接之有方。虽在旁之近不足害。由能明辨哲于几微也。辨其为匪。而先事备之。皙其不善。而早为远避之。亦如初爻之无交害匪。则匪自不为祸也。此亦象中兼赅之义。可会通焉。盖大有以富为象。慢藏诲盗。世所不免。而爻辞原贯通一切。如由上治言。则当如前义。如在拨乱之世。则后说亦可通。当视时而释其意义。以易辞选择精弘。非他经比也。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有六五爻辞。言本爻之义、及明大有全体大用也。大有以六五为全卦主爻。以居上卦中位。又系陰爻独贵之际。众陽环拱以相从。其用最大。其德最全。而陰陽交孚。上下相应。下与九二。一陰一陽。一外一内。两相交契。而易其用。陰以陽用。陽以陰用。陽居内而志在外。陰居外而志在内。内外相从。刚柔相得。故爻辞最吉。明大有之正用、固如是也。以其交孚于众陽。备万物之所归。而德协于群下。待万物之同化。比于圣人在位。富有天下而不私。利普万民而不吝。顺天道之自然。而信不渝时。体时义之大顺。而物不空乏。故能生育万类。德威并至。德玄而莫名。威立而不猛。乃无为之治。不化之化。不令之令。恰如天地之覆载生成。不言而品物自亨。不行而事功自着。故辞以交如威如象之。厥孚言其孚一切也。厥、至也极也。自然而然也。孚者中道也。中孚之谓也。孚如禽鸟孵雏。温养化育。自然自在。不失其序。诚神化之效。有非人力所事也。交如者。往来交错。生化繁荣之象。以六五善交众陽。而不失其正也。威如者、德用俱备。生成同见之象。以六五以陰抚循天下。而独用其中也。两如字言其自然如此。非故为之。其交也、自交而不乱。如曰月代明。四时代谢。天地相抱。周流无垠也。其威也、自威而不暴。如雷霆震动。水火交焚。秋杀冬藏风鸣曰燥也。皆天道必至之德。元气必徵之象。利及天下而不见其惠。用及一切而不见其功。德为玄德。威为玄威。故万物不自知。而大小同大有。此其所以为吉也。凡用如字。必含假设之意。以有其事而不拘其迹。着其理而不限其行。故曰如。六五本陰以为用。纯柔以为德。行之自然。至于大顺。正大同之真谛。故礼运篇大同节后。有同乎大顺语。即明。大同之德用也。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精义。而见大有之道与德也。以信能生成一切。天地之生化。莫不基于信。物之春生夏长。秋成熟。冬藏储。皆信也。志孚信成。故曰信以发志。易者至顺。唯顺乃易。顺其自然。一成皆成。天下大有。而生之与成。一德一威。一育一杀。威也杀也。顺时自至。非有所为也。故曰无备。比人之坦易和平。亳无猜嫌之心于事先。天地之道。生之无亭毒之心。杀之无虔刘之志。即易而无备之谓也。推之人类。天下大有。人人皆乐其生。更何恩仇之念。忌妬之怀。相与亲和。有如骨肉。自无仇害之见。即无防备之心。此六五爻辞之微义。而所以占其吉也。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有上九爻辞。言上九之用。兼明全卦之大旨也。大有以离合乾。成文明富庶之象。而其德用。则在能孚天道。盖离能体乾、以成其用也。离代乾主后天。为万物父母。凡有生者。皆仰其覆育。赖其温煦。得其恩泽。而为发扬。被其光明。而为文采。是离日之德。即乾天之德。大有之利。即天佑之利也。日以代天。天之有日。犹国之有君。日之德政。天所布也。天之生成。日之功也。天无日无以达其用。日行天无不褊。而遂其覆育之道。日经天无不照。而致其高明之德。则日者、天之政令所出。德用所施。故后天以日为主。而大有恰见其象。昭其例。大有之离在上。以全成乾之行。而上九居离之终。当德用之既成。值天道之极盛。则世间一切生成。一切安利皆于斯时着其道。显其用。而皆宜原始要终。以溯其功业之自来。德用之自至。则返本复始。不忘天之恩惠。以诚以敬。重承天之宠施。则大有之终。必明天道。而使世间人物。皆知吉之所获。利之所来。故爻辞指其意义如此。在人得享一切安富尊荣乐利。以至无尽。果奚致哉。非天之所佑乎。天之所佑。非日之所为乎。天日光明。人物康泰。则大有之世。一切皆乐其生。享其福。是其为吉利。蔑以加矣。非天之赐。孰能致之。夫大有之义。贵在公平普褊。无亲疏远近之殊。聪昏强懦之别。其得享有也。非一人所私。非一地所藉。乃大众共获共受者也。故爻辞指明为自天佑。而人人咸占吉利。处处咸乐大有。此彖辞所谓元亨也。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原义也。而称曰上吉者、以上九之吉也。易卦例在上爻者。多与全卦相违。盖处极地易变也。而大有上九则否。以大有本天下为公之道。孚乾之行健不息。离之日进光明之德。而合为用。以富于众物。育为大利。非关一人之祸福。一方之得失。故上九虽极、而犹成其高明之象。虽变、而仍不失其福利之旨。则所谓吉。诚上吉矣。在履上九爻、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明指元吉之属上爻。系孚于大有之义。使天下知吉之真实。与利之大也。乾辞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为其公而无私。利而无害也。大有之上吉。亦正是此义。且合而观之。乾之利。天道也。履之吉。人道也。人道克孚天道。而后大有之吉利以成。故曰自天佑也。吉利之成。乃天人两者所见。吉乃天佑。利为人享。大有之吉利。降自天而成于人。与乾履之占。正宜对参。有乾之道。始有大有之体。有履之道。始全大有之用。履之致治。在辨上下、定民志。大有则曰明辨皙也。履之成德。在元吉在上。大有则曰上吉天佑。是大有之始。固发于天功。而其终也。则成于人事。天道远而微。人事近而着。则求天下大有。必先致力于履。履礼也。故大同之治。寓于礼运篇。而见易教之成。必自礼教中得来。礼主敬。大有上九之辞。虽明天功。以揭出吉利之原。亦在重人事。而促人知生成之德。敦敬天之念也。易教辞简而旨深。意曲,而义广。学者要当细玩昧之。又大有之上吉。在人为享利。在天为告成。有成必有败。有利必有害。圣人欲其永成不败。尽利无害。故示上爻之辞。而导人知天功之不可贪。天佑之必克承。则言外之意。尤为谆切。盖果知吉利必自天佑。方无害。则言行必孚天道方无虞。天以致人物之吉利而高明覆育。达于无穷。则人物宜体天之生成。而勤慎公正。以常保其福佑。是则大有卦辞之微义。尤必详为领会者也。
《宗主附注》
大有卦与同人住来。而其对为比与师。比师为五陰一陽。同人大有为五陽一陰。四卦皆归魂卦。即乾坤坎篱四宫归魂之卦。乾坤坎离、先天四正。后天则坎离代乾坤。是又名先后天同位之卦。故皆有同聚众大之象也。师众也。比聚也。同人同也。大有大也。其义均近似。以其卦之本体。为先后天相合之象。而其属类。又为陰陽共归之象。师比以众陰归陽。由子返母。同人大有以众陽归陰。由母覆子。二者皆取归附之义。故名归魂卦。以卦名曰。同人大有。其德为刚为明。其用为大为生。秉乾之德。推离之用也。师比则与此反。以其本坤而用坎也。然其以类聚也则同。师比为陰类。为地与水。同人大有为陽类。为天与火。二者同气相求。同物相附。自然而然。不假外力。是以帅比为陰朋从陽。同人大有为陽类从陰。卦别陰陽。各从其主。而得相合也。故大有之辞。多与比类。或及于师。同人之辞。多与师应。或连于比。盖正变相通。往来相及。以后天言。同人对比。大有对师。以先天言。同人对师。大有对比。盖即二五两爻。正对与错对之异也。以后天之一陰一陽。为道之例。则凡陽爻与陰爻对为正也。若依先天以卦与卦对。外内各自为对。则错对者变也。须通所对四卦释之。方得其意。故同人九五大师相遇正对也。而大有九三亨予天子。小人弗克。则错对也。以义皆取师卦爻辞也。可覆按之。自明其意。
又曰、易言天道。贵有人事应之。天道不虚行。必徵诸人事。人者天之寄也。事者道之例也,易之吉凶祸福。必藉人之行止进退以明之。若无人事。是天道不足言矣。果人事与天道相违。则天道亦不足信。天道虚而人事实。天道微而人事着。欲显天道。必先人事。如易之卦爻象天道。而辞句则指人事。为人事之表率者。则君子大人。即德与位之属者。易言大有。宜年谷丰登。民食裕足。则在治国者有以致之。若荒灾遍地。人民流离。更何大有可言。则所谓有者。私人之聚敛而已。与大众无兴也。故圣人释易。必先贵人事。明人既所以明天。易辞之称天者。皆已着于人者。其称吉凶利害。皆已见于人事者。乃合理两兴迹而论之也。非空谈玄妙、而莫能徵验者也。故习易者、不比他经。而致用必侍政教。此君子大人之任也。又曰、大有卦之以有为判。而利分公私上下。在公为正。在私为非。在下为均。在上为独。故爻辞辨之甚明。欲其成利。必先成物之用。使物无废弃。财无滥费。始称大有之义。盖大有继同人而来。同人言其众。大有言其富。夫子所谓既庶之后。必富之者。于二卦之义见之。人求其庶。庶而不富。徒自乱也。故富庶二字。不可分离。圣人治天下。无非求其安。而人民之安。必先得其生息。礼乐政利。皆其后事。苟养生不足。赡家不能。虽导之不善矣。故王道必先富民。必使人人同富。即均也。人民同富。君乃安享其成。人民同贫。君不能独享其乐。故国之富。指人民言。物之利。指成用言。非谓厚积于一人。宝藏于府库也。故私非利。废非用。后世之害。皆缘于私与废。虽有众庶。而上下离心。虽有货财。而利用不给。故祸乱无己。而人类苦矣。有国者。不深体易象之羲。古人立教之旨。而盼长治久安。奚可哉。
《宏教附注》
周易各卦。多重政治。文王鉴商政之衰。思尧舜之治。故托于易。以明平治之道。所述大同之义。太平之政。而多难明言。乃分寄之于各爻辞。并隐其名于卦。如大有同人是也。而一一细求所行之道。推诸人情物理。合之天道。无不备具。其在各卦所示。莫非此旨。后唯孔子能绍述之。传于礼经。门人或未尽达。故传说末详。此亦时之所为也。易坛所讲。此点独加详尽。以与大学中庸运各篇相证。虽曰讲易。实不止明数已也。
《易经证释》
大有与同人为往来卦。同人之反即大有。然大有与同人虽反。究异他卦以反而吉凶互异也。大有同人反而相成。非泰否可比。可视为前后卦。亦可名为因果卦。盖同人之终。为大有之始。循环相继。不相反。故在同人为亲。在大有为众。亲之于众。犹近与远。昨与今也。时地之殊耳。按卦象言。上离下乾。一陰五陽。而陰爻居上。是与同人反也。以陰贵而陽从之。是与同人类也。同人陰在内。故主于外行而进于内。大有陰在上。故主于下始而归于上。物所归也。一陰独尊。俯携群陽。众物备具以待用。众材咸集以备采。故曰大有。其与同人相成者。同人始终在外而未达。至大有乃成其用。见其功。是大有即同人之应也。上离为明。下乾为健。离以丽物。物乃丽之乾以生物。物乃生焉。生者成之。丽者纳之。如春种而秋获之。前植而后收之。故比于年丰。资于物富。丰富即大有也。大有年即丰年。以物众多也。物慨一切言。凡所以收获而利用者、皆物也。在事为功。在材为用。在花为实。在产为育。故名大有。有者育也。大育则无不育矣。乾主大生。先天之父。离主明成。后天之主。一先一后。两尽其德。此生成之本。发育之原也。离出于坤。而代乎乾。为后天之宰。凡物所资生长者。故象曰。如天地间无曰。则无生无长。不问何物。举赖曰之光热。而生长育成。曰不照者、无生物。曰不足者、生物枯萎。此人人所知也。春夏之时。温热之地。物盛生繁。冬秋之时。寒冷之地。物凋生绝。故曰之功用。以中天为着。大有曰在天上。象春夏之曰。温热之区。则其物之富。材之丰。可以见矣。故大有不言物。而知物之繁。不言生。而知生之盛。此由卦象可得其义也。同人曰在天下。犹冬与夜。所以怀育温润以待春与昼。是其先事培植之时。而大有则属勃兴奋发。以迄于成熟之象也。故曰同人大有。犹因果也。先后也。
就爻象言。下卦全陽。上唯五爻为陰。五为正位。陰居之。以柔临刚。以陰主陽。是六五一爻。为全卦主位。陽来辅从。如众服主。而陰柔本下降。陽上升与陰相接。刚柔相得。无往不通。故主成而得亨用也。盖陽爻本乾九。陰爻本坤六。九六相孚。不失其正。则共成大用。以亨利天下。如同人陰在下。则处境多逆。末能大用。故不及利物。而止于同人。大有则升降均宜。进退无碍。上下相协。远近咸从。故有亨通利物之功。说着谓大有以陽从陰。以柔伏刚。似为末顺。是不明先后天体用之异也。先天乾为父。离为女。女宜从父为正。后天离为主。乾为从。则从宜随主为当。乾在后天地居西北隅。而离乃进于正位。大有离恰得其正。乾顺适其宜。故在先天为生。后天为成。先天为种。后天为获。故乾为金。为秋气。为西方之令。比于一岁之秋。而为万物成熟之象。若犹执先天之位以言易。是不明文王之心也。故离以中女而代父居尊。恰明后天交互之用陰陽配合。刚柔调济。而后生化以见。功用以明。是大有大用。全在离卦之六五一爻。离以光明。如火照物。火在天上。如曰中天。曰虽有光热。非燥物使之枯也。乃温物使之育也。曰临乾金。金能生水。水以滋润。而物得其养。金主收成。而物得其时。故一陰主五陽。明万物同遂其生成。而收获富有也。自来爻象于物为陰。以物质不似气之轻清也。而大有则以陽象物。谓其明也。成用也。熟也。有财则有用。有物则有养。将以养天下而利万物。是物之用。即生之原。物亦气也。故比于乾金。乾主大生。金为坚成。乃世闲最神妙最仁慈者。佛称西方为佛土。为极乐世界。以乾金之体用固然也。万物因是以生以成。以长以归。归真于乾。而成用于坤。此神形之两类。即天地也。地返于天为归。天降于地为生此人物来去之原也。故大有以乾象物。象其归也。以陽指物。指其成也。成则返于气。归则通于神。故火在天上曰大有。此有字。言其真实不虚也。唯无生有。唯有还无。人物生死之途也唯明道者知之。故一陰在上。比之既济。修成之象也物生自成。人修乃成。其成一也。物成曰用。人成曰道。道用一也。故大有不独指丰收也。
大有卦象已如前所释。其卦辞以大有名者。言天地万物之生成。而具其才用也。天地生物。自无入有。唯无故名有。言初末尝有也。既有矣。将何属之。则名之曰物。物乃有所属也。物之有属。如业之有主。国之有君。家之有长。故有者非泛有也。乃明有之所有地也。犹天之有曰月。地之有山河。冬之有寒。夏之有暑。宇宙之有生成造化。凡有名者皆有也。不必有形之物。而人之浅见者。执形为有。是忘其一。存其一耳。天地皆有也。太极既名。两仪初判。有已着矣。其前者谓之无。真无者。无形无象且无名。故为至无。今之言无者乃乏耳。非无也。无乃无可省识。或谓之空。空亦非无。空者对实言。乃不实。非无也。故无为一切无。天地尚无。况其他乎。而自无一动。动则变。变则有。故有自无出。如人情也。喜怒哀乐出于心。而为有。以有喜怒哀乐之名也。若无则心亦先。何况于情。故无之入有。以变动生成。而后有主以主物。而后物有其形。有其名。有其象。有其用。有其变化。此皆有也。而非大有。太极之化。两仪之成。四象之分。八卦之名。由少人多。由寡入众有矣。少有矣。多有矣。富有矣。而至于大有。夫岂一时之绩。一地之功乎。盖必经过蕃生厚殖。广覆深载。而后物皆生化。才皆成育。而后名曰大有。传曰:曰新之谓盛德富有之谓大业盛德大业至矣哉。积之匪易。得之乃艰。植之末弘。收之乃仅。是富有大业乃明其生成之不易。而收获之非偶然也。故曰至矣。天地覆载之功也。人物生成之道也。陰陽推荡之用也。而后大有着焉。故大有者。至富有也。物之至也。用之大也。故曰大有。时地之宜也。
大有:元亨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有彖辞也。四字表示明显。以大有之德用、本于乾也。乾之德元亨利贞。而先元亨。乾下离上为大有。离之用随乾而着。离以光明通天德。乾以刚健运离曰。如曰之行天。无物不照。无生不成。故曰元亨。明其通利万物。使之自然生育成达也。同人以利贞为德。大有以元亨为德。合之为乾之全德。以同人发于己。起于细。故利贞。大有达于成。至于远。故元亨。二者相须以用。其象往来。其道主宾。其功先后。其果初终。而大有者。同人所有也。同人者。大有之主也。故譬之农耕。先种后获之谓也。然大有为一切有。无偏无争。故为无贫。而非必富也。盖贫对富言。富于天下则为均。均则无贫。有贫有富。犹末富也。故不曰富而曰有。以有者皆有也。凡有名者、皆物。而同人类者、皆其主也。故大有以无贫为旨。而不曰富。富于彼者贫于此。富于我者贫于人。皆独有也。而非大有。独有虽富。不足称也。必天下无贫。始为大有。是即均也。均业则安。均用则乐。均平者大同之世。大有同人。乃大同之运会也。人不私其财。物不私其力。天下同用同给。而无私积。均安均乐。而无私争。是曰至富。是为大有。故名大有。而德体天而元亨。元者自然。亨者自通。言自然亨通。无不足也。无一物不得其所。无一人不遂其生。乃如天之覆也。曰之照也。无处不至。无方不被。是元亨之真用也。大有因其富于天下。用于一切。利于无尽。达于无穷。故曰大有元亨。亨者享也。烹也。古一字而含数义。有亨即有烹。有烹即有可享。故主于尽物之利。极物之用。欲明大有元亨之详义。当从礼运大同一节中推求之。此大同所出也。大同必先有同人之道。而后成大有之用。二者失一。无由大同。故合之为乾元。为泰。为既济。分之为同人。为大有。为大小畜。以众陽统于一陰。既贵且乐。群而不妒。孚而自得。故曰大同。必基于共生。必先于共亲。必达于共存。故大有以物利而供同人者也。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而明示全卦之大用也。大有以六五一爻、居外卦之中。得全卦之正。而下与九二相应。一陰一陽。一内一外。以陽从陰。以柔领刚。而左右相翕。上下相同。与同人相似,而其体用相反相成。故曰大有。夫大之称以乾。德如天也。最大莫过于天。大有始于乾。以为基业。故名大。有之号以离。物之丽也。最能利物而成养之。莫过于日与火。大有上合离。文明光耀。运行天下。生物成用。乘时阜财。以与乾合。故名大有。乾施其生而离养之。乾布其始而离成之。乾立其本。而离张其枝叶。乾固其基。而离发展其功用。本末相倚。先后相亲。刚柔相谐。父子相协。取离丽之义。推乾健之道。犹草木之生育。而又培护之。山川之安徐。而又绚烂之。以底于大成。以明其大用。则大有之取义也。乾德刚健。宜乎生建。陽之动也。离德文明。宜乎育成。陰之荣也。内动而外荣之。下动而上荣之。如春夏之华。及秋之实。无不成熟。无不繁美。无不丰盈。无不具备。此物之所由孳息蕃殖也。故曰大有。离象火与日。乾象天。合而言之。象岁时。刚柔相济。内外交孚。象四时之应天。温凉寒燠之得其序。故曰应天时行。盖天之德。依时而见。时之令。依日而行。大有既载天德。又循曰光。周行无已。以生长万物。以化育一切。以达于成。故曰元亨。言其顺也。天日之功也。凡天地之物。莫不如是生。如是成也。不假他力。故曰顺。元者顺之至也。亨者通也。顺而推之。无不适宜也。如春之生。夏之长。秋之收。冬之藏。其序至顺。时使然也。末有反于此也。固皆天之道也。日之功也。而万有以为利焉。故元亨者、无不亨也。古字皆有深意。如元无二字。实由一字变出。在先为无。上中断则成元。以元出于无。本来之象。即无一动成元。而一变二。遂成天。如元亨之元。其初为无。至无动生有。始名元。元即最初之气。亦即有之始也故凡最始者名元后人或名玄玄亦无之化境唯玄乃虚唯虚乃无唯元乃天。唯天乃大。无生元。元生天。天成大。大有者、无所生。天所化。元所运也。大化为火火化为人皆此一气嬗化而来。道书名气曰炁。乃无火。言当无生有时。一气所动。乃陽也。非如后世之火。至有火时。已合陰同化。故火从二点。象陰也。然最初之陽亦火也。不名火。名元陽。故曰炁。今大有以离火在天上为象。所用虽后天之火。所本实先天之陽。盖曰之光热。与火究别也。以其与天同出。则曰同人。与天同用。则曰大有。因天为元气之本营。亦元气最大之结合处。故得吸运离曰而不坠散。若非天非先天之火。必坠散矣。故离火虽在后天。而实能代乾元以行天道。先天为乾坤。后天即离坎。以离坎秉乾坤二元也。视为水火可。视为天地亦可。盖乾之用在离。坤之用在坎。以体言为四。以用言止二。水火陰陽。即二气之所代行者。而同人大有。尤见其运用之妙。天火同气。而曰行于天空。凡曰之功用。皆天之功用。如风雨、雷电、雾露、明暗寒燠、温凉。莫非天道。亦莫非曰之德也。故大有因天曰之合德。而生成万有。有指一切有名言。则凡天地间者。皆由此生成。由此以昭其用。着其才。则凡善恶优劣利害。莫不由此以辨之析之。以全天道。天道虽大。生杀二字可以括之。而皆假于曰。春生秋杀。热生寒杀。此大较也。故成用者。不尽在生而在杀。不在生之无杀。而在生杀之得其时。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天道之常也。而在如其才用以为生杀耳。善者扬之。恶者遏之。利者推之。害者止之。乃天道也。去莠所以安良。袪邪所以全正。故利物者。必辨物。培物者。必审物。天道以生杀成物之用。人道以赏罚全人之生。此天下不易之则也。
《宗主附注》
大有以有名、而不曰富者。明物之属公也。富以人言。有以物言。实则有即富。物多不可胜用、非富而何。然富以天下。不专于私人。故曰大有。既无处无不富有也。一国之境皆丰收。曰大有年。或南稻。或北麦。或旱粱。或水种。莫不丰收。方名大有。若有一歉。非大有也。故大有为同人之富。富字从同田。同人之田也。同人言凡人类也。非指何人何地之民。人类皆得以其力。收其财物。即大有。故大有为太平之世。必基于生产之富也。田指一切土地。无论山水寒煖。地面土中。一切产物。皆富之源。皆可名田。皆人类所凭以生以养者也。故曰同田为富。同人以田产大有而致富也。故礼运大同。必及于财货与物力之分取。以尽地利。地利尽。天时宜。而后人以安居。世以治平。无论何人治国。必先此道也。人之群处。为求生之全。而避害之至。故同人人之于大有。性情之所应也。唯能同人。始能大有。唯有大有。始养同人。此天地生物。为人类之养也。岂为一二人之富哉。故大有本乾德。如天之无不不覆也。推离用。如日之无不显照也。人之应之、亦当如是。彖曰、应天时行。是以元亨。大哉此言。世人知之者盖鲜矣。
又曰、大有卦有字音与酉同。系八月之令。同人人字与寅近。系正月之卦。正月春生。万物正启发之时。八月秋收。万物值成熟之会。凡收获皆在秋季、麦之熟在四月。亦名麦秋。以秋主收也。故酉月为有。言万物皆丰盈成熟。而天下富有也。在卦象、火在天上。七月流火。其时物正将熟。至八月则收成矣。农夫一年辛劳。唯望秋收。以慰其所欲。有者足也。足其欲也。古人生活简朴。得食则足。故八月秋收。天下同富。无论贵贱。莫不欣然自足。盖古者计民受田。耕以得食。苟非荒年。则家家皆有收获。皆有富足之象。此大有必以天年为准也。天年丰歉。多关政令。仁人在位。水旱以时。虫害不生。史书大有年以纪之。明其德被民生。功参化育也。故大有系于天。而致于人。人事不齐。天道乃变。荒歉之岁。必国无贤君。故民贫。咎在政治。而非岁之罪。物之有。乃常也。不收。变也。圣王之世。岁无不丰。人无不富。末有民贫而国治者。故治国必先民生。傅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此易以同人大有二卦。喻治世之则。而推其极、则为大同之运。大同岂有他哉。亦唯人人安乐富足而已。故读易必先求圣人命名之旨。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孔子《宣圣讲义》
此释大有卦象之用。体天道而立人则也。天指吉言。命指凶言。善指利言。恶指害言。顺者推之使广。休者止之使退。扬者举之使高。遏者抑之使下。皆本天之生杀予夺也。此即阜物利用之大道。而为大有生成之大则。人者天之所委以行道者也。能本天之行。以成物之才用。斯为君子。故大有不藉人力。而唯以人顺天功。书曰:天功人其代之。此之谓也。天所生者生之。杀者杀之。予者予之。夺者夺之即代天也。即大有之人道也。
《宏教附注》
此节含义至深微。昔人注释。均末能透发其蕴。不知大有乃世治最高之则。大同之道。其所述多关治道。而文王又不便直说。委曲立辞。实为儒家明治要义。所谓人治本乎天治。尧舜性之也、皆在此卦所演述。以五陽尊一陰。陽化同陰。乃性命之间。有无之际。上通玄微。下覆万物。以大平等。大公道。树立人生准则。而解决一切纠纷。以安治天下。保全人类。其取象至妙。三代以下无知之者。故夫子特为阐发之。
初九:无交害,罪咎,艰则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有初九爻辞。明初爻之用。及其吉凶也。大有初九。乃乾之初爻。而其上卦为离。初爻之地。居潜龙之位为勿用之时。上应离之九四。离本附丽之义。而其名为离。皆取交互之用。初九既主勿用。是不可交也。故曰无交。乾以刚往。离以柔来。既成相交。则宜以诚相接。今爻以无交为用。是所值有害也。害而曰交。言妄交也。不宜交而交之。其害必至。故无交者免害。而交者遂害矣。匪咎者。无交害。自非咎也。交而被害。其咎奚辞。然咎在自己。果处之艰贞。不图进取。则无咎矣。故曰艰则无咎。又按卦爻之情言。刚喜交柔。下喜交上。内喜交外。大有初爻、居喜交之地。自易涉轻交之嫌。是其有咎在意中。唯能回省乾之潜龙勿用之训。重察乾惕之义。而防九四之跃渊。以艰贞自持。以交害为戒。则免于咎。盖大有本欲交。而初九又受离之内附。最易成阿比之咎。阿则为奸。比则为匪。皆忘身徇欲之害也。君子所必慎焉。故艰贞自励。乃免咎之道。或曰无交害匪为一句。以害于身之匪也。即比附之小人。离急于求容。而自外来比。初九在内应之。则成引匪自附之象。爻辞戒之。故曰无交害匪。以有咎也。或曰害古通曷。义即何也。言无交何非咎戾。果交而末审。则咎戾不能幸免。故无交二字。乃圣人垂戒之辞。此二解义均通。大抵以初九居勿用之地。有潜退之思。履刚险之途。唯艰贞之尚也。故无交者。明其自洁不比于物也。害匪咎者。明其易干咎戾也。艰则无咎。语意最显。艰言自知艰难。不轻率妄动。而守贞弗失也。大有卦原与比对。交害匪三字。皆取比与师义。比之匪人以轻交也。大有以物之盈。易动于欲。或因外诱而失其内贞。或因势迫而违其守节。皆咎戾自召也。故以艰免咎。乃君子处物之要道。
又按九四爻辞匪其彭匪字、正与此匪字对。亦含有盗匪之义。盖慢藏诲盗。玩物丧志。徇财失节。好货亡身。乃情欲之害。凡人所易犯者。大有以物丰而用足。恒易引起争夺之谍。材良而获多。恒至沦于败覆之祸。故初九无交害匪四字。实寓警惕之训诫也。害指物言。匪指人言。皆祸也。皆以有而生之祸也。匹夫怀璧。贪夫殉财。罪及其身。咎将谁任。故大有不难致。而处大有之难也。知其难。则免焉。夫害之于我。以物聚也。匪之加我。以欲役也。而咎戾似非在我。却由我可免也。故仁人不专富。智士不贪多。今初九以乾交离之末可也。正如人之于其财物。尚末接触。虽将来集。而不宣直取之。虽欲附从。而必须慎择焉。此艰之谓也。若以时之末至。而进求之。位之非宜。而过谋之。是贪也欲也。害匪相偕。不期至而至。不亦危乎。是无交害。明其交则有害也。交犹受也纳也。财物害匪。皆自外来故也。初九内之至也。外来者无受纳之。则咎亦无矣。
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害字已括一切祸乱咎戾言。无交接其害。乃初九中正之道。然常人恒易犯之。贪其利而忽其害。徇其欲而忘其咎。是以易辞特垂戒焉。首句明揭大有者。正见害之所由至也。若非大有。害亦不生。而处之者。则贵在无交。即艰也。艰犹乾惕之义。以艰得之乃无害。如农工辛勤所得。自无祸殃。不劳而擭。非有而取。皆违艰之义。即不免于咎矣。辞以示教。因爻象而垂戒。乃圣人之深心。亦君子之正道也。大凡大有卦。本物之富有。为用之丰盈。乃人生最亨乐之时。而祸害亦滋伏焉。故各爻多曰咎害。言无咎者正有咎也。以富易骄。以货易婬。以物引欲。以亨乐忘性。即不为盗匪觊觎。亦足以毁道败德。故君子于此必慎之又慎也。公之则安治。私之则害。远之则亨乐。近之则咎也。此以后各爻之义大略也。读者宜细昧之。
《宗主附注》
大有初九爻辞。无交害句,昔人释之。谓初九爻位在下。不得与上交。遂受无交之害。以卦爻象言。此未当也。盖卦名大有。而上为离。离本附丽之义。其意最亲近。初九主升。九四相应。正易相协。非无交也。而大有以物之丰富。为众所乐从。亦非难于交友者。释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特揭出大有卦名。即为使人知富有之交易滥。而祸患之来无穷也。苟以无交为害。则下文不当曰艰则无咎。艰者指交之难。谓宜慎交而守艰贞。勿悦人逢迎。而滥与附和也。财之所聚。人亦趋之。利之所在。众必焉。大有初九。居富以行于世。因财以接于外、恒易为小人觊觎。而多方趋奉。巧言令色。引诱为非。设一未慎。身陷为匪。先受其害。故圣人因象示警。立辞明教。使人知滥交之害。不如无交。逐物之祸。不如弃物。不以有而忘艰苦。不以富而失贞洁。则虽居大有之地。行丰裕之时。仍保其本来。悠悠自得。人无妬其富,匪弗生其心、则祸害不侵咎。斯免矣。此无交害句。实指不交其为吾害者。如盗匪小人之类也。且害字包举一切为害者言。或人或物。或友或仇。或损其身家。或毁其名节。凡足以为害者。皆是也。皆宜远之避之。毋与交近耳。诚以物欲易召其害。财富易伤其德。而人情忽焉。恒自履于险而不悟。故申之日
艰则无咎。盖处初九之际。本可特立独行之时。善于附丽之离。尚远而末即近。果能素位而行。自免流污之合。曰无交。明其本无可交也。非仅毋交而巳,夫子分句释之。最符爻辞原义。读者当细审之。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有九二爻辞。言本爻之用、与其吉凶也。九二居内卦之中。值富有之时。本乾之周覆。得离之推进。故有车载之象。乾主生物而利天下。既有其载。自有所往。因物以利人。因利以成用。利用既时。攸往咸宜。故无咎也。夫九二居正位。主内藏。犹人掌仓库之主。司出纳之官。财物既盈。利用孔亟。则所纳者出之。积者散之。物之利。为人之用。我之有。济人之无。此全依乾德周流。动变不居。天道普覆。生生不已之义。而克成大有之用者也。物之为物。厚人之生。济人之急。成人之用。广人之德。天所畀也。财货之于天下也。不私于一人。功用之及于众也。不止于一时。居中御外。挥之役之。使无留滞。转之运之。使得平均。天道之所宜。人道之所仰也。故有物必有财。有财必有用。主政者物之司命。地无弃货。田无弃材。仓无弃粮。库无弃币。凡为人所需者。即人之利也。人之不足。我则补之。人之有余。我则取之。调其虚盈。剂其通滞。一归于均。而天下无贫。此大有之政也。而九二司其守。掌其职故大车以载。运轮之事也。有攸往。调剂之事也。皆在位之责也。无咎二字。亦如初九。以能聚能散。善出善纳。乃免咎耳。天之丰物。不独富也。物之成用。不独利也。利之厚生。不独享也。人皆有生。皆有所需。皆待于物。则物之所集者。众情之所慕。财之所归者。众望之所依。富之所在者。众志之所怀。为恩为怨。为友为仇。皆此介之。故君子主物而不私。尽利而不擅。致富而不专。理财而不侈。成用而不费。为恐其负咎也。私则害至。擅则妬生。专则恶归。侈则行毁。费则信隳。皆咎之所由集也。故君子戒之以天下之物。利天下之人。成天下之用。然后咎戾免、而功业大。信誉成、而道德过人矣。此大有之大义。九二爻辞之微旨也。
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也。积同集。聚也物集中而富有也。藏于府库者。谓之积也。言收获之物藏于中也。然藏者将以用也。积者、将以散也。大车以载。明其来去之道。而能用能散也。故曰不败。久藏必腐。久积必溃。是败也。大有之富。在能不败。是积之不厌多。藏之不厌深也。盖始终成,物之用。供民之需。而不自私也。物之藏于家者曰私。藏于国者曰富。藏于地者曰弃。藏于民者曰利。视其所藏耳。圣人不讳居积。而恶私藏。不强取与。而求平均。虽大车以载。民无一其富也。利及于众。虽取之至精不为贪。用及于公。虽积之至盈不为贿。故富以天下。财成一切。此小畜之所以贵有蓄也。天之生物。无论巨细。皆有其用。能遂其用者。圣人之治也。若贪多而不公于民。贿入而不推于众。是虽藏之至密。犹无异弃于地。积之至盈。犹无异贫无所有。徒丧物之用。而悖天地生物之心。是败之也。物败由人。用得其宜。为物之功。用失其宜。为物之败。故物以用为利。失物之用。反利为害。此九二爻辞。规规于积中不败一语。见利之成败在人也。而大有之义。亦视此为辨。独富如桀纣。虽积财如山。积物成阜。非有也。终不免弃掷。是徒败之也。故大有必人人皆有。必凡物皆得尽其用。此大同之旨也。货不藏于己。力不藏于身。物尽其利。民得其生。此诚大有之世。唯尧舜之治至焉。故大有必本于天下为公。苟有一私。是非大有。苟有一夫之贫。是非富也。苟有一物之败。是非积也。此圣人均财之大则也。大抵古人制度。以公产均财为极则。而不以贫富妬争为法。必使天下无贫民。不欲天下有富者。必使物力皆得其用。不使田有旷土。人有闲夫。故井田之制。以田分授于民。而税收之制。取民不过十一。君不私货。库不私财。民无独利。物无废用。天下乃长治久安。观大有爻辞之义。当可得其成治之要道矣。
九三: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有九三爻辞。指九三爻之用。明其利害也。大有九三处下卦之末。为中爻之始。紧接上卦。介乾离之际。乃内外之枢。中为人爻。合九四为用。亦居内外之间。象交际之事。在下卦乾为先天主位。上卦离为后天主位。而皆迭为宾主。先天离当旁位。后天乾居隅坐。是分列主从。而合先后天言之。又同居尊位。则在卦象。有比于天子之于群公。天王之与侯国。虽有君臣之分。却如宾主之交。九三以人事为本。故比之宴享重典。公言其来宾之象。享言其赐宴之情。而取喻于赏有勋劳。嘉其成绩。非平曰宴会可比。古制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为告成也。必其境内安和。田土丰禳。物产饶益。人民乐育。上孚天时之令。下徵草木之祥。民生无虞。国用不匮。于是信无怠其职。无废其事。可以告成于天王。而以慰其心焉。故按时入朝。为受命后最重之典。天子乃因而劳之。为人民答其勤勉之意。并召百官而告之。以为他国劝。此宴享之体。非为酬酢也。实考成之举。果不及者。享不与焉。其有过失者。责之罚之。是凡受享者。必其国之治。民之安。而时和年丰。物用有余。百官供命。不违于王制者也。故天子享之。享其大有也。小人弗克者。小人自私其国土。自利其物产。不恤人民。不和于内外。上悖天时。而荒歉自至。下拂民志。而叛贰时闻。则天子怒之。必获诛谴。尚安得享。曰弗克、言不得受享也。此不以一人之富有为贵。而重在能利民也。故名之曰公。公、爵也。以其能公其国。公其物。公其利与用也。唯公乃能称公。乃得锡享。唯君子乃公。唯公乃大乃有。乃孚大有之义。皆小人所弗能也。故九三爻辞。举享于天子之典。明大有中正之义。以见大有必基于政治。必由于君子能治其国者。必得享于天子。为天下所同赞美者也。虽富有胜人。而民物不康。非大有也。虽禄位过人。而政教不逮。不足以致大有。故享不妄与。朝必有告。职不妄授。赏必有功。此古时王者之制也。
古亨享二字一也。而享亦含亨义。以亨为物之成。享为物之用。亨为功之通。享为功之果。在乾坤元亨之德。亨以合礼为嘉会。即指宴享。盖古人宴享。必有所庆。或因功之成。或因物之获。或因劳之至。或因货之积。故积德积功。与积物同。物之成热。与事功之成果同。其取义皆在亨也。唯亨能通利一切。乾坤之大。在能通利天下万物。故称为亨。王者因物之亨。而及人之功。因民之亨。而及上之功。故有赏功之享也。旧有仍释为亨者。究末明享之与亨。一字二义。假借者也。或有谓公非指人。乃指大众。意义亦通。公即大众所服之人。以得大众拥戴。故曰公。公用用字亦包二义。以公因功而得享。一也。公众所用之物。以备天子之享。一也。盖公之得享。在平曰。因物之成、而叙其功。是享由功来。即物之利用也。在宴会。因物之备而着其礼。是享由礼出。亦物之利用也。皆不外乎物。不离乎用。故曰公用。明大有之重在用也。重在善用也。唯至公者、为最善用物。虽多不为糜费。虽少不为弃置。以其本于道。孚于理。宜于事。洽于情。得物之真用。而克全其利也。故小人弗克。不独为不能得享。且以其不能成物之用。全物之利。是害物也。害物者大有之害。与初爻意义相应。初爻以无交害为大有之害。因物之不得其用。为物之害。成人之害。此爻以小人不得成物之用。为人之害。及物之害。正相对。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见小人之害。不但为人之祸。而物亦被其灾。小人以贪为能。以欲为功。以多藏为富。以滥费为利。是其害于人民者已明。而由物之废与费。更为其利用之害。亦可见矣。其终也。因罪受谴。因货贾祸。则又自受其害矣。故释文申明其义。意谓唯君子乃免害耳。此爻尚有最要一义。在文字外。向无人解及之。兹述其大晷如下。
夫天之生物为人用。乃以奖有德。劝有功也。勤者得之。善者享之。仁义者利之用之。非可以私干也。故名曰天禄。凡衣食曰用一切之供给。无一非禄。无一非生前所定。不得多或少也。故凡用物者必惜物。有之必成其用。无之必安其分。王者制爵禄。仿于此义。非德不予。非功不锡。此本天道栽培倾覆之例。不得任意增减之也。九三爻引天子宴享之制。明人与物至中至正之道。人之于物。物之于人。恰有相宜。不过乎中。不失其节乃为大有之真象。亦即大同之大则也。故贫富不相悬殊。出纳不相乖舛。生息相及。利用相衡。一如天之命人。王之命爵。亳无贪纵之念。干求之愆。则世道自平。人类自康。此治平真谛所在。而大学言治平。必纳于明德。必始于格物者。正此义也。故礼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物欲明何以为过即由失大有之道其详见大小过。兹言大有。第求不过而已。此小人之害。害在过耳。不过何害。故克字与克己克欲克念之克一义。小人之过。以弗克也。此义宜细审焉。
九四:罪其彭。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有九四爻辞。指明本爻之用也。九四在上卦之始。居中爻之位。为离卦之初。接下卦之乾。而与六五近。与九二应。一陰一陽。夹辅其旁。身为陽乘陰陰者聚物而不流陽者载物而易动。陰陽交翕。或弛或张。上下交通。或盈或绌。此大有九四之象。匪其彭者以物聚而不满盆而不张相孚以交相得以合是大有之善于居积。正如九二之积中不败也。然九二之象由内生。其自处之善也。九四之象由外至。其应时之当也。物之聚者恒易满。财之盈者恒易张。满则害生。张则盗至。皆由于贪与侈之蔽也。彭者满也。张也。太过之象也。义与彭亨同。亦即谚所谓膨胀之意。以大有至此。物集益众。财敛益多。争趋附之势。如囊之纳。有不胜。器之盛。有将溢。而陽动以周流。陰静以收受。两象俱备。遂成其彭之势。而幸主物者。得其道。适其宜。虽聚之已丰。而纳之不使满。虽来之已盈而盛之不使张。以度其量。而制其节。以迎其入。而去其过。以止其至。而应其时宜。以御其用。而孚其人事。故曰匪其彭。言虽有彭之虑。而竟不至于彭。是主之者有方也。以九四居陰陽之中。兼刚柔之用。故能左右调协。取舍自如。中而不偏。正而无过。此爻辞明其为无咎也。无咎亦如上各爻、最易有咎。以处之得当乃免咎耳。
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辨皙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能具辨物之明。皙物之用。而得其中道也。辨以知物之情。皙以善用之途。明则物无遁情。用无悖道。各得其所。则多而无害。敛而非贪。藏而有为。役之不失其时。制之不违于理。则自免咎戾。此明之大用也。离为光明。九四为离初爻。故有能明之象。又或谓匪其彭。匪指小人。与初爻之匪同义。盖言财物丰盈。盗贼觊觎也。彭犹旁也。匪在旁窥伺。欲以掠其财。夺其物也。而无咎者。以防之有道。而接之有方。虽在旁之近不足害。由能明辨哲于几微也。辨其为匪。而先事备之。皙其不善。而早为远避之。亦如初爻之无交害匪。则匪自不为祸也。此亦象中兼赅之义。可会通焉。盖大有以富为象。慢藏诲盗。世所不免。而爻辞原贯通一切。如由上治言。则当如前义。如在拨乱之世。则后说亦可通。当视时而释其意义。以易辞选择精弘。非他经比也。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有六五爻辞。言本爻之义、及明大有全体大用也。大有以六五为全卦主爻。以居上卦中位。又系陰爻独贵之际。众陽环拱以相从。其用最大。其德最全。而陰陽交孚。上下相应。下与九二。一陰一陽。一外一内。两相交契。而易其用。陰以陽用。陽以陰用。陽居内而志在外。陰居外而志在内。内外相从。刚柔相得。故爻辞最吉。明大有之正用、固如是也。以其交孚于众陽。备万物之所归。而德协于群下。待万物之同化。比于圣人在位。富有天下而不私。利普万民而不吝。顺天道之自然。而信不渝时。体时义之大顺。而物不空乏。故能生育万类。德威并至。德玄而莫名。威立而不猛。乃无为之治。不化之化。不令之令。恰如天地之覆载生成。不言而品物自亨。不行而事功自着。故辞以交如威如象之。厥孚言其孚一切也。厥、至也极也。自然而然也。孚者中道也。中孚之谓也。孚如禽鸟孵雏。温养化育。自然自在。不失其序。诚神化之效。有非人力所事也。交如者。往来交错。生化繁荣之象。以六五善交众陽。而不失其正也。威如者、德用俱备。生成同见之象。以六五以陰抚循天下。而独用其中也。两如字言其自然如此。非故为之。其交也、自交而不乱。如曰月代明。四时代谢。天地相抱。周流无垠也。其威也、自威而不暴。如雷霆震动。水火交焚。秋杀冬藏风鸣曰燥也。皆天道必至之德。元气必徵之象。利及天下而不见其惠。用及一切而不见其功。德为玄德。威为玄威。故万物不自知。而大小同大有。此其所以为吉也。凡用如字。必含假设之意。以有其事而不拘其迹。着其理而不限其行。故曰如。六五本陰以为用。纯柔以为德。行之自然。至于大顺。正大同之真谛。故礼运篇大同节后。有同乎大顺语。即明。大同之德用也。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精义。而见大有之道与德也。以信能生成一切。天地之生化。莫不基于信。物之春生夏长。秋成熟。冬藏储。皆信也。志孚信成。故曰信以发志。易者至顺。唯顺乃易。顺其自然。一成皆成。天下大有。而生之与成。一德一威。一育一杀。威也杀也。顺时自至。非有所为也。故曰无备。比人之坦易和平。亳无猜嫌之心于事先。天地之道。生之无亭毒之心。杀之无虔刘之志。即易而无备之谓也。推之人类。天下大有。人人皆乐其生。更何恩仇之念。忌妬之怀。相与亲和。有如骨肉。自无仇害之见。即无防备之心。此六五爻辞之微义。而所以占其吉也。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有上九爻辞。言上九之用。兼明全卦之大旨也。大有以离合乾。成文明富庶之象。而其德用。则在能孚天道。盖离能体乾、以成其用也。离代乾主后天。为万物父母。凡有生者。皆仰其覆育。赖其温煦。得其恩泽。而为发扬。被其光明。而为文采。是离日之德。即乾天之德。大有之利。即天佑之利也。日以代天。天之有日。犹国之有君。日之德政。天所布也。天之生成。日之功也。天无日无以达其用。日行天无不褊。而遂其覆育之道。日经天无不照。而致其高明之德。则日者、天之政令所出。德用所施。故后天以日为主。而大有恰见其象。昭其例。大有之离在上。以全成乾之行。而上九居离之终。当德用之既成。值天道之极盛。则世间一切生成。一切安利皆于斯时着其道。显其用。而皆宜原始要终。以溯其功业之自来。德用之自至。则返本复始。不忘天之恩惠。以诚以敬。重承天之宠施。则大有之终。必明天道。而使世间人物。皆知吉之所获。利之所来。故爻辞指其意义如此。在人得享一切安富尊荣乐利。以至无尽。果奚致哉。非天之所佑乎。天之所佑。非日之所为乎。天日光明。人物康泰。则大有之世。一切皆乐其生。享其福。是其为吉利。蔑以加矣。非天之赐。孰能致之。夫大有之义。贵在公平普褊。无亲疏远近之殊。聪昏强懦之别。其得享有也。非一人所私。非一地所藉。乃大众共获共受者也。故爻辞指明为自天佑。而人人咸占吉利。处处咸乐大有。此彖辞所谓元亨也。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原义也。而称曰上吉者、以上九之吉也。易卦例在上爻者。多与全卦相违。盖处极地易变也。而大有上九则否。以大有本天下为公之道。孚乾之行健不息。离之日进光明之德。而合为用。以富于众物。育为大利。非关一人之祸福。一方之得失。故上九虽极、而犹成其高明之象。虽变、而仍不失其福利之旨。则所谓吉。诚上吉矣。在履上九爻、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明指元吉之属上爻。系孚于大有之义。使天下知吉之真实。与利之大也。乾辞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为其公而无私。利而无害也。大有之上吉。亦正是此义。且合而观之。乾之利。天道也。履之吉。人道也。人道克孚天道。而后大有之吉利以成。故曰自天佑也。吉利之成。乃天人两者所见。吉乃天佑。利为人享。大有之吉利。降自天而成于人。与乾履之占。正宜对参。有乾之道。始有大有之体。有履之道。始全大有之用。履之致治。在辨上下、定民志。大有则曰明辨皙也。履之成德。在元吉在上。大有则曰上吉天佑。是大有之始。固发于天功。而其终也。则成于人事。天道远而微。人事近而着。则求天下大有。必先致力于履。履礼也。故大同之治。寓于礼运篇。而见易教之成。必自礼教中得来。礼主敬。大有上九之辞。虽明天功。以揭出吉利之原。亦在重人事。而促人知生成之德。敦敬天之念也。易教辞简而旨深。意曲,而义广。学者要当细玩昧之。又大有之上吉。在人为享利。在天为告成。有成必有败。有利必有害。圣人欲其永成不败。尽利无害。故示上爻之辞。而导人知天功之不可贪。天佑之必克承。则言外之意。尤为谆切。盖果知吉利必自天佑。方无害。则言行必孚天道方无虞。天以致人物之吉利而高明覆育。达于无穷。则人物宜体天之生成。而勤慎公正。以常保其福佑。是则大有卦辞之微义。尤必详为领会者也。
《宗主附注》
大有卦与同人住来。而其对为比与师。比师为五陰一陽。同人大有为五陽一陰。四卦皆归魂卦。即乾坤坎篱四宫归魂之卦。乾坤坎离、先天四正。后天则坎离代乾坤。是又名先后天同位之卦。故皆有同聚众大之象也。师众也。比聚也。同人同也。大有大也。其义均近似。以其卦之本体。为先后天相合之象。而其属类。又为陰陽共归之象。师比以众陰归陽。由子返母。同人大有以众陽归陰。由母覆子。二者皆取归附之义。故名归魂卦。以卦名曰。同人大有。其德为刚为明。其用为大为生。秉乾之德。推离之用也。师比则与此反。以其本坤而用坎也。然其以类聚也则同。师比为陰类。为地与水。同人大有为陽类。为天与火。二者同气相求。同物相附。自然而然。不假外力。是以帅比为陰朋从陽。同人大有为陽类从陰。卦别陰陽。各从其主。而得相合也。故大有之辞。多与比类。或及于师。同人之辞。多与师应。或连于比。盖正变相通。往来相及。以后天言。同人对比。大有对师。以先天言。同人对师。大有对比。盖即二五两爻。正对与错对之异也。以后天之一陰一陽。为道之例。则凡陽爻与陰爻对为正也。若依先天以卦与卦对。外内各自为对。则错对者变也。须通所对四卦释之。方得其意。故同人九五大师相遇正对也。而大有九三亨予天子。小人弗克。则错对也。以义皆取师卦爻辞也。可覆按之。自明其意。
又曰、易言天道。贵有人事应之。天道不虚行。必徵诸人事。人者天之寄也。事者道之例也,易之吉凶祸福。必藉人之行止进退以明之。若无人事。是天道不足言矣。果人事与天道相违。则天道亦不足信。天道虚而人事实。天道微而人事着。欲显天道。必先人事。如易之卦爻象天道。而辞句则指人事。为人事之表率者。则君子大人。即德与位之属者。易言大有。宜年谷丰登。民食裕足。则在治国者有以致之。若荒灾遍地。人民流离。更何大有可言。则所谓有者。私人之聚敛而已。与大众无兴也。故圣人释易。必先贵人事。明人既所以明天。易辞之称天者。皆已着于人者。其称吉凶利害。皆已见于人事者。乃合理两兴迹而论之也。非空谈玄妙、而莫能徵验者也。故习易者、不比他经。而致用必侍政教。此君子大人之任也。又曰、大有卦之以有为判。而利分公私上下。在公为正。在私为非。在下为均。在上为独。故爻辞辨之甚明。欲其成利。必先成物之用。使物无废弃。财无滥费。始称大有之义。盖大有继同人而来。同人言其众。大有言其富。夫子所谓既庶之后。必富之者。于二卦之义见之。人求其庶。庶而不富。徒自乱也。故富庶二字。不可分离。圣人治天下。无非求其安。而人民之安。必先得其生息。礼乐政利。皆其后事。苟养生不足。赡家不能。虽导之不善矣。故王道必先富民。必使人人同富。即均也。人民同富。君乃安享其成。人民同贫。君不能独享其乐。故国之富。指人民言。物之利。指成用言。非谓厚积于一人。宝藏于府库也。故私非利。废非用。后世之害。皆缘于私与废。虽有众庶。而上下离心。虽有货财。而利用不给。故祸乱无己。而人类苦矣。有国者。不深体易象之羲。古人立教之旨。而盼长治久安。奚可哉。
《宏教附注》
周易各卦。多重政治。文王鉴商政之衰。思尧舜之治。故托于易。以明平治之道。所述大同之义。太平之政。而多难明言。乃分寄之于各爻辞。并隐其名于卦。如大有同人是也。而一一细求所行之道。推诸人情物理。合之天道。无不备具。其在各卦所示。莫非此旨。后唯孔子能绍述之。传于礼经。门人或未尽达。故传说末详。此亦时之所为也。易坛所讲。此点独加详尽。以与大学中庸运各篇相证。虽曰讲易。实不止明数已也。
《易经证释》
下一篇:《易经证释》第25章 谦卦
上一篇:《易经证释》第23章 同人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