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曾国藩家训》(上部 )十三、无愧于兄弟

时间:2018-07-05 11:57   点击:6138   标签:
十三、无愧于兄弟

(曾国藩一直非常重视对弟弟们的教育,因为在他看来“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于是在曾国藩的一千多封家信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写给他的四个弟弟的。在这些家信中,曾国藩或是正言厉色,或是苦口婆心,或是淳淳教导,都无不是费尽心思地在教导弟弟们,希望他们能早日成才,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所以在曾国藩的家训中,他对几个弟弟们的苦心教导,一直被后人所称赞。曾国藩也自认为一生“无愧于兄弟”。但是根据史料记载,这几个弟弟和曾国藩相处并不融洽,甚至他们曾经写信指责过曾国藩。又据史料记载,曾国藩官场得势之后,却曾经一度坚决弃弟不用,这是为什么呢?那么曾国藩究竟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哥?在家训中,他又是如何教导弟弟们的呢?曾氏兄弟的相处之道,到底能给我们现代人哪些有用的启示呢?)

与他的家训不同的是,曾国藩的家训独特处在于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的独特。一般家训面对的只是子女,他的家训还面对几个也想建功立业的弟弟。在对弟弟们培养的过程中,他花了不少心血,本应该很有成果吧,可是几个弟弟与他的关系开始很僵。

他们兄妹总共九个人,他是男孩中的老大,老二是曾国潢,老三是曾国华,老四是有名的曾国荃,老五是曾国葆。曾国荃号称九帅,他在他们曾家排行老九,这是族兄弟中排行。他本受大哥器重,曾国藩当翰林时,带了父亲与九弟去北京,要亲自教导,不久,父亲回家,但是弟弟还是留下来,要亲自带。不久,老九也要走,他就纳闷,为什么想走呀?曾国荃没理由,就只是想回家。哥哥态度不好?还是什么原因?怎么向父亲交代呀?曾国荃就要走,也不说理由。曾国藩着急了,写信给父亲,“弟未尝片语违忤,男亦从未加以词色,兄弟极为湛乐,兹忽欲归,男寝食难安,辗转思维,不解何故,男万难辞咎……望父母俯赐惩责。”弟弟没有对哥哥不礼貌,我也没有指责过他,可是,我觉得我们感情好,不懂为什么非要回家,我实在不敢瞒着,肯定我没做好,父亲要骂就骂我吧。一边还做弟弟的工作,再住一段,到底为什么呢?这是最倔的一个。

折腾了一年,最后不得已送他回家。临走时,还写信解释,后来知道理由了,是这两个,一是年轻人在老家想来京城,现在没好玩的了,想家了。二是可能家奴对我与他不一样,我不在时可能对他不尊敬。既然要走,我也不能拦着,让他回家,请父亲亲自教育他。放他回了。理由是二条,曾国荃可没说是这两个。到底是什么,不知道。

可是曾国荃到家后,立刻发生了一件事。远在千里外,跟哥哥叫板了,当四川考官时,得了一千两银子,寄回老家,曾国藩画蛇添足,把银子做了分配,六百两改善生活,四百两接济他人。这引起轩然大波。老三老四不干,写信给大哥,指责他,知道家里欠多少钱吗?不是做秀吗?是炒作呀。损了他一顿。真火呀。老二都比他小九岁,现在这些小家伙都指责他。他修身养性好在到了一定火候,他化解怒火,写信给他们,春风化雨,劝慰解释交流沟通,把家庭公案很好地解决了。

处理措施虽然很好,但是奇怪的是两个弟弟比这个大哥为什么不顺劲地叫板?为什么呢?与他的教育有关。他个人认为弟弟的教育是他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父亲在,他都要担当。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说:“至于兄弟之际,吾亦惟爱之以德,姑息之爱,使兄弟惰肢体,长骄气,将来丧德亏行,是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中国人一个传统观念正是长兄为父,教育的原则与父亲不同,不溺爱,不能姑息,如果这样是我的不孝,我得严格教育。年龄比弟弟大许多,非常严格,晚年回忆都觉得自己不好,可能态度有问题。但是,这反过来也可以看出他用心地教育。

曾国藩的家训中重要的观念是“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兄弟和睦,其力断金,没有不兴的。基于这个认识,教育弟弟就非常用心。可是弟弟却未必领情。他后来自己说,“大凡做官之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自问此心,觉无愧于兄弟。”

这样费心思地培养是要帮助他们成就事业,但是他弃弟弟不用,出山时,弟弟看到机会来了,要跟着打天下,但是他一个都不带。几个弟弟不高兴。父亲也劝他去,曾国藩想了想,就带了最小的曾国葆。小他十七岁,也不是用得怎么样,湘潭战役,在他人生史上是灰暗的一笔,他亲自指挥,败得想自杀,跳进江里,他痛下决心整军。跑掉的士兵不准再回来。别营都是兵不要,弟弟的那个营,弟弟也率先溃散,也要他回家去。不走,得走,军令如山。他就是把他赶回家了。后来,许多湖南籍人都被他任用,就是几个弟弟不用。一直到后来他坐困江西,愁到几个月不写家书。几个弟弟也不管他。后来,几个弟弟曾国华曾国荃求到左宗棠、胡林翼等人,在他们支持下,赶到江西救他,看到弟弟们来,曾国藩流下眼泪,真是极时,这时开始用,也是分在大将手下做副将。

这么培养弟弟,希望他们成就功业,为什么不重用呀?不用吧,后来用到极端,又让事实说话人难以理解,提拔到最核心的位置。像九曾国荃所部二万人,成了他手下重要力量。孤军奋进,打到雨花台下,他紧张,各部队在各个战场,只这一部打到南京城下,城中兵力雄厚,他不敢上前线,怕弟弟死得更惨。啃足三年,才打下南京,曾国荃一部在这儿打,别的都不来,像李鸿章,朝廷命令去打,他就是不去。他为什么不来?但是有一个重要原因,老师不愿意他来。曾国藩也一个劲地写信给弟弟,不行就让李鸿章来帮他。曾国荃不要,现在看到的家书中,看到的都是曾国藩苦口婆心地劝他弟弟不要贪功。要知道家书也是他亲自删定的,不能体现他的私心。有些人考证,就有表明真实心迹的信,要拿头功,就支持你,不让李鸿章来,你不说话,不下这个令。这么熬着,打下了南京。双双封爵。这看出他多护着弟弟。但一事让弟弟死活想通,裁军就让他弟弟走,回家去。弟弟想不通,做工作。与当年不一样了,总算劝通了,弟弟回家了。

(虽然曾国藩说自己“无愧于兄弟”,但是他对弟弟们的态度实在是让人不解:先是弃弟不用,不给弟弟们成就事业的机会;后来是刻意重用自己的弟弟们。最后等到曾氏兄弟双双封爵功成名就之后,竟然又让弟弟曾国荃自弃兵权。那么曾国藩究竟为什么这么做呢?在他这种看似反复无常的态度之下,又蕴含了什么用人的智慧呢?)

看这些教育历程,奇怪,教育用心,却不给弟弟平台,一旦用起来就让人看到私心,功成名就时就让他回家。得说到,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句话,是一句俗话,也是经典的概念。这从人力资源学上,有三层内涵:一是任人唯亲,二是任人避亲,三是举贤不避贤。培养弟弟,先忌讳任人唯亲,容易想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为利益,古代知识分子忌讳这个。家国天下是一种信仰。修身在第一位,他非常忌讳任人唯亲。他的观点是任人避亲。虽然教育弟弟花心思,但是常说,凭自己努力成就自己的功业。不给你提供官场的方便。他是乡试主考官,弟弟却一个都没考上。他出山不带弟弟正是任人避亲。用的都是老乡。亲谊乡谊年谊,亲戚老乡同学,三层关系,中国人最看重,老乡不也是拉帮结派吗?不矛盾,亲谊使用几个弟弟时,容易让人看出是求个人利益。用乡谊不用亲谊。

(那么,后来为什么让他们带兵呢?

翻开《曾国藩家书》和《曾国藩日记》,我们会发现此时的曾国藩确实是为了成大事所以一直坚持任人避亲。但是后来曾国藩突然180度大转变,一改以前弃弟不用的态度,迅速地让自己的几个弟弟手握重兵,成为核心人物。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曾国藩发生了如此巨大的改变呢?在曾国藩留下的千余封家书中,我们是否能找到真实的原因呢?)

办团练中受到的磨难与坎坷有关,改变了他的认识。办得不容易。开始在长沙城里,结果上下全得罪光了。个个都给他小鞋。甚至哗变,弄得他灰头土脸。打下武昌,有面子,江西却处处掣肘,没钱什么都干不成。尤其打仗时,他四处求告,没实权,非常艰难。后来,父亲死了,他给咸丰写奏章,要江西巡抚,要实权,两人斗气,他在家急,骂弟弟。被天下指责为不忠不孝。左宗棠骂得最狠。他内心苦闷。磨难,带来了心理伤害。等咸丰八年,重新出山,他认识全变了,给弟弟写信:“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吾兄弟断不可,不洗心涤虑,以力挽家运。”现在觉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做兄弟一定要团结,重振家业。这时,认识到家才是人生事业的大后方。在前边的坎坷里凭着什么来支撑事业的呢?要像一家人一样,维系的要有情感维系。这对于度过难关最重要。最重要的当然是亲情,认识到这一点,从此再不拒绝弟弟带兵。尤其是弟弟来救援时,感动得不得了。三弟一次跟着李续宾冒进,死在战场,他打击极大,反思,从此对老四老五重用,不再跟别人,现在官居要职。所以曾国藩为什么对家训如此花心思,对家族力量的整合非常看重。
 
《曾国藩家训》(上部 )目录
 
 
《曾国藩家训》(下部 )目录

八字精批八字合婚流年2024姻缘分析

不知命的人,总是身不由已,升势起运的方法就在你的八字命盘里。

婚前担心婚运不佳,婚后一直家运不旺,八字婚书,既能合婚,亦可调运。

2024甲辰龙年,九火运来临,精准详批运势机遇,助你收获爱情、事业高升、财富暴涨:

你的正缘是谁?何时出现?没有人知道。唯有八字会提示你上等婚缘的出现。

未婚 已婚
顶踩排行榜

热门测算

姓名配对测终生运八字事业运八字合婚八字算命2022生肖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