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 北直五

时间:2018-07-15 20:48   点击:8726   标签:

◇真定府东至河间府三百五十里,南至顺德府二百八十里,西至山西太原府五百十里,西北至山西蔚州四百二十里,东北至保定府三百里。自府治至京师六百三十里,至南京二千二百里。

《禹贡》冀州地。周为并州地。春秋时属鲜虞国,后属晋。战国属赵。秦为巨鹿郡地。汉初置恒山郡,后改常山郡避文帝讳,武帝分置真定国。后汉建武十三年,并真定入常山国治元氏县。魏复为常山郡。晋因之改治真定县。后魏亦曰常山郡移治九门县。后周于郡置恒州。隋初废郡存州治真定县,炀帝复曰恒山郡。唐仍为恒州,天宝初亦曰恒山郡开元十四年,于恒州置恒阳军。安史僭窃,因置恒阳节度。《通典》:天宝十五载,改为平山郡。乾元初,复为恒州宝应初,为成德节度治。元和十五年,改为镇州避穆宗讳。天?初,又改成德为武顺军,以朱温父名诚也。梁开平四年,王?附于晋,仍改曰成德。乾化五年,军乱,并于晋。五代唐初,建北都,改州为真定府旋改置北都于太原,复曰成德军。晋天福九年,复曰恒州又改军曰顺国。开运三年,陷于契丹,伪升为中京。汉仍曰镇州,寻复为真定府仍曰成德军。周又为镇州。宋仍曰真定府亦曰常山郡,成德军节度。金因之。元曰真定路。明曰真定府,领州五,县二十七。今仍曰真定府。

府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西顾则太原动摇,北出则范阳震慑。若夫历清河,下平原,逾白马,道梁宋,如建瓴水于高屋,骋驷马于中逵也。盖其地表带山河,控压雄远。往者晋得此以雄长于春秋,赵得此以纵横于战国。河北有事,滹沱、井陉间,马迹殆将遍焉。汉既并天下,而平卢绾,斫陈?,未尝不取道常山、真定也。及赤伏中微,奸雄鼎沸,典午难作,胡羯云翔,数百年中,其地有不被兵甲者乎?唐天宝之祸,安禄山以范阳精甲突出常山,渡河南犯。太守颜杲卿旋举兵于后,断禄山归路,且阻其西入之谋,事未获遂。既而李光弼、郭子仪相继出井陉,入常山,屡败贼兵,军声大振,渔阳之路再绝。会潼关陷贼入西京,光弼等引军入井陉,而留兵戍常山。诸军惧不能守,遣宗仙运请于信都太守乌承恩,曰:常山地控燕蓟,路通河洛,有井陉之险,足以扼贼咽喉。若移据常山,与晋阳相首尾,则盛业成矣。承恩不从。常山败,而河北悉为贼陷。其后藩镇擅命,成德最强,以朱滔之凶横,王武俊举恒、冀之兵蹙之,几不能军。王承宗、王庭凑后先专恣,以天子之命,连诸道之兵,四面进讨,相继败衄,莫克剪除也。五代时,契丹为河北患,常恃真定以抗之。真定覆,而滹沱以南不可为矣。宋以真定为重镇,河北之安危系焉。及衅起燕云,而真定先罹其毒。蒙古取河北,亦以真定为要地,屯兵置镇,分辖三十余城。及定都于燕,以近在畿辅,防维常切。明初既下燕都,遂取太原,亦道出真定。靖难之师,争于真定间者,久而始决。盖衿要所存,千古不能易也。宋祁曰:河朔天下根本,而真定又河朔之根本。其地河漕易通,商贾四集,屯田潴水,限隔敌骑,进战退守,绰然有余,故常倚为北面之重。明季晋、豫多故,有草茅言事者,其略曰:京师地偏东北,与中州分界差远,缓急应援,常虞艰阻。迩者?枪四出,狐豕载涂,观其搏噬之情,必有突犯京师之意。其突犯也,必将招集党类,厚气并力,以幸一胜。京师禁旅,未尽精练,虽近有蓟、永、宣大之师,然关门迫切,必多掣肘,持疑之间,便稽旬日,一有蹉跌,悔不可追。窃观真定一郡,居京师之左掖,地广力强,北向京师,东驰晋冀,南下相卫,皆近在数驿以内。山川关隘,既足以控守,而原陆平衍,复利于屯营。诚委任能臣,一更夙习,广召募之方,严赏罚之典,训兵积粟,先时而备。贼势尚远,则我厚集其力于近郊,以奇兵出贼不意,随机扑击,贼必畏慑不敢遽前。若贼以真定阻其锋,将甘心焉,则塞井陉,据滹沱以持之。所属列城,复坚壁清野以待之。贼既不得逞,必尽帅凶徒百计攻围,求快其忿。俟其顿弊,然后出锐师以挠之。或京师禁旅,四方援师,四合以歼之,贼可平也。使贼避真定而不攻,图出没于紫荆、倒马之间,我但明侦候,谨烽火,依险设伏,以寡制众,以佚待劳,我必得志。若其南出魏、博,东趣深、冀,或纡道德、景,寇轶河间,或转掠宣、大,窥伺居庸。我中权独握,因形制胜,或绝其后,或翼其旁,误其所向,乖其所之。彼纵得至京师,而情见势屈,贼气必衰,临以大军,必不战而溃耳。然则列重兵于真、定,远可以张折冲,近可以固门户,无事则为唇齿之形,有急即为根本之备也。难者曰:保定不设重镇乎?曰:保定去京师较近,而去晋、豫为远,昔日之备,在京师之西北,而今日之备,在京师之西南,事势不同也。曰:贼若分兵以缀真定,而以重兵疾走京师,京师既不获真定之援,必且坐困,何如专事京营,俾足以居中应敌乎?曰:不然。从来战于城内,不如战于城外,拒敌于百里之内,不如拒敌于数百里之外。且夫用兵之要,在得情势。贼耽耽于京师,其攻真定之兵,必多而不整,贪而不忌。我多为方略,一鼓殄之,乘初胜之气,驰援京师,直压贼垒,贼必震动。京师闻之,气必百倍,此真灭贼之日也。夫灭贼者,利其聚,而不利其分。曹公破韩遂、马超之军,姚苌平雷恶地、魏揭飞之众,其明验也。今贼有必聚之情,又有必向京师之势,而不早为之计,祸至而图之,岂有济哉?时不能用。

真定县附郭。战国时之东垣邑也。汉曰真定县。元鼎四年,置真定国治焉。后汉属常山国。晋为常山郡治。后魏因之。后周恒州亦治焉。隋大业中,为恒山郡治。唐初仍为恒州治。载初元年,改为中山县。神龙初,复曰真定。自是州郡常治此。今编户十四里。○东垣城府南八里,即赵故邑也。《史记》赵武灵王二十年,攻中山,取东垣。苏秦说燕:赵之攻燕也,不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汉八年,高祖击韩王信,余反寇于东垣。十一年,陈?将赵利守东垣,高祖自将攻之,东垣降,改曰真定。后汉以后,县皆治此。唐初移县于今治。五代梁乾化三年,魏博帅杨师厚自赵州趣镇州,营于真定南门外,燔其关城。又龙德二年,晋将李存进攻镇州,营于东垣渡,夹滹沱为垒。渡盖以故邑名也。又镇州牙城曰潭城。欧阳修曰:常山宫后有池,亦曰北潭,州之胜游惟此。故牙城谓之潭城。《城邑考》:郡旧城周二十里。唐宝应中,成德帅李宝臣筑。宋初,韩令坤复修筑之。前朝正统未,以乜先猖獗,命重臣镇守,因增修城垣,浚治壕堑。嗣后以时修葺,为门四,城周二十四里。

常山城府西南十八里。本汉九门县地。晋永和中,慕容隽攻冉闵,筑垒于此,曰乐安垒。后燕时,亦为戍守处。后魏道武登常山郡城,望安乐垒而美之,因移郡治焉。高齐复移郡治真定。隋开皇十六年,分真定置常山县,即故安乐垒也。大业初,复省入真定县。

新市城府东北四十里。其地有鲜虞亭,杜预以为即古鲜虞国,白狄别种也。昭十二年,晋假道于鲜虞以灭肥。寻曰中山。定四年中,晋荀寅谓中山不服。哀三年,齐卫求援于中山,即鲜虞也。战国时,乐羊为魏文侯将,攻中山,三年而克之。没为赵地。秦属巨鹿郡。汉为新市县。景帝封王弃之为侯邑,属中山国。魏晋因之。晋隆安初,拓跋?围后燕中山城,慕容麟以城中饥困,帅众出据新市。后魏亦属中山郡。后齐、后周因之。隋大业初,省入九门县。唐武德初,复置新市县。五年,废为新市镇,属九门县。元和四年,以王承宗拒命,诏诸道讨之。白居易言:河东易定兵讨镇冀,竟不能过新市镇。是也。景福初,河东帅李克用合易定兵,攻成德帅王?,战于新市,为?所败。克用退屯栾城。宋亦为新市镇。○权城,在府北二十里。《元和志》云:古捷乡也。后汉建武初,贾复大破五校于真定,盖在此地。

○滹沱河在府城南一里。《图经》云:府背倚恒山,面临滹水。是也。其上流自灵寿县流入界,又东入藁城县界。范成大曰,渡河五里,即州城。唐天宝末,李光弼入常山,史思明自饶阳趣救,光弼与贼夹滹沱而阵,败却之。光化三年,朱全忠侵镇州,前军逾滹沱,攻南门,焚其关城,王?惧而请和。五代梁龙德初,成德将张文礼弑其主?,晋王存勖遣兵讨之,渡滹沱,围镇州,夹漕渠以灌城,未下。二年,晋将阎宝攻镇州,宝筑垒掘堑,决滹沱水环其城,内外断绝,宝以城破在即,不为备。贼来攻,遂坏长围而出,宝败保赵州。既而李存进攻镇州,亦夹滹沱为垒,与贼相持于东垣渡。旧有中渡桥,在府东南五里,跨河上。晋开运三年,契丹趣恒州,晋杜威御之,至中渡桥,契丹已据桥,晋军争之,契丹焚桥而退,与威夹河而军。李?谓威曰:今多以三股木置水中,积薪布其上,桥可立成,因与恒州合势击之,彼必遁。威不从,寻以其众降契丹。及契丹入汴,迁晋王于北荒。晋主至中渡桥,见威寨,恸哭而去。胡氏曰:中度桥,州人津渡之所也。其上下流各有渡,故此为中渡。宋熙宁九年,程?于此创系浮桥。元丰五年,转运副使周革言:浮梁增费数倍,既非形势控扼,请易以板桥,至四五月防河即拆去,权用船渡。从之。今府南跨河有通济桥,犹沿其制。又滹沱河流迅急,每患漂溢,历代皆修筑堤防以御之。金大定八年,决真定堤岸。十七年,决郡西白马冈。元大德十年,决堤浸城。至大初,复漂南关百余家。延?以后,屡屡修筑,为患未已。《堤防考》:府西滹沱河北,旧有曹马口堤,长三十余里,以护城垣。宋天圣间,堤坏,寻复修筑。前明成化十三年,大水,堤复溃,水势逼城西南隅,坏民庐舍,关城中几为巨浸。守臣田济请于旧河数里外,凿新河,延袤十余里,分杀其流。复筑堤以御旧河之水,于是水有所归。复于新河北筑堤,长四千余丈,环拱关南,公私攸赖。自是屡有决溢,皆因旧址疏筑。余见前大川滹沱。滋河府北三十里。源出山西蔚州灵丘枚回岭,经灵寿县,入行唐县之张茂村,伏流不见,至府北南孟社复出。东经藁城县北,无极县南,又东北入祁州深泽县境,会于唐河,即安州易水之上源也。○西韩河,在府西二十里,源出大鸣泉,西南流注于滹沱。《志》云:韩信伐赵时经此,因名。

大鸣泉府西二十里,西韩河发源处也。又有韩家、曹马口等泉,凡四十余穴,溉田百余顷。又雕桥泉,在府西十五里。桥跨西韩河上,其下有泉四十五穴,岁久淤塞。前朝宣德初,重浚以溉田,大为民利。

○白马关在府西北。《唐志》镇州有白马关,临滹沱河,旁有白马冈,因名。金大定十七年中,滹沱河决,白马冈关始废。前朝永乐四年,诏修滹沱河白马口堤岸,即此。

醴泉驿在府南。唐置。天宝十四载,常山太守颜杲卿遣兵袭执安禄山将何千年于醴泉驿。是也。胡氏曰:驿在常山郡界,南直赵郡。今府治南有恒山驿。

井陉县府西南百五十里。东北至平山县八十二里,西至山西平定州二百里。汉县,属常山郡。后汉及晋因之。后魏仍属常山郡。隋属恒州。开皇十六年,置井州。大业初,州废,县属恒山郡。义宁初,置井陉郡。唐武德初,复置井州。贞观十七年,州废,县仍属恒州。宋熙宁六年,省。八年,复置,兼领天威军,仍属真定府。金天会七年,改置威州,亦曰陉山郡。元徙州治?水,以县属广平路。明初,仍属真定府。今城周四里,编户十三里。

○苇泽废县县西北二十五里。隋开皇十六年,置苇泽县,属井州。大业初,废。义宁初,复置,属井陉郡。唐初属井州。贞观初,废入井陉县。又乐阳城,《志》云在县东北七十里。汉县,属恒山郡。后汉省。○秀林城,在县东南十五里。《城邑考》:后魏贼杜洛周、葛荣遣其党王秀林筑此城,因名。

天威城县东北五十里。宋初置天威寨于此,寻曰天威军。熙宁八年,移井陉县治焉。金初,置威州,亦治此。后仍还旧治。今亦谓之威州城,又名威州堡,亦曰井陉店。又县西南二十五里,有灵真城,《志》云韩信伐赵时筑。魏收《志》井陉县有回星城,即此城矣。《邑志》:县西三里有新教场,即古回星城,以在回星河侧而名。恐误。又县北二十五里,有横州城,未详其所自。

○陉山县东北五十里。井陉之险,为河北、河东之关要。今县境诸山错列,大约与陉山相连接,俱太行之支陇也。详见前重险井陉。

城山县东南三十里,一名障城山。以山似城垣而名。金末,武仙余党赵贵等据山侵掠,蒙古将焦德裕击平之。明初,大兵下井陉,别将费聚取城山寨。是也。又东南二十里有神山,岩谷幽邃。○射垛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志》云:秦王翦伐赵,下井陉,尝射垛于此。又东南十里为苍岩山,峰峦叠翠,高出云表,中有石泉,虽旱不竭。又剑山,在县东十里,山峰高秀,如剑卓立,因名。

大台山县西北二十里。址削顶平,雄秀甲于封内,亦名五峰山。宋靖康间,女真入犯,居民多避兵于此。○观音坨山,在县北四十里,孤峰插天,盘亘千仞,上可容千余人。中有清泉,飞瀑绕流而下。其相近有鹿耳岭,山胁两开,形如鹿耳,因名。《志》云:县西十里有百华山,林壑深邃,石磴崎岖。

云凤山县东北四十里。山势回翔,有险可恃。元末,土人保此,曰凤山寨。又东北四十里,有銮台山,相传隋文帝曾驻于此。○两下岭,在县西三十里。山脊隆起,东西陡削如墙壁然。又县东南八十里,有石墙岭,悬崖险峻,有路仅通一线。《志》云:驴桥岭,在县西十里,岭口为戍守处。又有长银洞,在县东南四十里,相传旧尝产银。

○甘淘河县东南十五里。其地有柏山岩,河流绕其下,一名冶河。其上源出山西平定州。流经县境,合于绵蔓水。又东北流入平山县界,合于滹沱河。《元史》:滹沱在真定境中,每患决溢。议者谓滹沱河源本微,与冶河初不相通,后二水合流,其势始盛,因分引冶河东出,滹沱稍减。至大初,滹沱复决真定南关,仍合于冶河。自是数有决溢之患。

绵蔓水在县南门外。源亦出平定州也。东流入县界,经城南,至县东二十里洪口桥,入于甘淘河。一名阜浆水,又曰回星水。孔颖达曰:韩信出背水陈,盖在绵蔓水上。《郡志》县东北二十五里有微水,亦流入甘淘河。○七里涧,在县东北,诸山溪之水在县北境者,皆汇流于此。南入绵蔓河,霖潦暴作,行路皆绝云。《舆程记》县东北五十里有石桥,跨七里涧上。又东北十里为平望桥,接获鹿县界。○故关县西三十五里。道出井陉,此又为控扼之要,自昔置关于此。唐长庆初,裴度出故关讨王庭凑。是也。元末为故关山寨。明初,大军取真定,徐达帅师度故关,遣别将取乱柳寨而还。正统二年,修筑关城,分兵防戍。嘉靖二十年,增设将领驻守。二十三年,更营新城,益兵防御,自是常为重地。《关隘考》:故关南北,山阪回环,南连赞皇、元氏,外通平定、乐平。所辖隘口,凡三十有六。今亦见山西平定州。

承天镇县西北六十里,即故承天寨也。南至故关二十里,西接山西平定州之苇泽关。一名娘子关,关盖以妒女祠而名。旧《经》云:承天镇有妒女祠,介山氏之庙也。唐武后幸河东,道出祠下,惧致风雹,欲别开道以避之。狄仁杰曰:一人行幸,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避?遂止其役。驻跸祠下,风停雨息。镇,乾元初置承天军于此。长庆元年,王庭凑以成德叛,裴度自将兵出承天军故关以讨之。光化二年,汴将葛从周救魏博,破幽州兵,乘势自土门攻河东,拔承天军。五代梁乾化初,赵王?会晋王存勖于承天军,共谋伐梁。石晋末,刘知远举兵河东,遣兵戍承天军。既而契丹自汴北还,至恒州,袭击承天军,戍兵溃,契丹焚其市邑。知远复遣将叶仁鲁袭克之。宋白曰:承天军近太原东鄙,土门路西出之冲也。宋初亦为承天军,属河北路。后为承天寨,属平山县。沈括曰:镇州通河东有两路,一曰飞狐路,在大茂山西,自银冶寨出倒马关,至代州。石晋割地与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银冶寨已不通行矣。惟北寨西出承天军,可至河东,然路径峭狭。胡三省曰:井陉娘子关西南,即是承天寨。西出即平定军北寨,今阜平县也。明仍为承天镇,亦曰娘子关,设兵戍守。嘉靖二十一年,增置官兵。明年,筑城为固,与故关相唇齿。《舆程记》:自娘子关折而西南,历乏驴岭等四口,凡八十里,而至故关。似误。

达滴崖口县西北九十里,东南至故关六十里。《关隘考》:自达滴崖以下,凡十二口,为故关北路。正统四年,于达滴崖置戍。嘉靖二十四年,又增兵防御。其相近有牛道岭、横河槽等口,俱嘉靖中设官兵防守。○嘉峪沟口,在娘子关西,去故关亦二十里。又故关北有甘淘沟口,又西北为乏驴岭口,北六里为娘子关,皆戍守处也。

泉水头口县西南九十里,北去故关六十里。《关隘考》:自泉水头以下,凡二十三关口,俱为故关南路,而泉水头备御尤切。嘉靖二十一年,特设官兵防守。其相近有磨石崖等口。○大石板口,在县西南百十里,嘉靖中设兵戍守。又有泥凳子口,在县西南百四十里。其相近者,有后沟、虎寨沟等口,入山西乐平县界。稍北,有不秃岭等口,入山西平定州界。俱嘉靖中设官兵戍守。

白眉寨县西南三十五里。据山为险,形势雄峻。有天桥,樵采者仄足而度。又西南为牛栏寨,亦曰牛山寨,四面陡绝,上有清泉流绕。又五峰寨,在故关东北三十里,有五峰相峙,因名。关北又有陈山寨,高峻崎岖,险不可攀。元末,民多避乱于此。《志》云:县境诸寨环列。明初,大军出井陉,定山西,降下车子、城山、铁山、七垛等寨,盖皆土豪据险自守处。今故址犹存,寨名参错不可悉数。

柏井驿在县西。《舆程记》自故关西四十里,曰柏井驿,接山西乐平县界。又陉山驿,在今县治东。

获鹿县府西南五十里。西至井陉县九十里,北至平山县八十里。汉石邑县地。隋开皇十六年,分置鹿泉县于此,属井州。大业初省。唐初复置,属恒州。武德四年,仍属井州。贞观十七年,州废,还属恒州。至德初,改为获鹿县。宋开宝六年,以石邑县省入,属真定府。金兴定三年,改为镇宁州。元初曰西宁州,寻复曰获鹿县,属真定路。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二里。

○石邑城在县西南。战国时赵邑也。《史记》赵武灵王二十年,攻中山,取石邑。又秦末,赵王武臣使李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陉,未能前。即此。汉因置石邑县,属常山郡。后汉省。晋复置。后魏因之。北齐废井陉,改石邑曰井陉。隋开皇六年,复曰石邑。义宁初,置常山郡,治石邑。武德初,改恒州。四年,始徙州治真定,而石邑属之。天宝末,李光弼至常山击史思明,遣裨将张奉璋戍石邑,贼将蔡希德来攻,拒却之。《括地志》:石邑县在鹿泉县西南三十五里。盖县当井陉之口,向为要地。宋开宝六年,始省入获鹿。《寰宇记》:今县北八里有窦建德寨,即古石邑城。似误。

绵曼城在县西。汉置县,属真定国。后汉建武初,真定王扬与绵曼贼交通,帝遣耿纯以计诛之。封郭况为绵曼侯,邑于此,寻废。章怀太子曰:故城在石邑西北,俗音讹,谓之人文城。

○抱犊山县西八里,本名?山。?读曰蔽。韩信伐赵,使人持赤帜,从间道登?山,而望赵军。即此山也。后魏葛荣之乱,百姓避之,抱犊上山,因改名焉。山四面险绝,顶有二泉。山之阳,又有交龙洞。隋仁寿末,汉王谅举兵并州,遣其将刘建围井陉,李子雄发幽州兵击之,破建于抱犊山下。金末,恒山公武仙置抱犊寨,据险自守。蒙古将史天泽屯真定,以高公、抱犊诸寨为武仙巢穴,攻破之。即此。又奇石山,在县西北二里,《志》以为县之镇山也。又县东南十二里,有横山。

西屏山县西南三十里。高数百仞,峰峦连亘,宛如列屏,为一郡之胜。《志》云:山西去井陉县四十五里。山亘两县间,层崖干霄,形如卧虎,一名虎山。东有黑风洞,迤逦而入,可容千人,兵乱时居民多避于此。《郡志》云:虎山在县东北七里,其势雄峙,一名虎峰。○海螺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山绵延耸秀,下有白鹿泉,隋因以名县。山之阳,岩洞深邃,相接如门屋,曰连珠洞。

○井陉水在县西南。自井陉县境流入,下流注于滹沱,今涸。《水经注》:井陉水,世谓之鹿泉水。东北流,屈经陈馀垒。又东注绵曼水,即泜水也。韩信斩陈馀于此。

大唐渠县东北十里。其上流自平山县境,导太白渠之水,分流入县境,以溉田。《唐会要》:县有礼教渠。总章二年,自石邑县引太白渠,东流入真定县界。又天宝二年,自石邑引大唐渠,东流四十三里,入太白渠,以资灌溉。是也。今废。

○土门关县西十里,即井陉关,亦曰井陉口。《唐志》:县有井陉关,一名土门关。盖井陉在县界也。或以为即故关。故关,盖井陉西出之道耳。详见重险井陉。

方岭寨在西屏山麓。元末居民置寨于此,据险自保处也。又高公寨,在县西南三十七里,山溪阻隘。金末,武仙据守于此,为蒙古将史天泽所陷。《志》云:今县治西有镇宁马驿。

元氏县府西南九十里,东至赵州四十里。战国时,赵公子元之封邑。汉置县,为常山郡治。后汉因之。晋改属赵国。后魏属赵郡。北齐废。隋开皇六年复置,仍属赵州。唐因之。五代唐改属真定府。今城周五里,编户十七里。

○元氏城县西北二十五里,故赵邑。《史记》:赵孝成王十一年,城元氏。汉置县治焉。更始封其宗室歙为元氏王。光武初,大破尤来、大枪诸贼于元氏。建武四年,讨彭龙,幸元氏,阴后从行,诞明帝于此。章帝元和三年,北巡,还幸元氏。晋及后魏县皆治此。隋复置元氏县,始移今治。唐景福二年,李克用攻王?,入井陉。幽州帅李匡威救?,败河东兵于元氏。克用还邢州。光化三年,朱全忠自?州而北侵镇州,引兵至元氏,王?惧,遂请和。五代晋开运初,契丹入寇,建牙元氏,即今县矣。

上原城在县西,亦赵邑也。《史记》:赵孝成王城元氏县上原。孔氏曰:上原在元氏西,以地势高平而名。又灵山废县,在县西北,隋开皇十六年置。大业初,废入元氏县。

○封龙山县西北五十里。《史记》:赵武灵王伐中山,取封龙,盖因山以名邑。《唐十道志》:封龙,河北之名山也。本名飞龙山。山势如伏龙欲飞举状,峰峦泉石,回环错列,称为奇胜。其最著者为龙首、熊耳、华盖诸峰。晋永嘉三年,幽州都督王浚遣其将祁弘率鲜卑击石勒,战于飞龙山,勒大败,退屯黎阳。《括地志》云:封龙山,在鹿泉县南四十五里,盖山当两邑之交也。无极山县西三十五里,以峰峦高耸而名。县西三十里,曰灵山,与无极山并峙。又长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其相接者曰黄山,与封龙山隔溪相对。又西北十里,曰白石山。《志》云:无极诸山与封龙山,皆冈脉相接,所谓县境六名山也。后汉光和中,俱锡以封号,载在《祀典》。

石溜山县西北二十五里。岩石环列,旁有长溪回绕,下注深壑,可引以溉。又有九女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以九峰并列而名。又西北二十里,曰磨盘山,山顶平圆,俗呼磨儿寨。

割髭岭县西北七十里,中有径通井陉。《纪胜》云:光武略定河北,驻跸元氏。尤来、大枪之徒,皆割髭变貌,由此遁去,岭因以名。《井陉志》岭在井陉东南五十里,盖两县相接也。又孟尝冈,在县西十五里,相传田文曾经此。东有鸡鸣口,道深阻,窃掠者恒聚于此。○槐水县西南六里。源发赞皇县之黄沙岭,东流经县界,又东南历高邑柏乡县,达宁晋县入胡卢河。即野河之上源也。

泜水县南五里。泜,音脂。源出封龙山,东南流入赵州之临城县境,下流亦合于胡卢河。水北有韩台,相传韩信破赵,斩成安君时,建幕于此。今台在县南三里。《水经注》:泜水,即井陉山水也。《邑志》云:泜水流合于槐水,在县西南六里,地名纸屯渡口。○沙河,在县西北八里,西山诸水所汇流也。自县境东流入栾城县,合于洨水。

○苇箔岭口县西八十里,北至故关亦八十里。正统四年设。嘉靖二十年,增置官兵于此。《志》云:县西七十五里有苍岩道口,七十里有孤撮岭口及短岭儿口,其相近者有鸽子岭口。县西六十里,又有青草峪口,俱太行山径路出山西处也。有官军戍守。

南庄集县西北四十里。其相近者,为鹿台寨。又有三公等寨,凡十余处,俱在县西七十余里,兵乱时邑人保聚处也。其地皆连接山西界。○韩台,在县南三里泜水之阳,有土阜连属不绝。韩信出井陉攻赵,尝屯于此,因以名台。

灵寿县府西北六十里。西至平山县五十里,东至定州行唐县四十五里,东北至定州百二十里。战国时中山国地。汉置灵寿县,属常山郡。后汉及晋因之。后魏仍属常山郡。后周置蒲吾郡。隋初郡废,县属恒州。义宁初,置燕州于此。唐初州废,县属井州。贞观中,还属恒州。宋熙宁六年,省入行唐县。八年复置。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三里。○灵寿城在今县城东。《汉志》:中山桓公徙都灵寿。《史记》:乐羊为魏文侯将,攻拔中山,封之灵寿。又赵惠文王二年,主父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汉因置灵寿县。又县治西北有赵王城,相传赵武灵王所筑,中有赵王台。○楸山县西北五十里。山多楸树,因名。东接凤凰石山,两山夹峙,道出其中,谓之龙门口。《志》云:凤凰石山,峭壁万仞,登陟甚难,绝顶有石嵯峨,状如飞凤。一名鲁伯院山。又朱山,在县西北九十里,上有寨场。○富豪寨山,在县西北九十里,北接阜平县界,峭壁耸立,登降危险。半岭有石堂,绝顶有寨场。一夫据险,千人莫当也。大吃水沟山县西北百五十里,山北即团箔口。两山对峙,出矿,流民多啸聚于此。又西北十里,曰银洞山。又十里为四岭山。○滴水塘沟山,在县西北百三十里,山形峭拔,麓有石洞,泉出其中。

长岗岭县北十五里。突起一山,盘亘甚远。又横山岭,在县西北八十里,高耸干霄,虽晴明时,岚雾尝蒙其上。又沙岭,在县西北百三十里。又县西北百九十里有六岭。六岭相连,其北属阜平县界。

○滹沱河县西南二十里。自平山县流入境,又东流入真定县界。卫水县东北十里。俗呼雷沟河,源出恒山。《禹贡》:恒卫既从。即此卫水也。《汉志》:卫水出灵寿县东北,东入滹沱河。

滋河在县北五十里。自山西灵丘县流入界,又东入行唐县境。

松阳河在县治南。源发楸山,东南流入于滹沱。又圣水,《志》云:出县西北二十五里白石村,谓之圣水洼,亦曰圣水峪。上有清风寨。又西北六十五里有大鸣川,源出横山岭西团箔口东,俗呼锦绣大明川。下流俱注于滹沱。○温泉,在县治东北二里,俗呼泥河,水隆冬不冻。下流入松阳河。泉旁多稻田,俱赖灌溉。○白草沟口县西北百六十里,北至龙泉关百二十里。正统九年,设官兵戍守。其相近者,曰古道沟口、道庵沟口,俱嘉靖二十四年设兵戍此。又车孤驼口,在县西百五十里,北至龙泉关百四十里,正德二年建城置戍。诸口皆有径道,可达山西。藁城县府东南六十里。东至晋州四十里,东北至祁州深泽县九十里。汉曰藁城县,属真定国。后汉废。魏收曰时属巨鹿郡,今《汉志》不载。后魏复置藁城县,属巨鹿郡。北齐改为高城县,巨鹿郡治焉。隋初郡废,县属赵州。开皇十年,置廉州于北。十八年,复改县为?城。大业初,州废,县属赵郡。义宁初,复置巨鹿郡。唐初复改廉州。武德五年,突厥寇廉州,即此。贞观初,州废,县属恒州。天?初改为?平。五代梁开平三年,赵王?附晋,复故。宋属真定府。金因之。元初置永安州,寻废,仍曰藁城县。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四里。

○九门城县西北二十五里。战国时赵邑。《史记》:赵武灵王十七年,王出九门为野台。惠文王二十八年,罢城北九门大城。汉置九门县,属常山郡。后汉及晋因之。永和七年,燕慕容恪徇常山,军于九门。隆安初,拓跋?围中山,徙军常山之九门。寻亦为九门县,徙常山郡治焉。北齐县废。隋开皇六年复置,属恒州。义宁初,曰九门郡。唐武德初,改置观州。五年,州废,仍属恒州。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叛,陷常山,?城、九门皆为贼守。李光弼复常山,败贼将史思明。思明退入九门。既而郭子仪、李光弼合军击思明于九门城南,大败之,遂复取九门、?城。未几,光弼等退入井陉,二城复陷。元和十一年,义武帅浑镐奉诏讨王承宗,奏破其兵于九门。五代梁龙德二年,晋将李嗣昭攻镇州叛将张处瑾,处瑾遣兵迎粮于九门,嗣昭设伏于旧营邀击,杀获殆尽。旧营,在镇州城下,先是阎宝围镇州结营处也。宋开宝六年,省九门县入?城。

宜安城县西南二十五里。战国时赵邑。《史记》:秦始皇十四年,伐赵,取宜安。又赵将李牧击秦军,取宜安,走其将桓?。《舆地记》云:宜安城,李牧所筑。旁有土山冈阜崛起。又有台,高数仞,俗犹呼为李牧台。或以为耿乡也。《水经注》:太白渠水自关县,又东经耿乡南。世祖以封耿纯为侯国,世谓之宜安城。隋义宁初,置宜安县于此,属巨鹿郡。唐初属廉州。武德四年废。○信义城,在县西北。唐初置信义县,与新市县并属观州。武德五年,省入九门县。

柏肆城县北三十里。本汉藁城县地。晋为下曲阳县地,属赵国。晋季之乱,置坞于此,曰柏肆坞。隆安初,拓跋?攻燕信都,将北还。慕容宝闻之,自中山悉发其众,屯于曲阳之柏肆,营滹沱河北以邀之。?至,营于水南。宝潜师夜袭,?为所败,奔还中山。即柏肆坞也。隋开皇十六年,置柏肆县于此,属廉州。大业初废。义宁初复置,属巨鹿郡。唐武德初,属廉州。五年,省入藁城县。○新丰城,在县东北。隋义宁初,置新丰县,属巨鹿郡。唐初属廉州。武德四年,废入?城县。

肥累城县西南七里。古肥子国,白狄别种也。后并于晋。《史记》赵王迁三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与战于肥下,却之。孔氏曰:战于肥累之下也。汉置肥累县,属真定国。后汉省。魏收《志》?城有肥累,即此城也。又赤丽城,阚る曰:在肥累故城南。

○滹沱河县北一里。自真定县流入境,经故九门县城南,为逢壁渡。唐天宝末,李光弼自常山击史思明,掩杀贼众于逢壁。思明失势,退入九门。即此。又东经县北,入晋州界。明建文三年,燕王败平安等军于单家桥,遂西趣真定,渡滹沱河,与安等战于藁城,安等败绩。单家桥,见河间府献县。滋水县北三十余里。亦自真定县流入境,又东入无极县界。《志》云:县西南二十五里,旧有郦阳水,其西为泥阳坂,今涸。又牧道沟,在县西北七十五里。其水四时不竭,土人种艺其间,资以灌溉。○耿乡《志》云:在县西一里。后汉初,耿氏宗族所居,光武因封耿纯为耿乡侯,即此。又平将军垒,在县北十二里,即建文中平安屯兵御燕师处。

示衣坂在县西北三十里路侧。唐天宝未,安禄山陷?城。常山太守颜杲卿以力不敌,至?城迎见。禄山以金紫衣畀之,令仍守常山。杲卿归至中途,驻坂侧,顾长史袁履谦曰:何为著此衣?因相与起兵讨禄山。后人遂以名坂。○塌子口,在县西三十五里,滹沱河渡口也。相传冯异从光武定河北,尝渡此,略下中山诸郡。《邑志》云:县西北七十里有叉头村巡司,盖与龙门口相近。

栾城县府南六十里。南至赵州三十五里,东北至藁城县四十里。春秋时,晋之栾邑。汉置关县,属常山郡。后汉改置栾城县。三国魏废。北魏复置,属赵郡。北齐又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栾州。大业中,仍属赵郡。唐属赵州。大历三年,改属镇州。天?初,更名栾氏,寻复故。今城周四里,编户一十二里。

○关县城今县治。春秋时,晋栾武子封于此。哀四年,齐国夏伐晋,取栾。是也。汉为关县治。建武中,以张况为常山关长,即常山郡关邑长矣。寻改曰栾城。《括地志》:东汉改置栾城县,在关县故城西北四十五里。后魏太和十九年,复于故关城置栾城县。今县治东南有关城驿,盖以故关城而名。

○卧龙冈县东八里。盘曲如卧龙,今俗名浪头丘。《志》云:县城南有三丘并峙,高四丈余,曰南容村丘。县西北旧县址东,又有董保丘,高三丈余,今为栾城铺。又有彪冢丘,在县西三里,高二丈余。

○洨河县西十二里。《汉志》:源出井陉山,东南至瘿陶入泜。洨,读曰效。今自平山县甘淘河分流,东南入县境。元氏县之沙河,东北流合焉。又东南经赵州南,下流注于胡卢河。《宋长编》:咸平五年,河北漕臣景望,开镇州常山南河入洨水,至赵州,以利漕。即此。

冶河在县城西北隅。旧时冶河自平山县东南流经此,又南经宁晋县入大陆泽。其后冶河自平山县东北流,合于滹沱。滹沱不能容,决溢为害。元至元末,议引冶河分流。工成,滹沱水势遂杀。数年,下流渐湮,仍自旧口决入滹沱,冲啮为害。皇庆初,又议自平山县城西北改辟河道,下至宁晋,疏淤淀,固堤防,使冶水仍入旧河,则滹沱势分,真定之害必少。但栾城地形颇低,拟于县北圣母堂东冶河东岸,开减水河一道,以杀其势。于是冶河复导流于此。未几复废。或以此水为滹沱分流。误也。俗亦谓之运粮河,或以为即汉之太白渠。《汉志》:太白渠首受绵曼水,东南至下曲阳,入斯洨。盖流经县境矣。《元和志》斯洨水在县西北二十〔里〕,即太白渠也。又县南五里有龙潭湾,亦昔时冶河支流也。

○杀胡林县北十五里。宋白曰:唐武后时,突厥入河北,官军袭击之,群胡死于此,因名。石晋末,契丹主耶律德光入汴,既而北还,至临城病作。及栾城,病甚,行至杀胡林而死,即此地也。

无极县府东八十里。北至定州九十里,东至祁州深泽县四十里。汉毋极县,属中山国。后汉因之。晋省。后魏太和十二年,复置,属中山郡。北齐属恒山郡。隋属定州。唐初属廉州,贞观初仍属定州。武后万岁通天二年,改毋为无。景福二年,置祁州治此。五代因之。宋景德初,祁州移治蒲阴县,仍属定州。明初改今属。城周五里,有门三,编户十三里。

○毋极城在县治东北一里。汉县治此。晋省。永和八年,苏林起兵于毋极,自称天子,燕慕容恪击平之。太元九年,丁零翟辽为后燕慕容农所败,自鲁口退屯无极,农屯槁城以逼之。后魏复置县于此。唐景福中,置祁州,改营今城。光启初,成德帅王?遣兵侵易定,帅王处存攻无极。河东帅李克用救易定,败成德兵于无极。即今县也。鲁口,见饶阳县。

苦陉城县东北二十八里。战国时中山国属邑。后属赵,赵人陈馀数游苦陉,即此。汉置县,属中山国。后汉建武初,封杜茂为侯邑。章帝北巡,改曰汉昌。魏主丕改曰魏昌。晋因之,仍属中山国。后魏属中山郡。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曰隋昌,属定州。唐武德四年,改曰唐昌。天宝初,改曰陉邑,仍属定州。宋初亦为陉邑县,寻省入无极。杜佑曰:唐昌东北有中山故城,即慕容垂所都。或曰非也。晋时,魏昌县别名陉城,亦作??城。隆安初,燕慕容宝弃中山,走龙城,与慕容麟遇于??城。则垂都不在唐昌矣。《括地志》汉中山国有陉城,即苦陉云。

新城县西二十八里,汉之资亭也。《耆旧传》:中山靖王七代孙弥子征匈奴有功,封资亭侯。以资水经此而名。后魏太武南侵,筑城于此,谓之新城,亦曰资城。魏收《志》:无极县有新城。是也。唐光启初,李克用救易定,败成德兵于无极。成德兵退保新城,克用复进击,大破之,拔新城,又追败之于九门。五代梁龙德初,契丹围定州,晋王存勖自镇州驰救,至新城,契丹前锋已自新乐而南。晋王进至新城北,半出桑林,契丹见之惊走。新城,盖与定州新乐县接界也。又有康城,在县北五里,相传慕容燕所筑。一名康王台。又有安乡城,在县南六里。《元和志》:魏明帝封甄逸为安乡侯。盖邑于此。○无极山县西南三十里。县以此名。《志》云:山脉自元氏县封龙、无极诸山而来。此山虽不甚高,而托体崇宏,故仍冠以无极之名。亦以由此而西,太行绵亘,大山长谷,邈无穷尽也。

○滋水县南六里。旧《志》谓之资水。自藁城县流入境,又东北入祁州深泽县界。城南旧有资河堤,今废。霖潦时,辄有涨溢之患。又木道堤,在县西北。沙河自定州流经县界,入祁州境,恃此堤捍御。堤废,恒自李家口决入,为民害。○廉台县西十三里。相传以廉颇名。《晋·地道记》:魏昌县有廉台。永和八年,魏冉闵军于安喜,燕慕容恪引兵随而击之,闵趣常山,恪追及于魏昌之廉台。及战,遂获闵。贾耽曰:廉台在无极,晋以毋极并入魏昌,故在魏昌境内。魏收《志》:毋极有廉台。是也。又有扈台,在今县城西北,高出林阜,为邑之胜。○虚粮冢,在县西二十五里,有阜数十,俱高丈余。相传昔时为虚粮诳敌处。

平山县府西九十里。西南至井陉县八十二里,西至山西盂县百八十里。春秋时晋之蒲邑。汉因置蒲吾县,属常山郡。后汉因之。晋仍曰蒲吾县,亦属常山郡。后魏因之。隋开皇十六年,析置房山县,属恒州。义宁初,又置房山郡。唐武德初,改郡为岳州。四年,州废,县仍属恒州。至德初,改为平山县。今城周四里。编户二十一里。

○蒲吾城县东南二十里。战国时,曰番吾,为赵之重地。苏秦曰:秦甲度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张仪亦曰:据番吾,迎战邯郸下。又曰:秦赵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史记》:赵王迁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战,却之。即蒲吾也。汉置蒲吾县。晋及后魏县皆治此。隋大业初,省入井陉县。义宁初,复置。唐初属井州,贞观初复废入井陉。魏收《志》:蒲吾县有嘉阳城。《寰宇记》:嘉阳城在今县东十八里,即汉之蒲吾县治。恐误。又有西平州城,在县西门外。相传昔尝置州治此,未详所据。桑中城在县东南。汉县,属常山郡。宣帝封赵顷王子广汉为侯邑。后汉废。《水经注》蒲吾县东南有桑中故城,俗谓之石勒城。晋永和六年,冉闵之乱,后赵故将杨群据桑壁。盖即桑中城矣。

○房山县西北六十里。《汉志》注:蒲吾县有铁山,即房山也。后汉章帝元和三年,幸赵,祠房山。俗呼为王母山,以有西王母祠而名。亦曰西山。五代梁贞明中,赵王?盛饰馆宇于西山,每往游,辄经旬月。既而自西山还,宿鹘营庄。军中作乱,乃还镇州。鹘营庄,在县西十余里,时亦为游宴处。○东林山,在县北二十里。其西为西林山,冈峦相接,皆有泉石之胜。

叱日岭县东南四十五里。唐景福二年,李克用败成德兵于平山,进攻天长镇。成德帅王?出兵赴救,克用逆战于叱日岭,大败?兵。近《志》云:今井陉县东北三十五里有赤石岭,本名叱日岭。今亦名青泉岭,盖旧属平山县界云。

○滹沱河县北十里。自山西盂县流入界,又东入灵寿县境。北魏孝昌三年,五原降户鲜于修礼叛,攻定州。诏长孙稚等讨之。稚前至滹沱,修礼邀击之于五鹿,稚大败。五鹿,在县东,盖滹沱河旁地名。

冶河县东北十里,即甘淘河也。自井陉县流经县城西,又东北流至此,入于滹沱河。元泰定四年,议者言滹沱自五台诸山流入县境,至王母村山口,与平定州娘子庙石泉冶河合,霖潦涨溢,奔注真定西南关,冲啮为患。宜自县西王子村、辛安村,凿河长四里余,接鲁家湾旧涧,复开二百余步,合入冶河,以分杀其势。不果。今见真定县滹沱河及栾城县冶河。?河,在县北。源出房山,东流入行唐县界。《寰宇记》曰:即石臼河也。又旺娄河,在县西十五里。其泉甚暖,隆冬不冰,居民造楮于此。

蒲吾渠在县西。亦曰蒲水。后汉明帝引而为渠。《后汉纪》:明帝治滹沱石臼河,从都卢至羊肠仓,欲令通漕太原,转运所经,凡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没溺,不可胜算。章帝建初三年,从邓训言,罢之。《古今注》:永平十年,作常山呼沱河蒲吾渠通漕。盖即以都卢为蒲吾也。羊肠仓,在山西岚州。胡氏曰:《汉志注》绵曼水自上艾东至蒲吾,入呼沱。又蒲吾县有太白渠,首受绵曼水,东至下曲阳,入斯洨。明帝盖漕太白渠入绵曼水,自绵曼水转入汾水,达羊肠仓也。上艾,即今山西平定州。又太白渠,在县南,汉时即有此渠,后汉亦尝引之。晋以后废。

??水县西北百二十里。自半山涌出,达于平地,灌田数十顷。又有??水口,正德二年,建城置戍于此。○河西泉,在县西二十五里,平地涌泉数处,灌田数百顷。

○天长镇在县东。旧《志》:县境滹沱河东北有天长镇。唐景福初,李克用及义武帅王处存合兵攻成德帅王?,拔天长镇。?出战,败克用兵于新市。二年,克用复败成德兵于平山,攻天长镇。又五代梁开平四年,晋王存勖与王?会于天长,共图伐梁。是也。近《志》云:井陉县天威城,即故天长镇。误。○红子店,在县境。嘉靖十年,流贼入境,掠红子店。或曰店在县南。又下口村,在县西百二十里,有巡司。

鹞子崖口县西北百四十里,北至龙泉关百七十里。正统九年设。嘉靖二十一年,增置官兵守御。《关隘考》:鹞子崖以下,凡领二十四关口,俱通道山西,为龙泉中路。其在县境内者,共十有七口。自鹞子崖而北十里,曰沙岭口,弘治二年置戍处也。鹞子南二十里,曰孤榆树口,又南曰陡岭口,俱有官军守御。○桑园沟口,在县西北百二十里,北至龙泉关二百二十八里。弘治元年置戍。其南为牛圈沟、神堂岭、石槽沟等口,俱弘治、嘉靖间戍守处。又北黑山口,与石槽沟口相近,正统二年置戍。又西为石盆沟口,正德十四年,筑城置戍于此。《里道记》:自北黑山口道出山西五台县,凡百五十里。

白羊平口县西北百六十里。又南五里曰白羊口,东北去龙泉关三百里,皆弘治二年设兵戍守。《里道记》:白羊平口北至石盆沟五里,又北至北黑山口十五里。白羊口而南二里曰碓窝口,又五里曰红沙崖口,俱弘治、嘉靖间置戍处。已上诸口,俱属龙泉中路。十八盘岭口县西百三十里。东北至龙泉关三百里。《关隘考》:十八盘已下,凡二十一口,俱在县境,谓之龙泉南路。而十八盘尤为要害。正统二年,筑城置戍。嘉靖二十年,复增置官兵防守。○恶石口,在县西北百十里。滹沱河自山西流经此,入县界,川原平敞,最为要害。景泰二年,筑城置戍于此。又西南十里,曰寨门口,其相接者曰陆岭口。又有宋家峪口,在恶石口东北十里。俱正德十三年筑城置戍。

马圈沟口县西北百三十里,东北至龙泉关二百五十里。弘治元年,设兵戍守。《关隘考》:口北至陆岭口十里。又米业沟口,在县西百四十里,与十八盘相近,正统六年设城戍守。又北十里曰南黑山口,正统四年,设城置戍处也。又井子峪口,在十八盘南三十里。景泰二年,亦筑城设兵于此。又八里为黄安岭口,又十里曰清风岭口,正德六年,亦设城屯兵于此。已上隘口,俱属龙泉南路。○仙人寨,在县西北桑园沟口。又有段树寨,在白羊口。西又有韩信寨,在县西南马岭口北,皆昔时戍守处。阜平县府西北二百五十里。西至山西五台县百九十里,东至保定府唐县百八十里。汉灵寿、南行唐二县地。宋为北寨。金曰北镇。明昌四年,置阜平县,属真定府。今城周二里,有门三,编户十一里。

○大茂山县东北七十里,即恒山之岭。一名神尖。石晋与契丹分界处。今阜平曲阳、唐县庆都,皆缘大茂之麓。详见名山恒山。

大泒山县东北五里。稍东为小泒山。以泒河所经而名。两山相峙,林峦郁然。又北山,亦在县东北,山岭盘互。县境群川,多发源于此。○陈摊庄山,在县南三十里,路通灵寿县,山径盘折,不容旋马。又无奈寨山,在县西七十里,峰峦剑拔,绝顶宽平,置寨于此,贼莫能入,故名。孙子岭县东南二十里。《志》云:县境诸山,皆从恒岭分支。此岭仰视大茂,拱列如儿孙,因名。俗讹为孙膑所居也。○金龙洞,在县东北九十里大茂山之口也。北接倒马关,旧为戍守要地。又水帘洞,在县东南四十里,有峰峦泉石之胜。

○泒河在县北。《志》云:源发恒山,流经大泒、小泒二山而南,县治南有当城河流合焉。又县西五十里有胭脂河,县东五十里有平阳河,与县境班牛、鹞子诸河,悉流入于泒河。旧东南流入行唐县界,今南流注于滹沱。

○龙泉关县西七十里。有上下二关,相距二十里。下关,正统二年建。景泰二年,又于迤西北筑上关城。天顺二年及成化十二年,皆添设官兵戍守。嘉靖二十五年,改筑关城,守御益密。《关隘考》:龙泉关东北至倒马关百五十里,西至山西五台县百八十里,自关南北沿山曲折各数百里。所属隘口,凡六十余处,皆与山西连界,分列官军戍守。陡撞沟口县西北百里,南至龙泉关四十里。嘉靖二十二年,置戍于此。《关隘考》:自陡撞沟口以下二十一口,所谓龙泉北路也。皆在县境。口南五里曰坑儿沟口,又南二十里曰黑崖沟、窜道沟等口,又南五里为石湖沟口,俱弘治、嘉靖间筑城置戍处也。○黄土铺口,在龙泉关西南三里,其北有印钞、石湖、八沟等口,其南有幡竿岭、盘道岭、旧路岭、新路沟等口,皆弘治、嘉靖间建城置戍。《关隘考》:龙泉关西南七十里,有青竿岭口。成化十七年置戍,弘治十六年增筑城堡。又南十里,曰阳和门口。又南二十里,曰三关子口。俱弘治中筑城置戍处也。

落路口县东北百十五里,东北至倒马关九十里。正统四年,筑城置戍。《关隘考》:落路口以下,凡九口,皆在倒马关南路,为防御要地。自口而西二十余里,为夹折腰口。又西十里,为铁岭口、铜录崖口。其相近者,又有漆林沟、柴皮岭、六岭儿等口,俱正统、弘治及嘉靖中,筑城置戍处也。吴王口县西北百里,东北至倒马关三百二十里。弘治十三年,筑城置戍。《关隘考》:自吴王口而下,凡十九口,亦属倒马关南路。其相近者,曰过道沟口。自此而东,曰艾叶岭口、青羊沟口、香炉石口、门罕岭口、火炭沟口、杨洪口,又东曰黍查口,俱正统、弘治以后建城置戍处也。○陡岭儿口,在吴王口西南二十里。嘉靖二十一年,筑城置戍。又西曰鱼儿创口、夹耳庵口,俱正统四年筑城置戍。其相近者,曰龙窝沟口、高石堂口、养马楼口,俱正德十二年筑城置戍。又西曰枪锋石口,则嘉靖二十二年筑城置戍处也。○神台寨,在县西北吴王口。又艾叶岭口有火头寨。○富豪寨,在龙泉关东南,即灵寿县接界之富豪寨山也。邑民尝避兵于此,薪水自足,故曰富豪关。西南有无柰寨,即无柰寨山也。

次沟村县西北百二十里。在吴王口外,村南有扒背银河村、胡家庄、柳树村、天桥儿、莲子崖等处。山中皆产矿砂,流民恒相聚开凿,名曰矿徒。嘉靖二十五年,渐啸聚为乱。议者言次沟村南接龙泉,东连倒马,其地险僻,每因银矿致乱。宜设巡司于此,以时稽察云。

附见:

真定卫在府治东南,洪武三年建。又神武右卫,在真定卫西。本陕西华州卫,寻改为西安右护卫。宣德五年,改曰神武卫,调置于此。

定州府东北百三十里。东至河间府二百八里,南至赵州二百三十里,西北至山西蔚州三百五十里,东北至保定府百五十里。

春秋时鲜虞国地。战国初为中山国,寻为魏所并,后又属赵魏文侯时,使乐羊伐中山,取之。既而中山复有其地。赵武灵王伐取之。秦为上谷、巨鹿二郡地。汉初置中山郡,景帝改为中山国。后汉及晋皆因之。后燕慕容垂都此,置中山尹。后魏亦为中山郡,兼置安州,寻改为定州后魏主?初得中山,置安州,建行台于此。天兴二年,改曰定州。高齐改郡曰鲜虞郡。后周置定州总管府。隋废郡,仍曰定州。炀帝初,改为博陵郡,后又为高阳郡。唐仍曰定州武德四年,置总管府。六年,升为大总管府,管河北三十三州。七年,改都督府。贞观七年,罢。又开元十四年,置北平军于此。杜佑曰:军在州城西。天宝初,亦曰博陵郡。乾元初,复故建中二年,义武节度使治于此。五代因之。宋仍曰定州亦曰博陵郡。太平兴国初,讳义,改军名曰定武。庆历八年,析置定州路,统定、保、深、祁、广信、安肃、顺安、永宁等八州军。政和三年,升为中山府。金复曰定州,寻亦为中山府。元因之。前朝复为定州,改属真定府,以州治安喜县省入编户三十四里,领县三。今仍曰定州。

州凭镇、冀之肩背,控幽、燕之肘腋。关山峻阻,西足以临云代。川陆流通,东可以兼瀛海。语其地势,亦河北之雄郡也。昔者中山虽小,犹颉颃于九国间。赵武灵王得中山,遂却燕伐胡,辟地千里。秦既灭赵,使王翦屯中山以临燕。后汉初,光武定河北,以中山为驱除之始。慕容垂之复燕也,规中山险固,从而都之。拓跋氏随而覆之,天关、恒岭视为坦途。中山被兵,河北州镇,悉折而入于魏矣。魏知山东之势,系于中山,因建行台于此。南牧河济,必先集中山。盖中山之去云、朔,仅隔一陉,从高而下,势若建瓴。既至中山,则出险就平,驰突较易。魏末之乱,发于六镇,浸淫至定州,而相、魏以北,皆为糜烂,岂非河北之安危,恒视中山之得失哉?自东魏以迄周、隋,定州皆为重镇。唐初,突厥凭陵定州,每虞侵轶。裴行俭曰:欲固河北之藩垣,先绝云、蔚之窥伺;欲绝云、蔚之窥伺,先壮定州之扃钥。及建中以后,易、定一隅,常足以离范阳、成德之交,而为河东之卫。虽强邻角立,以二州兵力,拒之而有余。石晋割弃燕云,契丹入犯定州,辄婴其锋。宋亦以定州为重镇,与关南真、定犄角,以御契丹。其后女真覆宋,则争中山。金之亡也,蒙古亦力战于中山。州居燕、代、恒、冀之交,诚自古必争之地。况控临雄关,襟带畿辅,而可泄泄视之乎?○安喜废县今州治。汉曰卢奴县,中山国治焉。郦道元曰:卢奴城内西北隅,有水渊而不流,南北一百步,东西百余步。水色正黑曰卢,不流曰奴。更始初,耿?驰谒大司马秀于卢奴。二年,大司马秀自下曲阳北击中山,拔卢奴,移檄边郡,共击邯郸。建武四年,幸卢奴。晋亦为中山国治。燕慕容垂都之,尝改为不连,寻复故。隆安初,拓跋?攻后燕,如卢奴,复围中山。后魏中山郡及恒州皆治此。《舆地志》:卢奴城北临滱水,南面泒河,杜预谓之管仲城。又有中山宫,慕容垂所置宫也。自后魏至高齐,皆因而为别宫。《隋志》:高齐置鲜虞郡于卢奴。寻废,卢奴入安喜县。开皇初,废郡,改置鲜虞县。大业初,为博陵郡治,又废安喜县入焉。唐武德四年,改曰安喜县,为定州治。五代梁乾化三年,晋王存勖灭燕,还过定州,舍于关城,即安喜关城也。又后唐天成三年,成德帅王都据州叛。遣王晏球等讨之,拔其北关城,寻复得其西关城。晏球以定州城坚不可攻,乃增修西关城,以为行府。明年始克之。五代以后,皆为州郡治。明初省。《城邑考》:州城,明初因旧址增筑,为门四。其制周旋盘折,掩伏环带,四面各异。环城为濠,阔十丈,深二丈。城周十六里有奇,有门四。

安险城州东三十里。汉置县,属中山国。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应为侯邑。《中山记》:县在唐水之西,山高岸?,故曰安?。後汉章帝更名曰安?,后讹为安喜。昭烈尝为安喜尉,即此。晋亦曰安喜县,属中山国。永和八年,冉闵拒燕慕容恪军于安喜县。后魏仍为安喜。隋大业初,省。新处城在州东北。汉县,属中山国。光武初封陈俊为侯邑,后废。又县有乐阳城。魏收《志》卢奴县南有乐阳城,即汉常山郡之乐阳县。又唐城在州东北十五里,亦曰尧城。相传尧尝都此。○固城,在州东三十里。旧《志》云:禹治水时筑。屹然坚固,后人因名曰固城。后魏普泰初,刘灵助引幽、平诸州之兵寇博陵以西,魏主命侯渊东讨,至固城,袭斩之。即此。胡氏曰:固城当在中山城西北,安国城东南。

○嘉山州西四十里。唐天宝末,郭子仪自常山进讨贼将史思明于博陵,战于嘉山,思明败走。后唐天成三年,王都以定州叛,命王晏球进讨,军于曲阳,都就攻之,晏球与战于嘉山,大破贼兵。宋开宝三年,伐太原,契丹趣救。帝度其必道镇、定而西,遣韩重ど陈于嘉山,契丹至,败去。《志》云:嘉山绝顶,有孟良寨,相传宋将孟良屯兵处。○陵山,在州西六十里,上多古帝王陵冢,因名。其相峙者,曰庐山、飞山。又有平山,在州东五里,两山对峙,低昂若一。

狼山州西北二百里。山谷高深,与恒山相接。五代梁龙德初,契丹入幽州,陷涿州,进攻定州。晋王存勖自镇州驰救,遣别将王思同将兵戍狼山之南。以拒契丹侵突。石晋开运三年,土人筑堡于山上,以避契丹。中山人孙方简因据堡为盗,数引契丹入寇。及契丹入汴,以方简为义武帅,继而使镇大同。方简怨恚,复率其党保狼山故寨,拒守要害。契丹攻之,不克。会契丹弃州去,方简遂自狼山率众还,据定州。汉乾?初,遣使请降,复使为义武帅。《匈奴须知》:狼山寨东北至易州八十里。是也。

○滱水州北八里。自保定府唐县流入境,又东入保定府祁州界。或谓之呕夷水。《水经注》:滱水出代郡灵丘县高是山,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又东过唐县,谓之唐河。后魏孝昌初,五原降户鲜于修礼叛,攻定州,其党宇文肱战死于唐河。五代唐天成三年,王晏球围王都于定州,契丹趣救,晏球逆战,大败之于唐河。北宋景德初,契丹攻定州,宋军拒之于唐河,契丹退屯阳城淀。二年,契丹复犯定州,王超拒之于唐河。契丹至,不接战,缘葫芦河而东南攻瀛州。或曰时契丹缘滹沱河北,东出至瀛州。葫芦河,在滹沱河南,盖误以滹沱为葫芦也。阳城,见保定府完县。

沙河在州南。源发山西繁?县东白坡头口,经曲阳入新乐,又东经州境而入保定府祁州界。唐光化三年,汴将张敬忠攻定州,义武帅王郜遣将王处直逆战于沙河,为汴军所败。宋景德初,以河朔辇运劳费,诏北面都钤辖阎承翰,自嘉山东引唐河,三十二里至定州,酾而为渠。至蒲阴东六十二里会沙河,又东经边吴泊,入界河,以通漕舟,兼溉田,限戎马。时以为便。蒲阴,即今祁州。边吴泊,见安州。

泒水在州南。泒音孤。来自阜平西山,旧自新乐县流入州界,今涸。晋隆安初,拓跋?军鲁口,遣兵袭中山,入其郛。慕容麟追至泒水,为?所败。既而麟自中山出据新市,?就攻之,麟退阻泒水,复为?所败。

天井泽州东南四十七里,周六十二里。《水经注》:泒水历天井泽南,水流所播,遂为大泽。俗名天井淀。今涸。

八字精批八字合婚流年2024姻缘分析

不知命的人,总是身不由已,升势起运的方法就在你的八字命盘里。

婚前担心婚运不佳,婚后一直家运不旺,八字婚书,既能合婚,亦可调运。

2024甲辰龙年,九火运来临,精准详批运势机遇,助你收获爱情、事业高升、财富暴涨:

你的正缘是谁?何时出现?没有人知道。唯有八字会提示你上等婚缘的出现。

未婚 已婚
大家都爱看
顶踩排行榜

热门测算

姓名配对测终生运八字事业运八字合婚八字算命2022生肖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