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九 福建五

时间:2018-07-15 16:41   点击:7836   标签:

◎福建五

◇泉州府东至海百二十里,南至海百有三里,西南至漳州府二百七十里,西至汀州府五百五十里,西北至延平府五百五十里,东北至兴化府百六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二百五十五里,至京师七千二百五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周闽越地。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三国吴属建安郡。晋属晋安郡。宋、齐因之。梁天监中,析置南安郡治晋安县。隋平陈,郡废属泉州时泉州治闽县。大业初,属建安郡。唐武德五年,置丰州治南安县。贞观初,并入泉州。圣历二年,置武荣州治南安。三年,州废,还属泉州。久视元年,复置。景云二年,改为泉州改故泉州为闽州,而以武荣州为泉州。开元中,始治晋江。天宝初,曰清源郡。乾元初,复曰泉州。五代时,属于王闽,后属于南唐石晋开运二年,南唐得泉州地。三年,南唐置清源节度使,以授留从效。宋仍曰泉州亦曰清源郡。乾德初,改清源军曰平海军。元曰泉州路福建行省尝置于此。今详见前福州府。明初,曰泉州府,领县七。今因之。

府倚山为险,滨海称雄,北奠吴会之藩篱,西连岭粤之唇齿。一有不虞,不惟八闽数州同忧共患而已。盖水陆异用,战守殊趣,一隅之地,而千里之形在焉。论泉南者,第谓其土膏民沃,华实所资,抑末矣。

晋江县附郭。晋为晋安县地。隋为南安县地。唐开元八年,始析置晋江县,为泉州治。今编户百二十九里。

○刺桐城即府城。以昔时城下多植刺桐树而名。《志》云:郡旧有衙城、子城、罗城、翼城。内外有濠,舟楫可通。城市岁久类多堙废。衙城在子城内,相传留从效所筑。子城则唐天中王审知所筑也。罗城亦留从效所筑。子城周三里有奇,罗城周二十三里有奇。宋太平兴国二年,陈洪进挈地归朝,诏三城皆隳坏。宣和以后,复葺旧址。嘉定四年,始大加修治。绍定三年,郡守游九功于罗城之南筑翼城,石二里有奇。元至正十二年,以四方盗起,监郡亻契玉立议寻故址增筑,乃拓罗城、翼城而一之,周三十里有奇。城在五代时名葫芦城,以城不正方也,改筑,后象其形曰鲤鱼城。明洪武初增筑。累朝复相继修葺。至万历中,地震,城圮,益加营缮。城内有濠,颇深广,潆洄三面,独东北阻山麓无濠。濠本在城外,元末拓城,城南濠因入城中。城有陆门六,水门一,隆庆二年,增为三。周广皆因元旧。

○泉山府城东北八里。一名清源山,一名北山,一名齐云山。周围四十里,横跨十余里,高数千仞,郡之主山也。《寰宇记》:泉山以山有孔泉而名。朱买臣谓东越王居保泉山,即此。山多石,泉出石窍中,故曰孔泉。上多岩洞诸胜,其得名者凡三十六处,而尤著者曰清源洞。《郡志》:泉山上起三峰,俗名三台。中峰有清源洞,一名纯阳洞,登其巅,可尽一郡之胜。俗谓东瓯王避汉兵处,误也。其左右二峰俱高秀,层岩稠叠,达于郡治。有事时,清源为攻守要地矣。又凰山在泉山南,山回拱如飞舞,一名皇绩山。嘉靖三十七年,倭贼掠凰山、清源山,犯南安。明年,复由此入犯。○双阳山,在府北四十里,泉山来脉也。两峰并峙,曰大阳、小阳,在南安县则谓之朋山,在永春县则谓之双髻山。盖山接三县界,各以形似名。又五洋山,在府北五十里,高顶中有田千亩。宋时有五姓居此,今讹五为吴。有小髻洞,可以避兵。山麓又有清水岩。

紫帽山府西南五里。山高峻,常有紫云覆其顶,因名。中有甘泉,味最胜。《志》云:环山凡十二峰,而二峰尤高。左峰之阴有金粟洞,右峰之顶有凌霄塔,与泉山南北对峙,为郡之案山。又狮山,在府南十里,一名峰山。相传昔人置峰寨处。又南为行辇山,俗曰下辇。○罗裳山,在府南三十里,其东有玉髻峰。又南十里曰灵源山,蜿蜒数十里,高出东南诸峰。上有灵泉,大旱不竭,一名太平山,以山顶平正也。亦曰吴山。《志》云:山西北麓有吴明宫,亦曰吴明山,昔有吴氏隐于此,后人为宫以祀之。又有石曰望江石,南瞰大海外,如在眉睫,绝顶又有紫霞峰。

宝盖山府东南四十五里。一名大孤山。绝顶有石塔,宏壮突兀,出于云表,商舶以为抵岸之标。半山有虎岫岩,东南跨海。又有玉泉井,在石塔下,随海潮汐以为盈缩。相近者曰金鞍山,亦名小孤山。○金钗山,在府南三十里。两峰延袤数百丈,如钗股然。今浯屿水寨移置于此。有六胜塔,颇壮丽。相接者曰石湖山。

洋屿府西南十里。四围田畴数百顷,屿突起其中。又岱屿,在府东南六十里,突起海中,介于石湖、北镇两山之间。《志》云:岱屿相连者为白屿,耸出江中,为洛阳、圣姑、北镇、石湖诸港湍流分汇之处。而左右多沉沙,迁徙不常,屡为商舶患。又乌屿,在府东北二十里,四面潮水环绕。民居辐辏,旧有石路,潮至则没,行者病之。宋宝中,始作桥以通往来,人以为便。

彭湖屿在府东南海中。山形平衍,东西约十五里,南北约二十里,周围小屿颇多。自府城东出海,舟行三日可至。又有东西二碇山,亦在海中。自东碇开洋,一日夜可至。其海水号彭湖沟水,分东西流。西达漳泉,东达吕宋。《海防考》:隋开皇中,尝遣虎贲陈棱略彭湖地。其屿屹立巨浸中,环岛三十有六,如排衙。居民以苫茅为庐舍,推年大者为长,以畋渔为业。地宜牧,牛羊散食山谷间,各耳为记。《元志》云:三十六岛,巨细相间,坡陇相望,有七澳居其间,大约有土无木,土瘠不宜禾稼。产胡麻、菜豆,山羊尤多。居人煮海为盐,酿秣为酒,采鱼虾螺蛤以佐食。土商兴贩,以广其利,贸易至者岁常数十艘,为泉外府。至元末,置巡司于此。明初洪武五年,汤信国经略海上,以岛民叛服难信,议徙之于近郭。二十年,尽徙屿民,废巡司而墟其地。继而不逞者潜聚其中,倭奴往来停泊取水,亦必经此。嘉隆以后,海寇曾壹本等屡啸聚为寇,官兵大举,始讨平之。万历二十年,倭犯朝鲜,哨者云将侵鸡笼、淡水。鸡笼密迩彭湖,于是议设兵戍险。二十五年,增设游兵,春冬汛守。四十五年,倭入犯龙门港,遂有长戍之令,兼增冲锋游兵,以厚其势。其地环衍可二百余里,三十六屿之胜,盖清漳、温陵二郡之门户。但地斥卤,水咸涩,常燠多风,稼穑差艰耳。屿之正中曰娘宫屿。从西屿入,二十里为茶盘,又十里为进屿,即娘宫屿矣。波平浪息,无氵朋奔激射之势,其状如湖,因曰彭湖。湖面宽转可里许,深稳可泊,遇南北风,我舟汛守皆顿其中。夷人往往窥伺,以为窟穴。面为案山,右为西安,各置小城,列铳其中,以为戍守,名曰铳城。又左为风柜,夷人尝筑铳城于此。山略高至七八尺,夷拗其中,上垒土,若雉堞。日后毁其城,仍分军戍守,与案山、西安相犄角。东为莳上澳、猪母、落水,最当东南之冲。寇从东南来者,遇风辄寄泊焉。由陆趋娘宫三十余里,旧有舟师戍守,后又筑铳城以防横突。又东向为钻管港、林投仔、龙门、青螺诸澳。龙门有原泉,旧为居民聚落。万历三十五年,倭流劫大金,所余船突犯泊此屿。西为西屿头,正夷寇出入之道。有果叶澳,泉甚冽可饮。稍北为竹篙湾。又西为仔员。又西北为丁字门、水吼门,非乘潮舟,不得出入。皆设水陆兵戍守。屿北为北山墩,有北太武,稍卑为赤嵌。循港而进,越一澳区,为镇海港,累城于此。又西北为吉贝屿,沿海诸山,乱石森列,港道迂曲,非练熟舵梢,不能驾舟也。又北太武与中墩,称两太武,俱湖中最高处,便于望。娘宫稍后二里有稳澳山,颇纡坦。自万历三十七年,红夷一舟阑入彭湖,久之乃去。天启二年六月,有高文律者,乘戍兵单弱,以十余船突据彭岛,遂因山为城,环海为池,破浪长驱,肆毒于漳泉沿海一带,要求互市,欲如粤东香山澳夷例。总兵俞咨皋者,用间移红夷于北港,乃得复彭湖。议于稳澳山开筑城基,通用大石垒砌,高丈有七,厚丈有八。东西南共留三门,直北设铳台一座,内盖衙宇营房,凿井一口,戍守于此,以控制娘宫。然议者谓彭湖为漳泉之门户,而北港即彭湖之唇齿,失北港则唇亡而齿寒,不特彭湖可虑,漳泉亦可忧也。北港盖在彭湖之东南,亦谓之台湾。天启以后,皆为红夷所据。

○海府东南八十三里。府境群川毕达于此。旧《志》:自城东海道正东行,二日至高华屿。又二日至〈句黾〉{辟黾}屿。又二日即琉球国也。《海防考》:郡境滨海之地,东则惠安,与兴郡莆田接界。西则同安,与漳郡海澄接界。延袤三百余里。今分设卫所,以防门户,而边海之佛堂、蚶江两澳,亦肘腋之虞也。又有沙塘湾,在永宁卫城南,或谓之沙头奥。

晋江府城南德济门外。其上源承永春、安溪、南安诸水,汇为黄龙江。东流至城西临漳门外,曰笋江。江岸有石,高二丈许,卓立如笋,因名。岸傍一山,俯瞰江流,有大盘石,从山腰至麓,与江相接。长百二十余丈,其穿伏于水底者,尤不可测。宋初邑僧定诸建塔于盘石之上,因名山曰石塔山。笋江而下,则为浯江。流经德济门外,复东流而北折,环城东南,曰石江。又东行至法石、石头、圣姑,达于岱屿,入于海,亦谓之蚶江。盖皆晋江之异名矣。旧《志》:晋江之名,以晋南渡时,衣冠避地者多沿江而居,故名。《新唐书》:晋江县北一里有晋江。开元二十八年,别驾赵颐贞凿沟通舟楫至城下。盖引江为别渠,非即晋江正流也。

洛阳江府东北二十里。纳境内诸山溪之水及惠安县西北之水,流经府东,入于海。群山逶迤数百里,至江而尽。唐宣宗微时游此,谓山川胜概,有类洛阳,江因以名。《志》云:县境东北诸水注于康溪,达于濠市溪,至于留公陂斗门。其别流为长溪,受大帽等山十余水。又别流为惠安沙溪,受覆船等山八水,俱至留公陂斗门,汇为洛阳江而东入海。留公陂旧名丰谷陂,宋右史留元刚筑以灌田,今俗呼陈三坝。洛,沈括曰:义同落。《九域志》作乐洋。然洛阳之称,其来久矣。

天水淮府城东南。其地曰南洋,田滨海,苦咸卤。唐大和三年,刺史赵凿清渠,作三十六涵,纳笋、浯二水以灌田,凡百八十顷。取赵姓望名曰天水,方言谓淮为围,俗谓之下围,后陈洪进改曰节度淮。宋守曹修睦亦尝浚治,别营三涵,以便启闭。《志》云:郡东南水门旧曰通淮,以泄城中潴水。先是城内废河与外濠绝,距淮远。宋治平三年,夏潦水溢,屋庐崩坏。越二年,守丁穴城为门以通淮,疏潢纳之外河,自河注之江,江潮通河,便于舟楫。百货贸迁,皆至于市,因名门曰通淮。元季拓城,通淮门之地在城内,改建门曰南薰。嘉靖中,改门名曰迎春。隆庆二年,守万庆重浚城内外沟河,立临漳、南薰、通淮三水,门城中诸水皆引流入淮,合附近群川达东山渡,入于晋江。

东湖城东一里。郡境诸湖,此为最大。唐时周四十顷,后渐壅塞。宋庆元六年,郡守刘颖浚之,积土湖中为四山,置斗门四。于西南隅引为放生池,岁久侵废。淳三年,守颜颐仲复浚,又积土湖中为三山,郡人因名湖曰七星湖。后复废。明天启五年重浚。一名万婆湖。有万婆祠。○龙湖,在府南百里。相接者曰虺湖,周可二十里。《志》云:府南七十里有横山,其溪涧之水汇流为二湖。龙湖大而水绿,虺湖小而水赤。相传旧与海通,涌沙介其间,遂别为湖。又有龟湖,亦在府东南三十里,宝盖山东北诸溪涧水所汇也。嘉靖三十七年,倭寇由龟湖突犯安平,燔掠而去,即此。

烟浦埭府东南二十里。《志》云:堰水曰埭,埭九十有四。烟浦最大,上承九十九溪之水,广袤五六里,襟带南乡之境,出石六斗门入于晋江。宋时筑捍三万丈,斗门四,与陈埭斗门共为尾闾泄水。治平二年以后,屡坏屡修。绍兴六年,大加修治。今犹仍故址。又西南为陈埭。本陈洪进所筑,受西北吟啸浦之水及罗裳山诸涧西南出,分为众港,从二斗门以入海。○七首塘,在府南二十里,境内之塘四十有一,七首为最大。七首之中,盈塘、砂塘最大。塘中有屿,群峰皆奇耸。《唐志》:晋江县东一里有尚书塘,溉田三百余顷,本名常稔塘。贞元五年,刺史赵昌置。昌后为尚书,民思之,因以名塘。其塘上接清源山诸坑及东湖之水,下流达于晋江。府北一里又有仆射塘。唐元和二年,刺史马总开浚灌田数百顷,总后赠仆射也。俗号白土塘,今皆废为田。

清洋陂在府南。陂八十有二,洋陂最大,邑南诸洋俱受溉焉。自烟浦而西,水之小者为溪,大者为浦。溪浦分流之际,则筑土为陂,以溉溪旁之田。自南安县之九溪,至府西南之高溪,凡三十六水,合流数百里而为陂。自陂而下,为拱塘、苏塘,萦回复十余里,所溉田千有八百顷。宋熙宁初筑。淳熙七年,累石为旱,以防霖溢。且为三垛以泄水,长一百八十丈,广二丈有咫。修小陂于支流者五,为斗门于下流者七,陂之南北,增筑长旱各三,倍其长之数焉。凡诸港、浦、埭、塘,皆古人填海而成之,所谓闽在岐海中也。

玉澜浦府南四十里。汇灵源山东南诸涧之水趋于海。又南四十里有植壁港,汇横山以南诸溪涧水而入海。沿植壁而南,有陈坑港,汇井尾埭、烽火埭、西湖诸水趣于海。《志》云:滨海之港以十余计。西南隅又有安海港,南安县境诸溪亦由此入于海。

○围头镇府南八十里。宋置宝盖寨。《志》云:宋淳熙十三年,于泉州城南十里置宝杯寨,城东十五里置法石寨。嘉定十一年,以海寇冲突,围头守臣真德秀移宝林兵戍围头,立寨曰宝盖,而以法石为重地是也。元寨废。明初徙永春县,陈岩巡司置于此,改今名。有城,周不及一里。洪武二十年筑。又乌浔巡司,在府东南九十里。旧置于安溪县大西坑,寻徙置此。有小城,亦洪武二十年筑。相近又有深沪巡司,元置于府南二十五里,曰港边巡司。洪武二十年,徙置于此,改今名,并筑城戍守。又祥芝巡司,在府东五十里,旧置于东南五十里之石湖镇。洪武二十年,改徙今处,并筑小城。

安海镇府南二十里。古名弯海,宋初始改弯为安,曰安海市。西曰新市,东曰旧市。海舶至州,遣吏榷税于此,号石井津。建炎四年,置石井镇。绍兴二十六年,海寇奄至,镇官自镇西偏循东北筑土城,叠石为门备之。后圮。元置石井镇巡司于此。明初洪武二十年,徙巡司于同安县之东坑镇,仍为商民辏集处。嘉靖三十七年,以倭乱石拓城,周五里有奇,为门四,水关大小凡八,设官军戍守。亦曰安平镇。三十八年,倭寇两攻安平。四十三年,复自仙游来攻,皆不能陷。万历三十四年,移府通判驻此,为滨海要地。又府东南有石湖镇,亦曰石湖澳,滨海扼要处也。宋熙宁初,以石湖村为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四县陆路总要地,置寨戍守。后废。万历中,增筑石城,并设戍兵。○万安寨,在府东北洛阳桥傍,与惠安县分界处,嘉靖中置。府南六十里有潘径寨,洪武二十一年所置也。府东南又有吴山等十五寨,俱洪武中置。隶永宁卫。

晋安驿府治西肃清门内。元曰清源站。明洪武九年改置驿,并设递运所于其东,以驿兼领。《志》云:府治西南有清源驿,元置,寻废。又府南二十里塘市有元置晋江税务,明洪武六年,徙于城西南,更为税课局。正统初省。十二年,复置。嘉靖十六年废。又有河泊所,洪武十四年,置于城南门外。嘉靖间,移置城内。○浔羡场,在县东南六十里。产盐。元置管勾司,后改司令司。洪武初,改为场。二十五年,又改设盐课司。相近又有洲场,亦元置,明改。

洛阳桥府东北二十里,跨洛阳江上。一名万安桥,旧为万安渡,颇危险。宋庆历初,郡人陈宠始石作沉桥。皇五年,郡人王实等又倡为石桥,未就。会蔡襄守郡,慨然成之。累址于渊,立石为梁,酾水为四十七道,长三百六十丈,广丈有五尺。其后相继修葺,为往来通道。嘉靖三十七年,官军败倭于此。○石笋桥,在府西临漳门外,跨笋江上。宋皇初,创浮桥,名履坦。嘉间重修,改曰济民。元丰初修饰,曰通济。绍兴间,改作石桥。庆元中,又造二小石桥相续,以达临漳门。明宣德成化以后,屡经修治。嘉靖三十七八年,倭贼犯郡,往往啸聚于此。四十年,官兵断桥拒倭,久之复修筑。又顺济桥,在德济门外,宋嘉定四年建。一名新桥,元至元中及明成化七年以后,相继修筑,长百五十一丈,嘉靖三十八年,官兵御倭于此。又北为车桥,亦是时屡被焚劫处。

安平桥在府西南石井镇。宋绍兴中建,酾水为三百六十二道,长八百余丈。相近又有东洋桥,亦绍兴中建,酾水二百四十二道,长四百三十二丈。又苏埭桥,在府东南十里。宋绍兴二十四年,创建大桥四,计二十三间。又于田塍径道造小桥百十四间,以通泥淖难行处,长二千三百余丈。○凤屿盘光桥,在府东北二十里。旧为石路,潮至不可行。宋宝中,建桥百六十间,长四百余丈。又府东南七十里有陈坑桥,宋淳熙初建,酾水百四十道,路八千余丈。又普利大通桥,在府南三十余里,宋绍兴十二年建,凡百十间,长三百丈。又有玉澜桥,在府东南四十里,跨海港千余丈。已上诸桥,自宋以来,历代修筑。

法石寺府东五里。宋末,蒲寿康谋据郡降蒙古,少主至泉城北,不敢入城,驻跸于法石寺,即此。

南安县府西十五里。东北至兴化府仙游县百七十里,西北至永春县百里。汉冶县地。三国吴置东安县,属建安郡。晋改曰晋安,属晋安郡。宋、齐因之。梁置南安郡为治。隋废郡,改县曰南安,初属泉州,后属建安郡。唐初置丰州于此。贞观初州废。圣历二年,为武荣州治,寻改泉州。开元中,州治晋江,县属焉。后因之。县无城,嘉靖中,备倭患,因石为城,复浚濠焉。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四十八里。

○九日山县西南二里。奥衍明秀,溪流演漾,峰峦映发,称为名胜。邑人九日登高于此,因名。山之冈脉,接晋江县界,峰岩泉石,其得名者以数十计。又莲花山,在县西北三里。耸峙平原中,岭开八石,如莲花然。登其巅,可尽一邑溪山之胜。县东北又有九峰山,九峰突起,上有西华岩。○雄山,在县南。山势高大,诸峰皆出其下,故名。县西南又有乌石山,与晋江紫帽山对峙,岩石奇胜,俗亦谓之乌山。《志》云:县西南二十里有谷口山,峭拔森列,其中盘邃如谷。又南为五峰山,有石室灵泉之胜。

大安山县西北十七里。地势幽阻,上有栖真岩,岩穴中容数百人。下有泉,岁旱不竭。又大宇山,在县西北二十三里。一名鸡笄山,土肥泉甘,多产枣栗。下有翠屏峰、詹道岩诸胜。《志》云:县西北数里有高田岩,山最高,上有田数十亩。○英岌山,在县西五十里。山势盘踞数十里,中峰尖而势差伏,旁二峰两翼张,如鹰振翮。一名鹰山。下有英洋溪,俗曰英溪,与安溪县接界。相近者为九仰山,众山九面环仰此山,因名。又山,在县西六十里。秀锐峭拔,其形如,航海者常望此山为标准。又西二十里曰大帽山,广袤十余里,顶有巨石九层如帽,与同安县接界。

○海在县东南。《志》云:县三面距山,惟东南一隅切附海口。有石井巡司及氵浔、运河二澳头,为守御之处。

黄龙江在城南。亦曰黄龙溪源自永春、安溪二县,汇诸溪之水,一东南流,一东流,同达于县西双溪口。并流而东,至九日山下为金溪。又东绕县治南,为黄龙江。远近诸水皆流合焉,折而南,汇为筍江,即晋江上源也。○九溪,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有柏峰山,溪流出焉。逶迤而东,分为九派,汇为龙潭。下流至晋江县之安海镇,过安平桥入海。《志》云:县境诸水俱汇流入晋江县界,为瓷灶溪、葛洲溪,俱南注清洋陂,至烟浦埭入海。

寿溪县南三十里。有覆鼎山,溪源出焉。萦纡二十余里,溉田三千余亩。又桃林溪,在县西二十里,自安溪县流入界。留从效微时居此。下流俱入晋江县界。又洪濑溪,在县北,路出永春、德化二县,下流入于双溪。

○澳头镇在县西。有巡司,正统间置。又石井废巡司,在县西南下坊村,宋绍兴十四年置。北距州城六十里,南去石井镇十五里。元移置于晋江安海市。《会典》:石井巡司,旧系澳头,万历六年改。又连河巡司,在县南,洪武初置。二十年,徙同安之峰上,故址犹存。○都巡寨,在县城东潘山下,宋绍兴中置。东距郡城十里。元至顺间,徙于县西北卢溪桥,改卢溪巡司。明洪武二十年,徙于惠安县之獭窟屿。又塔口隘,在县西北,接永春县界。

康店驿县西南六十里。又汰口驿,在县北,有汰口山。两山并峙,溪流其间。宋时有僧建桥于此,曰汰口桥。以近卧龙山,亦名卧龙桥。寻置驿。《志》云:驿在刘店、郑山之间,盖道出尤溪,以避义江之险也,后废。

同安县府西南百三十里。西至漳州府百五十里,西北至漳州府长泰县百二十里。汉冶县地。晋析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废。唐为南安县地。贞观十九年,置大同场。五代唐天成四年,王闽置同安县,属泉州。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四十八里。

○银城即今县。宋绍兴十五年创筑。外环以濠,十八年,城始就。二十五年,朱子为邑主簿,与监税曹沆备城西北,寇不能陷。其制东西广而南北隘,如银锭然,故曰银城。又城南溪有二石,状如鱼,色若铜鼓,亦名铜鱼城。庆元绍定间,相继修浚。元至正十四年,安溪山贼陷城。明年复修治。寻圮。明正统十四年,沙尤贼复陷城。景泰初,因旧址增修。嘉靖三十七年,因倭寇增筑。明年,积雨城坏,贼大至,官兵用木栅捍蔽御却之。后复屡经修葺。

○大轮山县城东一里。群峰自西北环列而来,如乘车张盖、跃马奔轮之状。西南一峰,屹然倚空,名罗汉峰。外又有尊者岩、苍翠岑诸胜。又东一里为九跃山,山形蜿蜒,如龙之跃者凡九,因名。又葫芦山,在城西北,平地特起,形若葫芦。旁又有四小山,俗呼五芦山。○三秀山,在县北十里。三峰秀出,一名仙人掌,为邑之北镇。又县北三十里有斗拱山,相近者曰吴淮山,皆高耸云汉。又大尖山,在县西北四十里,高数百丈,与安溪县接界。

北辰山县东二十五里。高耸若拱北辰,上有岩,岩侧有十二龙潭。又福船山,在县东四十里,高秀甲于群山,一名福泉,接南安县界。又大罗山,在县东北五十里,亦曰螺山。岩峦绵亘,亦与南安县接界。○莲花山,在县西三十里。峰峦耸拔,状若莲花,一名金冠山,亦名夫人山。又西三十里有三重山,复岭重冈,高耸千仞。其相接者曰文圃山,南滨大海,下多文士,因名。其山层峦叠嶂,深洞长谷,有龙池岩及云岳、云峰诸胜,与漳州府海澄县接界。又西里许曰夕阳山,以在西方最高,遥接落日而名。《志》云:县西五里有西山,形如五虎,俗亦名五虎山。

五通岭县东七十里。《志》云:宋幼主避蒙古兵至泉,闻蒲寿庚之乱,止郡城北法石寺,越城南下辇,今为下辇铺。自下辇过县东五都龙窟村,有三巨石连接水中,由此登舟。谓之御踏石。又至庄坂尾,是为五通岭,路旁二巨石夹峙,高四五丈,文信国题曰龙门。○洲屿,在县南四十里海中,以在丙方而名,周围二里余。稍东有白屿,周围四里许。县东西二溪之水合流经此,两屿又南经处屿入于海。又嘉禾屿,在县西南七十里海中。旧尝产嘉禾,因名。一名鹭屿,一名厦门,广袤五十余里。五峰并立,而无尽岩居其中,最高者曰洪济山。有岩岭洞石之胜,其最著者有云顶岩,亦曰留云洞。又有岭曰薛岭,前后居民旧凡千余家。

浯洲屿县东南大海中。抵岸陆行至县九十里,水行五十里。屿广袤五十余里,有山十数。最高者曰太武,状若兜鍪,隔海望之,若仙人倒地。又有海印岩、石门关诸胜,其地亦名五澳,实番人巢窟也。明初设浯屿水寨于此。嘉靖中,倭自浙江舟山南行泊浯屿,福建大震。旁又有大担屿、小担屿,周围皆数里。嘉靖二十七年,贼攻沙头岙,冲大担外屿,官军击却之。贼因流劫北茭、罗浮诸处。又有列屿,广二十里,上有大小山数十。其高者曰吴山、牧山、楼山、湖山,而吴山为最。牧山前有军营山,后有马寨,有草湖,昔尝置场牧马于此。○大登屿,在县东南海中。又南有小登屿,皆广六七里。其西有鼓浪屿及夹屿,旧皆有民居。洪武二十年,悉迁入内地。成化以后,渐复旧土。

○海县南八十里,与海澄县接界。旧《志》云:县三面距海,而金门、厦门尤为险要。今既设兵戍守,又于围头诸处分布营哨,相为应援,所以严门户之防也。其澳头若列屿、五通、刘五店、神泉诸处,亦为防御之要,而厦门港塔头澳其最著者。

东溪县城东。源出大罗山,东南流,有曾溪,出县东北三十里曾岭下流合焉。绕流至县城南,与西溪会。其西溪自安溪县流入县西北界,与竹山坑等水合,西折而南,经城西,又绕流至县南,与东溪合。东流五十里入于海。○溪,在县西三十里,出莲花峰,东南流。县南有小同溪,出南安县南界洪岩山流合焉,又南入海。又沙溪在县西北五十里,源出长泰县,流入境,有三重山水流合焉,下流入海。县东四十里又有莲溪,其地有鸿渐山,颇高秀,亦接南安县界,溪源出焉,合县境诸溪南折而东流入海。

洪前盐泉在县东东山浮洋中。海潮所不到,每风日晴明,辄有小泉自沙土中出,乡人取而淋之,可煎成盐。

○高浦镇在县南高浦村。有巡司。《志》云:本置于县西积仓坂尾,后移此。万历九年改为白礁巡司相近为塔头巡司,旧置于晋江县之石湖镇,后移此。又田浦巡司,在县东南浯洲屿,旧置于安溪县源口渡,后移此。又有官澳巡司,旧置于德化县东北之东西团,后徙于浯洲屿,改今名。又有峰上巡司,本置于南安县界之莲河,后亦移于浯洲屿。相近者为陈坑巡司,亦自晋江县石井镇移于浯洲屿。又南为列屿巡司,旧置于澳头,后亦移此。以上七巡司,《郡志》云俱洪武二十年改徙,各筑城为守御。又有溪巡司,在县西四十里,正统元年置。○石鼓寨,在县西南,《志》云:宋靖康间筑,以御山寇,故址尚存。又有爰汤、东山、后溪、大尾洲等寨,俱宋靖康绍兴中置,后皆废。

浯屿寨在县东南。水寨也。《志》云:洪武初,江夏侯周德兴置寨,与福州之烽火,兴化之南日为三寨。景泰间,复增漳州之铜山,福州之小埕,共为五寨。寨置于浯洲屿太武山下,实控泉州南境,外扼大、小担二屿之险,内绝海门、月港与贼接济之奸。成化中,或倡孤岛无援之说,移入厦门内港,仍曰浯屿寨。山岙崎岖,贼轻舟入浅,我大舟难以转舒,每失事机。旧浯屿弃而不守,番舶得据为窟穴。嘉靖四十二年,议复置于浯屿,增兵戍守。近《志》云:浯屿寨今移于晋江县之金钗山。○刘五店澳头寨,在县东。又东有牛岭等寨。《志》云:县西又有青崎山等寨,西南有下崎等寨。其属于官者十四,而民间自为戍守者不可胜计,皆倭患时置。又镇南关,在县南。旧为鸿店亭,后置关于此,为海滨扼要之地。

大轮驿在县治西。宋时为大同驿,在城东朝天门外,元移今所,更名同安。明洪武九年改今名。又深青驿,在县西五十里。宋名鱼孚驿,在安民铺侧,元移今所,更名深青,明因之。又浯洲场,在县东南。洪武二十五年,设盐课司。又河泊所,在县西南,亦洪武初置。○石菌铺,在县南海滨,为烽堠之所。嘉靖四十年,倭贼自漳州府长泰县突犯同安,乡兵袭击之,贼窜石菌海滨是也。其地与潘径、陈坑皆相近,有戍兵哨守。又王仓坪,在县东南。嘉靖中,倭贼自兴化府仙游县突趋同安,参将戚继光追至王仓坪,倭奔漳州即此。

惠安县府东北五十里。西北至兴化府仙游县百余里。唐晋江县地。宋太平兴国六年,析置惠安县,属泉州。元因之。明嘉靖间,因倭寇始筑城浚濠。是后屡经葺治。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三十五里。

○螺山在县治北。形如螺髻。旧名罗峰,云罗隐尝寓此。县城南又有楼山,回拱县治,一名留山,亦曰城楼山。○大帽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屹立千仞,雄峭盘郁,绝顶广百余丈,有泉泓然。其西南曰三髻山,绝顶拔起三峰如髻。有仙人桥,横跨两崖,崖甚深杳。又有灵湫,亦深广。《志》云:县北二十里有东平山,一名北山,群山连属,东有平原三四里,复起一峰,因名。又东南数里曰卧龙山,盘曲回复,中起一峰,如龙首之昂耸。又南曰龙盘山,山势蟠绕如龙,与螺山相峙。

九峰山县南二十五里。群峰争雄,其数有九。又城山在县西南三十余里,东连大海,西接长江,延袤如城。《志》云:县西数里有盘龙山,七峰耸起,盘曲重叠,因名。○锦田山,在县南四十里,下有腴田万顷。五代时,豪民黄氏居山下,亦曰黄田山。《志》云:县南有青山,山面大海。王闽将张困尝立寨于此,以御海寇。又县南滨海有鸭山。嘉靖中,倭攻惠安,不克引去。知县林咸击之于鸭山,伏发败死。今有鸭山埭。

昆仑山县东北三十里。势高耸,望之若祥云,南有伏虎岩,清泉石室,最为幽胜。又南为灵鹫山,一名乌石山。又五公山,在县东二十七里。相传萧梁时有五僧隐此。一名下江山,以南唐保大中,江盈家于山之东麓也。○松洋山,在县东南三十余里。高大甲于县境诸山,为一方巨镇。山北有洞,亦曰松洋洞,洞口仅容一人,中宽广容二三百人。宋元之季,民常避难于此。又灵瑞山,在县南三十里。横列县治之阳,若屏障然。中有孤峰特起,曰灵瑞岩。麓有龙泉,一名龙泉山。《志》云:山北十里有峰崎山。又北三里为辋川山,有居民数千家。

覆船山县西二十五里。以形似名。一名报劬山。唐陈嘏葬亲山下,因更名。有岩石诸胜。又南为鹳堂山,下瞰洛阳江。

獭窟山县南五十里大海中。宋开禧间,僧道询运石成桥七百七十间,直渡海门,约五里许。潮平则没,半落则通人行,至今籍其利,亦曰獭窟屿,有巡司。又大乍山,在县东南海中。山顶有洞,由小石门入丈余,折而右,转巨石如屏,可蔽内外,中容数百人。一人持戟守门,千百人攻之不可入。明初居人避倭乱于此,寇不能攻。嘉靖三十八年,倭寇犯郡,继而自祥芝、石湖、乌浔分道出海,参将王麟追败之于此。○净山,亦在县东南海中,一名尖山,圆净尖秀,下瞰东溟。上多怪石,如水啮射状。最高而峭拔者三峰,登之可以观日出。又? 剑?在净山东十里,北对黄崎山,南控大乍山,邑境诸山之东趋于海者,至此三山而止。《志》云:黄崎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三面环海,卤气吹荡,不生草木。宋时产铁矿,置炉煮炼于此。今废。亦名扬旗山,以远望势如立旗也。又有圭峰,在县东北四十里,与黄崎山对峙于海门。又东北海中有乐屿,旧有民居,明初迁于内地。○岱屿,在县南大海中,舟楫必经之地,常有戈船守此。详见前晋江县。

○海县东南两岸至海,皆四十五里。北自乐屿,南属岱屿,并海凡百余里,支海穿达,上接溪港,不可悉计。又东与兴化府莆田县接界。《邑志》:县西北跨山,东南皆际海。永乐间,岛夷为患,始筑沿海五城,曰崇武,曰獭窟,曰? 摽换破椋环逦玻晕琳稀=陨璞兀?

洛阳江县西三十里,与晋江县分界。县境山溪之水,多汇流于此而入海,亦曰洛阳港。《志》云:县西有沙溪,出三髻山,合西南诸溪,亦曰白岩溪,入洛阳江。○峰崎港,在县东五十里。县境驿坂诸溪,发源大帽以东等山,汇流入峰崎港以达海。又前林港,在县东南四十里。县南有金山等溪,发源九峰诸山,下流会群溪,东至东井埭,出前林港以入海。县东北四十里又有添崎港,其上流为证果、真如等溪,悉由此入海。

龙津溪在县城南。源出东平山,绕流经城西北数里之太白峰,即莲华山也。至龙津陂,绕县治前楼山之阴,又东达下谢溪,入王孙走马埭,汇辋川港接于海。辋川即峰崎港。《志》云:县城有上下水关,通莲花山下之水入龙津溪。西曰玉莲关,水门二。东曰龙津关,水门三。县境群溪以数十计,龙津溪则贯串城市间也。○马山埭,在县西南二十五里马山下,埭以山名。《志》云:县南为马山埭,其上流为下曾、黄坑等溪,俱在县西二十余里,南流由埭以入海。又傅埭,在县东北,其上流为西充溪,汇东北诸溪水出傅埭以入海。《志》云:西充溪在县东北四十里。

○辋川镇县东北十里。阻山负海,民居繁密。嘉靖三十七年,县屡被倭患,因议城之。四十一年,城始就,周四里,与县城相犄角。又峰尾镇,在县东北四十余里。旧名沙格巡司,在县东四十里。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改置于烽尾村,筑城为守。又? 曀菜荆谙囟闲 较拢久《笛菜荆唇癯缥?所也。后徙置于此,改今名。又黄崎巡司,在黄崎山下,本置于德化县东北清泰里,曰清泰巡司,后改徙于此。县南又有獭窟巡司,在獭窟山下,本南安县之芦溪巡司,后改徙焉。诸司皆有城,俱洪武二十年筑。又涂岭废巡司,在县北三十里涂岭山北,元元统二年置,洪武二十年废。故址犹存。

白水寨县北五十里白水铺南。一名陈同寨,其地甚峻,元末寇乱,乡人筑垒为寨。正统十三年,邻境盗起,复藉此控御,邑人呼为寨岭。又东坑寨,在县西北。《志》云:日曝岭距县三十五里。又西五里即东坑也,路入仙游,地亦险仄。元季兵乱,邑人避难于此,筑寨自卫,今与白水寨俱为北境保障。○虎窟寨,在县西南山谷中。崇山夹峙,狭径仅通。正统末,置寨以御沙汀之寇,遇乱辄为戍守处。又青山寨,在县东南四十余里,洪武二十一年置,隶崇武千户所。

锦田驿县治西南一里。旧名皇华驿,在城东。宋太平兴国中建。元元贞间迁今所,更名龙山驿,兼置龙山站。洪武八年改今名。又西为递运所,以驿兼领。又河泊所,在县东三十里辋川澳,洪武十六年设,后为海潮漂圮,正德中重设。又惠安场盐课司,在县东南三十八里。元设管勾司,寻为司令司。明洪武十五年,为转运分司署。二十五年,改置今司。辖广运等仓埕凡八所,属盐运分司。○琼田延寿桥,在县东五里,宋建,为梁百二十九间,长二里许。自元以来增修,为县南诸溪汇流处,东出辋川入海。

安溪县府西百五里。西南至漳州府二百三十里,西北至漳州府漳平县二百四十里,东北至永春县百里。唐南安县地。咸通五年,置小溪场。五代周显德二年,南唐置清溪县,属泉州。宋因之。宣和三年,改为安溪县。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六里。

○清溪城即今县故小溪场也。南唐保大十三年,詹敦仁监场事,请于清源节度留从效曰:小溪西距漳汀,东滨溟海,地广二百余里。三峰玉峙,一水环通。黄龙内顾以腾骧,朱凤后翔而飞翥。土之所宜,桑麻谷粟。地之所产,獐麂禽鱼。民乐耕蚕。冶有银铁,税有竹林之征,险有溪山之固。地实富饶,足以置县。从之,名县曰清溪。宋曰安溪。旧无城。嘉靖三十九年,倭自仙游、永春突犯。四十一年,始议筑城。四十四年,城始完固。

○凤山县治北,县之主山也。以形似名。一名凤髻山,又名展旗山。治南曰黄龙山,与凤山对峙,一名南山,亦曰登高山。下有黄龙津,龙津桥跨其上,亦名龙津山。○黄山,在县南十五里。一名午山,亦曰南山,为邑中众山之宗。深林邃谷,饶笋蕨棱稻。山半有五峰岩,亦曰头陀岩。又南二十余里曰浪来山,谓山势如浪也。山半为阆苑岩,一名阆山。《志》云:县西南二十余里有龙塘山,岭曰龙门岭,石壁夹峙,旧有龙门驿,道出同安县。

翠屏山县北五十里。高出群峰之上,亦曰大尖山。其东为小尖山。又陈五郎山,在县北三十里。最高,晴明可以望海。又覆鼎山,在县北八十里,以形似名。北接永春县界。嘉靖二十六年,贼陈日晖据山阴,出没大为民患。寻讨平之。○后洋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最高,下为平畴。一名大洋山。又西北六十余里有朝天山,以势若插天而名。上有天宁岩。又西北曰铁矿山,产铁。《志》云:县西北八十里有佛耳山。其山峭绝而高大,可耕可庐。一名佛天山。又西北二十里有石鼓山。其相接者曰石梯岭,巨石盘回,凡五十余级。

磨枪岭县西百里。山岭险,路通漳州府长泰县。《志》云:自岭而西南为银场,即龙溪县界也。又九龙峒,在县西北九十里。嘉靖二十六年,盗陈日晖据覆鼎山、大小尖、白叶坂、九龙诸峒为寇,出没泉、漳、汀之交,亘百数十里。官兵寻破之于白叶坂口,遂追擒之。白叶坂与九龙相近也。○古陵坡,在县东。正统十三年,邓茂七由德化、永春、安溪寇泉州,知府熊尚逆战于古陵坡,败死。或曰坡在南安县境内,近泉州城南。

○蓝溪在县治南。源出县西北九十里北岩诸山,东南流,合群山溪之水,至县西南五里澳下渡,始通小舟。又东至龙津桥而流益大,溪色深碧,故曰蓝溪。又东南流,入南安县界,至珠渊渡,达双溪口,为黄龙江之上源。《志》云:溪自县治西而东,下流接南安界。群滩错列,凡十余处,为行舟之阻。溪之别派,则一出县西九十里九峰山,逆流而东北入龙溪县之九龙江。一出县西北七十余里之同发山,逆流而西北入长泰县。

湖头溪在县治西北。源出覆鼎诸山,引而南,诸山溪水皆会焉。至县北三十余里,有马上滩、渊滩,当溪阻石数百丈,水从石罅中出。正统间,始凿石通舟楫。又有下湖溪,出铜钹山,即同发山也。又有龙潭溪,出县西北五十里天马诸山,合诸山水并流汇湖头溪,历数滩至县治西北,为吴浦渡,会于蓝溪。蓝溪盖众水之宗矣。

○源口渡镇县西北五十里。旧有巡司,后废。正统五年,复置渡,即龙潭溪渡处。○白叶坂寨,在县西北八十里。嘉靖二十六年,以山寇出没置。围以石城,拨军戍守。寨在崇山密林间,岚气最甚。寻废。又县境有东岭等隘十有一,俱正德以后置。《志》云:县西八十里有大深隘,弘治四年,贼温文盛立寨山上。正德十年,建为隘,路出漳平。又打鼓隘,在县西北五十里打鼓岭下。正德十六年建。嘉靖三年,贼新大总啸聚于此。又桃舟隘,在县西北百里,西通长泰,北接永春,盗贼往来之冲也。又县东南数里有故大寨,县北凤山之半有故县后寨,皆唐季遗址,后废。

永春县府西北百二十里。东北至兴化府仙游县百十里,西南至安溪县百里,西北至德化县五十里。本南安县地。唐长庆二年,析为桃林场。五代唐长兴四年,王闽置桃源县。晋天福初,闽又改为永春县,仍属泉州。县无城。嘉靖间,因倭寇筑城,周不及三里。今编户十四里。

○古桃林场城在县西门外三里。今名上场,在县前溪之南。城周不及二里,民聚居其中。溪之北曰上西门,为商贾贸易之所,路通尤溪、大田、龙岩、漳平诸处,颇称殷繁焉。

○大鹏山县城北。形如飞鹏垂翅,绝顶三峰,秀出云表。其旁重冈叠嶂,左为白马悬钟,右为云龙大羽,若鸟张翼下趋,平处结为县治,实县之主山也。县东南三里曰花石山。嘉靖二年,官兵拒贼于此。○双髻山,在县北十里。耸结二峰,若双髻。一名朋山,上有仙人池。又北数里曰高镇山,形势高耸,远出众峰之上,为一邑巨镇。又北为高岭山,亦高压众峰,其顶平旷。《志》云:县东北十余里有齐云山,高接霄汉。又有三贯山,三峰秀拔,势贯云表。

云居山县西二十里。卓立嵯峨,若趋若伏,云常居之。其东为东山,俗呼高峰寨。又周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形势雄壮,绵亘三十余里。又西南五里为达理山。峭拔苍翠,亦名笔架山,茂林清泉,六月如秋。○陈岩山,在县西二十六里。中峰尖耸,东西二峰屹立,谓之二台。昔有萧姓者开路于山左,通龙岩、尤溪二县。凭虚架石,下瞰深谷,过者股忄栗。峰回路转,如羊肠一线,几三四里,行者仄足而过。地名马跳石崖,刻字曰一夫关。下临石涧,俯视深箐蒙翳,但闻水声,即陈岩溪之上流也。石梁横其上,曰高骞桥,亦名马跳桥。自七都至六都,必逾此桥。而西又九十余里为县之一、三都,地渐入漳平界矣。与陈岩山相近者曰洪步山,长亘数里,高耸凌空,巍然独秀,若步武状。又鸡母岫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嘉靖初,官兵败汀漳贼于此。山之东南十余里曰河涧山,盘回起伏,凡九十九峰,一名大池岩。相近又有矿山,产铁。《志》云:县西北二十余里曰高丽山,屹立如屏,绝顶有道场寨,可容万人。

蓬莱山县东北二十里。回环秀丽,胜若蓬莱。相对者曰锦绣山,亦高胜,本名鬼岫。宋光宗改今名。又天竺山,在县东北三十里,极高峻,接南安、仙游二县界。又东北有四台山,四面各有一山,乐山居中,亦曰五台。《志》云:乐山周围数十里,昔时尝闻山顶有音乐声,因名。○苦竹岭,在县东,接仙游县境。嘉靖四十一年,倭自仙游来犯,义兵拒却之于此。

○桃溪县治南。其源出县西北六十余里之雪山,山高峻,多积雪,接德化县界。水初名仙华,绕流而南出,经群山间,为陈岩、埔兜等溪。又东折为洑溪、磁灶等溪,至石鼓溪,始通舟楫。流经县治,为县前溪。复曲折流,为留湾溪。又东南出,历马甲、钟山、山门、南涧、滑石等滩,皆险崖激浪。至县东十五里之西涵滩,则桃溪咽喉也。宋开宝三年,令林滂以马甲诸滩险阻,凿之以通舟楫。自西涵而下,出南安县水江村,合于双溪,即晋江上源也。《志》云:溪自雪山下至西涵,出水江村,凡九十余里,舟楫通行。自石鼓至水江村,凡三十里,其众水之会于桃溪者,先后凡十四支。桃溪山,在县西北二十余里。旧《经》云:桃溪之水,盖以山名。

黄田溪县西北百五十里,有岱山,北接德化县界,溪源出焉。南流有碧溪诸水,出群山中,先后来会,入安溪县界。又洞口溪,在县西北五十里。亦合诸溪水入安溪县界,下流合于蓝溪。○小姑水,在县西二十三里,流经县西南二十里西向山,分流东南注,至南安县北塔口村,下流合东关水,即桃溪别名也。

○南峰寨县西北百五十里。相近有占仔、碧溪等寨。《志》云:碧溪寨。宋绍兴二十年,州将陈敏讨捕山寇,以其地控漳、泉、汀、剑之冲,因置寨。复置丘店寨。后皆废。又有蝴蝶、金鸡等寨,俱据山为险。又石鼓寨,在县西北五十里。相近有陈坑寨及山中上下二寨、龟洋、马头寨。县西二十余里曰陈岩寨,因山以名。明萧安六所建,旁有小路通龙岩尤溪。又西北为道场寨。○仙亭寨,在县西南二十余里后头山上,寨容百人。又县西二十里石壁山西有银瓶寨,险峻,壁中有清泉。元末所建。

双鱼寨县治南留湾山上。山亦名双鱼山,寨因以名。又王山寨,在县治东北悬钟山后。又陈占仔寨,在县东南石谷山。相传昔剧盗陈占仔据此,鳞石岩,恃以为险。县东十里又有湖安山寨,山上有屯田百亩,即占仔寨门户也。相传贼将昔屯此。又县西北二十五里曰白鹳寨,在白鹳山顶,峻削壁立,崖石环障,清泉四出,纵横各一里许,亦元末建。正统十四年修筑。乡人避兵于此,贼不能陷。又有石壁、覆船等山寨,与白鹳相近。《志》云:县共有二十七寨,皆多事时戍守处。

樟坑隘县西北百六十里三台山下,路通漳平县。又有任田隘,在县西北岱山下,路出尤溪。又西北东山下有吴隘,路出德化、尤溪及延平府。又白岩山下有上隘,亦出德化、尤溪县。西百五十里东湖山下曰白山岭隘,路通安溪县。自任田以下四隘,皆嘉靖二年置,以备汀、漳之寇。○芦地隘,在县西北五十里新犁山下,亦嘉靖二年建。又县西北二十里有山中隘,其南有许平隘,宋开庆元年筑,今废。

上达隘县西南二十余里白芒坑山后。相近有高平隘,路出安溪打鼓岭。俱嘉靖初筑以拒贼。○白隔隘,在县东北三十里。岭势律,一径迂回而上,旁皆石涧,俯视千仞,路出仙游。此兴郡走泉郡之间道也,地名白隔岭。其相近有梅坑、石狮山二隘,俱有小路可入仙游。县北十余里又有岭隘,东北十余里曰苦竹隘。《志》云:县城东南有泥门隘,东十余里有东关隘。关倚山临涧,深林密竹,亦称险隘。关之东数里阻大溪,阔二十五丈,旧有桥曰通仙桥,亦曰东关桥,今圮于水。自南安来者必渡此。北二十五里又有苏坑、英山隘,久废。嘉靖初复置。县境之隘,凡二十有二。其因嘉靖初寇乱而置者,盖十有九云。

德化县府西北百八十五里。东至兴化府仙游县百三十里,北至延平府尤溪县二百四十里,东北至福洲府永福县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安溪县二百二十里。本唐福州永泰县地。贞元中,析置归德场。五代唐长兴二年,王闽升为德化县,属长乐府。汉乾二年,南唐改隶清源军,又割尤溪县二乡益之。宋仍属泉州。旧无城。嘉靖间,筑城御倭。今城周三里,编户十三里。

○龙浔山县治东北。山势峭拔数千仞,蜿蜒如龙,县主山也。宋绍兴初,令吴崇年凿山筑寨以御寇。其西有大旗山,峰峦回顾,环拱县治,势如展旗。又治南一里有双鱼山,两峰并耸,为县之案山。○琼山,在县治西南。一名山,以圆秀如高廪也。相近者曰雪山,峰峦峻拔,高耸云际,冬时积雪,数日不消。又西南有斤山,一名盖竹根山,高五里,广十里。峰峦尖秀,如卓笔然。县北三里又有绣屏山,层崖峭壁,高秀若屏。《志》云:县西四里为五华山,一名根山,上有五峰,状如莲花。县南三里有凤翥山,一峰高举,又名鹞山。高秀出诸峰之上,旧有浮图,今废。又南曰罗城山,一名豪城山,山形如覆釜,四围峭峡,顶上平坦,旧为寨基。

戴云山县西北五十里。高耸霄汉,雄跨十里,尝有云气覆之。巅有池,深不可测。分为九派,下注九溪。一曰张岩,二曰卢地,水皆北流。三曰双芹,四曰马槽场,五曰上洋,六曰上云,七曰中兴坑,水皆东流。八曰东埔,九曰李山,水皆南流。灌注县境。又西里许曰太湖山,盘踞数里,形势峻拔,四面崔嵬,上有奇峰罗列十二。山巅平广数丈,内有池丈余,影涵大虚,一碧如镜,因名太湖,俗曰龙湖,又名青草湖。山形如舡,亦名飞舡山。○大帽山,在县北七十里,脉自九仙山来,绵亘数十里,卓起大峰,状若大帽。《志》云:九仙山在县西北百里,广袤峻拔,甲于诸峰。俗传尝有九仙隐此。又莲花山,在县西北八十里,五峰攒簇,高耸峻峭。又西北有钟山,四面俱石壁峭峻,形如覆钟,中有岩洞涧壑之胜。县西北百余里为鸡髻寨山,地甚险阻,峰如鸡髻,中有石门隘。

虎头山县西百五十里。有古寨,周围七里余。其中泉石如画,外极高峻,避兵者依之,万夫莫敌。相近又有一山,亦甚高峻,但乏水。昔有避贼于其上者,贼欲久围以困之,有一女子取酒浣衣以示贼,贼疑有水,因解围去。俗呼酒昙寨山。又西有金鸡山,山阴有金鸡寨。又西有大尖山,峭峡奇险,耸峙尖削,有泉出其顶。

均山县东北百八十里。山势峭拔,延广数十里。相近者曰飞仙山,两峰角立,悬崖峭壁,瀑布飞流,高数千仞。县东二百里又有九座山,其山重峦叠嶂,道路险。○剧头岭,在县东南二十里,与永春县接界。又县西北百九十里有官田岭,接尤溪县界,亦曰尤岭。岭下有跃龙寨,宋元符中建。《志》云:县西五十里有湖岭,最高峻,其水分西南二流,皆入于溪。

○溪在县北,即戴云山水也。九溪之北流者凡二,合为赤水,西溪东流,迤逦为上涌、下涌、山茶、曾坂、百叶、湖头、李田、涌口等溪,益折而东北,距县百八十里曰九窦溪。又东北七八十里为螺潭,入永福县界。其五溪之东流者,二溪合为龙潭,为左溪,合于九窦溪;其上洋之水,过涵口,至县东北百七十里之石狮渡;上云之水为浆溪,过焦口,亦入石狮渡;中兴坑之水为林翰坑,会于县前溪。其二溪之南流者,合流为白泉、石山、苏溪、涂坂等溪,经城西,为西门溪。折而东流,为县前溪。回环曲折,俗谓之腰带水,总名曰溪。又东北为十二翰溪,与上洋、上云二水会于石狮渡,东北与张岩、卢溪、双芹、马槽四水同入永福界,为大樟溪,即九溪之下流也。境内山溪之水皆分流环注,并入于溪。

丁溪在县南。源出琼山,汇九氵祭诸溪,经欧山溪、大坑溪,而汇于县北之溪。相传溪本南流,不与会。宋元符中,大雷雨,水流回转,纵横若丁字,因名。又寨前溪,在县西,源出湖岭。南流者入李山溪,西流者自尤溪转入永福,合大樟溪。《志》云:县西南百八十里有下坪溪,入尤溪县之大溪。

○官井关县东北二百六十里。又汤尾关,在县东北百里。其地有汤岭隘,亦曰汤尾寨。又岩市关,在县西北百八十里,平卢关在县东北百四十里。其地又有石门隘。俱宋元间置,以防山蹊支路盐丁出没沙、尤诸县间也。今仍旧。○苏坑隘,在县东南。又有剧头、盖福洋、上氵祭等隘,俱通永春及仙游县。又油竹隘,在县西北二百六十里之大官岭,路通尤溪。其东北曰蛇岭隘,道出永福。《志》云:县北百里有龙床、赤岭等隘,俱通尤溪。其西为伏虎隘,元至元十三年,以地接延、汀二郡,拨军戍守,今废。又焦岭隘,在县西北百八十里,路亦出尤溪。其地即小尤中团也。嘉靖三年,官军歼汀漳贼于此。

高镇在县东北百四十里。旧有巡司,万历末革。《志》云:县有三县巡司寨,在县西三十里五店村。宋祥符间,以左岭为五州所辐辏,因置寨于此。管德化、永春、安溪三县。元丰三年移此,元废。○上瓮驿,在县北,宋置。《志》云:自宋以前,郡城西北取延建路,道南安澄口驿、永春桃源驿、德化龙浔驿、上瓮驿,抵尤溪县,逶迤经西芹,至延平。盖以避大义江之险,然山岭高峻,卒不可行。自宋以来,西北之驿道遂废。

附见:

泉州卫府治西,洪武元年置。

永宁卫府东南六十里。宋乾道八年,置水澳寨。元为永宁寨。洪武二十年,改卫。二十七年,以卫濒海,乃筑城以备倭,周不及五里。领守御千户所五。

守御福全千户所府东南八十里,北距卫城二十里。洪武二十年置。有城,周不及四里,后以时修筑,领潘径寨。《海防考》:所西南接深沪巡司,与围头、峻上诸处并为番舶停留避风之门户,哨守最切。福全、深沪有备,寇不能犯矣。

守御中左千户所在同安县西南五十里。本名嘉禾屿,为厦门海口。洪武二十七年,移永宁卫中左所官兵于此,筑城戍守,周二里有奇。永乐、正统以后,不时修筑,辖县西南东澳、伍通二寨。天启二年,红夷突犯,总兵徐一鸣据城守拒,贼败却。《海防考》:所西有白石头澳,嘉靖三十八年,官军败贼于此。为岛夷出没之所,向来设兵戍守。

守御金门千户所在同安县东南五十里。本浯州屿,洪武二十年置。筑城周三里有奇,辖县东刘五店等五寨,县西洪山等三寨。《海防考》:所东有官澳巡司,相近又有料罗、乌沙诸处,皆番舶入犯之径。其控扼要害,则在官澳、金门。

守御高浦千户所在同安县西南六十里。洪武二十三年,徙永宁卫中右所官兵戍此,更今名。筑城周不及三里,辖县西高浦、大员堂、马銮等三寨。《海防考》:所西有松屿,与海澄县之月港相接,为滨海要冲。

守御崇武千户所在惠安县南七十里,西去府城八十里。宋元丰二年,以海寇猖獗,置小兜巡司,巡徼晋江、同安、南安、惠安四县沿海地。元仍置巡司。明初因之。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经

八字精批八字合婚流年2024姻缘分析

不知命的人,总是身不由已,升势起运的方法就在你的八字命盘里。

婚前担心婚运不佳,婚后一直家运不旺,八字婚书,既能合婚,亦可调运。

2024甲辰龙年,九火运来临,精准详批运势机遇,助你收获爱情、事业高升、财富暴涨:

你的正缘是谁?何时出现?没有人知道。唯有八字会提示你上等婚缘的出现。

未婚 已婚
大家都爱看
顶踩排行榜

热门测算

姓名配对测终生运八字事业运八字合婚八字算命2022生肖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