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一 广东二

时间:2018-07-15 16:38   点击:1610   标签:

◇广州府东至惠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海百里,西至肇庆府二百三十里,北至韶州府七百二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三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八百三十五里。

《禹贡》扬州南境。春秋时为扬越地裴渊《广州记》:六国时广州属楚。秦置南海郡,后赵陀据其地《图经》云,尉陀僭据,改南海为南武,自称南武王,谬。汉元鼎六年,讨平之,仍为南海郡。后汉建安中,尝徙交州治此。三国吴始于此置广州交广析置。详见前。晋、宋以后因之,并治南海郡。梁置广州都督府。陈因之。隋平陈,废南海郡,置广州总管府《志》云:初治始兴,开皇二十年还治南海。仁寿初,改为番州避太子广讳也。大业初,复曰南海郡。唐武德四年,平萧铣,仍置广州初为总管府,七年改都督府。开元二十三年,置经略军于城内,又以广州刺史兼五府经略使。天宝初,仍曰南海郡。乾元初复故乾宁二年,兼置清海军节度使。天复初,属于刘隐。五代梁贞明三年,刘岩僭号,改为兴王府。宋开宝四年,平南汉,仍曰广州亦曰南海郡清海军节度。祥兴元年升为祥兴府,既又改为翔龙府。元为广州路。明初改广州府,领州一、县十五。今因之。

府连山北峙,巨海东环,所谓包山带海,险阻之地也。封域绵邈,田壤沃饶,五岭以南,此为都会。秦末,任嚣谓赵陀曰: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可以立国。陀因此霸有南越也。晋义熙中,卢循保据于此,分兵北出,江左震动,既而与刘裕相持于浔阳。裕密遣孙处等自海道至番禺,倾其巢穴,循败,无所归,因以覆灭。使裕计不早,循犹得阻险为奸,其为东南患,岂有已哉?陈萧勃、欧阳纥等后先据广州,而皆不克振者,羽翼未成,本根先拨也。唐置岭南经略使,为五管之枢要。乾符末,黄巢假息于广州,而毒螫遍于天下。天复初,刘隐代有广州,恣睢南服且数十年。宋之末造,冀保此一隅,为一城一旅之资,而卒摧于强敌者,事势已去,非智计所能逮也。明初,分道取广东,廖永忠以海道之师,自福州先至广州,广州既下,而岭南郡县亦望风款服矣。盖州不特为广东之根本,亦制广西之肘腋也。

南海县附郭,在府治西偏。本秦南海郡番禺县地。隋开皇十年,析置今县,寻以番禺县并入,为广州治。五代改曰常康。宋开宝五年复故。旧治府城北芝兰湖南,明初迁入郭内。今编户三百五十里。番禺县附郭,在府治东偏。秦置县,为南海郡治,以番、禺二山为名。二汉因之。晋宋以后,皆为南海郡治。隋并入南海县。唐初复置,仍为广州治。宋开宝五年,废入南海县。皇?三年,复置,在州城东紫泥巷。元至正中,始徙治东城内。今因之,编户一百三十九里。

○广州城今府城也。旧《图经》:广州州城,始筑自越人公师隅,号曰南武。《吴越春秋》:阖闾子孙避越岭外,筑南武城。后楚灭越,越王子孙避入,始兴令师隅修吴故南武城是也。秦以任嚣为南海尉,初居泷口西岸,俗名万人城,在今城西二十七里。既,乃入治番山隅,因楚亭之旧。其治在今城东二百步,俗谓之任嚣城。又相传南海人高固为楚威王相时,有五羊衔谷,萃于楚亭,遂增筑南武,城周十里,号五羊城。及赵陀代嚣,益广嚣所筑城,亦在今治东,今谓之赵陀城。汉平南越,改筑番禺县城于郡南六十里,为南海郡治,今龙湾、古坝之间是也。号陀故城曰越城。后汉建安十五年,步骘为交州刺史,以越城就圮,乃廓番山之北为番禺城,后又迁州治于此,自是不改。《城冢记》:郡南城,建安二十二年步骘迁州时筑,规制尚隘。唐广明间,为黄巢所焚。天?间,清海节度刘隐更筑,凿平禺山以益之,始称壮丽。宋庆历四年,经略使魏?增筑子城,周五里。皇?四年,侬智高寇广州,不能?舀,命?再知广州。?复环城浚池,筑东西南三门瓮城。熙宁三年,经略使吕居简议修东城,未果,转运使王靖城之,袤四里,合于子城。明年,经略使程师孟筑西城,周十有三里。绍兴二十二年,经略使方滋修中城及东西二城,以御寇。嘉定三年,经略使陈岘以城南??稠密,无所捍蔽,乃增筑两翅,以卫民居。东长九十丈,西五十丈,谓之雁翅城。绍定二年,经略方大琮增修。端平二年、开庆元年,皆尝葺治。景炎二年,蒙古攻广州,州将张镇孙以城降。明年,蒙古毁天下城隍,广州子城及两翅城无恙。明洪武三年,复因旧垒修葺。十三年,永嘉侯朱亮祖等以旧城低隘,乃改筑府城,连三城为一,东北包粤王台山,北连马鞍至于白云山之麓,冈阜相连不断。又建五层楼于北城上,高八丈,名镇海楼,称为雄胜。成化二年、弘治十六年、嘉靖十三年,皆尝修筑。万历以来,亦相继营缮。有门七,惟东南曰定海,西南曰归德,余各以方位为名。北枕山阜,三面环濠,城周二十一里有奇。

熙安废县在府东。本番禺县地。宋元嘉中,析置熙安县,属南海郡。梁废。又怀化废县,在府东北,晋义熙中置,属南海郡。宋因之。梁废。又东有绥宁废县,亦宋元嘉中置,属南海郡。梁废。○咸宁废县,在府西北。《广记》:五代梁贞明四年,南汉析南海县置咸宁、常康二县。宋开宝五年,复省入南海县。《宋志》云:南汉改南海曰常康,开宝五年复故。今存以俟考。

陆贾城府西十四里。《志》云:贾使南越时筑。一云赵佗馆贾于此。○卢循城,在府南十里,遗址隐然,往往有断砖败瓦。《南越志》:河南之洲,状如方壶,乃循旧居。晋义熙七年,沈田子破循,焚其巢穴,即此地也。○越秀山府治北。一名越王山,耸拔二十余丈。上有越王台故址,尉陀因山筑台,因名。俗呼观音山。折而西北为歌舞冈,一名越井冈。相传井亦尉陀所凿,南汉时号曰玉龙泉,有九窍,亦名九眼井。○番山,在番禺县治东南一里。山北一里曰禺山,县因以名。旧时二山连属如长城,南汉刘Ζ凿平之,就番山积石,曰朝元洞,后改曰清虚洞。禺山之阳又有西竺山,今皆为官民居址。《志》云:南海县治西南一里有坡山,在??中,高仅三四丈。其阳有穗石洞,旧传即五羊衔穗处。

席帽山在府城北。有南汉郊坛遗址,山高二十余丈,周六里,下为兰湖。《南越志》:番禺北有芝兰湖,并注南海。今堙。又马鞍山,在府北六里。《南越志》:秦始皇时,望气者言南海有五色气,遂发人凿此山,其凿处形类马鞍。一云马援尝驻兵于此,因名。或谓之马径。宋乾德四年,潘美代南汉,南汉主刘?以宋师既逼,遣郭崇岳等屯马径,既而为美所据。《郡志》:马鞍山,自北而西有凤凰、鸿鹄二岭,自北而东有松柏、麒麟、望州诸岭。盖道出群山间为陉,讹陉为径也。

双女山府西十里。俗名凤山。宋潘美伐南汉,次泷头,刘?遣使请和,美挟?使,速渡诸险,至马径,寨于双女山下,去广城十里。《南游记》:今府西十七里有花田,平畴弥望,皆种素馨。相传南汉宫人死,多葬此,一名白田。其地有双女山,即潘美驻师处。

白云山府北十五里。山高耸,上多白云,有九龙泉,流为大小水帘洞。又北为虎头岩,岩麓有宝象峰。折而西南五里曰栖霞山,一名景泰云峰山。景泰,六朝时僧名也。下有太霞、玉虹诸洞,又有滴水岩、聚龙冈,其东北六里为蒲涧,皆白云之胜也。《郡志》:府境名山曰白云。又乱石山,在府东北二十里,山高险,与白云山相连,一名白云后洞,亦曰紫云洞。

石门山府西北二十里。两山对峙如门,据南北往来之冲。汉元鼎六年,楼船将军杨仆伐南越,将精卒先陷寻峡,破石门,得粤舡粟,因推而前,挫粤锋,是也。《郡国志》:吕嘉拒汉,积石江中为门,因名石门。宋德?二年,元阿里海涯遣降将梁雄飞徇广东,广东帅徐直谅闻益王昱立于福州,遣将拒之于石门,为元兵所败。○大桥山,在番禺县西北十八里,形如象鼻,下临大涧。

抱旗山府西南四十里。以形似名,为郡之前案。江水环绕,上有古烽堠。其南为南山峡,屹立江滨。《志》云:抱旗山北八里有青螺嶂,嶂高五百丈,一名白鹿冈,沙湾水出其下。又石壁山,在番禺县二十里,脉自抱旗山来。又县南二里有万松山,与卢循城相近。○三山,在府南二十七里,三峰并起,竞秀凌空,旧有三山寨。明初,廖永忠擒邵宗愚于此。今为桂华堡。又秀萝山,亦在府南二十七里,山阜奇秀,草木森郁。

灵洲山府西六十五里。其山平原弥望,一名灵峰山。《唐十道志》岭南道名山之一也。《南越志》:肃连山西有灵洲。《郡志》:肃连山,在南海县西十五里,县西十九里有浔冈,形如巨屏,又西为灵洲山。○黄?山,在府西五十里。其东南有二岩,后有石室通明,可容数十人。元末,居民尝避寇于此。《志》云:府西百里有旗峰山,山半出泉,冬夏不竭。府南十里又有碧云山,形如狮子。元末,乡民黎复震筑堡于其上以避寇。又浮丘山,《志》云:在府城西一里,相传浮丘丈人得道处。《罗浮记》:浮丘,即罗山,朱明之门户,先在水中若浮丘,然今去海数里,所见惟一盘石耳。

西樵山府西百二十里。高数百仞,势若游龙,盘踞四十余里。峰峦大者七十有二,互相连属,内顾若罗城。其极高峻者曰大科峰,峰之南曰雷坛峰、宝峰。又折而东南曰大观峰,下有九曜岩、九龙岩。其南曰紫姑峰,下为小云谷、乌利岩。自大科峰而西,岩石层叠,水帘千尺,折流而北曰龙泉,曰宝鸭池,其下曰泻钱坑,曰双鱼坡。又折而东北曰碧云峰,又数百步则小科峰、紫云峰也,亦高峻。其阴有观翠岩,石壁中悬泉一线,亦名水帘,其下为金银池,诸山之泉出焉,注于百会泉,以达碧江。转而北曰宫山,上有翳门关。又西北曰镇头冈,曰紫竹峰,绵延至于兰谷,尤为峭拔。峰之外为壁山,下有通潮井。又数折而出曰黄旗冈。又有黄龙洞,居人皆以种茶为业。《志》云:西樵山半地平,可为民居,峰峦回合,千态万状,不可殚述也。又《名胜志》:府西百七十里有三洲山,耸拔千仞,峰峦数十,西跨高明,南连新会,为郡之镇山。

金鹅岭府东北四十里。一名飞凤岭。其山峻险,中藏群峰,下枕茭塘,接洋海。正统末,乡民立镇于此,以避寇。○戙旗冈,在府东南十里。又十里曰卢堠石,相传吴隐之与卢循战处,一名南箕台。又四十里曰冠冈,多林木。其东有相对冈,以两冈相峙,大江中流而名。

○海府南百里。《志》云:府东八十里出古斗村,又东南二百里至南海卫,又南六十里出虎头门,又南一百五里抵南头城,皆切近海洋。由此东历闽粤,南达岛夷。《海防考》:府南有濠镜澳,寇自虎头门入犯,往往驻泊于此,为腹心之疾云。《名胜志》:府西南百四十里海中,有两峰并列,其形如目,名海目山。

西江府西北五十里。其上流为浔、郁二江,合贺江而东,过肇庆府入府界,与浈水会。浈水,即北江也。又东南流,至城南而会于东江,亦谓之三江。江中有海珠石,是曰珠江,一名沉珠浦。相传昔贾胡挟珠经此,珠忽跃入江中。今有石屹峙江心,南汉创慈渡寺于其上,亦名海珠寺。宋末,经略张镇孙与蒙古将塔出战于海珠寺,败绩。蒙古复陷广州。又东过沥窖堡,北去城十余里,亦谓之东冲。孙处袭卢循之番禺,至东冲,焚舟舰而前,即日攻拔之,是也。又分流,经西朗凡十余里,谓之蚬江,俗呼白蚬壳江,汇于府东南八十里南海庙前,《志》所称扶胥之口、黄木之湾也,一名扶胥镇。海隅出日,水中见之,是为波罗江,合诸水入于南海。详见大川西江及川渎盘江。

北江府西北三十里。即浈水、湟水合流而南出者也。自三水县流入境,会西江,出石门,而东南流会于东江。详见大川北江。又东江,在府东南二十五里,自惠州府博罗西流,历东莞、增城县而西至府东南,会西江入海。或谓之南江。附详见大川北江。

越溪府东北三里。东流与东江会。《志》云:府东二十里有蒲涧,出白云山中,中产菖蒲,一寸九节,相传安期生服此得仙。其水甘泠,一名甘溪,曲折流注越秀山麓,左为菊湖,今堙;右为越溪。又东北与东溪合注于东江。今府城东北五里有甘溪池,亦谓之韼々水。王象之云:韼々,即蒲涧水也。吴刺史陆胤以海水咸卤,因导蒲涧以给民用。唐节度卢钧加凿之,始可通舟。南汉更为疏辟,作甘泉苑。《郡志》:宋末,于越秀山左堰越溪溉田。今堰废,其水悉入于城濠。○沙湾,在府南三十五里,源出青螺嶂,又有韦冲水流会焉,俱注于西江。扶南水府西南十六里。一名扶溪。民居环错,多菱芡之利。又西南四里为大通港,其东有平陆、松林、竹浦诸水,俱汇流入于海。

西澳在城南。宋景德间,经略使高绅所开。《志》云:城中旧有六渠,回环贯串,皆汇流于西澳,亦谓之南濠。其后屡经修浚。嘉定三年,陈岘复疏凿之,以通舟楫,又于东西雁翅城濠口筑西闸,以防溢涸。后皆因故址疏筑。明初,改筑城垣,于东门北城下置小水关,疏城渠之水复于濠南,改?水闸,广狭仅六尺许,皆用铁石为柱,以间阻内外。盖去海日远,舟楫不通久矣。又有清水濠,在旧子城东,古东澳也。穴城而达于海,后亦注于南濠。又有东濠,在府城东,明洪武三年开浚。其西濠则在城西四里,明亦因旧址修浚。时东、南二濠与西濠分流入江。嘉靖五年,引东、南二濠之水皆流汇于西濠,合西江以入海。

琵琶洲府东南三十里江中。上有三阜,形如琵琶,闽、浙舟楫入广者多泊于此。又荔支洲,在府西七里。旧《图经》云:洲广四十里,袤五十里,亦曰荔支湾。南汉主刘Ζ建昌华苑于洲上,今湮为民居。又拾翠洲,在府西南三十里。古有津亭,今建华节亭于其上。○沉香浦,在府西二十里江滨。相传吴隐之任还,妻刘氏独赍沉香,隐之见而投于浦,因名。旧有亭,今废。又贪泉,在石门山西,一名石门水。俗传:登大庾岭则清秽之气分,饮石门水则洁白之质变。晋吴隐之刺广州,独取而酌之,以廉洁称。

○金利寨府西十五里。宋元时,置寨于此。明洪武三年,改置巡司。又县西盐步堡有神安巡司,旧为泌冲寨,亦洪武三年改。又西有三江巡司,在侧水村,本名三江寨。又西有黄鼎巡司,在西隆堡,旧为黄鼎寨。俱洪武三年改。○五斗口巡司,在县南平洲堡。景泰三年置,嘉靖五年移置于磨刀石。县西南龙江堡又有江浦巡司,旧为鼎安寨,亦洪武三年改。

鹿步堡在番禺县东。旧置寨于此,洪武三年改设巡司。其相近有车陂、乌涌二堡。又沙湾寨巡司,在县南三十里,旧置寨,今亦为白沙堡。又茭塘巡司,在县南径口堡,旧置寨。俱洪武三年改设。○狮岭巡司,在县北擢桂堡,旧为巴由寨。又县北何岭堡有慕德里巡司,旧置寨。俱洪武三年改设。《志》云:府东南有白坟、神头等营,俱有官兵戍守。

朝亭府西五里。《水经注》:赵陀因冈作台,北面朝汉,圆基千步,直峭百丈,顶上三亩,复道环回,朔望升拜,名曰朝台。后为西候津亭,因名曰朝亭也。宋泰始四年,叛将刘思道还攻广州,刺史羊希遣兵御之于朝亭,败绩。梁太清末,广州刺史元景仲附侯景,西江督护陈霸先等讨之,声言朝廷已遣军顿朝亭,即此。

茅?埠在南海县西南。又有戙洲、冈埠、石门等埠,又番禺县有波罗、石冈、猎德、乌涌、车陂等埠,向皆设水兵巡守江路。又南海把截所五:曰西庙,曰第二桥,曰戙舡澳,曰石门,曰长桥。番禺把截所五:曰双桥,曰流水,曰相对冈,曰官渡头,曰波罗庙。

五羊驿在府城南。又府西北八十里有官窑驿。又西北四十里为三水县之西南驿。又胥江驿,在府西北。又番禺县北茅田村有?湖驿。○乌石驿,在府东百里。又东六十里为增城县之增江驿。

顺德县府西南八十里。东南至香山县百里。本南海县南境东涌、马宁、西琳三都滨海地。景泰三年,始析其地置县,治大良堡。天顺九年,始筑砖城。编户百六十五里。

○五山县东北二里。有五峰:一曰拱北,二曰华盖,三曰安东,四曰登俊,五曰迎晖,环列如星。又神步山,在县东二里。县北二里又有云梯山。西二里有金榜山,以山形横峙也。县南四里又有钟鼓山,下有岩,为近郊之胜。

龙穴山县西北四十里。山高秀,东有独冈。县北五十三里又有西淋山,有三峰特起。又县东北三十里有都宁山,中有黄妪洞,相传五代时有黄妪者避地于此。其南又有桃冈,俗呼桃村。皆幽胜。

○龙江县西北四十里,即西江水也。流入县界,经龙穴山阳,谓之龙江。又东入南海县境,会于北江。○龙?水,出县西南三十里龙头山,南流入于南海。

碧鉴海县西南一里。自粤江分流至此,曲折环合,其色澄碧,因名。又三漕海,在县北三十二里。又北八里曰庚流海,县西二十里曰锦里海,八十里曰洪?海,皆小川也。《志》云:县北四十二里有叠石海,东接新会;西南七十里曰石头海,西通香山,皆自北而南注于南海。

○都宁寨县南百里。其北有狮岭。《志》云:宋祥兴帝赴海时,有苏由义者夺港得出,得赵氏,后更名旦,集众千余人图恢复,都于由义所居之西山。逾月,旦卒,由义葬之于山北。土人呼其地曰都宁,言赵王所都,冀安宁也。明洪武三年,置都宁巡司于此。○马冈巡司,在县南三十里,本马冈村,有小湾堡,洪武三年置巡司。又南有马宁巡司,本马宁寨,亦洪武三年改置。《志》云:县西有江村巡司,县南百余里又有紫泥堡巡司,俱洪武三年所置。

鹤冲堡在县南。明正统十四年,贼黄萧养据此作乱,官军讨平之。又古楼堡,在县西南八里。○黄涌头营,亦在县南,四面环海,设兵戍守,所辖有仰船冈、三沥沙等哨,接新会县界。

伏波桥县南二里。《志》云:桥西南五里有乡名石桶,南越相吕嘉故乡也。嘉闻汉兵分道南下,于其地筑石瓮、金斗二城,及兵败,遂遁于此。伏波将军路博德遣兵穷追,编桥渡兵,桥因以伏波名。石桶,即石瓮之讹也。

东莞县府东南二百五十里。东北至惠州府博罗县百七十里。本番禺县地。晋咸和六年,析置宝安县,又分南海郡置东官郡治焉。宋、齐以后因之。隋平陈,郡废,县属广州。大业初,仍属南海郡。唐复属广州。至德三载,改宝安县曰东莞。五代因之。宋开宝五年,省入增城县,六年复置。今城周十四里,编户一百八十三里。

○宝安废县县南二百五十里。本东官盐场。三国吴甘露二年,置司盐都尉于此。晋改置县,并立东官郡,亦曰东官城。隋郡废,而县如故。唐至德二载,移县于到浦,即今县治也。明洪武三年,改筑新城。其废县亦曰城子冈,地平旷,千户所置于此。

安怀废县在县东南。亦晋咸和中置,属东官郡。宋因之。《齐志》东官郡治安怀,即此。梁、陈间县废。○道家山在县治西。城址环其西南麓。又金牛山,在县西五里,山势??,下瞰海水,一名海月岩。○飞鹅山,在县西南十里,属靖康场。流水环绕,状若飞鹅。又十里曰大岭山,奇突耸峭,下视群山,如蚁垤然。其阳有瀑布泉,灌田二十余里。又石鼓山,在县西南二十里,上有石如鼓。《南越志》:土有乱则鼓鸣。昔卢循来寇,时隐然有声。

黄岭山县南三十五里。俗名?岭,县治朝山也。《唐十道志》岭南名山之一,曰黄岭。其山峰峦秀拔,状如卓笔,逶迤而西,作展旗状。下有帘泉。又县南四十五里有彭峒山,上有水帘。○神山,在县东三十里。其阳为鼓镇峡,下有龙潭,即龙江所经也,旧有浮桥。又石涌山,在县东五十里,水中石如涌出,因名。居民多种香木于上。又东十里为宝山,昔尝置场煎银于此,名石瓮场,久废。山巅有潭,悬流下注,居民引以灌田。

虎头山县西南五十五里大海中,有大虎、小虎二山,俗号虎头门。《志》云:即秀山也。宋景炎二年,元将刘深攻帝于浅湾,张世杰战不利,奉帝退保秀山。明初,廖永忠下东莞,次虎头关。今外国来入贡及出使外国者,皆取道于此。○武山,在县南五十余里大海中。山势突起,有武勇状。每潮汐消长,高低可辨。宋余靖尝候潮于此。曹幕山县西北八十里。其南有石门崦峒,高广横列如城府,林阴蓊蔚,大者合抱,农隙采山如织,百材于此取办。《志》云:山广袤数百里,介于东莞、新会、高要、新兴之间。

铜岭在县东二十里榴花村。宋末,邑人熊飞结集义勇,与元将姚文虎力战,斩之,遂与新会令曾逢龙复广州,是也。又太平岭,在县东南,形若竖旗,从山麓而上,连顿九阜,至山顶则平旷,一名九顿岭。道出大鹏所。○莲花峰,在县东北六里。九峰峻竦,状如莲花,一名三角山。其上有池。

○三门海县西南六十里。海中有三洲,潮自东南来,至此分为三道,既而复合,因曰三门。旧《志》:县境海道之备,有南头、屯门、鸡栖、佛堂门、十字门、冷水角、老万山、伶仃洋等澳,皆有哨兵戍守。又县西南有乌猪海洋。《吴惠日记》:正统六年,奉诏使占城,发东莞,次日过乌猪洋,又次日过七州洋,??见铜鼓山,次至独猪洋,见大周山,次至交趾洋,有巨洲横截海中,怪石廉利,为舟楫患。次日至占城外罗阳校杯墅口,明日入其国门。旧《志》:占城西去广州二千五百里。海行殆难以里道记也。

东江在县北。自博罗县流入境,又西入增城县界,至南海县入于西江。旧有东江堤,宋元?初筑以防冲啮。绍兴中,复修治。淳?三年,复增修之。元至正二年,淫潦崩溃,寻复营辑。一名福隆堤。在县东七十里。

龙潭县东南四十五里。《志》云:深溪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有瀑水飞流,又十里而汇为龙潭。其水西北出,居民引以灌溉。又虎头潭,在县东百里,接惠州府界,有山险绝,形如虎头,下有潭,潭旁仅有线道,山内有田可?井,常为寇盗所据。昔于山前置寨,今废。《志》云:县东北黄曹村有织女湖,湖旁有小山。又县东南百里有双女湖。○福永镇在县西南。有福永巡司。旧为屯门固戍寨,洪武三年改置巡司,三十一年迁于福永村,因改今名。又白沙巡司,在县西南百十里白沙村,近三门海口。旧为白沙寨,洪武三年改置巡司。○京山巡司,在县东北。旧为茶园寨,洪武三年置巡司,十九年迁于京山村,因改今名。又中堂巡司,在县西麻涌村。旧为中堂寨,亦洪武三年改置。武山寨在县南。又县东有虎头寨。《志》云:县境有把截所三:曰南冈头,曰沙潭,曰芦荻角。又有企石营,亦在县南。城西驿在县城西,水驿也。县东北又有黄家山水驿。又铁冈水驿在县东。新安县府东南二百六十里。东北至东莞县七十里。本东莞县地。隆庆六年,析置新安县,治城子冈。编户二十里。

○梧桐山县东四十里。山势峭拔,多产梧桐,因名。又杯渡山,在县东南百二十里,下滨海,旧名屯门山。上有滴水岩及虎跎井。《纪事》云:东莞南头城,古之屯门镇,乃中路也。一云南头城东南海路二百里至屯门山,唐置屯门镇兵,以防海寇。天宝二载,海贼吴令光作乱,南海郡守刘巨麟以屯门镇兵讨平之。宋亦置营垒于此。又梅蔚山,在县南百里大海中。《行朝录》:宋景炎二年正月,南狩幸此。今有石殿遗址。又西南八十里大海中有官富山,山之东有官富场。《行朝录》:景炎二年四月,帝舟次于官富场。是也。旧《志》:官富山,在东莞县西南二百八十里。

大奚山县南三百余里大海中。环三十六屿,周回三百余里,居民以渔盐为生。《宋史》:庆元三年,提举盐茶徐安国以捕私盐致乱,知广州钱之望遣兵歼之,遂墟其地,后生息渐繁。明初,有万姓者统其众,今亦呼为老万山。

○佛堂门海县南二百里。潮汐相通。《志》云:?柯水,经官富山西南入海,分为二门:佛堂门海在其左,急水门海在其右。凡潮自东南大洋西流,经官富山而入急水门,番舶至此无漂泊之恐,故曰佛堂。自急水角经官富场,又西南二百里曰合连海,水通东南大洋,连深澳、桑洲、零丁诸山,而汇合于此,故曰合连。

合兰洲县南百九十里。《志》云:县南百余里有大步海,中有娟珠池,南汉时采珠于此。又南八十里为合兰洲,在靖康场海中,与龙穴洲相比。相传有龙出没其间,又有泉出龙穴洲石罅间,番舶回者皆汲以过海。近《志》县西北八十里为大步海,又西北八十里为合兰洲,似误。

○官富镇即官富场也。宋景炎二年,蒙古将塔出等以步兵追二王于岭南,其别将唆都由泉州取道泛海,期会于广之富场,谓此。今有官富巡司。《志》云:本官富寨,洪武三年改。○缺口镇,在县西南缺口村,近合连海口。洪武四年,置巡司于此。

三水县府北百二十里。西北至清远县百三十里,西南至肇庆府百三十里。本南海县之北境、高要县之东境地。嘉靖五年,析置。今县治白塔冈,有砖城,编户五十一里。

○大潭山县北三十里。石壁数仞,飞瀑如练,下注二潭,左曰龙湫,右曰天生塘,方广二亩许,居民引水溉田。○尧山,在县南四十里,俗呼大尧山。《水经注》:山盘纡数百里,有赭岩叠起,冠以青林。《郡国志》:山高四千丈,自番禺迄交趾,俱见之。今高约百仞,亦名凌山。卢岭县西北四十里,与四会县接界。又金帽岭,在县东北一里,俗呼城隍岭,有连珠峰,县之镇山也。又县东五里曰象冈,一名云秀山。又二里曰石顶峰,上有古烟墩,为县治之水口。○白塔冈,在县东南一里,冈下水中有浮沉石。又二里为昆都山,即古三水镇也。宋置斥堠于此。广州参谋刘颌擒海盐盗綦毋谨和尚于三水镇,是也。镇废。《志》云:县治东一里有魁冈,下有鹿峒水,出县东六里鹿峒中,流经魁冈,入于浈水。县西一里又有七星冈,其西为青冈,滨大江。又西有横石、将军二岭。○北江县西二里。亦曰浈水,亦曰洭水。自清远县流入境,南流会于陶水,又南入南海县界,合于西江。○陶水,在县南,源出尧山,西北流注于洭水。又有翁水,出县东北利山湖,亦西南流注于洭水。三水合流,县因以三水名。《志》云:县南有金洲冈,水中突起,方圆约二百余丈,高五十余丈,一名金钟,水绕其旁。又十里过双窦,入南海县界,俗呼新生水,三水之余派也。

芦包水县北四十里。《志》云:县北三十五里有龙坡山,一名花山。又北五里,则芦包水出焉。其水秋冬皆涸,夏始溢,北出一里,合于胥江,南出南海县境,至官窑驿合于大江。胥江,亦即北江之异名矣。又北六里有鸭埠水,亦流合北江,旧多盗贼劫掠商船。《志》云:县西南十里有西南?,商旅之舟多泊于此。

○三水镇在县西南一里隔江。青冈之旁,即三水口也。有三水巡司。又县西有横石巡司,与肇庆府高要县接界。近《志》云:嘉靖三十年,高要县古耶巡司移置此。○胥江巡司,在县北五十里。又西南巡司,在县东南十二里,地名杨梅堡。旧有西南寨,洪武三年,改置巡司,并置驿于此。○岩石营,在县北六十五里。又县北四十里有鸭埠水驿,又县南有界牌石营。俱有官兵戍守。

增城县府东百九十里。南至东莞县百里,东至惠州府博罗县百四十里。本秦番禺县地。后汉析置增城县,属南海郡。梁改属东官郡,寻为郡治。隋平陈,郡废,县属广州。唐因之。宋仍属广州。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一百八十三里。

○增城旧县县东北五十里。汉置县治此。唐时移置于县东九冈村,后又移今治。元末,尝筑土城。明永乐元年,始?以砖石。成化五年,复增拓之。

○罗浮山县东百三十里,与博罗县接界。回环高耸,为广、惠二郡之望。详见名山罗浮。○猊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志》云:山产娑婆罗竹,围三四尺,性坚纫,土人取以为弓。

白水山县西四十里。屹若巨屏,上有瀑泉百余丈,悬注如练。又峨眉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山秀而长,下为乌石冈,状若覆钟,色如墨,堪以眺远。冈下有乌石村。○陈峒山,在县北二百五十里。脉自庾岭而来,势如卓旗,山侧有小阜突出,增江源于此。

望云岭县北百七十里。下有九淋水,虽天时晴霁,亦有云气覆其上。又云母岭,在县西二十里,产云母石。○景星岩,在县北五十里。平野中孤石挺起,峰秀入云,连石相接,无异栋宇,中有楼阁宝盖之状。又浮碇冈,在县城东五里。其石赤,与罗浮相望。旧《经》云:浮山自海上浮来,合于罗山,此冈若浮山之碇。又东五里为百家山,上多竹,可容百家。

○东江在县南,与东莞县分界。西流入番禺县境。

增江在县城东。源出陈峒山,东南流经此,又南合于防水。《志》云:防水出县南十五里流防山,流合增江。县南三十五里有牛潭,增江支流入焉。其正流西南出,入于东江。

○乌石镇在县南东洲村。旧为乌石寨,洪武初改置巡司。又茅田巡司,在县西,洪武四年置。《志》云:县北百里有莲花寨,宋置。○增江驿,在县城东。又县南有东洲驿,县西六十里有乌石驿。

龙门县府东北三百十里。本增城及博罗二县地。旧置龙门巡司于此。弘治九年,徙司于黄沙坳,而置今县于旧司治。有城,弘治十六年增筑。编户十七里。

○虎狮山县西五十里。形若虎狮对峙,上有飞泉,下注蛟穴,流至县东五里,为白沙水,引流可以溉田。又西十里为陈峒山,与增江县接界。

天岭山县南八十里。高千仞,为一邑之望。一名指天岭。又东涧山,在县南百八十里,有层崖叠?、潄石飞泉之胜。又南十里曰岑曙山,中有西云、会仙二洞,飞泉出焉。○西林水在县西。一名九淋水。源出县西七十里铁冈大山,流经城西,诸溪涧水皆流合焉。东南流入增城县界,经望云岭下,迤逦二百余里,流合于增江。○路溪水,在县东六十五里,源出县东北铁坑山,西南流会于西林水,可通舟楫。又鹅溪水,在县南百余里,源出博罗县界,居民引以溉田,亦流入于增江。

○上龙门镇在县北。旧置长沙巡司,洪武四年改今名。

香山县府南百五十里。东至东莞县三百里。唐为东莞县之香山镇。宋因之。绍兴三十二年,升为香山县,仍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滨海地益之。旧有土垣,号曰铁城。明洪武二十六年,始营砖城。弘治间,于城外筑子城。正德间修筑,周三里有奇。编户三十六里。○仁山在县治北。有六阜环列,谓之七星峰。其北一阜曰寿山,东南曰丰山,西曰武山。洪武初筑城,平其三阜。又城北一里有插笏山,濒于海,旧名獭窟山。○大北山,在县城东一里。莲峰耸其前,金鼓角山峙其后。其与莲峰对峙者为石岐山,在县西北一里。又西二里水中有长洲山。

笔架山县南一里。三峰屹立。又南二十里曰湖洲山,山下有湖,久之成洲,因名。俗呼为文笔山。○北台山,在县南四十里。又南二十里曰南台山,两山相对如台。《志》云:北台相近者有寿星塘山,塘广数亩,在山之北。《野史》:宋端宗崩于舟中,葬寿星塘。今塘侧有陵迹五处,盖遗臣马南宝所筑疑冢也。其地亦名坟头冈。在山之西,又梅花水出焉,下流入海。宋端宗太后全氏崩葬于梅花坡上,亦即此水旁矣。又香炉山,在县南六十里,有瀑布悬流。《志》云:县以此山名也。

长江山县东南三十里。众水皆导源于此,因名。紫马岭在其东,相合山在其西。又东南十里曰三洲山,三山并立海中,一名大圜山。又东南二十里曰乌岩山,宋末土人多避乱于此。○石门山,在县西十里,中有洞,宋末尝拒元兵于此。又黄杨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其阳有赤坎冈,宋亡,张世杰葬于此。浮卢山县北七十里海中。相传山尝与波上下。《山海经》南海有浮石之山,疑即此。又石甑山,在县南百六十里,土人呼为南山。《志》云:县南百里海中有金星门,两峰相对,蛮

八字精批八字合婚流年2024姻缘分析

不知命的人,总是身不由已,升势起运的方法就在你的八字命盘里。

婚前担心婚运不佳,婚后一直家运不旺,八字婚书,既能合婚,亦可调运。

2024甲辰龙年,九火运来临,精准详批运势机遇,助你收获爱情、事业高升、财富暴涨:

你的正缘是谁?何时出现?没有人知道。唯有八字会提示你上等婚缘的出现。

未婚 已婚
大家都爱看
顶踩排行榜

热门测算

姓名配对测终生运八字事业运八字合婚八字算命2022生肖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