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 陕西五

时间:2018-07-15 17:38   点击:282   标签:

◎陕西五

◇汉中府东至湖广郧阳府一千一百六十里,南至四川巴州四百六十里,西南至四川广元县朝天岭四百九十五里,北至凤翔府六百三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三千五百三十里,至南京三千五百四十里,至布政司九百六十里。

《禹贡》梁州之地。春秋时为蜀地。战国初属秦,后为楚地。楚衰,又属于秦。秦置汉中郡。汉因之汉高祖初为汉王,都南郑。即此。后汉初,入于公孙述更始二年,封宗室嘉为汉中王。既而公孙述有其地。寻讨平之,仍为汉中郡。后汉末,张鲁据其地,改汉中曰汉宁。魏武征汉中,走张鲁,复为汉中郡。旋入于蜀汉,分置梁州治焉。魏末平蜀,亦曰汉中郡,仍置梁州。晋因之。后没于李蜀。桓温平蜀,复置梁州。旋陷于苻秦,其后复得之晋义熙初,氐王杨盛据汉中,梁州寄治。魏兴九年,乃治苞中,亦谓之南城。宋元嘉十一年,复治南郑。历宋、齐至梁,皆为重镇。梁天监三年,没于后魏。大同初,复得其地梁置南梁州于普安,今四川剑州也。亦谓南郑曰北梁州。及元帝末,又陷于西魏,亦置梁州及汉中郡。后周改曰汉川郡。隋初郡废,而州如故。炀帝废州,复为汉川郡。唐初亦曰梁州武德初,置梁州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府。自是督府恒置于此。开元十三年,改为褒州。二十年,复故开元二十一年,分置山南西道治梁州。上元以后,山南西道节度亦治于此。天宝初,亦曰汉中郡。乾元初,复为梁州。兴元初,德宗以朱Г之乱,狩于梁、洋,升为兴元府。唐末,没于王建。建改山南西道曰天义军。寻复故。后唐同光中收复。清泰初,没于孟知祥。宋平蜀,升为兴元府亦曰汉中郡及山南西道节度。元为兴元路。元末为明玉珍所据。明朝洪武三年,定梁、益,为汉中府,领州二,县十四。今仍曰汉中府,升兴安州直隶,领县六。

府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春秋以来属楚《秦纪》:孝公元年,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故楚为最强,秦不能难也。秦惠文君十三年,攻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而楚始见陵于秦矣。苏代曰: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下汉。此言秦之能为楚祸也。齐Г王遗楚怀王书曰:王欺于张仪,亡地汉中。李斯曰:惠王用张仪之计,南取汉中。汉中诚重地矣苏秦亦言:秦西有巴蜀、汉中之利。沛公自武关入秦,郦商别将攻郇关见阳县,西定汉中。及项羽分王诸侯,以沛公王巴蜀,都南郑,分关中地王秦三降将,以距塞汉。汉王怒。萧何曰:汉中,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愿王汉中,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及韩信劝王东出陈仓,定三秦,而帝业遂基于此。公孙述之据蜀也,亦北有汉中,窥伺秦陇。其下荆邯说述曰:宜令延岑出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服。其后张鲁据此,凭险自雄阎圃曰:汉川财富土沃,四面险固。是也。曹操之取汉中也,司马懿曰:今克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操不听。师还。法正言于刘备曰:操定汉中,不因此时以图巴蜀,乃留军屯守。今举众往讨,必可克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不可失也。备即引兵争汉中,斩其守将夏侯渊。操闻之,从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遮要,胡氏曰:操以斜谷道险,恐为备所要截,先以军遮要害处也。或以为地名。备敛众拒险以待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于是,以汉中为重镇。终汉之世,魏延、蒋琬及姜维相继屯守又汉建兴五年,丞相亮率诸军,北驻汉中。孔璋曰:汉中地形险固,四岳三途,皆不及也。黄权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杨洪曰:汉中,益州咽喉,若无汉中,是无蜀也。是故,巴蜀有难,汉中辄没。《三国志》:初,昭烈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后皆承此制。姜维以为诸围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听敌入平,重关头镇守以捍之。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运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搏之。此殄敌之术也。后主从之。及钟会来侵,遂平行至汉中,繇维自弃其险也。李雄据蜀,亦兼汉中。苻坚之强也,亦南取汉中,入成都。自宋、齐及梁,皆以汉中邻接氐戎,常为重镇。及西魏乘梁之弊,宇文泰使达奚武入南郑,尽收剑北地,而剑南亦旋入于魏。隋李延寿曰:南郑要险,为成都之喉嗌。唐定长安,遂遣兵入散关,取汉中,而巴蜀风靡矣。及兴元初,以朱Г、李怀光相继煽乱,驾幸梁州。时山南地薄民贫,粮用颇窘,议西幸成都。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言于上曰:山南地接京畿,李晟方图收复,籍大军以为声援。若幸西川,则晟未有收复之期也。李晟亦表言:陛下驻跸汉中,所以系亿兆之心,成灭贼之势。若规小舍大,迁都岷峨,则士庶失望,虽有猛将谋臣,无所施矣。上乃止。欧阳詹曰:汉中居秦之坤,为蜀之艮,连高夹深,九州之险也。李吉甫曰:汉中者,巴蜀之捍蔽。自开元以后,山南西道尝治此,用以北援关中,南通蜀口。盖自天宝南巡,以迄广明西狩,汉中皆为中顿。王建窃据益州,尽并山南之地,与关陇为敌。五代梁乾化元年,李茂贞遣刘知俊等侵蜀,败蜀兵,围蜀将王宗侃于安远见沔县。唐道袭保兴元,众欲弃城遁。道袭曰:无兴元则无安远,利州遂为敌境矣。吾必以死守之。既而岐兵败退。及郭崇韬自汉中南下,席卷两川。孟知祥乘李从珂之乱,并有山南,后又浸及于秦凤。五代周显德二年,取其秦、凤、阶、成四州,宋遂因为平蜀之本。乾德二年,王全斌自凤州而进,先平汉中,蜀不可保矣。宋之南也,张浚请治兵于兴元,以图中原。上疏言汉中形胜之地,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必基于此。谨积粟理财,以待巡幸。赵开曰:汉中之地,后可据而安,前可恃而进。牟子才曰:汉中前瞰米仓,后蔽石穴,左接华阳黑水之壤,右通阴平秦陇之墟。黄权以为蜀之根本、杨洪以为蜀之咽喉者,此也。绍定三年,蒙古攻金,取凤翔。降人李昌国言于蒙古曰:金人迁汴,所恃者潼关、黄河耳。若出宝鸡,侵汉中,不一月,可达唐、邓。如此则大事集矣。蒙古从之。遂入大散,破凤州,陷梁洋,出饶风见西乡县,浮汉而东,金因以亡。继又略沔、利诸州,以重兵屯戍,宋遂亡川蜀之半。明初,大军定关中,徐达下秦州,遂南出略阳,入沔州,而分遣将繇凤翔入连云栈,合攻兴元,克之,盖所以制蜀之肩背也。最后山南群盗,纵横其间,而雍、豫、荆、梁,交受其病。《志》曰:汉中入关之道有三,而入蜀中之道有二。所谓入关中之道三者,一曰褒斜道,二曰傥骆道,三曰子午道也。所谓入蜀中之道二者,一曰金牛道,二曰米仓关道也。今繇关中以趣汉中,繇汉中以趣蜀中者,谓之栈道。其北道即古之褒斜,南道即古之金牛。而子午、傥骆以及米仓之道,用之者或鲜矣。

褒斜道。南口曰褒,在褒城县北十里;北口曰斜,在凤翔府县西南三十里旧《志》:大散关南至梁州五百里而近,由梁州出褒斜至长安九百三十三里,驿路千二百二十三里。谷长四百七十里,昔秦惠王取蜀之道也《十三州志》:昔蜀王从车数千余,猎于褒谷。秦惠王怪而问之,遗蜀王金一筐。蜀实筐以土,以报秦王。秦王怒,因以灭蜀。汉王就封南郑,张良送至褒中。后汉初平二年,刘焉牧益州,以张鲁为督义司马,使掩杀汉中太守,断绝斜谷阁道。建安二十二年,先主争汉中。曹操出斜谷以临汉中,不克。既还,数言南郑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也。蜀汉建兴五年,武侯将伐魏,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魏延曰:愿假延奇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谷而北,不出十日可到长安。魏人闻延奄至,必弃城走。比东方合聚,尚二十余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武侯不用,乃扬声繇斜谷道取。魏使曹真屯谷以拒之。八年,魏曹真欲繇斜谷侵汉。陈群曰:斜谷阻险,转运有钞袭之虞。是也。十二年,武侯作木牛流马,复运米集斜谷口,治邸阁,率大众出斜谷,至,军于渭水南。既而武侯卒,杨仪等整军而还,入谷然后发丧。魏延不受命,引兵先据南谷口,逆击仪等,兵败走死。景曜六年,魏钟会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趣汉中。魏景元五年,司马昭以槛车征邓艾,命钟会进军成都,又遣贾充将兵入斜谷。时钟会谋以蜀叛,欲使姜维将五万人,出斜谷为前驱,不果。晋太元七年,桓冲遣杨亮等攻蜀。亮乘胜进攻涪城。苻坚遣张蚝等驰救,蚝出斜谷,亮遂引还。齐建武二年,魏元英攻梁州,还入斜谷,会天大雨,士卒截竹贮米,执炬火于马上炊之。是时,齐梁州刺史萧懿遣人诱说仇池诸氐,使起兵断英运道及归路。英转战而前,乃还仇池。后魏正始四年,开斜谷旧道,以达梁州。胡氏曰:汉高祖为汉王,从杜南入斜谷杜南,见长安县,张良送至褒中。意此即斜谷旧道。诸葛亮声言繇斜谷取,非杜南旧道也。以事势言之,承平时,自长安入蜀,其取道就平易;南北分争,塞故道而开新路,以依险阻。今魏欲就平易以通梁、益,故复开旧道也据北魏太原王远《石门铭序》,谓此门汉永平中所穿,湮塞久之。至此复开,则所开者即今褒谷中道也。石门,见褒城县。西魏末,宇文泰使崔猷开梁汉旧路。猷因开通车路,凿山湮谷五百余里,至于梁州,亦即褒斜道矣。唐兴元初,以朱Г、李怀光之乱,车驾幸梁州。时李楚琳帅凤翔,帝颇疑之楚琳先是贼杀主帅,叛附朱Г。陆贽曰:今勤王之师,悉在畿内,急宣速告,晷刻是争。商岭则道迂且遥,骆谷复为盗所扼,仅通王命,惟在褒斜。若又阻艰南北,遂将绝,愿厚加抚循。从之。既而浑率诸军自斜谷出,拔武功,屯奉天时李楚琳遣军从拔武功。元和初,刘辟据西川叛,诏高崇文等讨之。崇文出斜谷,李元奕出骆谷,共趣梓州。五代梁乾化初,岐王李茂贞遣将刘知俊等侵蜀,围安远军。蜀将王宗弼救安远,及知俊战于斜谷,败之此斜谷,当即褒谷。斜谷去安远甚远,史以褒斜相通,互言之耳。或曰:盖在斜谷道中也。既而蜀败岐兵于安远,引兵还。蜀将唐道袭先伏兵于斜谷邀击,又败之。自此以后,斜谷道废,多以散关为南北之冲。又《禹贡》梁州贡道曰:逾于沔,入于渭。释之者曰:沔渭之间,有褒、斜二水。褒南通沔,斜北通渭。其间绝水百余里,故言逾言入也。《地志》:褒、斜二水,并出衙岭山见凤翔府县。斜水北至入渭,褒水南至南郑入沔。祝氏云:褒水出太白山,大约褒之流长而斜之流短。《河渠书》:武帝时,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之,言抵蜀从故道颜师古曰:故道即今凤县。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渭。如此,汉中谷可致。而山东从沔无限,便于底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天子以为然。拜汤子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近便,而水湍石不可漕。然则褒斜之道,《禹贡》发之,而汉始成之,大约宜于陆,不宜于水。今南褒、北斜,两谷高峻,中间褒水所经,曹操所言五百里石穴也。《水经注》:褒水历故栈道下谷,俗谓之千梁无柱。张良送高祖至褒中,说之以烧绝栈道备盗兵,且示项羽无东意。盖栈道秦时已有之。所谓范雎相秦,栈道千里,通于蜀汉者也。汉高烧绝栈道,因别开西路,从故道北出以袭陈仓,而栈道遂废。武帝时复治之。后汉顺帝延光四年即位按延光,安帝年号。顺帝盖即位于延光之四年也,诏益州刺史罢子午道,通褒斜路。盖修栈道也。诸葛武侯与兄瑾书: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一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即褒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武侯出师,屡修斜谷邸阁。及卒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其后按旧修路,悉无复水中柱。径涉之人,浮梁震动,无不摇心而眩目矣。季文子曰:自褒城县北褒谷至凤州界,一百五十里,始通斜谷。谷中褒水所经,皆穴山架木而行。《汉中志》:褒斜谷中,宋时有栈阁二千九百八十九间,元时有板阁二千八百九十二间。历代制作,增损不定。前朝因故址修造,约为栈阁二千二百七十五间,统名之曰连云栈。陆贽所云“缘侧径于岭岩,缀危栈于绝壁”者也《褒中志》:洪武二十五年,命普定侯监督军夫,增损历代旧路,开通修建,起自褒城县。计鸡头栈八十五间,有巡司戍守。一名鸡头关。关旁有大小石洞,北桥栈三间,石嘴七盘栈九十二间,今亦曰七盘栈阁。河底七盘下桥栈一十五间。独架桥栈一百四十二间。倚云栈五十一间,今亦曰响林滩栈阁。石佛湾栈八十五间,今亦曰盘云坞栈阁。堡子铺栈六十间。飞石崖栈二百八十间,今曰老君崖桥阁。关王碥栈二百二十间。东云栈九十二间。石碑口栈十间。十二眼栈八十间,今亦曰白石崖栈阁。青桥铺栈三间,今亦曰古碑桥。曲槛桥六十间,今亦曰黄草山栈阁。马桥铺栈十间,今亦曰青桥栈。顺平栈三十四间,今亦曰马道关栈阁。逍遥栈五间,今曰青桥。登空栈八十六间,今曰老君崖阁。三岔铺桥三间,今曰马道南桥。河底栈二十六间,今曰浴马泽栈阁。长亭铺栈三十八间,今曰甜竹碥栈阁。半坡栈五十八间,今曰上天桥。燕子碥栈六十一间,今曰燕子栈。滴水桥百二十一间,今曰火烧碥栈阁。武曲铺栈二间,今曰南桥。马玉栈二十六间,今曰簸箕碥栈阁。虎头关栈三十八间。盘虎栈一百一十五间。青云栈三十六间,今曰葛鱼栈。碧霄栈四十五间。焦崖铺桥四间。黑龙湾栈七十一间,今曰武曲湾栈阁。飞仙关二十三间,今曰武曲关北栈阁。黑龙栈十间,今曰石沟桥。小湾栈二十三间,今曰八里关栈阁。云门栈十二间,今曰武关北桥。登坡栈五十间,今曰新开岭栈。转湾边山崖子栈八十五间,今曰安山湾栈阁。青阳栈十五间,今曰青水栈。共二千二百七十五间也。又《舆程记》:陕西栈道长四百二十里。自凤县北草凉楼驿,为入栈道之始。六十里至凤县,有梁山驿。又六十里至三岔驿。又七十里至松林驿。又南六十里至褒城县之安山驿。又六十里为马道驿。又五十二里至鸡头关。关南八里即褒城县,有开山驿。自县而东五十里为汉中府,自县而南五十里为黄沙驿。至此路始平,又为出栈道之始矣。又四十里而至沔县,有顺政驿。自县而西,又金牛道之始也。自凤县至褒城,皆大山。缘坡岭行,有缺处,以木续之成道,如桥然,所谓栈道也。其间乔木夹道,行者遇夜或宿于岩穴间。出褒城,地始平。

傥骆道。南口曰傥,在洋县北三十里;北口曰骆,在西安府县西南百二十里有骆谷关。《九域志》:骆谷关至洋州五百余里。《通典》:汉中至长安,取骆谷路,凡六百五十二里。谷长四百二十里,其中路屈曲八十里,凡八十四盘。汉延熙七年,魏曹爽来侵,诸军入骆谷三百余里,不得前,牛马转运死略尽,引还。费进据三岭以截爽三岭:一曰沉岭,在县;一曰衙岭,见县;一曰分水岭,见武功县。胡氏曰:自骆谷出扶风,间以中南山,其间有三岭也。一云骆谷有三岭关,爽失亡甚众。二十年,姜维引兵出骆谷,至沉岭,魏邓艾拒却之。景曜六年,魏钟会分兵从骆谷趣汉中。晋永和五年,梁洲刺史司马勋出骆谷,破赵长城戍,壁于悬钩俱见县。义熙六年,桓玄余党桓石绥等,自卢循入寇,起兵洛口亦作骆口,袭据西城见兴安州。唐武德七年,开骆谷道,通梁州。兴元初,德宗繇骆谷幸兴元,李怀光遣将孟保等据南山,邀车驾。保等不欲行,至,复帅众而东,纵兵散掠。繇是百官从行者,皆得入骆谷。自是关中多故,朝廷每由骆谷而南,以其道近且便也。元和初,高崇文讨刘辟于西川,分遣李元奕出骆谷。广明初,黄巢入关,僖宗亦趣骆谷,幸兴元。宋白曰:自兴元东北至长安,取骆谷路,不过六百五十二里。是往来之道,莫便于骆谷也。而五季以来,骆谷渐成荒塞,何欤?《水经注》:汉水经倘城南,与洛谷水合,水北出洛谷,谷北通长安,其水南流注于汉水。

子午道。南口曰午,在洋县东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在西安府南百里有子午关,见长安县。《通典》:汉中入长安,取子午谷路,凡八百四十一里。谷长六百六十里。或曰即古蚀中也蚀,音力。项羽封沛公为汉王,都南郑。汉王之国,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盖即此。汉元始五年,王莽通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后汉顺帝初,诏罢子午道,通褒斜路。蜀汉建兴六年,魏延愿假奇兵五千,当子午而北。八年,魏曹真请繇斜谷伐汉。诸将或繇子午谷,或繇武都入,皆不能达。景曜六年,魏钟会分兵由子午谷入汉中。晋永和十年,桓温伐秦,遣梁州刺史司马勋出子午谷,向长安。齐永明十一年,后魏主宏南寇,遣其将拓跋分道出子午谷。颜师古曰:旧子午道在金州安康县界子,北方也。午,南方也。道通南北,因名子午。安康与长安地界,南北相对,故颜氏谓旧道出于此。萧梁时,将军王神念以缘山避水桥梁百数,多有毁坏,乃别开乾路,即今道也。西魏大统末,宇文泰遣达奚武将兵取汉中,别将王雄出子午谷攻上津上津,今湖广属县。或以为据此则仍是旧道。盖从洋县分道而东,安康今之汉阴,与洋县本相近也。唐天宝中,涪州贡生荔枝,取西乡驿入子午谷,不三日至长安。五代汉初,晋昌帅晋昌,即今西安府赵匡赞附于蜀。蜀遣将李廷出子午谷应援。匡赞旋变计归朝。廷将至长安,欲归,汉将王景崇邀败之于子午谷。宋嘉定十三年,四川宣抚司安丙遣诸将分道出师,兴元将陈立出大散关,统制田冒出子午谷,寻引却。《志》云:子午水出子午谷中,亦南流,注于汉。《华阳记》:子午、骆谷、褒谷并为汉中北道之险,而骆谷尤近。故唐世长安有事,每从此幸兴元。至于从来用兵,其三道并出者,钟会而外,不多见也。《洋州志》:州之要地有三,置关有八。要地者,褒谷、骆谷、子午谷也;八关者,白椒、水桐、碓水、岭、三岭、重阳、华阳并青锉寨为八也。三岭关在骆谷中,即蜀费邀击曹爽处。宋又于谷口置石佛堡,子午谷口置阳岭寨,西城县置渭门、分水等寨,皆称备御要地。而近时所重,惟在褒斜。

金牛道。自沔县而西南至四川剑州属保宁府之大剑关口,皆谓之金牛道,即秦惠王入蜀之路也《华阳国志》:秦惠王欲伐蜀,患山道险厄,乃作五石牛,言能粪金以绐蜀。蜀王负力而贪,令五丁开道引之。秦因使张仪、司马错随而灭之,因谓之金牛道,亦曰石牛道。考《十三州志》《水经注》《舆地广记》,皆祖是说。夫金牛之名,传讹已久。薛有云:梁州旧禹迹,谬以五丁传。谅矣。自秦以后,繇汉中至蜀者,必取途于此,所谓蜀之喉嗌也。钟会下关城,趣剑阁,即是道也。历南北战争,以迄金、元角逐,蜀中有难,则金牛数百里间皆为战场。明初,太祖命傅友德伐明升,谕之曰:蜀人闻我西伐,必北阻金牛。宜出其意外,直捣阶、文。盖金牛入蜀之正道,阴平入蜀之间道,间道必自阶、文,而正道则在汉中也今自褒城县至朝天岭,共四百四十里。《舆程记》:自褒城西南九十里而至沔县。又六十里为青阳驿。又四十里为金牛驿。其相近者有五丁峡,亦曰金牛峡。又七十里为宁羌州。州北十里有柏林驿,州南四十里为黄霸驿。驿南有七盘关,为川陕分界处。又六十里为神宣驿。又七十里至朝天岭,岭有朝天驿,计程共四百四十里也。又南至广元县六十里。繇金牛而南至朝天岭,岭地最高。繇岭而西,则自剑阁趣绵汉以达于成都。繇岭而南,则自保宁趣潼川以达于成都记云,自朝天岭西南至剑门一百六十五里,自剑阁至成都六百三十里,自朝天岭至保宁三百六十里,自保宁至成都六百九十里。保宁迂而剑阁捷,故剑阁最为冲要。

米仓道。自南郑而南,循山领达于四川保宁府之巴州,为米仓道。后汉建安二十年,曹操击张鲁。鲁闻阳平已陷,乃奔南山,入巴中。贾耽曰:兴元之南,有道通于巴州,路皆险峻,中间有米仓山在南郑西南百四十里。又有孤云山,行者必三日始达于岭,所谓“孤云两角,去天一握”也孤云两角,或谓二山名,或云孤云山有两峰对峙耳。米仓南临中巴巴州在三巴之中,谓之中巴,北瞰兴元,实为孔道。是时张守汉中,亦繇此入巴中,进军宕渠之蒙荡石见四川渠县之八山,为张飞所败而还。自是繇汉中入三巴者,恒取道于此。五代梁乾化元年,岐王李茂贞遣刘知俊侵蜀,围王宗侃于安远。遣使求救于蜀主,自中巴间行至泥溪泥溪,见四川昭化县。宋开禧二年,吴曦叛,引金人入凤州。兴元帅程松亟趣米仓山,繇中巴遁入阆州,复顺流趣重庆。绍定四年,蒙古入洋州,分遣其将莫哥自洋州趣米仓。盖自兴元达巴州,不过五百里。达巴州,则垫江以北垫江,见四川合州,尽皆震动,而阆中危难,在肘腋间矣《通典》:自洋州东南至通州七百三十九里。通州,今四川夔州府之达州。盖入蜀非一路也。夫汉中,关川陕之安危,立国于南北者所必争也,而地利可不知哉!

南郑县附郭。周时为褒国地。及周衰,郑桓公殁于犬戎,其民南奔居此,因曰南郑。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城南郑。躁公二年,南郑反。惠公二年伐蜀,取南郑,秦厉公城之。沛公封汉中,初都此,后为南郑县。东汉始为郡治,后州郡皆治焉。今编户五里。

○汉中城在府城东北二里。相传即秦厉公所筑。《秦纪》:厉共公二年,蜀人来赂。躁公二年,南郑反。盖本蜀地,厉公时属秦,后复叛入于蜀也。《水经注》:南郑故褒之附庸。周显王世,蜀有褒汉之地。至六国,楚人兼之。怀王衰弱,秦略取焉。周赧王二年,秦惠王置汉中郡,因水而名。汉王都南郑,其大城周四十里。城内有小城,南凭、北结、环雉、金墉、漆井,皆汉所修筑,地沃川险。晋咸康中,梁州刺史司马勋断小城东面三分之一,以为南郑县治。自宋、齐、魏,咸相仍焉。又南有汉阴城,相传吕后所居。《胜览》:隋大业中,徙郡于故城西南,临汉水。即今郡治也。一云,今城宋嘉定十二年所置。明正德五年,以砖石,万历以后增修。天启元年,拓城东北角百余丈。今城周九里有奇,门四。

白云城在府东北。西魏时置县,隋大业初废。唐武德三年,复置白云县。九年,废入成固县。《寰宇记》云:南郑城,西魏改为光义县,隋复旧。未知所据。○曹操城,在府北十七里。《志》云:蜀先主取汉中,操驰救,军遮要以临汉中。即此城也。

下桃城在府东。南北朝时戍守处。宋元嘉十一年,氐王杨难当据汉中。梁州刺史萧思话遣将萧承之等拔黄金戍。难当将赵温弃梁州城,退保小城。其党薛健等亦退保下桃城。继而复攻围黄金戍,不能拔,因烧营走,据大桃。承之等追击之,至南城。《志》云:南郑有下桃城。又有大桃城,近褒中。黄金戍,见洋县。

○汉山在府南二十里。四峰八面,北距汉水,南接巴山。山顶有池,冬夏不竭,名曰天池。池水流入于沔。又龙冈山,在府西十里。《华阳国志》:龙冈北临汉水,南带廉津。是也。

立石山府西南三十里。其山东连青锉,西接金华。《志》云:青锉山,在府西南五十里。山多杉桧,顶有一石如锉。金华山,在府南七十里,巍峰环绕,旁有数泉,合为一池。○黄牛山,在府西南五十里。山下为黄牛川。《十道记》:此川有再熟之稻,土人重之。又旱山,在府西南六十五里。山高耸,云起即雨,旱岁人以为望,因名。一名山。其南又有一峰特出,为玉京山。

七峰山府北五十里。峰峦峭拔,其数有七,因名。又天台山,在府西北七十里,顶平如台,郡治坐其冈脉。有飞泉数百尺,汇为深洲,号佛子潭。

巴岭山在府西南一百九里,亦曰大巴山。其山延绵深广,中包孤云、两角、米仓诸山,南接四川巴州之小巴山。亦见四川巴州。○笼盖山,在府西南八十里。《志》云:山之南麓与巴山相接,老渚河源出于此。

米仓山在府西南百四十里。牟子才云:汉中前瞰米仓。是也。又孤云山,在米仓西。《志》云:山在褒城县南百二十里,亦曰两角山,皆南达巴中之道也。见前米仓道。

梁州山府东南百八十里。其西与孤云、两角山相接。大山四围,中三十里甚平旷。相传为古梁州治。○仙台山,在府南百九十里。上有古城三面。其山高耸不可登。一名玉女山。

赤崖在府城西北。亦曰赤岸。武侯屯汉中,置赤岸库以储军资。又与兄瑾书曰: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又云: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即此也。建兴十二年,武侯卒于五丈原。杨仪等整军入谷。司马懿追至赤岸,不及而还。○武乡谷,在城北门内。《志》云:蜀汉封丞相亮为武卿侯,盖邑于此。《梁州记》:武卿谷,在南郑县东北三十里。《十道志》云在县南。

○汉江在府城南三里。《志》云:汉水出沔县嶓冢山。亦曰漾水,东南流,合沔水。其沔水出略阳县东狼谷中,即嶓冢之别源也。亦曰沮水,以初出沮洳然,故名。南流经褒城县南,又东南至南郑而合漾水。详大川汉水及川渎异同。

廉水在府城西南四里。《梁州记》:水出大巴山北密谷中,流经南郑县西龙冈山下,又北至褒城县境,入于汉。今府南十五里,有杨村堰,又南五里为鹿头堰,又南五里为石梯堰,俱引廉水以溉田。○老渚河,在府城南,源出笼盖山,东北流,注于汉。

褒水在府西北三十七里。自凤县历褒城县流入界,入于汉水。今府西十里有沙堰,西北十五里有羊头堰,又西北十里有广通堰,皆引褒水以溉田。

涔水在府南。《水经注》:源出旱山,东北流,至城固县境,入于汉水。亦谓之黄水。今城南二十里,有老溪堰,又南十里有红花堰,俱引涔水而成。

○青石关在府南九十里。宋置。今有巡司戍守。

厄水戍在府境。晋建兴初,梁州贼杨虎击刺史张光,屯于厄水。盖其地临水为险云。

褒城县府西北四十五里。北至凤县三百十里。古褒国,周幽王得褒姒于此。秦为褒县。汉曰褒中,以地在褒谷中也。魏、晋因之。晋义熙中,改为苞中县。宋省。后魏永平初,于此置褒中郡及县。梁大同初,郡废。隋初,曰褒内县。开皇九年,改为褒城。义宁三年,复曰褒中。唐贞观三年,又改为褒城县。今县城周三里,编户二里。

○苞中城在今县南。汉曰褒中。后汉永昌四年,滇零羌寇褒中,汉中太守郑勤移屯于褒中,是也。晋义熙中,改曰苞中。沈约曰:谯纵灭梁州,还治汉中之苞中县。县在南郑西南,亦谓之南城。宋初因之。元嘉十年,仇池氐杨难当南寇,刺史甄法护为所攻,南城失守。明年,刺史萧思话遣萧承之追击难当将赵温,至南城。寻又遣行参军王灵济出洋川,攻难当将赵英于南城,拔之。以南城焚毁,不可复固,乃移治南郑,是也。后魏永平初,复置褒中县于此。隋、唐为褒城县治。《志》云:旧褒城治县南十里打钟村。宋嘉泰中,徙治于山河堰东南五里,后又移今治。又有古褒国城,在今县东三里骆驼坪,中有褒姒井。

万石城在县东南。《水经注》:汉水东径万石城下。城在高原上。原高十余丈,四面临卑,形若覆瓮。水南遏水为阻,西北并带汉水。其城宿是流杂聚居,故世亦谓之流杂城,盖晋宋间筑。又三交城,在县东北。《水经注》:褒水东南径三交城。城在三水之会,一水北出长安,一水西北出仇池,一水东北出太白山,是城取名焉。

武乡城在县西十七里。后魏延昌初,置武乡县,属褒中郡。后周废。又县西南有廉水城,亦后魏延昌中置,县属褒中郡。梁大同中,废。宋绍兴四年,亦置廉水县,属兴元府。嘉定中,废。《一统志》:宋置廉水县,在今府南五十里。

○连城山县北六里。山有十二堡相连属,因名。中有池,广二亩。相传汉王所凿,亦名汉王山。又东北五里为同鼎山,以汉王、鸡翁与此山鼎峙而名。○鸡翁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志》云:山有石峰临黑龙江,突起如鸡冠状。

箕山县北十五里。山有秦王猎池及丙穴。道人谷,或云箕山之谷,亦谓之箕谷。谷口有石如门,曰石门,广二步,深八步,高一丈,相传蜀五丁所凿。汉高通之,以避子午之厄,为汉中入蜀之险蔽。左思《蜀都赋》云“阻以石门”者也。《水经注》:褒水又东南得丙水,水上承丙穴,出嘉鱼。左思称“嘉鱼出于丙穴,良木攒于褒谷”者也。褒水又东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汉永平中,司隶校尉犍为杨厥所开也。○牛头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以形似名。其上云覆如笠,即雨。亦名戴笠山。下有灵液泉。

中梁山在县南三十里。以其镇梁州之中,故名。山有泉,注鹤腾崖下,曰鹤腾泉。《南郑志》:鹤腾山,在南郑县西南四十里。盖与此山相接也。鹤腾崖之水,北注于沔水。

黄草山县北四十里,有黄草坪,即连云栈诸山也。青桥驿设焉。又马道山,在县北九十里。马道水出焉,注于褒水。又有马道驿。旧有桥曰樊桥,相传樊哙所创云。详见前褒斜道。○四州山,在县北百三十里。山高耸,登其顶,望见古褒、沔、洋、凤四州,因名。

褒谷县东北十里。出连云栈,直抵斜谷之道也。亦谓之南谷,所谓南口曰褒也。蜀汉建兴十二年,魏延先据南谷口,杨仪等奉武侯之丧还。延逆击仪,延军皆散,遂走死。○七盘岭,在县北十三里。自北南上,盘回七转,繇此入连云栈。详见前褒斜道。

○沔水在县南四里。自宁羌州流入境,又东南入南郑县界。○华阳水,在县西二十五里。源出牛头山,南流入沔水。今县西南七十里有铁炉堰,引华阳水溉田处也。又有章溪水,出南郑县境仙台山,亦北流入汉水。今县西南九十里有龙河堰,即章溪引流处。

褒水在县城东。自凤县流入境,一名黑龙江,又名紫金水。《水经注》:褒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径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又东南径三交城,又东南得丙穴水,又东南历小石门,又南经褒县故城,东南流入汉。《胜览》云:褒水出太白山,流经凤县南,出褒谷,入汉江。按《水经注》所云,大石门者当即斜谷之口,而小石门在箕山,近褒谷口,所谓褒水历大小石门者也。又马道河,在县北九十里。南入褒水,源出马道山,因名。

廉水在县南三十里。自南郑县流入境,经中梁山下,入于汉水。《志》云:县南八十里有流珠堰,引水六十四里,分水门七,导余波入之,以溉境内之田。又县西南百二十里有龙潭堰,引流而东,分为马湖堰、野鸡堰、马岭堰,以溉田。皆廉水所注也。

让水在县西南三十里。一名逊水。《志》云:逊水承廉水下流,溉田之余,东南流至古廉水城侧。范柏年谓宋明帝:臣乡有廉泉、让水。是也。朱梁乾化元年,李茂贞围蜀安远军,蜀将王宗钅岁等驰救,壁于廉、让之间。即此。安远军,见沔县。

沙水在县北。源出县西北七十里之云雾山,东北流,入于褒水。又青桥水,在青桥驿北,亦西南流,入于褒水。○石沟水,在县北百五十里,历武曲栈阁旁,至武冈驿栈而东注于褒水。又葛鱼潭,在县北百十里。今有葛鱼栈阁,下流亦入褒水。

山河堰在今县南二里。横截黑龙江,起自汉相国萧何,而曹参成之。宋绍兴二十二年,利州东路帅臣杨庚奏称,褒斜谷口,旧有六堰,灌溉民田。靖康之乱,民力不能修葺。夏月,暴水冲坏堰身,请设法修治。乾道四年,宣抚使王炎言,山河堰,世传汉萧曹所作。嘉中,提举史照上堰法,获降敕书,刻石堰上。中兴以来,堰事荒废。今委知兴元府吴拱修复,尽修六堰,浚大小渠六十有五,凡溉南郑、褒城田二十三万三千亩有奇,赐诏奖谕,是也。今城东南六里曰金华堰,金华上游曰高堰,下流曰舞珠堰、大小斜堰,县南五里为第三堰,皆引褒水之流。即六堰旧址矣。

○鸡头关县北八里。关口有大石,状如鸡头。自此入连云栈,最为险峻。近代贼犯汉中,官军断栈道,守鸡头关,贼不得前。《志》云:县北十里有鸡头关巡司。○汉阳关,在县西北二十里。刘昭曰:褒谷西北有阳平关,诸家因之。杜佑曰:汉置阳平关于此。又县西有甘泉关,杜佑云在牛头山北,隋置。

虎头关县北二百里。今为虎头关栈。其北为飞仙关。今为武曲关栈。皆自褒谷达凤县之路,详见前。

黄沙戍县南五十里。《水经注》:汉水南有五丈溪,溪水侧有黄沙屯。蜀汉建兴九年,丞相亮围祁山。十年,劝农于黄沙,作木牛流马,即此地也。今为黄沙驿。栈道至此,始出险就平。

马盘寨在县西北。唐天复二年,王建将王宗播攻兴元,取金牛、黑水、西县、褒城四寨。又攻马盘寨,克之。即此。○青桥驿,在县北五十里。又北四十里为马道驿。《志》云:县南二十五里小柏乡有褒城驿故址。

城固县府东七十里。东南至洋县六十里。汉县,属汉中郡。后皆因之。唐初曰唐固。贞观二年,复曰城固。宝应初,奴剌党项寇城固,即此。今县城周七里,编户十里。

○城固旧城《志》云:在县东八里。旧有南北二城:北城,汉县治也;南城,蜀汉将刘封所筑。又建兴七年,武侯筑乐城于城固。景曜二年,姜维议令诸围皆敛兵退就汉、乐二城。从之。命监军王含守乐城。六年,魏钟会来伐,分兵围二城。会径过,西趣阳安关。魏景元二年,司马昭西至长安,遣贾充将兵径入斜谷,屯乐城,虑钟会为变也。《志》云:乐城在今县西十八里。或曰,即故南城。《华阳国记》:蜀以城固为乐城县。是也。晋时县治北城。永嘉初,秦州流民邓定等据城固,寇掠汉中。蜀李雄遣军应之,梁州将吏皆弃城走。后魏移县于婿乡,始为今治。

汉阳城在县西北三十里。后魏延昌初,析南郑、城固二县地置,属汉中郡。后周废。魏收《志》:汉阳有胡城。汉张骞使西域还,与胡妻居此,因名。今城在县西四十里。○扁鹊城,县西南四十里。相传扁鹊曾居此。又《城冢记》:县东十里有汉王城,高十余丈,南北二百步,东西三百步。其东五里有韩信台。

○斗山县西北二十里。《道书》:山有五穴,通昆仑、长安、武当、青城、陇山云。明初下汉中,明升遣将来攻。徐达驰援,屯益门镇。遣傅友德径趣黑龙江,夜袭木槽关,攻斗山寨,燃炬山上。蜀兵夜遁。益门镇,见凤翔府宝鸡县。○天池山,在县南三十里。上有大池,四时不涸。

三山在县西北四十里。有三峰高耸,如覆鼎足。又县北五十里有九真山,道家以为太白山。长六百里,与三山相接。王日休云:黑水出兴元城固县西北太白山,南流入汉。是也。○马盘山,在县北百二十里。有上清、中清、下清三溪,俱流入于婿水。

通关山县北百三十里。《水经注》谓之通关势山。山高百余丈,旧有城,方五里,浚堑三重。高祖北定三秦,萧何守汉中,欲修北道以通关中,故名为通关势。《志》云:今县北三十里有赤土坂。或以此为赤崖。

○汉水在县南。自南郑而东,经胡城南,又东注南北二城之间,入洋县界。

胥水县东北六里。《水经注》:城固城,北临胥水。是也。一名左谷水,一名智水。胥,古作{巩耳},讹为智也。源出府西北二十八里之听山,东流入洋县界,下流入于汉水。今县西北二十五里有五门堰,又西北五里有百丈堰、高堰,皆引胥水溉田。

黑水在县西北百里。《水经注》:黑水出北山,南流入汉。北山,王日休以为即县北太白山也。或云,褒水一名黑龙江,县西北接褒城界,此即黑龙江矣。武侯笺云:朝发南郑,暮宿黑水。北魏元英曰:据襄阳之城,断黑水之路。皆谓此也。唐置黑水寨。光启二年,田令孜劫上幸兴元,遣神策使王建帅兵戍三泉,晋晖等屯黑水,修栈道以通往来。天复二年,西川将王宗播攻兴元,破黑水褒城等寨。是黑水即褒水矣。

南沙河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今县西南四十里有盘龙堰,引南沙河之水。又县西北四十里有北沙河,引流为邹公堰。又县西三十五里有横渠堰,亦引北沙河以溉田。其下流皆入于汉水。又小沙河,在县南十里,引流为承河堰,流合于南沙河。

○樊哙台在县北五里。《水经注》:胥水径樊哙台南。台高五六丈,上容百许人。又东南径城固城北。水北有韩信台,高十余丈,上亦容百许人,即高祖置坛拜信处。《志》误以樊哙台为樊哙城。又县西北二十五里有木槽关,建置未详。

洋县府东南百二十里。北至西安府县五百七十里,南至四川达州四百三十里。汉城固县地。后魏延昌三年,分置兴势县,属晋昌郡。西魏又置傥城郡。隋初郡废,以县属洋州。大业初,州废,县属汉川郡。唐初属洋州。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兴道县。其后移洋州治此。光启三年,升为武定军节度。宋亦曰洋州。景四年,改军名曰武康。元仍为洋州,以附郭兴道县省入。明初改为洋县。今城周七里,编户十里。

○兴道废县在县治东。晋置县,属汉中郡,后废。后魏改置兴势县,在今县东北八里,后移今治。唐复曰兴道。天宝十五载,移洋州治此。孟蜀改洋州曰源州。宋仍曰洋州。胡氏曰:源州,蜀所置,旋废。《五代史》:后蜀潘仁嗣为武定节度使、源、壁等州观察、营田处置等使。又周显德二年,攻秦凤。后蜀将孟贻业驻军平利,为褒、源之援。褒谓兴元也。褒、源盖相近矣。旧《洋州记》:州东连襄汉,南蔽巴蜀,要地有三,置关有八。三要、八关,见前子午道。

真符废县县东六十里。唐开元十八年,析兴道县置华阳县,属洋州。天宝七载,改属京兆。八载,以凿山得玉册,改曰真符。十一载,改属洋川郡。其治旧为桑平店,北去四百四十里。宋末兵废。元复置,寻并入洋州。○龙亭废县,在县东十八里,本汉亭名。后汉元光二年,蔡伦封龙亭侯,是也。后魏时,置龙亭县,又置晋昌郡治焉。后周郡县俱废。以近龙亭山而名。

黄金废县在县东南百六十里。西魏时置。隋属汉川郡。唐属洋州。宋乾德四年,并入真符县。《一统志》在县东八十五里黄金谷,误。○白公城,在县境。相传白起守汉中,筑此以控制蛮獠云。

○兴势山县北二十里。亦曰兴势阪。山形如盆,外甚险,中有大谷。汉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于兴势作营。其后,武侯尝屯戍于此,为蜀汉之重镇。延熙五年,魏曹爽侵汉中。王平使刘敏多张旗帜,弥亘百余里。爽不得进。司马懿贻书曰:兴势至险,蜀已先据。若进不得战,退见邀绝,覆军必矣。爽惧,引还。后魏置兴势县,以此山为名。杜佑曰:后魏置傥城郡于此,因自然陇势,为盘道以上,数里始及门,最为险固。○鸡子山,县南五里,下瞰汉江。

龙亭山在县东二十里。《志》云:龙亭山,乃入子午谷之口。其山阪色,亦名赤阪。蜀汉建兴八年,魏曹真繇子午谷,司马懿繇西城汉水侵汉。武侯次于城固赤阪以待之。盖两道并进,此为总会之地也。

石锉山县北六十里。山最高,顶石如锉。或云青锉寨盖设于此。又百亩山,在故黄金县西。《志》云:山有黄金谷。黄金水出焉,南流,入汉水。

太白山县东北五百里。太白即终南之别名也。盖汉中与凤翔西安,皆倚山为险,关中谓之南山,汉中谓之北山。《通志》云:太白在县北四十五里。误。又酆都山,《志》云: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为秦岭之脉。

黄金谷在县东八十五里。古谚云:山川险阻,黄金、子午。亦谓之黄金山,有黄金峭。汉置戍于此。张鲁筑城守之。南接汉川,北枕右道,险固之极,曰张鲁城,亦曰关城。蜀汉延熙五年,曹爽侵汉,自骆谷入汉中,诸将以兵少不敌。时蒋琬屯涪,欲待涪兵至,共击之。王平曰: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深祸。今先遣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帅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亦至,此计之得也。即率兵据之,爽果败却。后姜维议撤黄金、兴势诸围屯戍,钟会因得长驱入汉中也。又有铁城戍,在黄金戍东。城在山上,极险峻。刘宋元嘉十一年,氐王杨难当寇汉川,令其党薛健据黄金山,姜宝据铁城戍。宋梁州刺史萧思话遣萧承之攻拔铁城戍。承之等进拔黄金戍而据之。难当遣其子和等悉力攻围,败走。《水经注》:黄金戍,傍山依峭,折七里与铁城相对。铁城在山上,黄金在山下,山皆险峻,故以金铁为名。杜佑曰:黄金戍,在黄金县西北八十里。

子午谷胡氏云:在县东百六十里。《寰宇记》:县东龙亭山,繇此入子午道。是也。又傥谷在县北三十里,即骆谷之南口也。俱详见前子午、傥骆道。

青谷在县东北。晋宁康初,秦苻坚使将王统等出汉川。梁州刺史杨亮拒战于青谷,败绩,汉中陷于秦。亦谓之清水谷。唐开元中,置华阳县。天宝中,开青水谷路,得玉册,即故青谷矣。又谷在县西北五里。谷多竹,因名。

汉水在县南一里。自城固县流入,又东经西乡县境。唐至德初,帝军于彭原。第五琦请以江淮租庸市轻货,溯江汉而上,至洋川。令汉中王陆运至抚风以助军。盖汉水自洋川而西,滩碛多阻也。《志》云:县东里许汉江中有饮马滩,每子午时,潮响如雷。又十里为上涛、下涛,俱作雷声。又五里为鸳鸯滩,以江滨乱石错起相对而名。又三里为石门滩。

酉水在县东五十里。《水经注》:汉水东径石门滩,东会酉水。水北出秦岭酉谷,南历重山。有寒泉水,出县东北寒泉山,西流合焉,又南注于汉水。或误为西水。宋元嘉十一年,氐王杨难当将赵温等,攻宋将萧坦于铁城戍。坦击破之,温退保西水,即酉水也。今县东三十里有高原堰,引酉水溉田。○金水河,《一统志》云:在县东百里。源出秦岭,流经黄金谷,又南流入于汉水。

胥水在县西北。自城固县流经此,东回南转而入于汉。今县西六十里有杨坝堰,县西北七里有苎溪堰,县西十五里有五郎堰,又西五里曰三郎堰,皆引胥水溉田。又有益水,亦在县西。《志》云:水源出北山益谷,南流入汉。

氵党水在县西。亦曰骆谷水。《水经注》:骆谷水出骆谷中,南流合于氵党水,西南注于汉江。洛与骆通。《一统志》:氵党水出县北之石锉山。今县北五里有斜堰,又西北五里有土门堰,又北五里有党滨堰,皆引氵党水而成。

明月池在县西北,接城固县界。《水经注》:胥水东经七女冢。冢夹水罗布如七星然。水北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状如偃月,皆相通注,谓之张良渠,盖良所开。又百顺池,在县西二十二里,溉田五百余顷。

○罄险戍在县西境。东晋宁康元年,梁州刺史杨亮遣其子广袭仇池,为苻秦梁州刺史杨安所败。亮惧,退守罄险。即此。○洛口戍,在县东。晋义熙六年,桓玄余党桓石绥因卢循入寇,起兵洛口,自称荆州刺史。胡氏曰:洛谷水南流注汉,所谓洛口也。

胥水驿在县西北。唐广明元年,僖宗避黄巢之乱,自骆谷幸兴元,至胥水。《九域志》:洋州兴道县有胥水镇。

西乡县府东南二百二十里。东至石泉县二百十里。汉城固县地,属汉置南乡县。晋改西乡县,属汉中郡。宋、齐因之。西魏改丰宁县,寻又置洋州及洋川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复曰西乡,属汉川郡。唐初复置洋州。天宝初,亦曰洋川郡。乾元初,复故,寻移治兴道县,而以西乡为属邑。宋因之。端平中,县废。元复置,仍属兴元路。今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五里。

○洋源城在县南二十里。唐武德七年,析西乡县置,属洋州。宝历初废。又定远城,《志》云在县治南,后汉班超封邑也。亦曰平西城。《晋志》:西乡县治平西城。宋元嘉十年,仇池杨难当寇汉中,梁州刺史甄法护弃城奔洋川之西城,盖即西乡城也。

木马城在县南。宋白曰:梁大同间,于巴岭侧立东巴州,治木马县。盖在此。又县西有怀昌城。《隋志》:西魏置怀昌郡,后周废为怀昌县。大业初省。

○皂军山县南十五里。相传张飞曾屯军于此。又县北十里为清凉山,山南五里有清凉川。唐德宗兴元初,以朱Г之乱,幸梁洋。山南节度使严震,具军容迎谒于清凉川,是也。

巴山县南六十里。西接四川巴州界,即南郑之大巴岭也。今有大巴山巡司在县东南三百里。○金竹山,县南三百五十里。山多金竹,因名。

饶风岭在县东北百六十里汉江北。饶风关在焉。宋绍兴三年,金撒离喝欲窥蜀,以吴扼和尚原,不得逞,乃自商于捣上津,陷金州,长驱趣洋汉。刘子羽时镇兴元,亟命将田晟守饶风关,又召吴入援。自河池日夜驰三百里至饶风,以黄柑遗敌。敌大惊,遂攻关,不能克。乃更募死士,繇间道自祖溪关入,绕出后,乘高以瞰饶风。诸军不支,遂溃。敌入洋州,陷兴元。绍定四年,蒙古拖雷入大散,破凤州,陷梁洋,出饶风,浮汉而东,攻金人于汴。饶风者,梁州东面之险也。

阳都坂在县西北。《水经注》:水南经阳都坂东。坂自上及下,盘折一十九曲,西连寒泉岭。《汉中记》:自西城涉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皆峻百重、绝壁万寻者也。

○汉水在县北。自洋县流经县界,又东入石泉县界。《水经注》:汉水又东会洋水。川流漫阔,广几里许。

洋水在县东二十里。出县东南三百五十里之星子山,西北流,合木马河。木马河在县南,一名马源水,源出巴山,东北流,合于洋水,注于汉江。《志》云:县西南三十里有金厢堰,分渠二十五。又有空渠堰,分渠二。又五渠堰,在县南三里,分渠五。官庄堰,在县南二里,分渠二。皆洋水之支流也。县南十五里,又有西龙溪堰。又南十里为东龙溪堰。县西又有平地堰,地名西峡。又西南有惊军坝、洋溪河、高川河、高头坝、长岭冈、黄池塘、罗家坪、阿罗关塘等堰,凡八处。皆陆续开修,引水溉田处也。

七十二渡河在县南五十里。源出金竹山。其流萦回,可渡者凡七十二处,亦流入于洋水。

水在县西北。《水经注》:汉水过黄金谷南,又东得蘧溪口,溪出长安西南之就谷,南流经巴溪戍西,又南径阳都坂东而南注于汉,谓之水口。胡氏谓即后魏除口戍。误也。

子午水县东百二十里。出子午谷南,流入汉水。今有子午镇巡司,在县东北百八十里。

○饶风关见前饶风岭。关北四十里又有祖溪关,即金人攻饶风之间道也。○盐场关,在县东南二百里,有巡司戍守。

凤县府西北三百八十里。北至凤翔府二百六十里,西至巩昌府成县二百七十里。汉武都郡之故道县。东晋时,为仇池氐所据。后魏置梁泉县及固道郡于此,又置南岐州。西魏改郡曰归真。后周废郡,改州为凤州。隋大业初,改为河池郡。唐复为凤州。天宝初,亦曰河池郡。乾元初,复为凤州。唐末,置感义军,寻废。朱梁贞明初,王建置武兴军。后唐长兴三年,军废。五代周显德二年,后蜀置威武军。宋复曰凤州。元以附郭梁泉县省入。明初,改州为县。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六里。

○故道城即今县治。《志》云:邑有蛮夷曰道。汉王从故道出陈仓,定三秦。又曹参攻故道,是也。后汉亦属武都郡。魏晋因之。后为仇池氐所据。后魏初,置凉泉县,寻改曰梁泉。历代皆为州郡治。后唐同光三年,郭崇韬等伐蜀,入散关,议先取凤州,因其粮以图蜀。乃倍道而进,会凤州来降,喜曰:平蜀必矣。宋仍曰梁泉县。元省。《志》云:凤州北连大散,南出褒斜,秦、楚之要膂也。

黄花城在县北六十里。汉故道县地。唐武德四年,分梁泉县置,以黄花川为名。宝历中废。有黄花谷,五代周显德二年,王景败蜀兵于此。

威武城在县东北六十里。五代梁贞明初,蜀王建置城于此,为戍守之地。五年,蜀将王宗播伐岐,入大散关而还,分兵戍威武城。六年,蜀将王宗俦等分道出散关故关伐岐,寻还,王宗晏等分屯威武城。后唐同光三年,伐蜀,前锋李绍琛攻威武城,城降。周显德二年,遣王景等伐蜀,入散关,攻秦凤诸州镇,战于威武城,不利。即此。○龙安城,在县西。《隋志》:西魏有龙安、商乐二县。后周废。又汉王城,《志》云在县南四十里。汉高尝屯兵于此,城因以名。

○九峰山县东北五里。有九峰攒聚。又御爱山,在县东北三十里。韦庄《入蜀记》:僖宗西幸,尝爱其雄秀,因名。○凤凰山,在县东五里。县以此名。又县南十里有南岐山,洞壑颇胜。

武都山在县南六十里。山有谷产雄黄。又紫柏山,在县东南七十里。山有七十二洞,称为幽胜。○板闸谷,在县北百里。宋开禧二年,金人窥大散关,繇板闸谷绕出关后,是也。

○嘉陵江在县北一里。自凤翔府宝鸡县界流入境,又西流入徽州两当县界。有羊乳滩,湍激可畏。详见四川大川嘉陵。○褒水,在县东南。出城固县之北山,曲折流,入县境,经褒谷中,入褒城县界,亦谓之紫金水。

红崖河县西四十五里。出县西北山谷中,历两当县界,流入嘉陵江。又野羊河在县南七十里,出紫柏山,亦流入于嘉陵江。

大散水在县东五里。出大散关,流经县西南,入于嘉陵江,亦谓之故道水。又有黄花川,亦在县东。《水经注》:大散关水流入黄华川,是为黄华水也。《志》云:县东之水,为斜谷河、紫金水;县西之水,为小峪河、红崖河;县南之水,为东沟河、野羊河。其流俱注于嘉陵。

利民堤在县西。又有子堰,《志》云:宋祥符二年置。○凉泉,在县西二十里,西流与嘉陵江合。后魏以此名县,寻改梁泉。凉与梁古通用也。

○大散关在县东北百二十五里,与凤翔府宝鸡县分界。关傍旧有松陵堡,属县境。置戍于此,与关城为唇齿。今松陵堡已废,惟县南百二十里有松林驿,为往来通道。详见前重险散关。○清风关,在县东百五十里,有巡司戍守。又县南百二十里有留坝巡司。

仙人关在县南百二十里,近略阳县界。宋绍兴三年,金人入兴元。吴守仙人关,自西县间道会刘子羽于三泉,子羽留共守。曰:关外蜀之门户,不可轻弃。复往守仙人关。绍兴四年,与弟破金人于此。端平二年,曹友闻却蒙古将汪世显于大安,遂引兵扼仙人关。《一统志》:仙人关,路分左右。自成州经天水出皂郊堡,直抵秦州,此左出之路;自两当趣凤县,直出凤翔大散关,至和尚原,此右出之路也。

武休关在县西南百余里。宋绍兴三年,金将撒离喝自金、洋入兴元,刘子羽拒之于三泉,乃繇斜谷北去。子羽谋邀之于武休,不及。嘉定十二年,金人败宋将吴政于黄牛堡,乘胜攻武休关。守将遁去,金人遂破兴元。又破大安军,连破洋州。绍定四年,蒙古拖雷入大散关,破凤州。一军径趣华阳,屠洋州。一军攻武休,开生山,截焦崖,出武休东南,遂围兴元。军民散走,死于沙窝者,数十万。焦崖,今栈道名。

马岭关县西三十五里。亦曰

八字精批八字合婚流年2024姻缘分析

不知命的人,总是身不由已,升势起运的方法就在你的八字命盘里。

婚前担心婚运不佳,婚后一直家运不旺,八字婚书,既能合婚,亦可调运。

2024甲辰龙年,九火运来临,精准详批运势机遇,助你收获爱情、事业高升、财富暴涨:

你的正缘是谁?何时出现?没有人知道。唯有八字会提示你上等婚缘的出现。

未婚 已婚
大家都爱看
顶踩排行榜

热门测算

姓名配对测终生运八字事业运八字合婚八字算命2022生肖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