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雠
施雠,字长卿,沛(今江苏沛县)人,少与孟喜、梁丘贺师从田何的再传弟子田王孙学《易》。性格谦让,每称学无成就,不教授生徒。
在田王孙三徒弟中,官大位显的就属梁丘贺了,汉宣帝时梁丘贺任九卿之一的少府,掌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因此事多,顾不上讲学,派他的儿子梁丘临率弟子张禹等拜施雠问学,可老先生自己藏起来就是不肯见,贺固请,不得已乃授临等。梁丘贺又向皇帝推荐施雠说:“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诏拜雠为博士。
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但儒生所传经籍互有异同。汉宣帝为进一步统一儒家学说,遂于甘露二年(前51年),诏萧望之、刘向、韦玄成、施雠等著名儒生在未央宫北的皇室藏书之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宣帝亲临裁定评判。会议后,博士员中《易》增立“梁丘”,《书》增立“大小夏侯”,《春秋》增立“谷梁”。这就是历史有名的“石渠阁会议”。
施雠勉为其难教授的张禹等弟子,官做的都比师傅大多了。张禹官至丞相,另一个徒弟琅邪鲁伯为会稽太守。张禹的两个徒弟,淮阳人彭宣,做到大司空,沛人戴崇,官至九卿,都身居枢要。从这里,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汉朝人拼命挤进儒家行列,而且要和孔子搭上边了,真有好处啊。
其实因为会背几句子曰诗云而作了大官的还不止这几个人,《汉书·儒林传》载“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玢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这个公孙弘更绝,一个放猪的出身,苦读圣贤书到四十岁,方开始研《春秋》,到当上武帝博士已经六十岁了。当了三年官,出使匈奴,办事不力,免官。到元光五年,弘七十,天子又诏书征求文学儒士,他又回来了,待入见天子时,公孙弘丰仪魄伟,深得天子喜爱,又被拜为博士。谁知武帝让他去视察巴蜀郡县,公孙弘归来奏对,又不合皇帝之意,弘大骇,幸亏皇帝这次没有深究。元朔五年(前124年),薛泽免相,皇帝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封他为平寿侯。历史上丞相封侯者是从公孙弘开始。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三月,弘以八十高龄卒于相位。卒后,青铜铸棺,葬于麓台,至今,墓址尚存。有汉一代,自公孙弘始,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或者说,儒家之学已经成了汉人的进身之阶,比如鲁周霸、莒衡胡、临淄主父偃等人,皆以《易》至大官。
施雠、孟喜、梁丘贺三家易同出自田何、丁宽、田王孙一系,而且三家的创立者都是一师之徒,之所以分为三家立于学官,说明三者的学说存在区别。三家的区别显然并不来自师传,而是出自施仇、孟喜、梁丘贺三人,而孟喜与梁丘贺都适应着形势的需要而“改师法”,将卜筮内容融入其学说之中,唯一坚持儒家旧传统的就是施氏易。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史书才在三家的排列上将施氏易列为第一位。施雠著《章句》二篇,据《经典释文? 序录》说,施仇与梁丘贺之《易》,亡于永嘉之乱。《隋书? 经籍志》亦曰:“梁丘、施氏高氏亡于西晋。”独孟喜一家,由于虞翻五世家传孟氏《易》学,故能传至唐。但南北朝时已残缺不全,至唐失散更多,入宋,孟氏《易》全部亡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有《施氏经句》一卷。
施雠,字长卿,沛(今江苏沛县)人,少与孟喜、梁丘贺师从田何的再传弟子田王孙学《易》。性格谦让,每称学无成就,不教授生徒。
在田王孙三徒弟中,官大位显的就属梁丘贺了,汉宣帝时梁丘贺任九卿之一的少府,掌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因此事多,顾不上讲学,派他的儿子梁丘临率弟子张禹等拜施雠问学,可老先生自己藏起来就是不肯见,贺固请,不得已乃授临等。梁丘贺又向皇帝推荐施雠说:“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诏拜雠为博士。
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但儒生所传经籍互有异同。汉宣帝为进一步统一儒家学说,遂于甘露二年(前51年),诏萧望之、刘向、韦玄成、施雠等著名儒生在未央宫北的皇室藏书之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宣帝亲临裁定评判。会议后,博士员中《易》增立“梁丘”,《书》增立“大小夏侯”,《春秋》增立“谷梁”。这就是历史有名的“石渠阁会议”。
施雠勉为其难教授的张禹等弟子,官做的都比师傅大多了。张禹官至丞相,另一个徒弟琅邪鲁伯为会稽太守。张禹的两个徒弟,淮阳人彭宣,做到大司空,沛人戴崇,官至九卿,都身居枢要。从这里,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汉朝人拼命挤进儒家行列,而且要和孔子搭上边了,真有好处啊。
其实因为会背几句子曰诗云而作了大官的还不止这几个人,《汉书·儒林传》载“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玢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这个公孙弘更绝,一个放猪的出身,苦读圣贤书到四十岁,方开始研《春秋》,到当上武帝博士已经六十岁了。当了三年官,出使匈奴,办事不力,免官。到元光五年,弘七十,天子又诏书征求文学儒士,他又回来了,待入见天子时,公孙弘丰仪魄伟,深得天子喜爱,又被拜为博士。谁知武帝让他去视察巴蜀郡县,公孙弘归来奏对,又不合皇帝之意,弘大骇,幸亏皇帝这次没有深究。元朔五年(前124年),薛泽免相,皇帝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封他为平寿侯。历史上丞相封侯者是从公孙弘开始。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三月,弘以八十高龄卒于相位。卒后,青铜铸棺,葬于麓台,至今,墓址尚存。有汉一代,自公孙弘始,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或者说,儒家之学已经成了汉人的进身之阶,比如鲁周霸、莒衡胡、临淄主父偃等人,皆以《易》至大官。
施雠、孟喜、梁丘贺三家易同出自田何、丁宽、田王孙一系,而且三家的创立者都是一师之徒,之所以分为三家立于学官,说明三者的学说存在区别。三家的区别显然并不来自师传,而是出自施仇、孟喜、梁丘贺三人,而孟喜与梁丘贺都适应着形势的需要而“改师法”,将卜筮内容融入其学说之中,唯一坚持儒家旧传统的就是施氏易。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史书才在三家的排列上将施氏易列为第一位。施雠著《章句》二篇,据《经典释文? 序录》说,施仇与梁丘贺之《易》,亡于永嘉之乱。《隋书? 经籍志》亦曰:“梁丘、施氏高氏亡于西晋。”独孟喜一家,由于虞翻五世家传孟氏《易》学,故能传至唐。但南北朝时已残缺不全,至唐失散更多,入宋,孟氏《易》全部亡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有《施氏经句》一卷。
《易学人物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