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三坟 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是能谈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具体所指,众说不一。三坟在《汉书.艺文誌》、东汉刘歆《七略》、《隋书.经籍誌》中均未提及。现有《三坟书》(亦称《古三坟书》)一卷。北宋元丰年间张商英自称得之于民家,宋晁公武《郡斋读书誌》认为系张商英所伪造,陈振孙《书录解题》也认为是张氏伪作,但说毛渐得于唐代民间。明何镗刻入《汉魏丛书》,前有毛渐序,并题作晋阮咸注,历代替视为伪作。全书分为山坟、气坟、形坟,分别解说三易。山坟,为天皇、伏羲氏之易,即连山∶气坟,为人皇、神农氏之易,即归藏。形坟,为地皇、轩辕氏之易,即周易。名衍为六十四卦,系之以传,且杂以《河图》。一般认为系五代或宋时道家假古书《三坟》之名而伪作。(见《说郭》第五册)。
古三坟 见“三坟”条。山坟《三坟》之一。现存最早版本见于明人所刻《汉魏丛书》,一般认为系五代或宋人伪作。据称《山坟》保存了《连山易》概貌。载有“连山易爻卦八宫分宫取象歌”∶“崇山君、君臣相、君民官、君物龙、君阴后、君阳师、君兵将、君象首;伏山臣、臣君候、臣民土、臣物龟、臣阴子、臣阳文、臣兵卒、臣象股;列山民、民君食、民臣力、民物货、民阴妻、民阳天、民兵器、民象体;兼山物、物君金、物臣木、物民土、物阴水、物阳火、物兵执、物象春;潜山阴、阴君工、阴臣野、阴民鬼、阴物兽、阴阳乐、阴兵妖、阴象冬;连山阳、阳君天、阳臣干、阳民神、阳物禽、阳阴礼、阳兵遣、阳象夏;藏山兵、兵君师、兵臣佑、兵民军、兵物材、兵阴谋、兵阳阵、兵象秋;叠山象、象君日、象臣月、象民星、象物云、象阴夜、象阳昼、象兵气。”今有人认为《连山》八宫卦歌词以山(艮)为首描绘了崇山、伏山、列山、兼山、潜山、连山、藏山、叠山等八种山,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山居生活。其中君、臣、兵等文字,反映了奴隶主任意杀戳奴隶、臣下的阶级状况。阴、阳、春、秋等文字说明《连山》卦中已出现阳以配春、阴以配秋的观念,反映当时“五行”说开始萌芽。据此歌《连山易》的八卦名称是∶君、臣、民、物、阴、阳、兵、象。此说尚缺乏论据,未得到公认。
气坟 《三坟》之一。现存最早版本见于明人所刻《汉魏丛书》。一般认为系五代或宋人伪作。据称《气坟》保留了《归藏易》概貌。载有“归藏易爻卦八宫分宫取象歌”∶“天气归、归藏定位、归生魂、归动乘舟,归长兄,归育造物,归止居城、归杀降;地气藏、藏归交,藏生卵、藏动鼠、藏长姊、藏育化物、藏止重门、藏杀盗;木气生,生归孕、生藏宫、生动勋阳,生长元胎、生育泽、生止性、生杀相克;风气动、动归乘轩、动藏受种、动生机、动长风、动育源、动止戒、动杀虐;火气长、长归从师,长藏从夫,长生志,长动丽、长育违道、长止平、长气顺性;水气育、育归流,育藏海、育生援,育动渔,育长苗、育止养、育杀畜;山气止、止归约、止藏渊、止生貌、止动济、止长植物、止育润、止杀宽宥;金气杀、杀归尸、杀藏基、杀生无忍、杀动干戈、杀长战、杀育无伤,杀止动。”歌中列地、天、木、风、火、水、山、金等八物象。今有人将此与通行本《周易》八卦作比较发现,《气坟》有“金”而没有“泽”字。认为歌中“归生魂”、“归育造物”、“藏生卵”、“藏育化物”等强调土地与事物生长化育的关系。“山气止”、“止长植物”、“止育润”、“止杀宽宥”强调了山地的生殖作用,反映戒止滥捕滥杀禽兽的思想,说明《归藏易》已进入农业发展时期,人们对土地功能的认识和应用已渐深化。较之《连山易》,“山”退居到次要地位,《连山》与《归藏》为两个时代。两者思想认识有所差异。《连山》依赖自然、崇拜山林;《归藏》顺应自然,且有改造自然的观念。并据此歌认为《归藏》八卦名称是地、木、风、火、水、山、金、天。八气发生、发展和转化过程,都按“归、藏、生、动、长、育、止、杀”几种动态排列。“归藏”是表示天象的圆形结构,按五行运转确定方位。此说尚缺乏论据,未得到公认。
形坟 三坟之一。现存最早版本见于明人所刻《汉魏丛书》。一般认为系五代或宋人伪作。据称形坟保留了《乾坤易》《周易》的前身的概貌。载有“乾坤易爻卦大象八宫分宫取象歌”∶“乾形天、地天降气、日天中道、月天夜明、山天曲上、川天曲下、云天成阴,气天习蒙;坤形地、天地圆丘、日地圜宫、月地斜曲、山地险径、川地广平,云地高林、气地下湿;阳形日、天日昭明、地日景随、月日从朔、山日沉西、川日流光、云日蔽雾、气日昏部、阴形月、天日淫、地月伏辉、日月代明、山月升腾、山月东浮、云月藏宫、气月冥阴;土形山、天山岳、地山磐石、日山危峰,月山斜巅、川山岛、云山岫、气山岩;水形川、天川汉、地川河、日川湖、月川曲池、山川涧、云川溪、气川泉;雨形云、天云祥、地云黄英、日云赤昙、月云素雯、山云叠峰、川云流章、气云散彩;风形气、天气垂氤、地气腾氲、日气昼围、月气夜圆、山气笼烟、川气浮光、云气流霞。”今有人认为,歌词中“乾”升到了首位,以纯乾为八卦之冠,突出了“乾形天”、“阳形日”的地位,反映了已由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重父统的“殷道亲亲”的观念已为重母统的“周道尊尊”思想所代,反映了以父系为主体的社会制度到周代已完全确定。歌词对“天”、“日”、“阳”等卦象推崇极高;对“地”、“月”、“阴”等卦象只作自然描述。有重男轻女、崇阳抑阴倾向,带有一定政治色彩。乾为天,坤为地,“天尊而地卑,贵贱有别。”乾为龙(周以龙为饰),坤为虎(殷以虎为饰),龙居天上,虎居地上。所以龙为帝王之徵,虎为臣属(如虎将之类),虎不及龙。乾健而坤顺,故坤必承乾。并据此歌认为《乾坤易》八卦之名为∶乾天(天),坤地(地),阳日(日),阴月(月),土山(山),水川(川),雨云(云),风气(气),《乾坤易》即《周易》,是表示地象的方形结构,用“天、地、日、月、山、川、云、气”八个物质概念纵横相乘,构成八八六十四卦。一说《形坟乾坤易》不等于《周易》,从《乾坤易》到《周易》,至少又过了几百年时间。以上研究均以承认《古三坟书》为前提,因缺乏足够论据而未得到公认。
周易 中国古代研究、占测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典籍。包括《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经》内容包括六十四卦卦象、卦辞、爻辞、三百八十六爻辞(乾、坤二卦分别多出用九、用六爻辞)。文字古奥,蕴义精深。《易传》是对《易经》所作的解释。共有十篇∶《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又称《十翼》。对其书名,理解不一。“周”有周代、周地、周遍、周环等不同解释,“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交易、对易等不同解释。关于作者和成书年代向有争议。《汉书.艺文誌》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作卦爻辞,孔子作传解经。“五四”以后,史学界提出怀疑,有周初说、春秋中期说、战国说等不同观点。现存主要版本有两种∶通行本与马王堆帛书本。影响最大的通行本有魏王弼注本、唐孔颍达疏本(即《周易正义》)、宋朱熹《周易本义》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与传世各家《易》本均有不同,是现存最早的别本。《周易》注本,古今不断,多达千馀种,影响较大的有∶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孔颍达《周易正义》,宋程颐《程氏易传》、朱熹《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等。
易经 (1)指《周易》,原名《易》。因汉儒将其列入六经,故称。(2)指《周易》中相对《易传》而言的经文部分。由卦符、卦名、卦辞、爻题、爻辞构成。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卦、坤卦的“用九”爻,“用六”爻,共三百八十六爻,即有六十四卦爻辞。合计共四百五十条,四千九百多字。一般认为是卜筮记录。内容涉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事件、人事行为得失、吉凶断语。可分为象占之辞、叙事之辞、占兆之辞。其成书年代及作者迄今仍无定论。《汉书.艺文誌》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孔子作传解经。后世提出怀疑。“五四”以后学术界普遍认为《周易》经文非文王、周公所作。证据是卦爻辞中讲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的出于文王、周公之后。如晋卦卦辞∶“康候用锡与蕃庶,昼日三接。”近人顾颉刚认为康候即卫康叔,为周武王之弟,称康叔,其事迹在武王之后。(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故认为《易经》是西周初叶掌卜筮之官所作。陈梦家认为是殷之后遗氏所作,郭沫若认为是楚人臂子弓所作,日本人本田成之亦认为是楚人所作,李镜池认为是周王室太卜、筮人所作。对成书时间,顾颉刚、余永梁认为是西周初期或前期;李镜池始认为西周初期,后认为是西周晚期;陈梦家认为是西周;郭沫若认为是战国初期;本田成之认为是战国晚期。近代大多数认为∶《周易》卦爻辞的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期的产物,因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均不晚于西周初期,因而成书当不晚于西周。持春秋说、战国说者均未将其与传文分开考察。卦爻辞亦不出于一人之手,是卜筮者长期摸索积累的结果。《易经》原来未附《易传》,自西汉费直始,得以《彖》、《象》、《系辞》等传解经。以后郑玄和王弼皆以传附经,故现存版本基本上是经、传合刊的。
易传 亦称《易大传》、《十翼》。《周易》组成部分。分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杂卦》、《序卦》。《彖》说明《易经》各卦之义,专门解释卦名、卦象、卦辞,而不涉及爻辞;《象》说明《易经》各卦的卦象、爻象;《文言》专门解释乾、坤两卦卦义;《系辞》通论《周易》原理;《说卦》解释八卦性质、方位和象徵意义;《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次序;《杂卦》说明各卦之间错综关系。其成书时代有战国说、战国初年说、战国末年说、秦汉之际说几种。郭沫若认为∶《说卦》、《序卦》、《杂卦》是秦以前作品;《彖》、《系辞》、《文言》是秦时荀子门徒所作。《象》又在《彖》之后。(周易之制作时代)李镜池认为《彖》、《象》在秦汉间,《彖》、《系辞》、《文言》在汉昭、宣之间,《说卦》、《序卦》《杂卦》在照、宣之后,宣、元之间。《周易探源》张岱年认为∶《易大传》的年代应在老子之后,庄子以前。其中《系辞》是战国中后期作品,《象》较《彖》稍晚。(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多数学者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对各篇形成年代又有不同意见。关于作者,有孔子说和非孔子说两种。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汉书.儒林传》云∶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汉书.艺文誌》∶“孔子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均为孔子所作。宋欧阳修《易童子问》始疑《系辞》非孔子作,清代崔述认为《彖》、《象》也非孔子所作。近人以为“十翼”非孔子所作。但也有人以为《易传》确为孔子所作。(金景芳《周易讲座》)对各篇作者尚有争议。《易传》在东汉以前是独立的。西汉田何将“十翼”与经文各自为篇。费直始把乾卦的《彖》、《象》、《文言》附合于经。以《彖》、《象》、《系辞》等传解经。东汉郑玄又以《坤》、《文言》和各卦的《彖》、《象》诸传,附于经后。《易传》流传下来最早的本子是魏晋时期王弼、韩康伯注本,唐代孔颍达《周易正义》作疏。宋代朱熹《周易本义》曾依程颐意见,对《系辞》中个别章节作了调整。宋朱熹作《周易本义》又恢复把经和十翼分开。今通行本仍将《彖》、《象》、《文言》附于各卦经文后,其他各篇附于全部经文之后。
老子 相传为春秋末期楚国苦县老聃撰。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道家学说的主要经典之一。其道生论及有无辩证思想与《周易》颇多相通之处。今人有以为《老子》即《周易》之注文,其说尚难得公认。现存版本以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抄本为最早。
三坟 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是能谈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具体所指,众说不一。三坟在《汉书.艺文誌》、东汉刘歆《七略》、《隋书.经籍誌》中均未提及。现有《三坟书》(亦称《古三坟书》)一卷。北宋元丰年间张商英自称得之于民家,宋晁公武《郡斋读书誌》认为系张商英所伪造,陈振孙《书录解题》也认为是张氏伪作,但说毛渐得于唐代民间。明何镗刻入《汉魏丛书》,前有毛渐序,并题作晋阮咸注,历代替视为伪作。全书分为山坟、气坟、形坟,分别解说三易。山坟,为天皇、伏羲氏之易,即连山∶气坟,为人皇、神农氏之易,即归藏。形坟,为地皇、轩辕氏之易,即周易。名衍为六十四卦,系之以传,且杂以《河图》。一般认为系五代或宋时道家假古书《三坟》之名而伪作。(见《说郭》第五册)。
古三坟 见“三坟”条。山坟《三坟》之一。现存最早版本见于明人所刻《汉魏丛书》,一般认为系五代或宋人伪作。据称《山坟》保存了《连山易》概貌。载有“连山易爻卦八宫分宫取象歌”∶“崇山君、君臣相、君民官、君物龙、君阴后、君阳师、君兵将、君象首;伏山臣、臣君候、臣民土、臣物龟、臣阴子、臣阳文、臣兵卒、臣象股;列山民、民君食、民臣力、民物货、民阴妻、民阳天、民兵器、民象体;兼山物、物君金、物臣木、物民土、物阴水、物阳火、物兵执、物象春;潜山阴、阴君工、阴臣野、阴民鬼、阴物兽、阴阳乐、阴兵妖、阴象冬;连山阳、阳君天、阳臣干、阳民神、阳物禽、阳阴礼、阳兵遣、阳象夏;藏山兵、兵君师、兵臣佑、兵民军、兵物材、兵阴谋、兵阳阵、兵象秋;叠山象、象君日、象臣月、象民星、象物云、象阴夜、象阳昼、象兵气。”今有人认为《连山》八宫卦歌词以山(艮)为首描绘了崇山、伏山、列山、兼山、潜山、连山、藏山、叠山等八种山,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山居生活。其中君、臣、兵等文字,反映了奴隶主任意杀戳奴隶、臣下的阶级状况。阴、阳、春、秋等文字说明《连山》卦中已出现阳以配春、阴以配秋的观念,反映当时“五行”说开始萌芽。据此歌《连山易》的八卦名称是∶君、臣、民、物、阴、阳、兵、象。此说尚缺乏论据,未得到公认。
气坟 《三坟》之一。现存最早版本见于明人所刻《汉魏丛书》。一般认为系五代或宋人伪作。据称《气坟》保留了《归藏易》概貌。载有“归藏易爻卦八宫分宫取象歌”∶“天气归、归藏定位、归生魂、归动乘舟,归长兄,归育造物,归止居城、归杀降;地气藏、藏归交,藏生卵、藏动鼠、藏长姊、藏育化物、藏止重门、藏杀盗;木气生,生归孕、生藏宫、生动勋阳,生长元胎、生育泽、生止性、生杀相克;风气动、动归乘轩、动藏受种、动生机、动长风、动育源、动止戒、动杀虐;火气长、长归从师,长藏从夫,长生志,长动丽、长育违道、长止平、长气顺性;水气育、育归流,育藏海、育生援,育动渔,育长苗、育止养、育杀畜;山气止、止归约、止藏渊、止生貌、止动济、止长植物、止育润、止杀宽宥;金气杀、杀归尸、杀藏基、杀生无忍、杀动干戈、杀长战、杀育无伤,杀止动。”歌中列地、天、木、风、火、水、山、金等八物象。今有人将此与通行本《周易》八卦作比较发现,《气坟》有“金”而没有“泽”字。认为歌中“归生魂”、“归育造物”、“藏生卵”、“藏育化物”等强调土地与事物生长化育的关系。“山气止”、“止长植物”、“止育润”、“止杀宽宥”强调了山地的生殖作用,反映戒止滥捕滥杀禽兽的思想,说明《归藏易》已进入农业发展时期,人们对土地功能的认识和应用已渐深化。较之《连山易》,“山”退居到次要地位,《连山》与《归藏》为两个时代。两者思想认识有所差异。《连山》依赖自然、崇拜山林;《归藏》顺应自然,且有改造自然的观念。并据此歌认为《归藏》八卦名称是地、木、风、火、水、山、金、天。八气发生、发展和转化过程,都按“归、藏、生、动、长、育、止、杀”几种动态排列。“归藏”是表示天象的圆形结构,按五行运转确定方位。此说尚缺乏论据,未得到公认。
形坟 三坟之一。现存最早版本见于明人所刻《汉魏丛书》。一般认为系五代或宋人伪作。据称形坟保留了《乾坤易》《周易》的前身的概貌。载有“乾坤易爻卦大象八宫分宫取象歌”∶“乾形天、地天降气、日天中道、月天夜明、山天曲上、川天曲下、云天成阴,气天习蒙;坤形地、天地圆丘、日地圜宫、月地斜曲、山地险径、川地广平,云地高林、气地下湿;阳形日、天日昭明、地日景随、月日从朔、山日沉西、川日流光、云日蔽雾、气日昏部、阴形月、天日淫、地月伏辉、日月代明、山月升腾、山月东浮、云月藏宫、气月冥阴;土形山、天山岳、地山磐石、日山危峰,月山斜巅、川山岛、云山岫、气山岩;水形川、天川汉、地川河、日川湖、月川曲池、山川涧、云川溪、气川泉;雨形云、天云祥、地云黄英、日云赤昙、月云素雯、山云叠峰、川云流章、气云散彩;风形气、天气垂氤、地气腾氲、日气昼围、月气夜圆、山气笼烟、川气浮光、云气流霞。”今有人认为,歌词中“乾”升到了首位,以纯乾为八卦之冠,突出了“乾形天”、“阳形日”的地位,反映了已由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重父统的“殷道亲亲”的观念已为重母统的“周道尊尊”思想所代,反映了以父系为主体的社会制度到周代已完全确定。歌词对“天”、“日”、“阳”等卦象推崇极高;对“地”、“月”、“阴”等卦象只作自然描述。有重男轻女、崇阳抑阴倾向,带有一定政治色彩。乾为天,坤为地,“天尊而地卑,贵贱有别。”乾为龙(周以龙为饰),坤为虎(殷以虎为饰),龙居天上,虎居地上。所以龙为帝王之徵,虎为臣属(如虎将之类),虎不及龙。乾健而坤顺,故坤必承乾。并据此歌认为《乾坤易》八卦之名为∶乾天(天),坤地(地),阳日(日),阴月(月),土山(山),水川(川),雨云(云),风气(气),《乾坤易》即《周易》,是表示地象的方形结构,用“天、地、日、月、山、川、云、气”八个物质概念纵横相乘,构成八八六十四卦。一说《形坟乾坤易》不等于《周易》,从《乾坤易》到《周易》,至少又过了几百年时间。以上研究均以承认《古三坟书》为前提,因缺乏足够论据而未得到公认。
周易 中国古代研究、占测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典籍。包括《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经》内容包括六十四卦卦象、卦辞、爻辞、三百八十六爻辞(乾、坤二卦分别多出用九、用六爻辞)。文字古奥,蕴义精深。《易传》是对《易经》所作的解释。共有十篇∶《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又称《十翼》。对其书名,理解不一。“周”有周代、周地、周遍、周环等不同解释,“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交易、对易等不同解释。关于作者和成书年代向有争议。《汉书.艺文誌》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作卦爻辞,孔子作传解经。“五四”以后,史学界提出怀疑,有周初说、春秋中期说、战国说等不同观点。现存主要版本有两种∶通行本与马王堆帛书本。影响最大的通行本有魏王弼注本、唐孔颍达疏本(即《周易正义》)、宋朱熹《周易本义》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与传世各家《易》本均有不同,是现存最早的别本。《周易》注本,古今不断,多达千馀种,影响较大的有∶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孔颍达《周易正义》,宋程颐《程氏易传》、朱熹《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等。
易经 (1)指《周易》,原名《易》。因汉儒将其列入六经,故称。(2)指《周易》中相对《易传》而言的经文部分。由卦符、卦名、卦辞、爻题、爻辞构成。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卦、坤卦的“用九”爻,“用六”爻,共三百八十六爻,即有六十四卦爻辞。合计共四百五十条,四千九百多字。一般认为是卜筮记录。内容涉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事件、人事行为得失、吉凶断语。可分为象占之辞、叙事之辞、占兆之辞。其成书年代及作者迄今仍无定论。《汉书.艺文誌》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孔子作传解经。后世提出怀疑。“五四”以后学术界普遍认为《周易》经文非文王、周公所作。证据是卦爻辞中讲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的出于文王、周公之后。如晋卦卦辞∶“康候用锡与蕃庶,昼日三接。”近人顾颉刚认为康候即卫康叔,为周武王之弟,称康叔,其事迹在武王之后。(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故认为《易经》是西周初叶掌卜筮之官所作。陈梦家认为是殷之后遗氏所作,郭沫若认为是楚人臂子弓所作,日本人本田成之亦认为是楚人所作,李镜池认为是周王室太卜、筮人所作。对成书时间,顾颉刚、余永梁认为是西周初期或前期;李镜池始认为西周初期,后认为是西周晚期;陈梦家认为是西周;郭沫若认为是战国初期;本田成之认为是战国晚期。近代大多数认为∶《周易》卦爻辞的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期的产物,因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均不晚于西周初期,因而成书当不晚于西周。持春秋说、战国说者均未将其与传文分开考察。卦爻辞亦不出于一人之手,是卜筮者长期摸索积累的结果。《易经》原来未附《易传》,自西汉费直始,得以《彖》、《象》、《系辞》等传解经。以后郑玄和王弼皆以传附经,故现存版本基本上是经、传合刊的。
易传 亦称《易大传》、《十翼》。《周易》组成部分。分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杂卦》、《序卦》。《彖》说明《易经》各卦之义,专门解释卦名、卦象、卦辞,而不涉及爻辞;《象》说明《易经》各卦的卦象、爻象;《文言》专门解释乾、坤两卦卦义;《系辞》通论《周易》原理;《说卦》解释八卦性质、方位和象徵意义;《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次序;《杂卦》说明各卦之间错综关系。其成书时代有战国说、战国初年说、战国末年说、秦汉之际说几种。郭沫若认为∶《说卦》、《序卦》、《杂卦》是秦以前作品;《彖》、《系辞》、《文言》是秦时荀子门徒所作。《象》又在《彖》之后。(周易之制作时代)李镜池认为《彖》、《象》在秦汉间,《彖》、《系辞》、《文言》在汉昭、宣之间,《说卦》、《序卦》《杂卦》在照、宣之后,宣、元之间。《周易探源》张岱年认为∶《易大传》的年代应在老子之后,庄子以前。其中《系辞》是战国中后期作品,《象》较《彖》稍晚。(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多数学者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对各篇形成年代又有不同意见。关于作者,有孔子说和非孔子说两种。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汉书.儒林传》云∶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汉书.艺文誌》∶“孔子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均为孔子所作。宋欧阳修《易童子问》始疑《系辞》非孔子作,清代崔述认为《彖》、《象》也非孔子所作。近人以为“十翼”非孔子所作。但也有人以为《易传》确为孔子所作。(金景芳《周易讲座》)对各篇作者尚有争议。《易传》在东汉以前是独立的。西汉田何将“十翼”与经文各自为篇。费直始把乾卦的《彖》、《象》、《文言》附合于经。以《彖》、《象》、《系辞》等传解经。东汉郑玄又以《坤》、《文言》和各卦的《彖》、《象》诸传,附于经后。《易传》流传下来最早的本子是魏晋时期王弼、韩康伯注本,唐代孔颍达《周易正义》作疏。宋代朱熹《周易本义》曾依程颐意见,对《系辞》中个别章节作了调整。宋朱熹作《周易本义》又恢复把经和十翼分开。今通行本仍将《彖》、《象》、《文言》附于各卦经文后,其他各篇附于全部经文之后。
老子 相传为春秋末期楚国苦县老聃撰。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道家学说的主要经典之一。其道生论及有无辩证思想与《周易》颇多相通之处。今人有以为《老子》即《周易》之注文,其说尚难得公认。现存版本以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抄本为最早。
《易学古籍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