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孔颖达曰:据今而称上代,谓之昔昔。聪明睿智,谓之圣人,卿伏羲也。
案《下系》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始作八卦。今言作易,明是伏羲,非谓文王也。
幽赞于神明而生蓍,
荀爽曰:幽,隐也。赞,见也。神者在天,明者在地。神以夜光,明以昼照。蓍者,册也。谓阳爻之册三十有六,阴爻之册二十有四,二篇之册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上配列宿,下副物数。生蓍者,谓蓍从爻中生也。
干宝曰:幽昧,人所未见也。赞,求也。言伏羲用明于昧冥之中,以求万物之性,尔乃得自然之神物,能通天下之精,而管御百灵者。始为天下生用蓍之法者也。
参天两地而倚数,
虞翻曰:倚,立。参,三也。谓分天象为三才,以地两之,立六画之数,故“倚数”也。
崔觐曰:参,三也。谓于天数五、地数五中,以八卦配天地之数。起天三配艮,而立三数。天五配坎,而立五数。天七配震,而立七数。天九配乾,而立九数。此从三顺配阳四卦也。地从二起,以地两配兑,而立二数。以地十配离,而立十数。以地八配巽,而立八数。以地六配坤,而立六数。此从两逆配阴四卦也。其天一地四之数,无卦可配,故虚而不用。此圣人取八卦配天地之数,总五十而为大衍。
案:此说不尽,已释在大衍章中,详之明矣。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虞翻曰: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乾坤刚柔,立本者卦。谓六爻阳变成震、坎、艮,阴变成巽、离、兑,故“立卦”。六爻三变,三六十八,则有十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是也。《系》曰:阳一君二民,阴二君一民,不道乾坤者也。
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虞翻曰:谓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发,动。挥,变。变刚生柔爻,变柔生刚爻,以三为六也。因而重之,爻在其中,故“生爻”。
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
虞翻曰: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和顺谓坤,道德谓乾。以乾通坤,谓之理义也。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虞翻曰:以乾推坤,谓之穷理,以坤变乾,谓之尽性。性尽理穷,故“至于命”。巽为命也。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虞翻曰:重言昔者,明谓庖牺也。
将以顺性命之理,
虞翻曰: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以阳顺性,以阴顺命。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崔觐曰:此明一卦立爻,有三才二体之义。故先明天道既立阴阳,地道又立刚柔,人道亦立仁义以明之也。何则?在天虽刚,亦有柔德,在地虽柔,亦有刚德,故《书》曰:沈潜刚克,高明柔克。人禀天地,岂可不兼仁义乎?所以易道兼之矣。
兼三才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虞翻曰:谓参天两地,乾坤各三爻,而成六画之数也。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
虞翻曰:迭,递也。分阴为柔,以明夜;分阳为刚,以象昼。刚柔者,昼夜之象。昼夜更用,故“迭用柔刚”矣。
故易六画而成章。
章谓文理。乾三画,成天文。坤三画,成地理。
天地定位,
谓乾坤。五贵二贱,故“定位”也。
山泽通气,
谓艮兑。同气相求,故“通气”。
雷风相薄,
谓震巽。同声相应,故“相薄”。
水火不相射,
谓坎离。射,厌也。水火相通。坎戊离已,月三十日,一会于壬,故“不用射”也。
八卦相错。
错,摩。刚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也。
数往者顺,
谓坤消从午至亥,上下,故“顺”也。
知来者逆,
谓乾息从子至巳,下上,故“逆”也。
是故易逆数也。
易谓乾易,故逆数。此上虞义。
雷以动之,
荀爽曰:谓建卿之月,震卦用事,天地和合,万物萌动也。
风以散之,
谓建巳之月,万物上达,布散田野。
雨以润之,
谓建子之月,含育萌牙也。
日以烜之,
谓建午之月,太阳欲长者也。
艮以止之,
谓建丑之月,消息毕止也。
兑以说之,
谓建酉之月,万物成熟也。
乾以君之,
谓建亥之月,乾坤合居,君臣位得也。此上荀义。
坤以藏之。
《九家易》曰:谓建申之月,坤在乾下,包藏万物也。乾坤交索,既生六子,各任其才,往生物也。又雷与风雨,变化不常。而日月相推,迭有来往。是以四卦以义言之,天地山泽,恒在者也。故直说名矣。孔颖达曰:此又重明八物八卦之功用也。上四举象,下四举卦者,王肃以为互相备也。则明雷风与震巽同用,乾坤与天地同功也。
帝出乎震,
崔觐曰:帝者,天之王气也,至春分则震王,而万物出生。
齐乎巽,
立夏则巽王,而万物絜吉。
相见乎离,
夏至则离王,而万物皆相见也。
致役乎坤,
立秋则坤王,而万物致养也。
说言乎兑,
秋分则兑王,而万物所说。
战乎乾,
立冬则乾王,而阴阳相薄。
劳乎坎,
冬至则坎王,而万物之所归也。
成言乎艮。
立春则艮王,而万物之所成终成始也。以其周王天下,故谓之帝。此崔新义也。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虞翻曰:出,生也。震初不见东,故不称东方卦也。
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
巽阳隐初,又不见东南,亦不称东南卦,与震同义。巽阳藏室,故“絜齐”。
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
离为日,为火,故“明”。日出照物,以日相见。离象三爻,皆正日中,正南方之卦也。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
离,南方,故“南面”。乾为治。乾五之坤,坎为耳,离为明,故“以听天下,向明而治”也
孔颖达曰:据今而称上代,谓之昔昔。聪明睿智,谓之圣人,卿伏羲也。
案《下系》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始作八卦。今言作易,明是伏羲,非谓文王也。
幽赞于神明而生蓍,
荀爽曰:幽,隐也。赞,见也。神者在天,明者在地。神以夜光,明以昼照。蓍者,册也。谓阳爻之册三十有六,阴爻之册二十有四,二篇之册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上配列宿,下副物数。生蓍者,谓蓍从爻中生也。
干宝曰:幽昧,人所未见也。赞,求也。言伏羲用明于昧冥之中,以求万物之性,尔乃得自然之神物,能通天下之精,而管御百灵者。始为天下生用蓍之法者也。
参天两地而倚数,
虞翻曰:倚,立。参,三也。谓分天象为三才,以地两之,立六画之数,故“倚数”也。
崔觐曰:参,三也。谓于天数五、地数五中,以八卦配天地之数。起天三配艮,而立三数。天五配坎,而立五数。天七配震,而立七数。天九配乾,而立九数。此从三顺配阳四卦也。地从二起,以地两配兑,而立二数。以地十配离,而立十数。以地八配巽,而立八数。以地六配坤,而立六数。此从两逆配阴四卦也。其天一地四之数,无卦可配,故虚而不用。此圣人取八卦配天地之数,总五十而为大衍。
案:此说不尽,已释在大衍章中,详之明矣。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虞翻曰: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乾坤刚柔,立本者卦。谓六爻阳变成震、坎、艮,阴变成巽、离、兑,故“立卦”。六爻三变,三六十八,则有十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是也。《系》曰:阳一君二民,阴二君一民,不道乾坤者也。
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虞翻曰:谓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发,动。挥,变。变刚生柔爻,变柔生刚爻,以三为六也。因而重之,爻在其中,故“生爻”。
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
虞翻曰: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和顺谓坤,道德谓乾。以乾通坤,谓之理义也。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虞翻曰:以乾推坤,谓之穷理,以坤变乾,谓之尽性。性尽理穷,故“至于命”。巽为命也。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虞翻曰:重言昔者,明谓庖牺也。
将以顺性命之理,
虞翻曰: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以阳顺性,以阴顺命。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崔觐曰:此明一卦立爻,有三才二体之义。故先明天道既立阴阳,地道又立刚柔,人道亦立仁义以明之也。何则?在天虽刚,亦有柔德,在地虽柔,亦有刚德,故《书》曰:沈潜刚克,高明柔克。人禀天地,岂可不兼仁义乎?所以易道兼之矣。
兼三才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虞翻曰:谓参天两地,乾坤各三爻,而成六画之数也。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
虞翻曰:迭,递也。分阴为柔,以明夜;分阳为刚,以象昼。刚柔者,昼夜之象。昼夜更用,故“迭用柔刚”矣。
故易六画而成章。
章谓文理。乾三画,成天文。坤三画,成地理。
天地定位,
谓乾坤。五贵二贱,故“定位”也。
山泽通气,
谓艮兑。同气相求,故“通气”。
雷风相薄,
谓震巽。同声相应,故“相薄”。
水火不相射,
谓坎离。射,厌也。水火相通。坎戊离已,月三十日,一会于壬,故“不用射”也。
八卦相错。
错,摩。刚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也。
数往者顺,
谓坤消从午至亥,上下,故“顺”也。
知来者逆,
谓乾息从子至巳,下上,故“逆”也。
是故易逆数也。
易谓乾易,故逆数。此上虞义。
雷以动之,
荀爽曰:谓建卿之月,震卦用事,天地和合,万物萌动也。
风以散之,
谓建巳之月,万物上达,布散田野。
雨以润之,
谓建子之月,含育萌牙也。
日以烜之,
谓建午之月,太阳欲长者也。
艮以止之,
谓建丑之月,消息毕止也。
兑以说之,
谓建酉之月,万物成熟也。
乾以君之,
谓建亥之月,乾坤合居,君臣位得也。此上荀义。
坤以藏之。
《九家易》曰:谓建申之月,坤在乾下,包藏万物也。乾坤交索,既生六子,各任其才,往生物也。又雷与风雨,变化不常。而日月相推,迭有来往。是以四卦以义言之,天地山泽,恒在者也。故直说名矣。孔颖达曰:此又重明八物八卦之功用也。上四举象,下四举卦者,王肃以为互相备也。则明雷风与震巽同用,乾坤与天地同功也。
帝出乎震,
崔觐曰:帝者,天之王气也,至春分则震王,而万物出生。
齐乎巽,
立夏则巽王,而万物絜吉。
相见乎离,
夏至则离王,而万物皆相见也。
致役乎坤,
立秋则坤王,而万物致养也。
说言乎兑,
秋分则兑王,而万物所说。
战乎乾,
立冬则乾王,而阴阳相薄。
劳乎坎,
冬至则坎王,而万物之所归也。
成言乎艮。
立春则艮王,而万物之所成终成始也。以其周王天下,故谓之帝。此崔新义也。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虞翻曰:出,生也。震初不见东,故不称东方卦也。
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
巽阳隐初,又不见东南,亦不称东南卦,与震同义。巽阳藏室,故“絜齐”。
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
离为日,为火,故“明”。日出照物,以日相见。离象三爻,皆正日中,正南方之卦也。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
离,南方,故“南面”。乾为治。乾五之坤,坎为耳,离为明,故“以听天下,向明而治”也
《周易集解》
上一篇:《周易集解》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