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二十章
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怎样治理政事。
译文:孔子说:“文王 、武王的政令,记在木版或竹简上。他们在世时 ,他们的政令就能施行。他们死了,政令就没人执行了。
人行事的准则是加速治理政事。大地的准则是加速树木的生长。这政事啊,好比芦苇 。
所以治理政事取决于得人;能否选用贤才,取决于掌政人的自身。修养自身要立足于 -道’,行“道 ”要立足于‘ 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译文:“仁就是爱人的意思,以亲近自己的亲族为最大的仁。义就是合适待人的意思,尊敬贤德就是最大的义。亲近亲族要分远近,尊敬贤德要有等差,这是从礼上产生出来的。
处于下位的人不能得到上司的信任,百姓就不能治理好 。
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养自身;要修养自身,不可以不侍奉亲族 ;要侍奉亲族,不可以不了解人;要了解人,不可以不了解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 ,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译文:天下通行的伦常道理有五项,实行这五项伦常道理的方法有三项。五伦是:君臣 、父子 、夫妇、兄弟、朋友,这五项是通行天下的伦常道理。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
或生而知也,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 ,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 ;及其成功 ,一也。”
译文:智、仁、勇三项是通行天下德行,而之所以能通行天下 ,就靠一个‘诚\’字。
有的人生下来就知道天下通行的道理,有的人通过学习然后才知道,有的人经过困惑和探索才能知道。但他们所知道的东西则是一个。有的人很自然地就实行了这通行天下的大‘道\’,有的人则需要利导之后才能实行它,有的人是很努力才能实行它。但他们都能成功,结果是一样的。”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译文:孔子说:“好学就接近‘智\′了,努力实行就接近‘仁 ’了,知道什么是羞耻就接近‘勇\’了。了解了这三个字的含义 ,就知道该怎样去修养自身了;知道了怎样修养自身,就知道该怎样去治理人事了;知道了怎样治理人事,就知道该怎样去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 ,怀诸候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候则天下畏之。
译文:“治理天下和国家的准则可概括为九条:即修养自身、尊重贤德、亲近亲族、尊敬大臣、体恤群臣 、爱民如子、吸引各种工匠来为我用、安抚远方来客、和睦各国诸侯 。修身就能立足于道;尊重贤德就不会迷惑;亲近亲族 ,叔伯、兄弟就不会抱怨;尊敬大臣,处事就不会糊涂 ;体恤群臣,士人回报的礼就重;爱民如子,百姓就努力去做 ;吸引百工来为我用,财货供应就会充足;安抚远方来客,四方的百姓就会来归顺:和睦诸侯,天下就都对我敬畏了。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译文:纯净心理.整洁服装,不符合礼的事不做.这是修养自身的方法。不听谗言,疏远美色,轻财货而崇尚贤德。这就是勉励贤人的方法。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译文尊重他们的爵位,加厚他们的俸禄,和他们的爱好、厌恶保持一致,这就是亲近亲族的方法。多设官职,任由大臣去调遣,这是勉励大臣的方法。对人忠诚有信,俸禄优厚,这是勉励士人的方法 。适时使用民力,减轻赋税,这是勉励百姓的方法。每天考察做工的勤情,每月都考察做工的业绩,按成绩给予相当的粮食,这是勉励百工的方法。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 ,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候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译文:送往迎来,奖励好的而同情能力差的,这是安抚远方来客的方法。使断绝了后代的诸侯能够有继承人、使被废的诸侯能够复国 ,治理动乱,扶持危亡,按时进行朝觐天子和互相聘问 ,赠给诸侯的礼物丰厚,对回赠的不嫌薄,这就是和睦诸侯的方法。
治理天下和国家的方法准则有九条,但归结起来还是一个‘诚\’字。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译文:无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也一样,说话前如果有准备,就能不出毛病。做事事前有准备,就不会陷入困境。走路前如有定向,就不会走错路。实行中庸之道 。先有充分准备.就不会出现穷尽的时候。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译文:“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司的信任,百姓就不能治理好。要得到上司的信任是有办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司的信任了;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办法的,不顺从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了;要顺从父母是有办法的,反省自己诚实不诚实,不诚实就不能顺从父母了 ;要自身诚实是有办法的·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使自身诚实了 。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诚是天理的根本:努力去做到诚,是做人的准则 。天理的诚,是不用努力就能达到。不用思考就能得到、自然而然就符合天理。圣人正是这样。努力去做。力争做到诚。就是选择了善而坚持到底的人啊。
那就要广泛地学习,要详细地探讨,要用心地思考,要到弄清道理为止。然后就忠实地去贯彻它。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要么不学,学了但还没有掌握它,就不能停止;要么不探讨,探讨了但还没有弄出所以然来,就不能停止‘要么不去思考,已经经过思考但没弄明白,就不能停止;要么不去辨别,辨别不清,就不能停止;要么不实行,已经实行了但不忠实坚定,就不能停止。别人一次能做到 ,自己做一百次;别人十次能做到,自己做一千次。
如果真能按这样的办法去做·虽然愚昧也一定变得聪明,虽然柔弱也一定会变坚强。”
《中庸》
1.《中庸》第一章
2.《中庸》第二章
3.《中庸》第三章
4.《中庸》第四章
5.《中庸》第五章
6.《中庸》第六章
7.《中庸》第七章
8.《中庸》第八章
9.《中庸》第九章
10.《中庸》第十章
11.《中庸》第十一章
12.《中庸》第十二章
13.《中庸》第十三章
14.《中庸》第十四章
15.《中庸》第十五章
16.《中庸》第十六章
17.《中庸》第十七章
18.《中庸》第十八章
19.《中庸》第十九章
20.《中庸》第二十章
21.《中庸》第二十一章
22.《中庸》第二十二章
23.《中庸》第二十三章
24.《中庸》第二十四章
25.《中庸》第二十五章
26.《中庸》第二十六章
27.《中庸》第二十七章
28.《中庸》第二十八章
29.《中庸》第二十九章
30.《中庸》第三十章
31.《中庸》第三十一章
32.《中庸》第三十二章
33.《中庸》第三十三章
《四书五经》
1.《大学》(四书)
2.《中庸》(四书)
3.《论语》(四书)
4.《孟子》(四书)
5.《诗经》(五经)
6.《尚书》(五经)
7.《礼记》(五经)
8.《周易》(五经)
9.《春秋左传》(五经)